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记述中国管巢蛛科Clubionidae管巢蛛屑Clubiona 4种蜘蛛。其中脊管巢蛛Clubiona lirata sp.nov.,钳形管巢蛛Clubiona forcipa sp nov.和冀形管巢蛛Clubiona pterogona sp.nov.为3新种。另白马管巢蛛Clubiona baimaensis Song et zhu,199l的雄性为新发现。  相似文献   

2.
西藏和四川省管巢蛛属三新种记述(蜘蛛目,管巢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中国管巢蛛科系统学研究时,发现了产自西藏和四川的管巢蛛属3新种:波密管巢蛛Clubiona bomiensis sp.nov.,心形管巢蛛Clubiona cordata sp.nov.和指管巢蛛 Clubiona dactyla sp.nov,.这3新种均属于管巢蛛属的拟管巢蛛种组(group paraclubiona).所有标本均保存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文中测量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了我国管巢蛛属Clubiona 3新种,即双凹管巢蛛Clubiona duoconcava、拟喙管巢蛛Clubiona subrostrata和针管巢蛛Clubiona acifermis.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进行中国管巢蛛属系统学研究时,发现了管巢蛛科管巢蛛属2雄性新发现:台湾管巢蛛Clubiona taiwanica Ono,1994和樟木管巢蛛Clubiona zhangmuensis Hu et Li,1987.这两种以前描述时均只有雌性,在此予以补充描述.所有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文中测量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5.
中国管巢蛛属两新种记述(蜘蛛目,管巢蛛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采自太行山区的管巢蛛科管巢蛛属2新种:白石山管巢蛛Clubiona baishishan sp. nov.和克氏管巢蛛Clubiona kropfi sp. nov. .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文中测量单位为mm.白石山管巢蛛,新种Clubiona baishishan sp.nov.(图1)正模♂,副模2♀♀,河北省涞源县(39.3°N,114.7°E)白石山,1999年7月4日,海拔1 300~1 400 m,张锋、张俊霞采;副模7♂♂,3♀♀,河北省平山县驼梁,1999年6月5日,海拔1 500~1 700 m,张锋采.新种与沟岸管巢蛛Clubiona riparia L. Koch, 1866相似,但有以下3点区别:1)本种雄蛛触肢的胫节突复杂,而后者较为简单;2)本种外雌器呈"门"字形,而后者不同于此;3)本种螯肢的后齿堤2齿,而后者为4齿.词源学:新种的种名依模式标本的产地拟定.克氏管巢蛛,新种Clubiona kropfi sp. nov.(图2)正模♀,副模1♀,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1999年7月16日,海拔1 300 m,张锋采.新种近似巴氏管巢蛛Clubiona bakurovi Mikhailov,1990,但本种的外雌器后缘硬化部分超越生殖沟向后延伸,后中部形成一舌状的突起.词源学:新种的种名以瑞士蛛形学家克罗普夫博士(Dr. C. Kropf)的姓氏拟定,以感谢他对此研究工作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产自中国海南和云南的2种管巢蛛:双羽管巢蛛,新种Clubiona bipinnata sp.nov.和拉玛管巢蛛Clubiona rama DankittipakulSingtripop,2008,新纪录种。提供了2个物种的外生殖器手绘点线图、显微照片及采集记录图。标本保存于贵州师范学院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中国管巢蛛属一新种(蜘蛛目:管巢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采自我国湖北神农架林区的管巢蛛属一新种,即曲管巢蛛Clubiona flexa sp.nov。本种略似Clubiona hummeli Schenkel 1937,但二者外生殖器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张古忍 《四川动物》1991,10(4):9-11
本文对我国管巢蛛属Clubiona两种蜘蛛进行了修订,列出了新的同物界名,纠正了配对错误,并附有外生殖器结构图。还说明了每个种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整理研究浙江和北京两地蜘蛛的过程中,先后发现了蟹蛛科双孔花蟹蛛和东方峭腹蛛的雌蛛以及管巢蛛科皮雄红螯蛛的雄蛛。这三种蜘蛛最初都是申克尔在1963年根据单个标本发表的我国种类,其配对的雌蛛或雄蛛迄今尚无记载,故有必要作一报道。因为蜘蛛中某些类群的外雌器形状类似,仅根据其外面观难以鉴别,故文内一并附以外雌器内面观图。 1.双孔花蟹蛛Xysticus lesserti Schenkel(图1—4)  相似文献   

10.
