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晚粳稻区褐飞虱防治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夕林  张建明 《昆虫知识》1999,36(3):129-132
为了解二代褐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为科学使用噻嗪酮、吡虫啉等药剂防治稻飞虱提供依据,作者在武育粳3号上,通过接不同的虫量,并进行笼罩的方法,研究了二代褐飞虱的增殖规律和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并进行了锐劲特防治不同世代褐飞虱策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褐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在水稻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区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褐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9576**),关系式为 y=- 18.3302+ 10. 2892lgx(x为 8月上旬褐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 110-120头。因此,在早发年,迁入量较大的年份必须采取“治二压三控四”的策略,1996-1997年全面推广这一策略,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昆虫知识》2004,41(4):294-294
《中国植保资讯网》由于今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虫量大,6月份的多雨气候条件又有利于迁入虫源繁殖而不利于药剂防治,造成6月下旬稻田稻飞虱及稻纵卷螟残虫量大,渝东南部及南部地区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白背飞虱百丛虫量:渝东南部的秀山县1 62 3 0头,为2 0 0 3年同期的3 1倍。稻纵卷叶螟亩残虫量:秀山县3 5 93 5头,为特大发生年1 986年的3 49倍。根据6月下旬田间残虫量并结合7月份天气预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计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7月上、中旬主害代在东南部地区特大发生,低龄幼(若)虫发生期7月中旬。其余地区为中等至大发生。重…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是杂交水稻的重要虫害,培育高抗褐飞虱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被认为是目前防治飞虱最有效、经济的方法。本研究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的抗褐飞虱杂交水稻为材料,通过苗期和成株期的全生育期田间抗性鉴定,对基因聚合改良杂交稻组合的褐飞虱抗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基因聚合改良杂交稻组合的苗期抗性介于抗和中抗水平,田间虫量在7次调查中均低于800头/百丛,远低于2000头/百丛的防治标准,而对照扬两优6号、两优培九和当地农家品种两优63在8月29日到9月10日飞虱发生高峰期的百丛虫量分别最高达到5400头、2030头和10700头,高于或远高于2000头/百丛的防治标准。改良组合川香29A/华恢1462的产量在通城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11.8%。上述结果表明抗褐飞虱改良杂交稻新组合能够有效抑制稻田褐飞虱种群数量,节约人工和农药成本,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
四种药剂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国福  席宏跃 《昆虫知识》1990,27(6):327-328
<正> 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是我县水稻上的头号害虫,1987、1988年连续二年在早稻上特大发生,一般百丛禾有虫4500~7000只,局部丘块虫口密度高达15000只/百丛。为  相似文献   

5.
二代褐飞虱对粳稻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水稻生育期.褐飞虱的不同虫口密度的增长倍数不同;同一生育期.以低密度的增殖倍数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仍以高密度处理极显地高于低密度处理。水稻产量损失与二代褐飞虱百丛虫量间呈显正相关(r=0.9557^ ),两关系式为:Y=-16.3732 9.437tg(x);防治指标为150-200头/百丛。当二代楫飞虱早发、中等以上发生程度时.必须施药防治。  相似文献   

6.
稻纵卷叶螟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研究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不同龄幼虫取食量,田间水稻不同品种接种不同密度幼虫后小区产量、空壳率、千粒重和损失率,不同剑叶受害面积与产量损失关系,天敌参数,以及施药防治的成本估计等。查明田间幼虫密度(x)与产量损失率(y)呈正相关,分品种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综合上述因素求出平均济济闭值为百丛虫口45.67±6.02头,平均经济损失水平为百丛虫口60.0±7.92头;天敌参数为17.91±0.61头;平均防治行动阈值为百丛虫口63.57±6.63头;早稻第二代幼虫防治行动阈值为百丛虫口67.24±4.97头,晚稻第四代幼虫防治行动阈值为百丛虫口59.91±4.47头。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秀山县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重庆市秀山地区稻飞虱的发生主害种类为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的危害重于褐飞虱 ;白背飞虱 1年发生 5~ 6代 ,以 4 ( 3)代为主害代 ,田间发生 2~ 3次若虫高峰 ,以第 2次为主害代峰、虫量最大 ;褐飞虱 1年发生 4~ 5代 ,以 5 ( 4 )代为主害代 ,田间发生 3~ 4次若虫高峰 ,以第 3次为主害代峰、虫量最大 ;( 3)稻飞虱重发年比例高 ,达 85 %以上 ;( 4 )白背飞虱呈逐年加重和主害期提前、褐飞虱呈逐年减轻和主害期推迟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特殊的槽谷地形、迁入虫量大、品种及栽培技术的变化、防治技术的提高和气候条件有利等。  相似文献   

