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自噬在大鼠海马神经元缺血缺氧/再灌注过程中的表达及自噬在神经元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经2 h的氧糖剥夺和不同时段的再灌注处理,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透射电镜下检测自噬的特异性结构,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自噬特异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的表达。应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检测神经元的活性。结果:经氧糖剥夺/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的活性比未经氧糖剥夺/再灌注组显著地降低。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测,未经氧糖剥夺/再灌注的神经元自噬的发生率极低,氧糖剥夺后和再灌注的不同时间段,均有自噬的发生。应用自噬抑制剂3-MA阻断自噬后,神经元的存活率显著降低。结论:缺血缺氧/再灌注能激活海马神经元的自噬,并可能在缺血缺氧/再灌注过程中起对抗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缺血/再灌注(LI/R)时肝脏损伤的影响,并初步探索细胞自噬(Autophagy)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构建大鼠缺血/再灌注肺损伤(LI/RI)模型,模型制备方法为大鼠麻醉后切开气管进行机械通气,使用动脉夹将肺门夹闭模拟缺血过程,30 min后松开动脉夹,恢复灌注3 h。24只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溶剂组(DMSO组)和自噬抑制剂组(3-MA组),每组均6只,后2组大鼠术前分别腹腔注射DMSO和3-MA,造模结束后使用肺湿/干重比判断造模是否成功;抽取静脉血测定肝脏转氨酶指标ALT与AST;取肝脏组织,光镜下观察肝脏形态改变,以及电镜下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使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分别检测肝脏组织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Sham组相比,其余各组肺湿/干重比均升高;血AST和ALT均有大幅升高且肝脏组织损伤明显,其中以I/R组升高最为明显,光镜下组织形态学及电镜下细胞微细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肝脏中自噬相关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明显不同,表现为自噬上升 (P<0.01或P<0.05)。I/R组和DMSO组肝脏组织均有较重损伤,肝细胞结构破坏严重,自噬小体形成,而AST、ALT、自噬相关蛋白转录和表达水平等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相较于DMSO组,3-MA组肝脏组织损伤有所减轻,肝细胞微细结构损伤程度低,且无自噬小体形成,血中AST和ALT下降,肝脏组织内自噬水平均下降 (P<0.05)。结论: 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大鼠肝损伤;细胞自噬可介导大鼠肺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抑制细胞自噬可以有效减轻大鼠LI/R引起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3.
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olubl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sRAGE)作为内源性保护物质,能够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发生,重要机制是减轻心肌细胞凋亡。而近年来随着细胞死亡研究的深入,细胞自噬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sRAGE是否可以抑制缺血/再灌引起的心肌细胞自噬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证明,sRAGE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细胞自噬。以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拟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蛋白质印迹检测自噬门户蛋白beclin-1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心肌再灌注期间,心肌细胞自噬小体增加,而自噬溶酶体下降。细胞内自噬小体堆积,说明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使自噬小体与溶酶体结合受损,清除发生障碍。与缺血/再灌注(I/R)组比较,缺血/再灌+sRAGE(I/R+sRAGE)组的自噬流减弱。此外,自噬门户蛋白beclin-1也表达下降。以上结果从细胞形态学和蛋白水平两方面说明,sRAGE抑制了I/R引起的心肌细胞自噬。换言之,sRAGE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拮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性作用可能与抑制心肌细胞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普鲁司特、HAMI 3379)对长爪沙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缺血10 min再灌注24 h,建立长爪沙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普鲁司特、HAMI 3379组,每组20只,术前3 d开始腹腔注射给药,1次/日,术前30 min给药1次。观察再灌注24 h神经症状及功能;尼氏染色法观察皮层及海马区神经元;免疫印迹法检测皮层、海马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及LC3的表达情况;电镜观察海马区自噬小体。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普鲁司特、HAMI 3379组可提高神经症状评分,减少神经功能损伤,减轻皮层及海马区神经元损伤及丢失,减少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及LC3的表达及海马区自噬小体的数量。结论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通过下调大脑皮层、海马区的自噬减轻长爪沙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噬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10),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n=50).