多物种共存系统中3种蜘蛛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稻田生态系统中天敌蜘蛛优势种食虫沟瘤蛛(Oedothorox insecticeps)、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和水稻主要害虫飞虱(Nilaparvata lugenis)组成多物种共存系统,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统计方法探讨多种蜘蛛对1种稻虫的控制作用,分析天敌之间以及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出了天敌对害虫的捕食量模型2个。对模型进行主次分析表明,害虫自身密度的大小对天敌的捕食量影响较大。天敌中对捕食量作用最大的是粽管巢蛛,其次是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的作用稍小。分析天敌间的交互作用表明,天敌个体大、活动能力强、生态位窄及其重叠值高、捕食量大,它们的种内种间干扰程度也大,特别是粽管巢蛛的种内干扰、拟水狼蛛和粽管巢蛛的种间干扰作用十分明显。最后讨论了天敌蜘蛛能有效控制害虫的最大密度,以及在该害虫密度下各种天敌密度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1.
斑管巢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斑管巢蛛(Clubiona reichlini Schenkel,1944)是桔园蜘蛛中的优势种之一,在湖南长沙一年可发生2—3代,田间世代重叠。以成、若蛛越冬,若蛛4—6次蜕皮发育为成蛛。雌、雄蛛均可多次交配,雌蛛-生平均产卵362.5粒,孵化率为90.8%。世代平均历期133.6天,寿命236.6天,性比♂∶♀=1∶1.9。在桔园中捕食卷叶蛾的低龄幼虫;粉虱、蜡蝉、花蕾蛆的成虫及雄蚧等多种害虫;低龄若蛛嗜食桔全爪螨,捕食量高达44头/日。经室内观察,斑管巢蛛在无水无食的条件下可生存27—65天。 斑管巢蛛是果园、茶园、森林和棉花等旱地作物农林蜘蛛中优势种群,尤以山丘蜜桔园中发生量大,据长沙地区桔园调查,其个体数量占总蛛量的52.3%。它生活力强,捕食量大,对上述生境中的农林害虫有一定控制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外未曾见到有关斑管巢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报道。因此,我们从1983—1985年在室内、外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和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特征根回归法在稻田捕食性天敌捕食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进龙  吴进才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2):1592-1594
应用特征根回归法建立和拟水狼蛛(Pirta subpiraticus),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和菱头跳蛛(Bianor hotingchiehi)4种蜘蛛与竭飞虱(Nlaparvata lugens)共存系统捕食量的特征根回归模型:y=6.6600 6.3399(-0.0138X1^* 0.0895X2^* 0.0078X3^*-0.1067X4^* 0.6742X5^*)。以此模型对蜘蛛捕食量进行了模拟或预测分析,并同LS回归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特征根回归法可用于蜘蛛对褐飞虱捕食量的定量分析,比LS回归方法提高精度10%。  相似文献   

13.
为了合理保护和充分利用天敌,明确茶园游猎蛛天敌捕食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的种间竞争力及其差异。本文运用通经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竞争系数分析法及竞争强度指数分析法对龙井43、黄山大叶种、乌牛早、安吉白茶、平阳特早和农抗早6类茶园中茶尺蠖高峰日时的7种游猎蛛捕食茶尺蠖的种间竞争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相关系数比较,乌牛早茶园茶尺蠖与条纹蝇虎Plexippus setipet的相关系数为-0.888,平阳特早茶园茶尺蠖与三突花蟹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和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tw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和-0.902,均达相关水平,天敌间鞍型花蟹蛛Xysticus ephippiafus、三突花蟹蛛、斑管巢蛛Clubiona reichlini和斜纹猫蛛均与黑色跳蛛Plexippus paykulli相关,鞍型花蟹蛛、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和黑色跳蛛均与三突花蟹蛛相关。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与茶尺蠖数量上关系密切的前4种天敌依次是三突花蟹蛛、粽管巢蛛、黑色跳蛛和鞍型花蟹蛛。按竞争系数大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管巢蛛属Clubiona6新种,即环管巢蛛Clubionacirculatasp.nov.,双齿管巢蛛Clubionadidentatasp.nov.,丝歧管巢蛛Clubionafiloramulasp.nov.,异管管巢蛛Clubionaheteroductasp.nov.,曲管巢蛛Clubionatortuosasp.nov.,横列管巢蛛Clubionatransversasp.nov.。  相似文献   

15.