8.
扑虱灵控制稻飞虱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田茂仁  蒲正国 《昆虫知识》1996,33(3):129-132
秀山一季中稻区,白背飞虱、褐飞虱的主害峰期分别在6月底至7月中旬、8月上中旬,长达40天左右。试验长效农药扑虱灵的不同用药量对稻飞虱主害时期的控制和保产作用。结果表明,在白背飞虱虫量达到防治指标(1500头/百丛)或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施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750g/hm2,药效可维持40天左右,小区产量比不用药区增产37%左右。  相似文献   

9.
2005-2006年,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江苏沿海棉区棉盲蝽优势种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Bt棉的为害与产量损失。结果表明,Bt棉田的被害株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其对数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直线相关也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Bt棉田棉盲蝽的防治可以若虫数量与被害株率两项指标来把握,2种盲蝽混合种群第2、3、4代虫量推广防治指标分别为百株有2、3龄若虫5头、10头和20头上下;或被害株率依次为3%、8%和15%左右。  相似文献   

10.
小麦蚜虫为害小麦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蚜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Fabricius)是河北省优势种群,其次是麦二叉蚜Schizphisgraminum(Rondani)、禾谷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AcyrlhosiphondirhodumWalker。小麦蚜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国内已发表多篇论文,其防治指标均为400~500头/百株。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郭予元等[1]的防治指标为4.4头/茎,西北农大植保系赵惠燕等[2]防治指标为500头/百株,北京大学生物系李拮鹄鸣等[3]的防治指标为480头/百株。作者于1994~1996年对麦蚜进行了研究,确定穗期百株蚜量为2000头左右,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灭幼酮防治稻飞虱与稻叶蝉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温州地区水稻上的害虫以白背飞虱为主,其中晚稻受害最重。在药剂筛选中,晚稻常用井叶合剂(3%井冈霉素乳剂250克+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500克/亩),主治稻飞虱,兼治纹枯病。由于叶蝉散田间残效期短,难以控制后期的稻飞虱为害。特别是水稻生长后期,田间管理往往放松,加以稻飞虱持续增殖,积累的虫量多,以致损失较大。 1987年根据全国植保总站的委托,作者用25%灭幼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消长律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惠珍  王书魁 《昆虫知识》2000,37(3):146-148
通过对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的系统6调查研究表明,(1)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相反,二代棉虫百株累计卵量倒比常规棉处理区增加了216~274粒,增长幅度为30~38%,(2)转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制作强,基本不用进行药剂防治,但对三代棉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处降,田间3龄以上幼虫平均均20~40头/百株,多者达60头以上,仍需  相似文献   

13.
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稻褐飞虱的重要天敌之一。1976年我们配合阳江县海陵公社进行以保护天敌为中心的工作时,经田间调查,早稻后期黑肩绿盲蝽的密度达63头/百丛(最高达243头/百丛),被捕食的稻褐飞虱卵粒达19.2%;晚稻后期,黑肩绿盲蝽的密度为543头/百丛(最高达681头/百丛),比稻褐飞虱密度高出数倍,捕食稻褐飞虱卵粒达74.23%。  相似文献   

14.
鲜食大豆蚜虫种群增长规律与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永利  姚士桐 《昆虫知识》2006,43(3):395-397
大豆蚜Aphis glycinesMatsmura种群增长随时间而变化,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得出回归方程N=58.5330/(1+e4.8704-0.2274t),当t≈21时,可作为防治大豆蚜的关键时期,此时正值田间大豆苗期的营养生长盛期。大豆苗期随着蚜量上升,危害损失增加。根据田间蚜虫密度与危害损失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大豆蚜的防治指标可确定为平均每穴蚜量24头或800头/百株。  相似文献   

