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若玄 《昆虫学报》1958,(3):226-234
1.本文以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为材料,仔细地研究了它的腹听器在胚胎期内的发生过程。 2.东亚飞蝗的腹听器中的剑鞘器是由胚胎的表皮细胞内陷,经过细胞分裂、分化而形成;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剑鞘器中的感觉细胞是在胚胎某一时期从表皮起源的。 3.东亚飞蝗腹听神经节在胚胎期中发生时经过以下的步骤:(1)第6天初期的胚胎表皮细胞开始内陷;(2)第6天到第7天内陷口加深;(3)第7天和第8天,内陷的原腹听神经节呈梨状,近表皮的一端较大,细胞尚无分化;(4)第9天,原腹听神经节的细胞已开始分化为5种;横列的明区开始出现;(5)第10天,内陷口逐渐愈合;本天后期,轴丝已出现,剑鞘体隐约可见,鞘顶结尚未形成;(6)第11天,轴丝、剑鞘体和鞘顶结已全部出现,剑鞘体数目约60~70个;(7)第12~13天,各种细胞进一步分化,与第14天孵出的蝗蝻的听 神经节大致相同,剑鞘体的数目约90~100个。 4.轴丝具有强烈的嗜银性,剑鞘体则缺乏。它们虽然大致同时出现,但我们就发生形态方面的事据推断,剑鞘体是由中间细胞分泌而成,轴丝是由感觉细胞所产生。  相似文献   

2.
一、导言 在某些直翅目昆虫中,听器非常发达;不独有固定的位置,并且有复杂的结构,按照听器位置的不同,它们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腹听器,另一类是足听器。我们曾经发表过关於“几种蝗科昆虫的腹听器”一文,本文是报告蟋蟀科和螽斯科昆  相似文献   

3.
有关蝗虫感觉器官的研究报告不很多,其中值得指出的有Slifer(1935,1936,1938,1950,1951,1954)对于几种蝗虫的弦音器、勃氏器、具橛感器等研究,McFarlane(1953)对于小迁移蝗的弦音器研究,Marshall(1945)对于红腿蝗上唇感觉器的研究,其他尚有Fulton(1928)对于直翅目听器的研究,Friedrich(1930)对于直翅目胫节上具橛感器的比较研究,和徐凤早等(1952)对于几种蝗科昆虫的腹昕器和蟋蟀科与螽蟖科昆虫的足听器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已发现东亚飞蝗对某些农药产生了抗性,其抗性机制可能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代谢解毒相关.本研究利用特异性引物合成东亚飞蝗GST 4个不同家族基因的双链RNA(dsRNA),将dsRNA注射到东亚飞蝗幼虫体内,采...  相似文献   

5.
飞蝗解毒酶系活力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代谢抗性是飞蝗主要的农药抗性机制之一。与代谢抗性相关的解毒酶系主要有:非专一性酯酶系(Non-specficesterases,ESTs)、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和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s,P450s),解毒酶系活力的测定是研究飞蝗农药代谢机制的重要途径。本文详细介绍了飞蝗解毒酶系的测定方法,为蝗虫及其他昆虫解毒酶系的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来源于田间与室内飞蝗种群肠道细菌群落的454高通量测序(HTS)结果进行了分析,共分析鉴定出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66个,其中室内飞蝗种群41个,田间飞蝗53个。全部OTU归属于6个门,9个纲,11个目,14个科,20个属。室内种群共含有12个属,其中优势类群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和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分别占总种群的13.3%和36.1%。田间飞蝗鉴定出14个属,优势类群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占总种群的18.8%。田间飞蝗后肠菌落的Ace、Chao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室内种群,而Simpson指标呈相反结果。研究表明来源于田间的飞蝗肠道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室内饲养的种群。分析结果为今后开展不同来源飞蝗肠道微生物资源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葫芦岛地区东亚飞蝗体内的汞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调查葫芦岛地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内的Hg浓度,研究了Hg在其不同器官中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葫芦岛地区东亚飞蝗体内的Hg浓度较高,Hg含量范围为0.33~174.86ng·g^-1,平均值为36.44ng·g^-1;东亚飞蝗体内总Hg及不同器官中总汞浓度均与体长、体质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东亚飞蝗不同器官中的总Hg浓度为翅膀〉头〉腹〉胸≈足;随着飞蝗体质量增加,飞蝗体内绝对Hg含量增大,但生物量稀释作用使飞蝗体内总Hg浓度降低。Hg主要累积在飞蝗的翅膀和头部。生物量稀释作用及将Hg累积到翅膀中可能是东亚飞蝗抵御Hg危害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一、导言 窦盖尔在1804年首先有腹听器的描述,格拉褒(1876,1882),史瓦拜(1906)等曾加以仔细的研究,十多年前(1938年)亥尔丝又加以证实。因为世界各地所产的昆虫种类不同,这些作者所用的材料,均非中国习见的,甚至是在中国寻不着的昆虫。例如史瓦拜所研究的昆虫(Oedopoda coerulescens,Mecosthetus gru—ssus,Chrysochraon brachypterus,Gomphocerus rufus,G.annatenatus,Stenobothrus  相似文献   

9.
蚱蝉的听器和发声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去恶 《昆虫学报》1958,(4):361-368
1.本丈研究蚱蝉的听器和发声器的构造,所用材料为北京近郊夏季常见的一种蚱蝉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 2.蝉的听器主要分为听膜、听觉剑鞘器和听神经三部分。听膜承受外界声波,它又倚靠附属的几丁构造(听脊和铲状片)而把振动传给听觉剑鞘器,后者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再由听神经将这种冲动传到中枢。 3.雄蝉和雌蝉听器的构造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相应部分在形态上和大小上有些差异。此外,雌蝉没有发声器,因此腹部形态也有些不同。 4.作者在雄蝉发声器上发现一条肌肉(协作肌)和两个感官(声膜剑鞘器和褶膜剑鞘器),是过去文献中没有记述过的,本文不仅详细描述了这些构造,并且也初步推测它们的机能。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暖的敏感地区, 温度是影响青藏高原昆虫分布的重要因素。作为青藏高原的本地物种的蝗虫, 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对高原升温的反应就是获得的有效积温增加, 分布范围扩大。为了准确估计西藏飞蝗发生面积, 以期为西藏飞蝗监测、 预警及控制提供依据, 本研究以1961-2005年90个高原气象站点地面温度资料计算了西藏飞蝗的有效积温(accumulated degree-days, ADD), 建立了1961-2005年有效积温与地理位置的模型; 并根据这些模型利用GIS技术, 计算了各年西藏飞蝗的潜在分布面积(area o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APD)。结果表明: 温度升高能明显增加西藏飞蝗获得的有效积温, 西藏飞蝗的分布主要沿高原河谷分布。1961-2005年, 西藏飞蝗平均潜在分布面积为91 081 km2, 约占高原面积3%; 次热年1998年西藏飞蝗的潜在分布面积最大, 达142 988 km2, 是最冷年1968年的1.9倍。相关分析表明: 西藏飞蝗潜在发生面积与年平均地面温度显著相关。趋势线分析表明: 45年间青藏高原每年平均增温0.0301℃, 而西藏飞蝗潜在发生面积平均每年增加504.38 km2, 两者之比为16 756.8, 温度的增加能够引起西藏飞蝗潜在分布面积大幅上升。本文为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的影响提供了事例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