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韦伟群  韦文生 《昆虫知识》1999,36(3):168-168
旱育稀植是当前大力推广应用的一项水稻栽培适用技术,其育秧方法与常规的水育密播法截然不同。为寻求旱育稀播秧田亚洲稻瘿蚊Orseoliaoryzae(Wood-Mason)的药剂防治方法,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我站于1997年进行了如下试验,并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我们于1997年7月11日至8月3日在上林县大丰镇塘狂庄进行,7月12日播种,品种为汕优4480。1试验药剂应用10%益舒宝颗粒剂(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和广西钟山农药厂联合生产)、5%锐劲特悬浮剂(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生产)、10%毗虫琳可湿性粉…  相似文献   

2.
稻瘿蚊Orseolia oryzae发生世代亟叠,复杂,为害严重,是我国华南地区及东南亚水稻产区的重要害虫。近几年来,我们应用楝科等杀虫植物进行了防治试验,本文主要报道楝科种子油及其抽提物引起产卵稻瘿蚊忌避反应及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稻瘿蚊发生动态与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瘿蚊在福建连城一年发生7人芭幼虫在再生稻、落谷苗和李氏禾上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复苏。初孵幼虫借助叶面露湿向心叶或叶鞘缝隙蠕行潜入。幼虫发育与葱管形成同步,并受取食腑芽位的影响。分蘖盛期稻株主茎上幼虫发育较分蘖上快1—3个虫龄;黄熟期腑芽位越高幼虫发育越慢,历期相差2-3个虫龄,这是稻瘿蚊世代重叠的主要原因。药剂以10%益舒宝防治效果最好,次为3%呋喃丹,防治最适时期为幼虫盛孵始期。  相似文献   

4.
1955年夏季山东省临清县棉花红蜘蛛为害严重,因为当时缺乏1605药剂,为了解决防治红蜘蛛的药剂问题,乃着手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当地现有药剂,并进行了几种药剂的使用方法及药效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七十年代以来,稻瘿蚊对水稻的为害加重了。近两年,我们对稻瘿蚊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和试验,为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稻瘿蚊的羽化 1976年9月及1977年6月通过选择两个不同温度时期的两个世代,从田间拔回一批标葱,插在盛湿沙的瓦盆中,在室内观察。 两次观察的结果,羽化均从19时开始,次日6—7时结束,高峰期出现在0—3时,分别占当晚羽化总数的63.56%(表1)和66.24%(表2)。雄蚊羽化较早,高峰期出现在20—21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华北一些地区大量使用对硫磷乳剂处理小麦、旱粮等种子以防治蝼蛄为害,获得了良好防治效果,但对硫磷对高等动物毒性大,为此,生产上迫切要求寻求高效、价廉而又使用安全的药剂,以代替对硫磷来防治地下害虫。 通过三年来的试验,我们初步明确了七氯是防治蝼蛄及其他地下害虫的良好药剂,并在不同地区进行了试验示范工作。本文是将部分研究结果简要报导,以供农业生产应用的参考。 室内毒力测定和防治初步试验 在试验中曾以华北蝼蛄进行几种杀虫剂的毒力测定,以求获得较好的种子处理药剂,其中发现七氯对华  相似文献   

7.
稻瘿蚊的发生程度与某些天气型有密切关系。富川县的1~3月份每月平均气温和6~8月份每月降雨天数可组成该县的稻瘿蚊发生程度天气型样本。对历史资料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获得区分该县稻瘿蚊大发生与非大发生年的阈值为0.97,并建立了预测效果良好的稻瘿蚊大发生年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连作晚稻稻瘿蚊大田防治适期在第4代成虫盛发始期至卵盛孵始期之间,保护好大田早期有效分囊.可以提高保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竹篦舟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竹蓖舟蛾在闽北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竹林中缀叶为苞并在其中越冬,成虫羽化盛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10月上旬,幼虫分别于3月上旬、5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出现。4种不同药剂的正交防治试验和随机区组防治试验表明,不同药剂以各种配比进行防治均有良好防治效果.防治效果间无显差异,单一药剂以80%敌敌畏防治效果最好.与40%氧化乐果和50%甲胺磷之间均有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正> 稻瘿蚊是广布于亚洲南部稻区的重要害虫,严重的地区要减产60%。稻瘿蚊的英文通称有:rice gall midge,rice midge,rice gallfly,rice stem fly等;稻瘿蚊的拉丁学名则主要是属名的异动,国内也存在着争议。笔者在整理资料过程中联想到一些问题,觉得与稻瘿蚊的防治研究密切攸关,在此一并提出,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稻对稻瘿蚊抗性与补偿力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 ,我县受稻瘿蚊危害涉及到的乡镇不断增加 ,面积不断扩大 ,被危害的轻则损失 2- 3成 ,重则损失 7- 8成甚至绝收 ,已成为我县水稻生产危害性最大 ,防治成本最高的害虫。为了探明水稻对稻瘿蚊的抗性 ,寻找一条防效好、成本低的新途径 ,我站与县农科所合作于1 998年下半年开展了该课题的探讨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试验选用特优明 86、特优 70、汕优 6 3、汕优明 86、特优 6 3、汕优多系 1号、D2 97优 6 3、汕优 6 6 9、特优 1 55、GER3十个晚稻组合进行抗性比较。试验在农科所稻田进行 ,早季种烟 ,土壤肥力较好。试验于 6…  相似文献   

