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七种蝙蝠的核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报道了四川地区7种蝙蝠的核型。菊头蝠科2种,即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mutus)的核型为2n=62,FN=60;栗黄菊头蝠(R.ssinicus)的核型为2n=36,FN=60。蹄蝠科1种,即大蹄蝠(H.armiger)的核型为2n=32,FN=60。蝙蝠科3种,即伏翼(Pipistrellus abramns)的核型为2n=26,FN=44;南蝠(Iaio)的核型为2n=50,FN=48;山蝠(Nyctalus velutinus)的核型为2n=36,FN=50。犬吻蝠科的皱唇蝠(Tadarida teniotis)的核型为2n=48,FN=62。南蝠的核型为首次报道,但栗黄菊头蝠的核型2n=36与安徽张维道报道相同,而与印度和斯里兰卡同种R.rouxii的核型2n=56迥异。分布在中国的栗黄菊头蝠R.sinicus应为独立种而不是R.rouxii的中国亚种。另5种蝙蝠的核型与前人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3.
报道了贵州7 种蝙蝠科蝙蝠的核型。伏翼和印度伏翼的染色体数为2n = 26 , 常染色体都由10 对双臂染色体和2 对微小点状染色体组成, N.F = 44 , 性染色体是大小悬殊的端着丝粒染色体; 两者核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No.3 是中着丝粒染色体, 后者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大鼠耳辐(四川亚种) 、水鼠耳蝠和西南鼠耳蝠的染色体数都是2n = 44 , 常染色体都由4 对中着丝粒染色体和17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N.F = 50 , 其中大鼠耳蝠(四川亚种) 和水鼠耳蝠核型非常相似, 西南鼠耳蝠与前二者有一定区别; 山蝠(福建亚种) 是2n = 36 , 常染色体包括7 对中着丝粒染色体、1 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9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 N.F = 50 ; 南蝠2n = 50 , 常染色体由24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N.F = 48 , X染色体是最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贵州6种蝙蝠的核型。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2n=44,染色体臂数(FN)为58;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染色体数是2n=46,FN为50,黄大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2n=32,FN为60;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s)2n=62,FN为60;云南菊头蝠(R.yunnanensis)2n=44,FN是60;犬蝠(Cynopterus sphinx)2n=34,FN=58。其中白腹管鼻蝠、云南菊头蝠和犬蝠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广东五种菊头蝠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用蝙蝠的新鲜肺组织和尾椎进行组织培养,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30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细胞,并进行摄影、剪贴和测量。分析了广东地区5种菊头蝠的核型,即小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角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中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大耳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中华(栗黄)菊头蝠的核型为2n=36,FN=60。大耳菊头蝠的核型为首次报道。角菊头蝠和中菊头蝠的核型与前人报道的结果基本相同。中华(栗黄)菊头蝠的核型(2n=36)与张维道报道的鲁氏菊头蝠相同,而与印度和斯里兰卡产R.rouxii的核型2n=56迥异。最后对东亚地区菊头蝠多样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研究了广东四个墨兰品种金嘴墨兰、银边墨兰、企剑黑墨和企剑白墨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果表明,企剑黑墨和企剑白墨的染色体数目为2n=40,为二倍体,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40=30m+10sm和2n=2x=40=2M+36m+2st;金嘴墨兰和银边睾兰的染色体数目为2n=41,为非整倍体。4个墨兰品种的染色体结构主要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除银边墨兰为1B型外,其它均为2B型。 相似文献
8.
利用改良去壁低渗法对分布于欧美地区的桦木科(Betulaceae)桤木属(Alnus Mill.)7种植物进行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材料染色体形态比较一致,多为由中部(m)及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意大利桤木(A.cordata)为六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6x=42,核型公式为2n=6x=42=36m+6sm;绿桤木(A.viridis)为八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8x=56,核型公式为2n=8x=56=46m+10sm(SAT);薄叶桤木(A.tenuifolia)、灰桤木(A.incana)、欧洲桤木(A.glutinosa)、裂叶桤木(A.sinuata)和红桤木(A.rubra)均为四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x=28,其核型公式分别为2n=4x=28=16m(1SAT)+12sm、2n=4x=28=22m+6sm、2n=4x=28=24m+4sm、2n=4x=28=24m+4sm、2n=4x=28=26m+2sm。其中红桤木(A.rubra)的核型属于1B型,其余均为2B型。 相似文献
9.
首次报道了中国绢蒿属[Seriphidium (Bess.) Poljak.]7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核型公式分别为:西北绢蒿[S.nitrosum (Web.ex Stechm.) Poljak.]2n=2x=18=6m(2SAT)+8sm +2st+2T;沙漠绢蒿[S.santolinum (Schrenk) Poljak.]2n=2x=18=14m+4sm;博洛塔绢蒿[S.borotalense (Poljak.) Ling et Y.R.Ling]2n=2x=18=2M+14m+2sm;新疆绢蒿[S.kaschgaricum (Krasch.) Poljak.]2n=2x=18=8m(2SAT)+10sm(2SAT);纤细绢蒿[S.gracilescens (Krasch.et Iljin) Poljak.]2n=2x=18=4m+14sm(2SAT);三裂叶绢蒿[S.junceum (Kar.et Kir.) Poljak.]2n=2x=18=10m+4sm+4st;民勤绢蒿[S.minchünensa Y.R.Ling]2n=2x=18=12m+6sm.结果表明,7种绢蒿植物中,博洛塔绢蒿最原始,西北绢蒿最进化. 相似文献
10.