粽管巢蛛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粽管巢蛛是湖北省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大的一种蜘蛛,能捕食农作物上的多种害虫,有一定的利用前途。 2.粽管巢蛛在湖北省一年发生2—3个世代,成蛛和若蛛均可越冬。有一次交尾,多次产卵的习性。未经交尾的雌蛛虽能产卵但不能孵化,雌蛛有护卵习性。一生卵量在300粒左右。抗寒和耐饥能力较强。 3.在常用农药中,以保棉丰,毒杀芬,4049,亚胺硫磷对粽管巢蛛杀伤力最强;石硫合剂,杀虫脒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对浙江稻田蜘蛛的调查中,发现一种管巢蛛,虽与惊觉管巢蛛在外形上有相似之处,但其外雌器的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应订为新种,今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蜘蛛抗饥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隐蛛科的白斑隐蛛、狼蛛科的星豹蛛,栅蛛科的栓栅蛛,球蛛科的八斑鞘蛛,皿蛛科的花腹盖蛛,园蛛科的角类肥蛛,肖蛸科的鳞纹肖蛸,蟹蛛科的三突花蛛,管巢蛛科的粽管巢蛛,猫蛛科的斜纹猫蛛,跳蛛科的纵条蝇狮等11科11种蜘蛛的385头成蛛,296头2龄幼蛛和126头亚成蛛共计807头蜘蛛分别在20 ℃、25 ℃、30 ℃和35 ℃ 4种恒温条件下作了的抗饥能力研究.结果显示:(1)实验蜘蛛的2龄幼蛛、亚成蛛和成蛛抗饥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高低呈负相关,即随着温度的升高,抗饥能力减小.(2)由于蜘蛛种类不同,其抗饥能力的大小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无论是2龄幼蛛还是成蛛,均以花腹盖蛛和鳞纹肖蛸抗饥能力最差;2龄幼蛛抗饥能力最强的是角类肥蛛;成蛛抗饥能力最强的是栓栅蛛、白斑隐蛛和角类肥蛛.(3)同一种蜘蛛,由于发育阶段不同其抗饥能力也表现出很大差异,随着蜘蛛发育阶段增长,其抗饥能力加强.在本实验条件下所有蜘蛛都是以2龄幼蛛抗饥能力较差,亚成蛛次之,成蛛的抗饥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茶园蜘蛛区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轩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09,29(5):2356-2367
经10多年考查和鉴定,记述了贵州省茶区蜘蛛26科204种,其中优势类群园蛛科50种、跳蛛科25种、肖蛸科20种、蟹蛛科14种、平腹蛛科13种,占总种数60%.全省性种类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三突花蛛、鞍形花蟹蛛、机敏蝇豹、纵条蝇狮、悦目金蛛、棒络新妇蛛、八斑鞘腹蛛、星豹蛛、棕管巢蛛、斜纹猫蛛、机敏漏斗蛛、浙江豹蛛、兰翠蛛、黑色蝇虎、茶色新园蛛和锥腹肖蛸等64种,占总种数31%.在我国动物区划中,贵州大部属于华中区的西部山地高原亚区,西部少数地区属于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结合茶树适生格局,把茶园蜘蛛区系划分为:黔中山地丘陵区(Ⅰ)、黔东低山丘陵盆地区(Ⅱ)、黔南低山河谷区(Ⅲ)、黔北中山峡谷区(Ⅳ)、黔西高原中山区(Ⅴ).Ⅰ区发现蜘蛛21科137种,占全省总种数67%;常见的优势种有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灌木新园蛛、青新园蛛和悦目金蛛等37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7%;特有种为山地艾蛛、畸形艾蛛、对称曲腹蛛、西山新园蛛、小青新园蛛、四点亮腹蛛、桐庐指蛛、锯胸微蛛、黑底狼蛛、中华刺足蛛、裂额银斑蛛、贵州花蟹蛛和三斑花蟹蛛等13种.Ⅱ区发现蜘蛛26科185种,占全省总种数91%;优势种有角类肥蛛、棕管巢蛛、毁坏管巢蛛、斜纹猫蛛和三突花蛛等31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17%;特有种有中华蟱蛛、棒络新妇蛛、四斑粗螯蛛、风雅丽蛛和江安七纺蛛等58种.