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环境日     
《化石》2001,(2)
1972年6月5—16日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人类环境会议 ,讨论了当前人类居住环境的现状和保护战略 ,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 ,发出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而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呼吁。为进一步发扬国际人类环境会议的精神 ,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 :将首次国际环境会议的开幕日期———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并要求世界各国政府 ,在以后每年的6月5日 ,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和宣讲活动。世界环境日 ,是宣讲和敦促采取实际步骤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日趋恶化的居住环境 ,也是提高全人类环…  相似文献   

2.
1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一项全球性任务,也是全球环境保护运行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对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形成了一系列决议。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纲要》,注意到了保护与发展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强调了“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第十二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1月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围绕"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主题,在环境微生物学前沿、微生物与环境健康及人类健康、环境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以及环境微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再生能源等诸多领域展开深入研讨,充分反映了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界取得的最新进展,为了展现国内环境微生物及相关交叉领域科研工作者取得的最新进展,《微生物学通报》针对"第十二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组织出版了这期"环境微生物专刊",期望该专刊的出版有助于促进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丰富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然而,人们担心,人口增长、污染加剧、资源衰竭将会进一步导致生态危机。于是,人口、资源环境及其发展关系,就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1986年12月8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该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提出:“目前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完全可能对地区性和全球性安全构成威胁。”他认为,保护环境应成为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针时应注意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早巳不是原始的自然环境,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人类不断改造过的物质环境。它既反映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性质,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因此,现在的环境是自然和社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利用、改造环境扩大社会的自然环境以适应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目前,环境问题堆积如山,环境保护工作千头万绪,作为环境科学研究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最基本的应该是:以人类活动为  相似文献   

6.
2010年5月20日,美国Science杂志报道J.Craig Venter的研究小组制造了第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人工合成生命,并立即引发了人们对这一研究潜在威胁的担忧和有关生物安全和生物伦理的讨论。但同时,这一成果也是人类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一次突破。我们相信在后基因组时代,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必将广泛地应用于能源、环境、材料、医药等诸多领域,从而影响和改变人类未来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煤炭是现代工业的基石,它见证了人类发展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直到现在,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我们知道,煤炭实质上是原始的植物炭化了的遗体,也是一种化石,通常,在气候湿热、水量充足、沼泽广布的地区,适宜的生存环境使得植物异常繁盛,这些植物不断地生长,也不断地倒下,经过逐年累月积累,森林的地面被巨厚的有机质堆积层所覆盖。之后因环境变迁,这些巨厚的有机质被埋藏起来,进入一种还原的环境,并在漫长的  相似文献   

8.
<正>曾经,人类拥有最好的居住环境,那时空气清新,气候适宜,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可惜,人类没有好好珍惜和保护,如今天空雾霾重重,河水浑浊不堪,山坡绿地尽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变得恶劣,更为痛惜的是,人类还不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再一次用自裁的方式伤害着自己:抽烟,酗酒,食肉过多,垃圾食品肆意地吃,饮食作息没有规律,久坐熬夜缺乏  相似文献   

9.
人类生态系统结构和行为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不断的繁衍生息,影响与改造着环境,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着自己。劳动是联系人类与环境的纽带,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迅猛增长。长达200多万年的采集和狩猎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类蒙昧的表现,100多万年以前,火的使用使人类进入野蛮时代,陶器的发明是它的里程碑;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一改采集狩猎和迁涉的生活方式;约公元前3000年,人类便发明和广  相似文献   

10.
森林生态研究方向和重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陆地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中的重要因素,并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使之在稳定生物圈的生态结构及维护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比拟的强大作用。这种作用对人类的总效益最大、最廉价而持续时间长。森林又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具有多年(生长)积累,一次利用殆尽的特点,其更新过程受诸因素影响,速度较慢,易遭  相似文献   

