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上海常见蚊种:淡色庙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和棕垲麻蚁等6咱,在相似条件下进行对犬丝虲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犬丝虫能在白纹伊蚊、中华按蚊、淡色库蚊及三带喙庸蚊完垒傲育;骚援阿蚊吸血後,所有进入马氏管中的微丝蚴全成角質化,不能发育;棕尾麾蚊不能吸血,无法观察。各试验种中以感染率论,淡色庙蚊最高,中摹按蚊和白纹伊蚊次之,三带喙庵蚊最低。以发育率论,中华按蚊最高,白纹伊蚊次之,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庳蚊最低。以蚊虫存活率论,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最高,三带喙应蚊次之,中莘按蚊最低。根攘Kartman氏(1954)所建议的实验戚染指敷比较各蚊种的感受力,试验蚊植中以白纹伊蚊最高,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次之,三带喙库蚊最低。各蚊种的吸犬血率,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白纹伊蚊为最高,中华按蚊次之,三带喙库蚊及骚扰阿蚊及淡色库蚊次之。上述试验结果指出四种蚊虫中,以白牧伊蚊为最適宜的试验媒介,也可能是自然媒介;中华按蚊灾之,其他二种库蚊更次之,似不重要。  相似文献   

2.
1.本文报告了济南市蚊虫种类,孳生地,栖息场所,幼虫发现季节,尖音库蚊淡色变种成虫、幼虫及白纹伊蚊幼虫的密度调查结果。 2.过去在济南曾有人作过蚊类的初步观察,而此次调查较为普遍。共采获蚊类标本3属11种。其中吉浦伊蚊、拟态库蚊、二带喙库蚊、褐尾库蚊4种为济南市新发现之蚊种。其中褐尾库蚊在山东省为首次发现。 3.3属蚊虫中以尖音库蚊淡色变种为最普遍,其与居民之关系亦最为密切;次之为白纹伊蚊与中华按蚊。 4.尖音库蚊淡色变种之幼虫从5月上旬开始出现,到8月中旬达最高峯,9、10月份渐少,到11月下旬绝迹。白纹伊蚊之幼虫,8月上旬密度最高,9月中旬绝迹。各种蚊幼 之密度随雨量之增减而消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边境地区蚊虫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边境地区的15个省区的蚊虫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及分布,集中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蚊虫优势种共有12种,包括背点伊蚊,刺扰伊蚊,哈萨克斯坦伊蚊,白蚊伊蚊,圆斑伊蚊,凶小库蚊,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薛氏库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优势种的分布在各地存在差异,蚊虫多样性指数的变化顺序为:云南〉浙江〉广西〉辽宁〉福建〉江苏〉广东〉天津〉山东〉西藏〉内蒙古〉新疆〉吉林  相似文献   

4.
重庆蚊子种类很多,其中与人关系最密切的有中华按蚊、致倦库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等四种,它们如何越冬,在消灭蚊子与疾病防治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我国,关于蚊虫越冬调查以及越冬蚊虫生理的研究,报告得不多,冯兰洲在1937年曾就北京主要蚊种进行研究,观察到以卵越冬者有:仁川伊蚊Aedes(S)chemulpoensis、汉城伊蚊Aedes(F.)seoulensis、朝鲜伊蚊Aedes(F.)koreicus、多斑伊蚊Aedes(O.)maculatus等四种。以幼虫越冬有:帕氏按蚊 Anopheles(M.)pattoni、林氏按蚊Anopheles  相似文献   

5.
几种蚊虫线粒体DNA-16SrRNA序列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测定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4亚种(尖音库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和骚扰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mtDNA-16S rRNA)序列,发现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4亚种mtDNA-16S rRNA序列基本一致,长度为555bp(554bp),GC含量为25.41%。该序列与其他3种蚊虫在种间存在差异,与三带喙库蚊的种间差异为0.54%;与白纹伊蚊的种间差异为5.77%;与中华按蚊的种间差异为9.62%。分子系统关系分析表明该序列与传统分类系统的同属或同亚科种类近似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1986年7~9月我们对山东蒙山蚊种垂直分布区系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组织专业人员,从不同方位登山,在不同海拔高度捞取孑孓,带回实验室,对4龄幼及羽化出的成蚊制作标本进行鉴定,共4属(按蚊属、库蚊属、伊蚊属、阿蚊属)16种。在海拔1156m的蒙山顶部,查到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库蚊、朝鲜伊蚊及环股蚊5种。在海拔501~1,00cm之间,查到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贪食库蚊、棕盾库蚊、朝鲜蚊、潘氏按蚊及环股按蚊7种。值得提及的是在海拔575m的孟良崮一山泉积水小池内孳着棕盾库蚊、朝鲜伊蚊、潘氏按蚊和环股按蚊4种。在海拔201~500Cm之间,…  相似文献   