Ⅲ区发现蜘蛛15科92种,占总种数45%;优势种为角类肥蛛、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驼背额角蛛和八斑鞘腹蛛等18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0%.特有种为圆腹艾蛛、椭圆新园蛛、横带隆背蛛和凤振粗螯蛛等4种.Ⅳ区发现蜘蛛15科76种,占全省总种数37%;优势种为角类肥蛛、机敏漏斗蛛、机敏蝇豹、纵条蝇狮和黑色蝇虎等18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4%.Ⅴ区发现蜘蛛14科64种,占总种数31%;优势种为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机敏漏斗蛛、机敏蝇豹、黄斑菲蛛等15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3%;Ⅳ和Ⅴ区无特有种类.Ⅲ区雨、热和光照条件较优越,但其为新辟茶区,蜘蛛种数少于Ⅰ和Ⅱ区.从西北部高寒山区向东部低丘,海拔明显降低,气候从北亚热带过渡到中亚热带,雨量、光照和积温加大,茶树等农林作物增多,茶园蜘蛛种类增多.  相似文献   

19.
蜘蛛的巢     
全球蜘蛛已知约3万种,分布于大陆的每个角落。造网性蜘蛛仅约占蜘蛛总数的一半,很多蜘蛛并不张网,狼蛛、盗蛛、跳蛛、蟹蛛、管巢蛛和平腹蛛等,一般都不张网,终生过着游猎生活,在生态学上称为游猎性蜘蛛,或称其徘徊性蜘蛛。但不管张网与否,它们在生活中都利用蛛丝,丝不仅用来张网,而且可以用来捕食、营巢、产卵和育幼。幼蛛还利用蛛丝“飞航”到很远的地方、借以扩大分布范围,寻找更适宜的生境。因此可以说纺丝是蜘蛛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蜘蛛的巢常营造于隐蔽之处,并有良好的保护色和拟态,不易被它们的敌害所发现。在造  相似文献   

20.
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栖境生态位与捕食作用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吴进才  杨金生 《昆虫学报》1993,36(3):323-331
本文进行了稻田捕食性天敌与稻飞虱的栖境生态位调查,并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添加试验法和排除试验法研究了?物种的栖境生态位与各天敌捕食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灭敌与2种害虫共存系统中,天敌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捕食量的正主效应大小依次为: 粽管巢蛛 Clubiona aponicola、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前齿肖蛸Tetragnatha praedonia、食虫沟瘤蛛 Ummeliata insecticeps,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的负主效应值最大(随狼蛛密度增大捕食量下降);对稻纵卷叶螟Cnaphlocrcis medinalis Guenee捕食量正主效应大小依次为: 粽管巢蛛、肖蛸、青翅蚁形隐翊虫。多物种共存系统中,狼蛛、微蛛、跳蛛主要捕食飞虱;肖蛸主要捕食稻纵卷叶螟;管巢蛛对两种害虫均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这与各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值相一致。当飞虱密度在每穴10一30头时,多物种共存系统优良的生物序是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青翅蚁形隐翅虫各为l头,棕管巢蛛2头,此时天敌的控制作用最大。添加法和排除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具-定数量的多物种共存系统中,再增加天敌密度不一定能增加猎物的被捕食数,其直接的生物学原因是种间种内干扰(包括种间种内残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