模型组分别在缺血30min、2h,缺血2h再灌注1h、6h、24h五个时间点,随机抽取10只大鼠,测定脑梗死体积和脑含水量,同时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各组大鼠大脑皮层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的水平,透射电镜检测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自噬情况。结果:脑缺血30min时LC3-Ⅱ/Ⅰ比值未见明显上升,缺血2h时LC3-Ⅱ/Ⅰ比值开始升高,明显高于Sham组(P<0.01);缺血/再灌注1h、6h时LC3-Ⅱ/Ⅰ比值虽较缺血2h组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Sham组(P<0.05);缺血/再灌注24h时LC3Ⅱ/Ⅰ比值达高峰,明显高于Sham组(P<0.01)。透射电镜观察进一步证实该现象。缺血/再灌注6h和24h时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加,与Sham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缺血/再灌注24h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明显高于Sham组(P<0.05)。HE染色显示:仅在缺血/再灌注24h组大鼠皮层见组织水肿、疏松,部分细胞变性、凋亡,海马区见大量神经元细胞核皱缩、深染呈变性凋亡状。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大脑皮层缺血2 h神经元自噬即明显激活,缺血/再灌注1 h、6 h自噬均持续增高,缺血/再灌注24 h自噬达高峰。  相似文献   

6.
自噬是由溶酶体介导的一种降解途径,通过降解细胞器内受损及冗余成分为氨基酸,脂肪酸,核苷等小分子,供细胞再利用.因此,自噬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噬一般被认为是细胞在氧化应激及营养匮乏等条件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常情况下,自噬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是当ATP能量耗竭、活性氧的释放,线粒体膜通道的开放都会导致自噬活性迅速升高.在心脏中,自噬维持在较低水平,如果异常,则会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和心衰.虽然自噬在缺血再灌注等生理过程中的活性显著增强,但是其机制并不是十分明确,仍需要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自噬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作用,阐明了潜在的机制,表明自噬可能为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损伤作用提供一种新的靶向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不同时间点线粒体及线粒体自噬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开胸不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血流阻断;缺血再灌注组2h组(I/R 2 h组)、24 h组(I/R 24 h组)及48 h组(I/R 48 h组),以上3组均阻断LAD 30 min,分别于再灌注后2 h、24 h、48 h观察心肌ATP含量,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线粒体及线粒体自噬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线粒体自噬蛋白PINK1、Parkin、p62、LC3B及线粒体膜蛋白Tom20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及心肌组织ATP含量于再灌注2 h开始下降,24 h下降最显著,48 h有所改善,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再灌注24 h最为明显,48 h有所改善。PINK1、Parkin、p62蛋白表达于损伤后2 h增强,于再灌注后24 h升高最显著,持续至48 h,LC3BⅡ表达于损伤后24 h增强,同样持续至48 h。透射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自噬体于再灌注后24 h明显增多,并持续至48 h。结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线粒体功能与形态损伤以损伤后24 h最为显著,至损伤后48 h后好转;线粒体自噬水平升高以损伤后24 h最为显著,且维持至损伤后48 h,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自噬在大鼠缺血/再灌注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40只SD大鼠分为5组(n=8),分别为 ① 假手术组(Sham组):只开胸3.5 h;② 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开胸夹闭肺门缺血0.5 h后再灌注3 h;③ 溶剂组(DMSO组):术前1 h腹腔注射DMSO溶液;④自噬激动剂组(Rap组):术前腹腔注射雷帕霉素溶液;⑤自噬抑制剂组(3-MA组):术前1 h腹腔注射3-MA溶液;后三组的其余操作同I/R组。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记录并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W/D)、总肺含水量变化(TLW) ,光镜和电镜观察肺组织及细胞形态,计算肺泡损伤率(IAR),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相对于sham组,其余四组肺W/D、TLW、IAR均明显升高,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AMPK、Beclin 1、LC3 II 蛋白明显增多,p-mTOR、p62蛋白明显减少(P<0.05或P<0.01),光镜下其余各组肺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渗出,肺泡结构紊乱,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加重,部分可见自噬小体;与DMSO组相比,3-MA组肺W/D、TLW、IAR明显下降(P<0.05或P<0.01),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肺间质水肿较轻,细胞渗出较少,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减轻,未见自噬小体。而I/R、DMSO、Rap组的各项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肺缺血/再灌注可诱发细胞自噬增强,从而引起大鼠肺损伤。  相似文献   

9.