12.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是我国北部大豆产区的主要害虫,目前在药剂防治上,应用666粉剂或液剂、对硫磷和烟草水等触杀药剂,都取导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由于大豆蚜虫繁殖快,又多藏于卷曲叶片内,同时上述药剂的药效保持时间短,每次防治不可能消灭所有的蚜虫。施药后一部分未接触到药剂的蚜虫又迅速繁殖继续为害)需耍再次防治。在整个大豆生育期需喷撒2—3次药,才能控制危害。此时正值夏锄紧张时期,施药工具有限,水源不足,又兼后期防治时,豆株生长繁茂,施药不便,很难做到多次防治。 为了寻找高效残效期长的药剂,我所在1960年以前曾进行0.01—0.006%浓度的内吸磷防治大豆蚜虫的试验,由于浓度过低未获得良好效果。于1960—1962年又进行了单株、小区和大面积防治试验。鉴于文献报导,内吸磷在棉株上药效及其持久性取次于施用药剂有效成分的多少,本所进行了小容量高浓度快速的大面积防治试验。兹小结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稻瘿蚊猖獗原因和防治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瘿蚊pachdiplosis oryzae Wood-Mason在福建省分布于北纬26.5度以南的龙岩、三明,漳州、厦门等地区(市)的37个县.间歇性大发生.五十年代曾几度猖獗成灾.经采取防治措施.已基本控制其危害.但自1987年以来.虫害有所回升.且逐年加重.经调查猖獗原因主要有:冬、舂气候温暖;翻耕晒白和清除杂草,再生稻、落谷苗不彻底;扩大推广感虫品种杂优稻等.由此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并在三明市稻瘿蚊为害区实施.已有效地控制其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摸清玉米螟在我县的发生规律、为害情况和防治方法,我站在1973—1975年初步观察的基础上,1976年对玉米螟卵的寄生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和第一代药剂防治试验等问题,进行了观察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稻瘿蚊在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江西、云南等省、自治区都有发生,近十多年来蔓延迅速,对晚稻为害日益严重,对我省正在发展中的中造田也造成极大威胁。目前对该虫的测报和防治都有一定困难,1975年我们试图利用性外激素预测虫情或大量诱杀雄虫,以便为稻瘿蚊的综合防冶提供一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2014年我们探索了噻呋酰胺悬浮剂防治葡萄白腐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是当前防治葡萄白腐病的良好药剂,与常规药剂相比防效突出,无交互抗性,对葡萄安全,使用浓度以1000倍-1500倍为宜,建议每个生长季节使用3-4次,并与常规保护性杀菌剂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对1993-2005年稻瘿蚊灯下虫量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灯下稻瘿蚊诱集虫量与田间稻瘿蚊虫害的发生程度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可利用诱集虫量来预测预报稻瘿蚊的发生;灯下稻瘿蚊每年始见期不定,出现在第1代期的频率为38.46%,出现在第2代期的频率为13.33%,6月底至7月初的第3代期是主要的始见期,其频率为48.21%;第1、2代稻瘿蚊灯下诱集虫量通常极少,从第3代开始,灯下稻瘿蚊诱集虫量迅速增加,测报灯下稻瘿蚊诱集虫量以第3、4、5代居多,这与田间稻瘿蚊以第3、4、5代为主害代的实际危害情况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1952年曾以贵州出产的有毒植物为主,配制毒饵作菸青虫药剂防治试验。今将初步试验结果,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再生稻稻瘿蚊发生动态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再生稻是利用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腋芽 (又称潜伏芽、再生芽 ) ,经培育萌发生长成的一季稻。稻桩 (又称母茎 )腋芽再生率及成穗率的高低 ,对再生稻的产量有着极显著正相关 [1 ] 。如果母茎节上腋芽受稻瘿蚊 ( Pachydiplosis oryzae Wood- Mason)为害 ,就明显减少再生芽的成穗率。笔者 1 998- 2 0 0 0年在推广稻瘿蚊综合治理技术 (改制技术 )及发生动态监测中 ,对再生稻稻瘿蚊的发生动态及对产量影响作专题探讨。1 材料与方法在稻瘿蚊综合治理技术推广连片改制示范区 ,设早稻——再生稻改制技术与双季连作水稻栽培的比较试验。早稻——再生…  相似文献   

20.
1975年我们观察到稻瘿蚊强烈的性引诱现象(见本刊1976年第4期),为进一步提取性引诱物质,1976年在提高抽提效果,应用洗涤法(也称吸附法)进行抽提试验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