15.
水稻害虫生态调控系统中推-拉策略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江门市新会区水稻试验田,构建利用"推-拉"策略的生态调控系统,以紫苏、烟草和香根草分别作为"推"和"拉"的成分,并对紫苏、烟草和香根草的生态功能进行了评价。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紫苏+水稻"组选择率分别为38.70%和33.87%;对"烟草+水稻"组的选择率分别为30.12%和39.65%;通过笼罩选择性测定,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紫苏+水稻"组选择率分别为33.90%和38.10%;对"烟草+水稻"组的选择率分别为34.74%和39.00%,均显著低于对"水稻"对照组的选择率(60%-70%)。通过Y型嗅觉仪和笼罩选择性测定,拟水狼蛛对"香根草+水稻"组的选择率分别为67.55%和66.07%,显著高于对"水稻"的选择率32.45%和33.93%。进一步在田间试验区调查,结果表明,在"推-拉"处理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种群数量分别为563.4头/百丛和490.7头/百丛,显著低于对照田(819.6头/百丛和763.8头/百丛);在水稻分蘖后期处理区蜘蛛数量(213.33头/百丛)极显著高于对照田(80.00头/百丛),同时在稻田旁的香根草上能发现栖息的蜘蛛和卵块。由此得出,稻田边种植紫苏和烟草对稻飞虱有明显的驱避作用,而稻田边种植香根草对蜘蛛具有引诱作用,形成了紫苏、烟草和香根草的"推-拉"生态调控系统,既减少了害虫稻飞虱的数量,又增加了天敌蜘蛛数量,其结果可为生态防治害虫及科学保护天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汪远昆  罗举  张孝羲  翟保平 《昆虫知识》2011,48(5):1213-1221
对苏州市吴中区1984—2002年灯诱数据的分析表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灯下始见期一般在6月上旬,而主迁峰日则一般出现在7月上旬。1996年后,始见期有提前的趋势。对18年灯诱虫量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田间迁入代虫量与6月份的灯诱虫量相关,田间第1代虫量与迁入代虫量相关,第2代则只与田间第1代和8月份的诱虫量相关。对1986—2002年吴中区白背飞虱田间虫量的分析表明,白背飞虱在田间一般要完成2个世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会出现第3代,表现出低迁入率(平均百穴21头)、高增殖倍数(G1/G0在30~200倍左右)和高峰值密度(16年平均百穴3200头)的种群特征。此间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的比率不高,迁入后便像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那样形成了滞留本地的增殖代(7月20日到8月10日)和以本地滞留为害与部分迁出个体混合而成的主害代(8月15日到9月5日),直到8月下旬和9月上中旬,其长翅型比率才会有大幅回升开始回迁,呈现出翅型长-短-长的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田埂留草控制稻飞虱效果及对捕食性天敌多样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稻田田埂保留杂草控制稻飞虱的效果及对捕食性天敌多样性的影响,以稻田田埂周年性保留杂草为处理,以稻田田埂不保留杂草为对照,对处理区和对照区稻田稻飞虱成若虫、捕食性天敌种类和数量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期内(6—10月),田埂留草稻田百丛稻株稻飞虱数量为(891.11±133.12)头,较非留草稻田减少35.31%;田埂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隶属5目23科35种,而田埂非留草稻田隶属5目21科33种;田埂非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为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Boes.etStr.、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 Boes.etStr.和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dipennis Reuter,而田埂留草后优势种为食虫沟瘤蛛U.insecticeps、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Sundevall)、拟水狼蛛和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mulata(Bose.etStr.);田埂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的个体数量、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8.89±13.52)、(33.67±0.50)、(4.53±0.04)头/百丛,较田埂非留草稻田分别增加31.96%、25.73%、5.59%,而优势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没有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为发展稻田景观多样化控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粟穗螟为害高粱的损失分析及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粟穗螟幼虫一生取食量与受害高粱穗的生育阶段呈反相关系,主要为害期为高粱灌浆至蜡熟期。每穗虫量与产量损失率呈幂函数回归关系,室内饲养和田间接虫测定的公共方程为y=0.977x~(0.88),经济阈值按曹赤阳(1986)修正Chiang.H.C.(1979)模式计算。在亩产量200~250公斤下,防治指标以150~200头/百穗为宜。  相似文献   

19.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消长规律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转 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的系统调查研究表明 :(1)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 ,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 ,相反 ,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倒比常规棉处理区增加了 2 16~ 2 74粒 ,增长幅度为 30 %~ 38% ;(2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及控制作用较强 ,基本不用进行药剂防治 ,但对三代棉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下降 ,田间 3龄以上幼虫平均达2 0~ 4 0头 /百株 ,多者达 6 0头以上 ,仍需进行必要的药剂防治 ;(3)棉铃虫在转 Bt基因抗虫棉株上的危害特点与常规棉株有明显的差异 ,表现在幼虫和危害症状均较隐蔽 ,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县位于皖南山区,稻苞虫一年发生5代,主害代是第三代。施药防治稻苞虫,大都采用百丛稻有1—3龄幼虫10—15头的防治指标,实践证明,这一防治指标过于偏严。但目前还末见有放宽防治指标的研究报道。我们从1984年起对稻苞虫的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