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以丙烯酸甲酯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制得聚丙烯接枝丙烯酸甲酯(PP-g-MA)的新型增容剂,并用红外光谱表征了接枝产物。考察了反应条件对接枝率和熔融指数(MFR)的影响;研究了PP-g-MA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0℃下,引发剂及单体用量分别为PP质量的7%和10%,反应2.5 h时,接枝率最高可达到3.52%,MFR可达到25 g/10 min,PPg-MA是良好的相容剂,可大大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改性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壳聚糖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产物,并用红外光谱表征与分析了该接枝产物的结构,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单体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壳聚糖的用量,引发剂用量为0.3g/g,甲基丙烯酸甲酯用量为1.2 mL/g,在70℃接枝3.5 h后,其接枝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3.
黄原胶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在N2气保护下,研究了黄原胶(XG)与丙烯酰胺(AM)的接枝共聚反应.考察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接枝率及接枝效率的影响,探讨了过硫酸铵引发黄原胶接枝丙烯酰胺共聚反应的基本规律.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研究,用热重分析(TGA)法表征了产物的热性能,并初步探讨了接枝机理.  相似文献   

4.
以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腈(AN)和丙烯酰胺(AM)为共聚单体,采用预乳化法制备聚丙烯酸酯热熔胶,研究了单体质量分数配比,乳化剂质量分数、配比及乳化方式,引发剂质量分数,温度和滴加速度对反应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EHA 50%,MMA 40%,AN 5%,AM 5%,复合乳化剂3.0%,引发剂过硫酸钾0.3%,80~85℃,反应4 h,丙烯酸酯橡胶分子量在10万以上时,制得的热熔压敏胶膜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Mn(acac)_3、Cu(acac)_2,Fe(acac)_3三种过渡金属配合物为引发剂,分别引发淀粉与丙烯腈的接枝共聚反应,并比较了它们的引发效能.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链转移剂、淀粉在引发剂中的预浸泡时间、酸种类等均对接枝共聚反应有影响.用Cu(acac)_2—TCA引发体系为引发剂,其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均高于另两种乙酰丙酮配合物。  相似文献   

