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5年我们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提供的棉红铃虫性诱剂(下称性诱剂),从8月1日—10月6日对第二、三代红铃虫进行了迷向法防治试验。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
<正> 红铃虫性引诱剂(高斯、海克)和红铃虫粗提物,均对红铃虫雄蛾有很高的引诱活性。1976年在第二代红铃虫发蛾期间,我们发现棉小造桥虫Anamis flava Fabricius粗提物也能引诱红铃虫雄蛾,经过大面积诱捕和小区对比试验,说明这种粗提物的效果相当于化学合成性引诱剂和红铃虫粗提物。具体作法是:把从棉田树枝把上诱到的棉小造桥虫雌蛾(不分交配和未交配)剪下腹部末端、用有机溶剂浸渍抽提、将  相似文献   

3.
性信息素对红铃虫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鳞翅目昆虫雄蛾在交配之前的性行为可以分为远距离对雌蛾的定向和包括着陆、搜索、交配等直接导致雌、雄蛾交配成功的近距离行为。这两类不同的行为可由复合性信息素中的不同化学成分引起(Roelofs et al.,1977)或者由同种物质不同浓度所诱发,即雄蛾接受较低浓度刺激时出现远距离定向飞行;而高浓度诱发雄蛾近距离的交配性行为反应(Bartell et al.,1969)。从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雌蛾体内已经鉴定得到两种化学成份,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和顺-7,反-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这两种成份的1:1混合物称为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re)(Hummel et al.,1973),它具有在田间引诱红铃虫雄蛾和诱发雄蛾近距离行为反应的作用。 在田间释放性信息化合物来扰乱雌、雄蛾之间的性信息联系,从而抑制其交配和繁殖是一种有希望的害虫防治方法。用红铃虫性诱素扰乱红铃虫交配的田间试验已取得一定成效(Gaston et al.,1977)。但是我们在田间试验中发现,性诱素抑制红铃虫雄蛾远距离定向后,田间还有相当比例的雌蛾发生了交配,这个现象表明,性诱素还未能完全抑制红铃虫雄蛾的近距离行为。为此我们进行了本项试验,用以阐明环境中红铃虫性诱素的存在对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红铃虫性诱剂开口纤维剂型及其在棉田中的竞争引诱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ummel等1973年鉴定了红铃虫的性外激素是顺,顺-和顺,反-7,11-十六碳二烯-1-醇醋酸酯的复合物,并命名为“红铃虫性诱剂”(简称“Gossyplure”)。Biel等1974年用触角电图和大田诱捕试验,证明当两种异构体的配比为1∶1时效果最好。为延长性诱剂在大田中的有效期,研究工作者曾设计了多种释放器和可控缓释剂型。Shorey等1976年用铝圆筒包上尼龙纱作为释放器,红铃虫性诱剂的释放量为每晚5毫克/公顷,全年用量为9克/公顷。Gaston等1977年用内径0.22毫米、外径0.45毫米、长104毫米,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塑料空心纤维,绕成直径22毫米的环作释放器,每次用量6.6克/公顷,全年用33克/公顷。Boncss等1977和1978年用聚乙烯盖作释放器,每次用量5克/公顷,胶囊剂  相似文献   

5.
麦蛾性引诱剂诱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我们在红铃虫性引诱剂试验工作中发现红铃虫性引诱剂对麦蛾也有引诱作用,在棉仓和棉田都曾诱获不少麦蛾。1976年我们在粮管所组织了一系列引诱蛾试验,以探索用性引诱剂防治麦蛾的方法。 试验所用剂型有下列10种。 1.红铃虫雌蛾体二氯甲烷粗提物。 2.红铃虫雌蛾腹部酒精粗提物。  相似文献   

6.
为了摸清红铃虫性诱剂的防治效果,并从理论上进行阐述,我们对红铃虫交配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作一报告,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几种载体对红铃虫性诱素引诱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te,顺、顺-和顺、反-7、11-十六碳二烯醋酸酯 1:1)对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雄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Hummel et al.,1973)。但是,以前用滤纸、棉绳和尼龙布作载体(Shorey etal.,1974),无法控制挥发速度,前期挥发量高,后期量低,再加日晒雨淋,性诱素损失较大,以致引诱效果不稳定,残效短。因  相似文献   