7种橐吾属植物的核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7种橐吾属(Ligularia)植物的染色体和核形态。干崖子橐吾(L.kanaitzensis)的核型为2n=2x=58=26m+28sm 4st;窄头橐吾(L.stenocephala)的核型为2n=2x=58=26m 32sm;细茎橐吾(L.hookeri)的核型为2n=2x=58=30m 26sm 2st;宽戟橐吾(Llatihastata)的核型为2n=2x=58=28m 26sm(2sat) 4st;网脉橐吾(L.dictyoneura)的核型为2n=2x=58=26m 28sm 2st 2t;蹄橐吾(L.hodgsonii)的核型为2n=2x=58=28m 28sm 2t;棉毛橐吾(L.vellerea)的核型为2n=2x=58=22cm 34sm 2t。虽然这7个种的染色体数目相同,2n=58,核型主要是由m和sm染色体构成,但各类的染色体数目在种间有差异。核的对称性高,着丝点端值(T.C)为61.45%-64.96%。除窄头橐吾和鹿蹄橐吾的染色体数与前人报道的相同外,其它5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四川当归属六种植物的核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居群水平对四川当归属(AngelicaL.)6种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其中管鞘当归核型为首次报道。6个种的染色体均为2n=2x=22,多为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多为2A型,仅疏叶当归石灰窑居群为1A型;峨眉当归核型为2n=22=10m 2sm 10st,茂汶当归核型为2n=22=16m 4sm 2sm(SAT),当归核型为2n=22=14m 8sm,阿坝当归核型为2n=22=14m 8sm,管鞘当归核型为2n=22=12m 8sm 2sm(SAT),而疏叶当归不同居群的核型或多或少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参照Stebbins的观点,峨眉当归以核型不对称系数最高而在6个种中显示一定的核型进化性,疏叶当归不对称系数较低,且出现1A型核型因而体现出一定的原始性。但是,综合形态解剖、花粉性状以及核型特征可以看出,四川当归属植物各性状间具有进化的不同步性,这也表明,作为当归属分布频度中心之一的四川地区,同时也是当归属的分化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2.
高粱不同品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高粱的种植,不仅面积大,而且品种众多,农艺性状差异显著。有关高粱核型的分析,部分品和已有报道'-\"。为了更多地了解不同品种的核型,从而为研究高粱的进化和遗传育种等提供必要的细胆学依据,作者对4个高粱品种的核型进行了G一显带分析,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本实验所用材料,分别由吉林省农科院和河南省农科院提供。种子于25℃萌发,待根长Icm左右时,按宋运淳\"'等修改的ASG法制片,核型分析按李极学\"'等建议的标准进行。2结果与分析\"郑粱2号\"、\"甜杆G\"、\"竹叶青\"和\"忻粱7号\"的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相与相应的核型见图版1:A-… 相似文献
13.
中国苹果属植物核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蒲富慎;.林盛华;.李秀兰;.宋文芹;.陈瑞阳 《武汉植物学研究》1985,3(4):451-456
本文对11种苹果属植物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山荆子系中,山荆子(Malus baccata)、毛山荆子(M. mandshurica)较原始;在苹果系中,新疆野苹果(M. sieversii)较苹果(M. pumila)为原始。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苏铁属(Cycas L.)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其核型.它们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2,核型均属3B型.核型公式分别是:海南苏铁C.hainanensis K(2n)=2x=22=4m+2sm+4st+12T,仙湖苏铁C.szechuanensis subsp.fairylakea K(2n)=2x=22=2m+4sm+4st+12T.两种苏铁的核型均为首次报道.支持基于染色体资料把苏铁属分为两个类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绦虫类细胞遗传学研究 Ⅲ.泡状带绦虫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首次报道了泡状带绦虫染色体组型。泡状带绦虫染色体数目为2n=18。染色体组型是由7对中部着丝粒,一对亚中部着丝粒和一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16.
17.
九种报春花属植物的核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对报春花属(Prinula)4个组9种植物进行了核形态学研究。这9个种的间期核构形均为复杂染色中心型,前期染色体属于中间型,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数目及核型如下:中甸海水仙报表P.monticola(Hand.-Mazz.)Chen et C.M.Hu,K(2n)=16=12m 4sm;高穗花报春P.vialii Delavay ex Franch.,K(2n)=20=16m 2sm 2st;偏花报春P.secundiflora Franch.,K(2n)=22=18m 4sm;海仙花报春P.poissonii Fanch.,K(2n)=22=16m 6sm;霞红灯台报春P.beesiana Forr.,K(2n)=22=18m 4sm;桔红灯台报春P.bulleyana Forr., K(2n)=22=18m 4sm;橙红灯台报春P.aurantiaca W.W.Smith et Forr.,K(2n)=22=16m(sat) 6sm;粉被灯台报春P.pulverulenta Duthie,K(2n)=22=19m 2sm 1st;钟花报春P.sikkimensis Hook.,K(2n)=20=14m(1sat) 4sm 2T。其中,中甸海水仙报春和高穗花报春两种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为首次报道。同时,本文还将偏花报春与灯台组报春以及钟花组报春进行了细胞学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