11.
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尤其是医疗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一些在中世纪无法治疗的疾病得到了根本治疗,极大地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和生活质量。但同时,医疗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类的一些基因缺陷病得以保留并遗传给后代。原因是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在现代的环境下更有机会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物种的进化得益于优秀基因的保留。而如今的环境使人类优秀基因慢慢流失甚至消失。同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也让人类许多优秀的基因慢慢流失。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人类在遥远的将来会走向灭亡。如何让人类的优秀基因得以保留,甚至发展(或者说是变异)出更好的基因,是人类能够"青春常驻"?本文将给予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合成生物技术助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会锋 《生物技术通报》2020,(4):I0001-I0002
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生物学领域新兴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学与数学、化学、计算科学、工程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是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不仅对揭示生命本质和探索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有望形成颠覆性生物技术创新,为破解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与环境不足的重大挑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对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末次冰期间冰段时,中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普遍较好,旧石器文化也比较发达。然而,进入末次盛冰期后,随着气温的普遍降低和降水量的明显减少,草原和沙漠带急速向南扩张,动物群也大举南迁。对于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文化是如何响应的呢?本文以宁夏彭阳PY01-02,PY03和PY05等地点的地层剖面和石制品的研究为基础,首先提出彭阳地点群地层沉积相由河湖相沉积迅速转变为黄土堆积说明由末次冰期间冰段到末次盛冰期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次,通过对上述两种不同沉积相中出土石制品的大小、重量、原料以及技术上的比较说明随着环境的变化石制品本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层河湖相堆积中出土的石制品粗大笨重,主要以各种石英岩为原料,与同期泾水上游旧石器文化的特征相近,应是当地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体现。上层马兰黄土中的石制品的普遍较小,主要以石英和燧石为原料,其中用燧石制成的细石器具有宁夏灵武水洞沟下文化层同类制品的特征,而用石英制成的小石器则同海原一带的史前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据此作者推测这可能与史前人类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向南迁移有关。山西南部地区的下川和柿子滩遗址的地层和石制品证据亦表明,末次盛冰期前后该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明显差异可能也与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时人类的迁徙有关。最后,中国北方地区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变化为上述史前人类南迁的推测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作者认为末次冰期的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郭荣发 《生态科学》1996,15(1):99-103
深圳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郭荣发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着环境、改变着环境,使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持续性受到严重的威胁。正如《一个持续的生物圈:全球性号令》中指出:“当前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拥有整...  相似文献   

15.
会议日期;1982年9月5——11日会议地点:波兰华沙会议组织者:国际生态学协会(INTECOL),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和波兰科学院(PAS)联合召开。波兰科学院是东道主。国际生态学学术讨论会每四年召开一次,第三届大会的主要议题是:生态学是环境经营管理和人类福利的基础。当今世界环境整体面临严重威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明演化的生态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自从地球上出现生命以后 ,生命就与环境构成了复杂庞大的生态系统。人类的出现使得生态系统日益复杂化 ,纯粹的天然系统逐渐被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 ,不断地改变原有的纯自然的生态平衡 ,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的人工生态系统 ,达到新的平衡 ,不断建造了人类文明 ,因此 ,人类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心理环境竞争与共生、改造与适应的生态史。1 农业文明的兴衰在旧石器时代末 ,地球上人口总数不到 30 0万 ,到中石器时代也只有 1 0 0 0万 ,这一时期 ,人类还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  相似文献   

17.
实践十号卫星的成功返回,验证了生命在太空中繁衍的可能性。随着一次次发射成功,人类涉足太空越来越频繁,"太空移民"似乎离人类不再遥远。然而,太空中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强磁场、超低温等环境特点会对人体造成巨大影响,其中以微重力对人体的影响最为显著,包括感觉神经系统紊乱、体液头向分布、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肌肉萎缩、骨质流失和心理问题等。为克服微重力对人体的不利影响,保证航天员健康及飞行任务的顺利进行,采用了一系列防护措施,主要包括飞行前的严格选拔和训练、飞行中采用防护措施和飞行后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中学达尔文主义基础课程中,人类起源这一章,是要说明人类起源于动物,但人类又脱离了动物界,人类进化的规律显然与动物进化的规律不同,人类有创造性的劳动,能改造自己的环境条件,而不再地像动物那样只是适应于自然条件了。人类什么时候和怎样脱离开动物界而沿着自己的规律而发展呢?那就是当人类的祖先一开始了劳动时就开始了,也正是由于劳动古猿才进化成了人。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民族生态学(ethnoecology)是人类生态学(humanecology)的一个分支。人类生态学是探索人口系统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学科,而民族生态学则侧重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这种矛盾运动的特点和差异。在人类历史上,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惯、风俗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各种具有不同结构与功能的人-环境系统。人与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形成了具有极为复杂的互相依赖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人类为了生存,一直在不断地建立自己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有关他们与环境的认识体系。从一开始人类就懂得如何从环境中获取最  相似文献   

20.
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在不断找寻获取更大财富的道路,与此同时,对环境的改造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很多行为给环境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为了保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在绩效恶化,找到影响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让人们充分认识什么样的行为会能影响环境及应采取何种理环境破坏的对策就成了现在人们的当务之急。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保护人文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每个地球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