7.
为给三峡水利枢纽在施工和建成后开展防蚊灭蚊等方面的工作提供资料,我们于1982—1984年在三峡水库四川地段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县、石柱、忠县、丰都、涪陵、长寿等十一个县(市)进行了蚊虫区系调查。共查见蚊虫10属68种,其中按蚊属14种,库蚊属28种,伊蚊属17种,阿蚊属1种,杵蚊属3种,蓝带蚊属、赛氏蚊属、直脚蚊属、曼氏蚊属和局限蚊属各查见1种。以上各属的蚊种与邻近地区所见一致。将捕获标本作分类统计,中华按蚊、致倦库蚊、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等为优势蚊种,其数量占调查总蚊数的52.37%(12250/23389)。其中以…  相似文献   

8.
对具有灭蚊效果的链霉菌N0.7180进行了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认为与已知的近似种都不相同,是一个新种,定名为灭蚊链霉菌(Streptomyces culicidicus Yan et al. n.sp.),它的培养物对中华按蚊、致乏库蚊、二带喙库蚊、三带喙库蚊、褐尾库蚊、骚扰阿蚊等幼虫有显著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1954年3—10月,在长沙市初步调查蚊虫,共採得蚊种9属26种。其中有按蚊属1种、拟三翅蚊属1种、Uraunotaenia属2种、Orthopodomyia属1种、番蚊属1-种、曼蚊属1种、阿蚊属土种、蚊属3种及库蚊属15种(其中2种未定名)。所採得的9属26种蚊虫中,有树竹拟三翅蚊、Uranotaenia bimaculata、Orthopodo-myia anopheloides及罗宗番蚊4种,在湖南尚系首次报告。 二.长沙市蚊种的分佈,郊區有25种、中心區有13种。较为常见者有致乏库蚊、三 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貪食库蚊及骚扰阿蚊六种。 三.”长沙市各种成蚊的停歇处,主要是山陵、住宅、郊野及猪、牛栏。 四.在长沙市所发现的蚊虫中,只发现17种幼虫。各蚊种幼虫孳生地的范围是有差别的。致乏库蚊及贫食库蚊范围最广;Uranotaenia bimaculata、othopodomyiaanopheloides、黑足伊蚊的幼虫,只在树洞渍水中发现。 五.各蚊种幼虫间共生情况,已在文中讨论。 六.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黑足伊蚊在傍晚时吸吮人血。 七.将湖南省已肢知蚊虫编为俭索表,以便有关工作人员之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孙延昌  胡玉祥 《昆虫学报》1991,34(3):383-384
蚊虫的幼虫体色突变品系已在淡色按蚊(Anopheles albimanus)、斯氏按蚊(An.stephensi)、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和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chus)等许多蚊种中被分离出来。这些遗传变异品系的发现对研究蚊虫的变异性和遗传性及蚊虫和蚊媒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种内至今未见关于体色遗传变异类型的报道。作者于1987—1988年在上海中华按蚊种群中,成功地分离出幼虫绿色和幼虫褐色两个品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茶多酚(POT)对油梨油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POT与BHA、BHT对油梨油的抗氧化效能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POT是一种高效的油梨油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4.
1992年3月至11月,我们在海南和长沙两地,先后使用38种化学调控剂,对水稻两用不育系,三系不育系及普通核不育系进行了喷施和注射试验,筛选出7种较为有效的调控剂,代号为CR1—CR7,其中CR5和CR7表现较为突出。这些调控剂对两用不育系和三系不育系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效应,且CR1和CR2还能在可育条件下提高培矮64S的结实率,但所有调控剂对普通核不育系均无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Wounds were made at various times of the year on the trunks and large branches of apple trees with a 1 in. bit and treated with a number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lanoline paste. The healing of these wounds was followed through two growing seasons by tracing and measuring the area of exposed wood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wounding.
Callus growth was practically confined to the summer months. Development of callus was improved by applications of lanoline, and the lanoline effect c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first growing season following treatment by the addition of certain growth-stimulating compounds including 4-chloro-3:5-dimethylphenoxyacetic acid and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Indolyl-3-butyric acid probably also caused some stimulation. After the period of initial stimulation the rate of callusing wa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on treated as on untreated wounds.  相似文献   

16.
17.
臭氧对几种园艺植物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8.
19.
A NOTE ON THE EFFECT OF HANDLING ON THE RESPIRATION OF POTATO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John  Barker 《The New phytologist》1935,34(5):407-408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