6.
魔芋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实验以魔芋精粉为基体,环己烷为连续相,Span-60为分散剂,硝酸铈铵为引发剂、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魔芋-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多种因素对接枝共聚物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时间为2 h、魔芋精粉与丙烯酸质量比为1∶5、交联剂用量为物料质量的0.04%、引发剂为3×10-3mol/L、丙烯酸中和度为60%、反应温度为70℃时,接枝共聚物吸水性能最优。并通过对接枝产物的红外图谱分析,证实了反应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纤维素黄原酸酯——过氧化氢构成氧化还原体系,把丙烯酰胺接枝到蔗渣纤维浆泊上。探讨了引发剂用量、初始pH值、单体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诸因素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人工韧带材料表面接枝壳聚糖长链分子,对改性PET人工韧带的表面结构与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较好生物相容性的PET人工韧带材料的设计和研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首先采用化学接枝法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织物表面接枝丙烯酸(PET-AAc),再与壳聚糖分子发生酰胺化反应实现PET表面的壳聚糖接枝(PET-CHI)。借助接触角、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TG)和扫描电镜(SEM)等对PET改性效果进行分析表征。结果:壳聚糖长链分子成功接枝到PET表面,壳聚糖在PET表面的接枝厚度为2.25μm,接枝量为9.66 wt%。结论:接枝改性后PET表面亲水性有较大提高,浸润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魔芋葡甘露聚糖-丙烯腈接枝共聚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硝酸铈铵作为引发剂,探讨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和单体用量对魔芋葡甘露聚糖-丙烯腈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对接枝共聚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作了初步探。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的粘度比反应前提高了2—4倍;溶胶的相对稳定性提高了近4倍;接枝共聚物成膜更为均匀、细密;且气泡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改善阿司匹林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探索出一条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糖基化方法,研制出一种副作用低的缓释药物葡萄糖-阿司匹林偶联物。方法:本文采用吡啶、浓NaOH溶液和浓硫酸作催化剂,在常压、不同温度、不同n(乙酰水杨酰氯):n(葡萄糖)条件下,合成葡萄糖-阿司匹林共价偶联物,通过FT-IR、~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催化剂、反应温度以及反应物料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同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偶联物的接枝率。结果:在常压,50℃,n(乙酰水杨酰氯):n(葡萄糖)=5:1,吡啶为催化剂条件下,偶联物的接枝率可达到54.9%。结论:在此反应中,吡啶是一种良好的催化剂;50℃是该反应的最佳反应温度;n(乙酰水杨酰氯):n(葡萄糖)=5:1时,偶联物的接枝率和乙酰水杨酰氯的转化率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11.
引发剂对酶促开环聚合ε-己内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脂肪酶Novozym 435催化的ε-己内酯开环聚合反应,在无溶剂体系中研究了聚己内酯的合成及末端官能化。以醇类为引发剂,研究了引发剂对聚合过程单体转化率、产物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引发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速率提高,产物相对分子质量降低。无引发剂时单体转化率为79.32%,乙醇和乙二醇为引发剂时分别为97.43%和89.90%。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在无引发剂时为5 393,乙醇和乙二醇为引发剂时分别下降到2 127和1 851。另外,产物的红外光谱和1H NMR谱图显示,引发剂的加入实现了聚合物的末端官能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聚乳酸(PLA)的韧性和结晶速率,笔者对环氧化乙烯-醋酸乙烯酯弹性体(EVMG)接枝右旋聚乳酸(PDLA)并与左旋聚乳酸(PLLA)基体熔融共混,制备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接枝的PDLA与PLLA基体在相界面原位形成了立构复合晶体,显著提高了弹性体与基体之间的界面作用力,从而赋予共混物优异的韧性,使PLLA的缺口冲击强度由1.1 kJ/m~2提高至68.7 kJ/m~2。同时,立构复合晶体还显著提高了PLLA基体的结晶速率,使PLLA在120℃条件下的半结晶时间缩短了81%。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ings)中原生质体用于遗传转化时的转化效率,研究竹黄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最佳条件,建立竹黄菌原生质体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竹黄菌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方法,对影响竹黄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主要因素,不同酶解时间、酶解温度、渗透压稳定剂及菌龄、不同再生培养基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以0.6 mol/L Na Cl为稳渗剂,用组合酶(质量分数1%裂解酶和质量分数1.5%崩溃酶按4:6体积比混合)在33℃条件下对菌龄为6 d的菌丝体酶解2 h,原生质体产量最高,达到10.57×10~6个/m L;以0.6 mol/L蔗糖为稳渗剂,用组合酶(质量分数1%裂解酶和质量分数1.5%崩溃酶按4:6体积比混合)在29℃条件下对菌龄为4 d的菌丝体酶解2 h,原生质体再生率最高,为0.293%;最适合竹黄菌原生质体再生的培养基是TB3再生培养基。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一种利用UPLC-MS/MS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单体交联结构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为木质素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ACQUITY UPLC?BEH C18(2.1 mm×100 mm,1.7 μm)色谱柱分离,以超纯水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选择MRM(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种木质素单体交联结构在相关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8 9),回收率为91.67%-10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4%-2.10%。将该方法应用于拔节后14 d小麦茎秆中9种木质素单体交联结构特性的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9种木质素单体交联结构的保留时间与标准品的保留时间相同,G(8-8)G是检出质量浓度最高的木质素单体交联结构,质量浓度范围为9.53-10.12 ng/g。该方法专一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对小麦茎秆9种木质素单体交联结构进行准确定性定量。  相似文献   

15.
以聚丙烯接枝马来酸二丁酯(PP-g-DBM)作为聚丙烯(PP)/CaCO_3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剂,研制了PP/PP-g-DBM/CaCO_3复合材料,并且讨论了PP-g-DBM对聚丙烯/CaCO_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aCO_3含量为30%时,其抗冲性能达到6 kJ/m~2,相对于原料聚丙烯提高了20%;且较大程度地改善了分散相CaCO_3在连续相聚丙烯中的分散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三乙酸甘油酯对PLA/PBAT共混体系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转矩流变仪将聚乳酸(PLA)、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和三乙酸甘油酯(GTA)熔融共混,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万能材料试验机、冲击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共混物的热力学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微观形态结构进行测试和表征。实验发现,加入GTA后共混物的两相玻璃化转变温度呈相互靠近趋势,冷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都降低。当GTA加入量为3份时,共混物中分散相粒径减小,PLA/PBAT/GTA(80/20/3)组分的断裂伸长率得到明显提升,增加了2.6倍,由未加入GTA时的17.7%增长到64.1%。  相似文献   

