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nt(19~23nt)在进化上非常保守的非编码RNA,其能够通过降解mRNA或抑制mRNA翻译来调控蛋白表达。研究证实miRNAs在包括胚胎干细胞分化、单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生成等血细胞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由巨核细胞生成的血小板内同样存在miRNAs,并且被证实参与到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生理病理状态改变等过程中。对miRNA调控血小板生成及功能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早期诊断治疗血液系统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2.
P—selectin表位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宋巍  倪培华  李晓  周同 《生命科学》2001,13(2):82-84,96
P-selectin是细胞粘附分子选择素家族成员,作为血小板/内皮细胞活化标志和粘附分子,已证明其在介导活化血小板,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相互粘附作用,参与免疫扣伤,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P-selectin分子中不同结构域及其功能表位在其识别,粘附及信号传导中各具重要作用,进一步揭示这种分子构效关系,将有助于阐明P-selectin的生理,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血液循环系统中,血小板在抑制因子的作用下,处于静息状态。当机体出血或外界因素刺激时,血小板活化,产生聚集、黏附和释放反应,释放出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活化因子和5-羟色胺等物质,招募更多的血小板黏附于出血处,从而启动凝血过程,发挥止血作用。当止血反应完成后,血小板发生解聚,恢复到静息状态。然而,在病理条件下,血小板的内在解聚能力下降,形成过度活化的血小板,产生病理性血栓,导致急性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控制血小板的活化,治疗急性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发挥抗血小板活化作用的同时,影响了血小板正常的生理性止血作用,产生出血等副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研发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使其既能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又能减少出血等副作用。本文将对血小板负性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除参与正常的止血过程外还具有很多病理和生理作用。血小板活化后可以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MMPs属于Zn^2+和Ca^2+依赖的内肽酶家族,能特异性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相结合并降解细胞外基质。MMPs降解基底膜中的主要成分Ⅳ型胶原,是肿瘤转移发生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血小板能够与肿瘤细胞结合并促进肿瘤转移,而MMPs在血小板促进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上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起因与血小板的活化有关。血小板在凝血酶、胶原、活性氧等激动剂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进而引起血小板形变、颗粒内容物的释放以及聚集等生理反应。血小板在损伤部位的聚集是正常的生理活动,但过度聚集会形成血栓,从而引发相关疾病。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常见诱导剂活化血小板的机制进行详尽阐述,为预防血栓形成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核因子-κB与肺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因子-κB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多向转录调节作用的核蛋白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核因子-κB活化是多种肺疾病病理过程的早期关健步骤,活化后参与许多基因的转录调控,在感染、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调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核因子-κ在肺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中性粒细胞在受到特殊因素影响后释放到细胞外的一种纤维网状复合物。在病毒、细胞因子、活化血小板、补体、自身抗体等因子的诱导下,特定的中性粒细胞亚群产生并释放NETs,NETs在体内发挥多种作用,参与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展,也与相关非感染性病理过程如凝血障碍、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有密切关系。因而在相关疾病中控制NETs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是潜在的疾病治疗靶点。该文总结了NETs在代谢性疾病、肿瘤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相关疾病中的影响,探讨了抗NETs药物的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药物选择和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宫亮  杨和平 《生物磁学》2009,(13):2502-2504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对肺癌分期和血行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呼吸科初诊的原发性肺癌患168例,分析其外周血小板计数与肺癌病理类型和分期的关系,并在模拟流体状态下,体外研究活化血小板对培养的肺癌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肺腺癌中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增高现象最为明显,占37.09%(23/62)(P〈0.05),鳞癌占22.64%,小细胞癌占22.70%,其他占14.20%。其中有远处血行转移者血小板增多(20.24%)较无明显转移者(7.14%)相差显著(P〈0.01)。同时体外研究显示流体状态对肺癌细胞粘附存在影响,而活化血小板增强了肺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结论:血小板活化与肺癌尤其是肺腺癌的血行转移密切相关;活化血小板增强了肺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血小板促进肺癌血行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β-TG、PF4、PDGF和TSP等是由血小板α-颗粒释放的重要产物。