8.
三种颜色诱盆在棉田的诱虫效果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传仁  齐力 《昆虫知识》2005,42(2):190-192
在无化学诱剂的条件下,使用粉红、蓝和绿色3种诱盆对棉田昆虫进行了诱集,结果表明:粉红诱盆对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棉铃虫Helieoverpa armigera(Htibner)有较高的诱集能力,但对蜜蜂杀伤力大;蓝色诱盆对棉铃虫和银纹夜蛾Plusia agnata Staudinger具有较好的诱集效果,对红铃虫无诱集能力;绿色诱盆几乎无诱集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 昆虫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过程中,常需要一种比较方便、稳定、而能够定量的测定行为反应的方法。 红铃虫性信息素是由顺-7,顺-11-十六碳二烯乙酸酯和顺-7,反-11-十六碳二烯乙酸酯二种成分组成,两种成分的1:1混合物称为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re)。现将我们近年来用红铃虫性诱素对红铃虫雄蛾进行行为测定的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批林批孔运动的大好形势推动下,我们因陋就简、以土代洋进行了红铃虫性诱剂的粗提和使用,取得了初步结果。 1.收集虫源 1.在收花晒花时,收集老熟雌性幼虫(腹背面无隐现的睾丸体),装入试管任其结茧越冬,到第二年3月放进土温箱加温(27-28℃),盖上湿布调节湿度,促使整齐化蛹。2.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从吊籽花里检蛹,每支试管放3-5头雌蛹(腹部末端生殖器部位的腹节呈两个“人”字形),任其自然羽化。 2.提取性诱剂粗提物 在成虫羽化期间,连续进行三天光照处理,每天光照22小时(白天用自然光照,夜晚用煤油灯照),黑暗2小时。在第三天黑暗2小时后,剪取雌蛾腹部末端三节,浸入二氯甲烷溶剂中,待全部雌蛾剪尾浸入后,一起倒进研钵,捣碎成浆糊状,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性诱剂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付根  王凤良 《昆虫知识》1998,35(6):347-351
1993~1996年对棉铃虫性诱剂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不棉铃虫性诱剂中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产的性诱剂诱蛾效果最好,其效果与进口性诱剂相当。在第1代,性诱剂诱蛾效果好于杨树把。在第2代,其效果与杨树把接近。在第3、4代,其效果差于杨树把。性诱剂与杨树把诱蛾的蛾量消长基本同步并且两者与田间卵量消长基本一致。因此,在第1、2代应以性诱剂取代杨树把,在第3、4代应以杨树把进行测报和防治。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灯光与性诱剂或杨树枝把的复合配置处理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成虫均具有较明显的诱杀作用,其各自的田间控制效果各不相同,且明显与棉铃虫田间实际发生的相对程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棉铃虫发生量大的世代或年份,控制效果较好,发生量超常大时控制效果有所降低。综合分析比较该几种复合配置诱集源处理的诱蛾量、田间百株卵量、幼虫量及其对棉铃虫有效态天敌量的影响等因素,结果显示:在不同灯光与性诱剂或杨树枝把的复合配置处理中,以高压汞灯和性诱剂复配效果最好,双波灯与性诱剂的复配效果稍差。高压汞灯与性诱剂、双波灯与性诱剂复配处理区的百株卵量在160 m内分别比对照降低34.5%、28.6%。性诱剂宜设置于高压汞灯区外围80—160 m外,以形成两者空间和时间上的互补。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1974年峰口区开始利用土法提取红铃虫性引诱剂,用于田间诱杀红铃虫,效果良好。全区从6月11日起到6月28日止,有44个大队、139个生产队开展了性引诱蛾。放钵496个,诱蛾67,456头。单钵诱蛾数最多达139头。在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枫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枫杨枝把和性诱剂在田间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枫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所诱雌蛾略多于雄蛾。枫杨枝把上所诱雄蛾量与上把的雌蛾量呈正相关。棉铃虫性诱剂对枫杨枝把的诱蛾作用没有显著的影响。讨论了枫杨枝把在田间引诱棉铃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为优化大豆食心虫Leguminirora glycinioorella(Mats.)Obraztsov生物防治策略,探究不同防治策略的最佳防治时期和最佳使用量,最终达到提高防治效率及保护环境的目的。【方法】选取哈尔滨和黑河两个地区进行试验,通过比较不同措施防治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在大豆食心虫不同发生期单独使用性诱剂和性诱剂-赤眼蜂协同防治的防治效果,寻找最佳防治方法及最佳防治时期。通过比较在不同配比下性诱剂与化学药剂(敌敌畏)协同防治效果,寻找最适配比。【结果】结果表明:(1)性诱剂-赤眼蜂协同防治效果为60.89%,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性诱剂或赤眼蜂单独防治大豆食心虫。(2)性诱剂单独使用和性诱剂赤眼蜂协同防治大豆食心虫最佳防治时期都为其盛发期前5 d,防治效果最高可达62.42%和66.08%,其次是盛发期防治,盛发期后5 d防治效果最差。(3)性诱剂-化学药剂协同防治研究发现,从防治效果、经济效益、生态保护等多方面考虑,放每667 m2放1个诱捕器和3/4药量的敌敌畏熏蒸剂效果更佳,与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效果差差异不显著,并能减少农药使用量。【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生物防治策略为在大豆食心虫盛发期前5 d利用性诱剂-赤眼蜂协同防治大豆食心虫,每667 m2放1个诱捕器和3/4药量的敌敌畏熏蒸剂,可作为从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过渡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黑光萤光灯诱集棉红铃虫及其他棉虫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红铃虫的成虫趋光性问题在文献中有不同意见。巴劳(Ballou,1918)在埃及曾用电灯光从仓库内诱到了大量红铃虫蛾。布司克(Busck,1917)则认为该虫无趋光性。却普曼(Chapman)认为红铃虫蛾趋向蓝色光线。朝鲜的报告认为该蛾趋向紫光。1953年富洛斯忒(Frost)曾用紫外线灯与白色灯光作诱虫比较,就诱虫总数而  相似文献   