17.
以桑椹中黄酮类物质的吸附量和解吸率为指标,对比分析HZ-801、HZ-816、HZ-818等12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桑椹提取液的分离纯化效果,优选出最佳树脂HZ-801并通过对上样液pH、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量、吸附流速、洗脱剂质量浓度、洗脱剂用量、洗脱流速等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最优工艺:吸附阶段上样液pH=4,上样液质量浓度0.45mg/mL,上样量420mL,吸附流速120mL/h,动态吸附量(干树脂)25.34mg/g,吸附率84.25%;洗脱阶段的洗脱剂体积分数为60%乙醇,洗脱剂用量270mL,洗脱流速120mL/h。此优化工艺条件下的洗脱率为85.78%,总黄酮纯度从23.64%提高到82.36%。  相似文献   

18.
采用无水乙醇C2H5OH/硫酸铵(NH4)2SO4双水相体系分离白头翁中的黄酮。确定双水相体系组成为21%C2H5OH/22%(NH4)2SO4,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nhnken实验设计探讨黄酮粗提液质量分数、NaCl质量分数和pH值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萃取条件为:黄酮粗提液质量分数12.5%,NaCl质量分数1.5%,pH 5.99,在此条件下,白头翁总黄酮主要分布在上相,萃取率可达73.6%。  相似文献   

19.
以磷脂含量为指标对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 ( Thouin) Koehne〕籽毛油水化脱胶过程中脱胶剂种类、脱胶剂添加量、脱胶时间、加水量和脱胶温度进行单因素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对脱胶时间、加水量和脱胶温度进行L9(33)正交实验;以酸价为指标对碱炼脱酸过程中的碱液(NaOH溶液)浓度、碱炼温度和超碱用量进行单因素实验和L9(33)正交实验;并比较了毛油、脱胶油、脱酸油和精炼油的主要理化指标变化。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木瓜籽毛油水化脱胶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脱胶剂种类(包括柠檬酸、草酸和蒸馏水)、脱胶剂添加量(质量分数0.1%~0.5%)、脱胶时间(10~70 min)、加水量(质量分数1%~6%)和脱胶温度(65℃~85℃),毛油中的磷脂含量均有明显差异;而碱炼脱酸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碱液浓度(质量分数6%~14%)、碱炼温度(40℃~80℃)和超碱用量(质量分数0.15%~0.40%),毛油酸价也有明显变化。总体上看,木瓜籽毛油水化脱胶的适宜条件为添加质量分数0.2%柠檬酸为脱胶剂、脱胶温度75℃、加水量为质量分数4%、脱胶时间50 min;碱炼脱酸的适宜条件为碱液浓度为质量分数12%、碱炼温度80℃、超碱用量为质量分数0.30%。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与毛油相比,脱胶油、脱酸油和精炼油的碘值略升高但差异不明显、过氧化值明显升高、磷脂含量和皂化值均明显下降,而脱酸油和精炼油的酸价也明显下降。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脱胶、脱酸、水洗干燥一系列过程后获得的木瓜籽精炼油的理化指标基本符合国家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青州市2013—2015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青州市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通过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青州市2013—2015年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个案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青州市2013—2015年共报告AEFI 307例,其中一般反应305例,异常反应2例。报告发生率为36.72/10万剂次(307/835 973),其中,一般反应报告发生率为37.78/10万剂次(305/807 393),异常反应的报告发生率为7.00/10万剂次(2/28 583)。一般反应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异常反应最常见的为卡介苗淋巴结炎。报告的AEFI案例,主要集中在5—7月的高峰段,10月也出现一个小高峰;13个乡镇(办事处)均有AEFI数据报告,48 h内报告率、及时率、调查率均为100.00%,但是经过督导发现个别乡镇仍然存在漏报现象。男性187例,女性120例,男女性别比为1.56∶1;≤1岁149例,占48.53%,>1~<7岁组138例,占44.95%,≥7岁20例,占6.51%。有87.30%(268/307)的AEFI发生在接种后24 h内,所有AEFI病例均已痊愈。结论青州市AEFI主要发生在≤1岁婴幼儿、接种后24 h内。今后应当避免AEFI漏报,提高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