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它们在血小板功能的自身调节、某些细胞的增殖、炎症和伤口愈合过程以及脂蛋白受体活性的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某些疾病的发生中存在一定的、甚至是关键性的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PTA1)是表达于活化T细胞,NK细胞,活化内皮细胞以及巨核血小板谱系的1种新的白细胞分化抗原,参与NK细胞,杀伤性T细胞,内皮细胞以及血小板的功能。新近的研究表明PTA1胞膜外区第1个结构域(D1)与PTA1分子的功能有关,D2结构域及部分D1结构域可能被另一膜相关分子所掩盖,人血清和PBMC培养细胞上清液中存在可溶性PTA1分子(sPTA1),sPTA1的产生与肿瘤等某些临床疾病有关;PTA1分子参与了活化内皮细胞和活化T细胞的粘附,PTA1分子在人和灵长类动物间保守存在,PTA1的配体主要分布于Colo205,Jurkat,C32,WM115,BC4,RD和HS-913T等细胞系。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有五种人血小板膜糖蛋白:糖蛋白Ⅰ、Ⅱ、Ⅲ、Ⅳ、Ⅴ,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起着膜受体的作用。糖蛋白Ⅰ在血小板粘附过程中起着因子Ⅷ(vWF)受体的作用,同时具有凝血酶受体和药物性抗体的受体功能,最近研究表明糖蛋白Ⅰ还可能与胶原受体相关。糖蛋白Ⅱ与糖蛋白Ⅲ形成钙依赖性复合物,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起着纤维蛋白原受体的作用。在糖蛋白Ⅱ和Ⅲ分子上还具有血小板特异的抗原PL~(A1)、Lek 等。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代谢途径和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内源性磷脂介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除活化血小板以外,还可活化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可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增加血管渗透性、降低血压。在免疫病理过程、支气管收缩过程、抗高血压活性和水肿原效应等方面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ERK、JNK和p38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过生长因子、激动剂或应激反应等介导生长、分化、凋亡以及细胞间相互作用等多种过程。ERK、JNK和p38是参与心衰病理过程的主要信号元件,MKP-1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的去磷酸化因子,是一种应激蛋白,在应激反应中可以抑制ERK、JNK和p38的活性,并通过凋节ERK、JNK和p38的活性,参与对心衰病理过程的调节。本文以转基因研究结果为主要线索,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酯酶.1在心衰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苄苯哌咪唑对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凝聚和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杨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77)血小板激动剂刺激血小板蛋白酪氨酸磷酸化,这种磷酸化过程是通过血小板表面受体使其酪氨酸蛋白激酶活化而引起的,血小板的凝聚功能与表面受体有...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是正常组织生长和维持的重要生长因子,其过度表达与多种疾病有关。PDGF-C是最近发现的PDGF家族新成员,在多种正常和病理组织中表达,可能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Tong YN  He YN 《生理科学进展》2011,42(4):317-320
在机体非感染性炎症疾病过程中,caspase-1的活化引起IL-1β、IL-18、IL-33等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而一个被称为NALP3炎性体的多蛋白复合物在caspase-1的活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各种外源或内源的刺激可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激活NALP3炎性体来活化caspase-1.本文就NALP3炎性体的结构和分布、活化和信号通路及对2型糖尿病、痛风、阿尔兹海默病和肾脏疾病等非感染性炎症疾病的近期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P-选择素及其细胞黏附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P-选择素是选择素家族的重要黏附分子,作为血小板/内皮细胞活化标志和细胞黏附受体,其可通过介导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及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启动参与了包括炎症和血栓形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起始过程,是炎症/血栓的重要介质和靶分子。抑制P-选择素及其与配体的结合和作用,可使病理状态下血栓局部白细胞聚集减少、细胞因子及组织因子表达降低、纤维蛋白生成减少,从而有助于抑制血栓的形成。因此,随着P-选择素及其细胞黏附与血栓形成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阐明,以P-选择素为靶标的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抗黏附治疗,也已引起人们关注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Sheng L  Li Y 《生理科学进展》2006,37(2):162-165
JAKs与STATs广泛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JAKs/STATs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活化与肿瘤、免疫相关疾病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已成为新药发现及研究的重要靶点,多个JAKs激酶抑制剂和STATs抑制剂正在临床前或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为临床神经系统的疑难重病,基本病理特征包括炎症浸润,原发性脱髓鞘和胶质细胞活化等。其病理过程、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药物的筛选和评价都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本文从其发病机制、致病特点与适应范围等方面对MS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受刺激剂作用后的最初变化之一是膜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的水解,水解产物三磷酸肌醇和二酰甘油酯分别通过钙流与蛋白激酶 C 进一步引起血小板释放等活化反应。这两个水解产物可能在细胞活化中起着第二信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