17.
在棉红铃虫性诱试验中,我们发现性诱区、树枝把、灯光诱蛾区内的雄蛾量比对照区多得多,这种现象是性诱剂的作用还是其它原因? 我们从第一代蛾开始,进行了雄蛾粗提液的诱蛾效果试验。其方法如下:剪取拄蛾腹部末端三节,浸泡在无水酒精里三日后备用。雄蛾来源:①引诱剂盆得来的,②杨树把、黑光灯、室内饲养羽化的,③雄蛾粗提液盆下获甜的(主要来源)。使用方法与雌蛾性引诱剂丙酮稀释液相同,并设酒精、清水对照。通过一、二代蛾的反复实践证明: (1)雄蛾粗提液诱雄蛾的效果好。诱集雄蛾多,性能稳定,各代诱蛾量的曲线与高斯剂吻台(见袁1、图1)。  相似文献   

18.
<正> 黄地老虎Euxoa segetum(Schiffermuller)严重为害小麦、玉米、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1978年Bestmann等报道黄地老虎的性诱剂是顺-5-十碳烯醋酸酯(Ⅰ),并进行了合成。我们根据现有条件,用己炔为原料合成了黄地老虎性诱剂,并在新疆乌鲁木齐等地进行了田间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澄清中国玉米螟的种名,1979年8月,我们用一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èe)和三种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übner)不同配比的性诱剂,在河南许昌作了田间诱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2-和反12-十四烯醇乙酸醑及醋酸十四(烷)醇34∶39∶27,11天132盆次共诱到71头蛾,效果良好:欧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1-和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97∶3和3∶97,前者共诱到3头蛾,后者共诱到2头蛾,有一定活性:而欧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1-和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35∶65没有诱到蛾,无话性。因此,初步证明:(1)河南许昌的玉米螟主要为亚洲玉米螟,至于是否有欧洲玉米螟存在,须进一步作试验和对标本进行鉴定后才能确定:(2)性诱剂装在橡皮塞内的效果优于装在毛细管内的效果;(3)用诱蛾水盆比用“非洛康”捕蛾器纸盆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环境友好型诱杀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和2004年,在山东惠民采用杀虫灯、性诱剂、杨树枝把等措施开展了诱杀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成虫的防治试验.杀虫灯+10支性诱剂,杀虫灯+5支性诱剂+5支杨树枝把,杀虫灯+lO支杨树枝把,杀虫灯4种措施的日均诱蛾量分别为11.4、10.4、8.6和7.0头,性诱剂和杨树枝把均未显著提高对棉铃虫的诱杀效果.不同诱捕方案对棉铃虫累积诱蛾量随日期的变化符合Gompertz方程.普通灯和时控灯对棉铃虫的日均诱蛾量分别为19.9头和17.4头,二者差异不显著;时控灯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日均诱捕量均少于普通灯;减少开灯时间可在不显著降低棉铃虫诱杀量的同时,有效保护捕食性瓢虫.与普通灯相比,设置时间合理的时控灯(夜间19:00~23:00和3:00~5:00开灯)未显著降低棉铃虫的日均诱蛾量,而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日均诱捕量分别为2.0头和4.9头,均显著低于普通灯的3.7头和9.2头,合理设置开关灯控制模式可在不显著降低对棉铃虫诱杀效果的同时,降低近50%的天敌杀伤率,节约用电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