巨自噬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由溶酶体介导,降解长寿命蛋白质和细胞器的分解代谢过程.巨自噬对心脏疾病调节有双向作用:通过清除损伤的细胞器和蛋白质聚合物,维持内环境稳定,促进细胞存活;严重损伤时,巨自噬过度激活导致心肌细胞死亡.本文综述巨自噬在心脏疾病调节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巨自噬的形成和凋亡的关系,探讨巨自噬作为调节因子,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的双向作用,为疾病治疗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五味子醇甲(Schisandra A, Sch A)是五味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木脂素化合物,其神经保护作用已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中得到验证。然而,五味子醇甲是否能通过影响大鼠脑缺血半影区神经元自噬活性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产生神经保护作用,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探究Sch A对大鼠脑卒中后神经损伤及缺血半影区神经元自噬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将9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组(MCAO)、Sch A低剂量组(40μg/kg)、Sch A中剂量组(80μg/kg)、Sch A高剂量组(160μg/kg),每组18只。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脑缺血持续90 min后进行再灌注,立即侧脑室给药,1/d,连续给药7 d。各组分别取6只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取脑进行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另有6只大鼠取缺血半影区脑组织,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质Beclin1、LC3-Ⅱ的表达水平。剩余6只大鼠脑组织用于免疫荧光双标,对Sch A改变的自噬活性进行细胞表达定位。研究结果显示,MCAO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均显著高于Sham组(P0.05),且Beclin1及LC3-Ⅱ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各Sch A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体积较未给药组显著减少(P0.05),神经功能损伤得到明显改善(P0.05)。同时,Sch A给药组Beclin1及LC3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免疫荧光双标显示该自噬活性改变主要呈现于神经元。以上结果表明,Sch A可显著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该神经保护作用与其提高缺血半影区神经元自噬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和能量供给中心,其数量和质量是影响细胞正常功能的主要因素。线粒体自噬作为一种选择性自噬,通过靶向清除功能障碍的线粒体以维持细胞的动态平衡。FUNDC1(FUN14 domain containing 1)是定位于线粒体外膜的一种受体蛋白,能与LC3结合而启动线粒体自噬。FUNDC1在心脏中高表达,预示其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维持心肌细胞稳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也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外,血小板活化、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心肌细胞损伤也密切相关。本文就FUNDC1在上述细胞中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自噬在高压氧预处理预防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方法:新生大鼠脊髓神经元原代培养,分为对照组(氧糖剥夺)和高压氧(HBO)预处理组。通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分析两组LC3-Ⅱ与凋亡相关分子Beclin-1,Bcl-2,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重复高压氧预处理对氧糖剥夺诱导原代培养的脊髓神经元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压氧预处理显著增加脊髓神经元细胞Bcl-2的表达,降低Beclin-1,Caspase-3以及自噬的特异性标记蛋白LC3-Ⅱ的表达。氧糖剥夺后对照组与高压氧组相比,LDH释放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HBO预处理通过调节自噬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为HBO预处理神经保护提供一条新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标:利用大鼠腹岛状皮瓣构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评价距血管夹闭点近、中、远不同距离的位置取样是否会影响细胞因子的检测,为该模型实验确立一种合理的取样方式。方法:对术后5天的大鼠成活皮瓣按照近、中、远三个位置进行取样,分别测定各样品的4种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EPO的表达量,并用配对T检验分析评价三种取样方式。结果:样品中IL-1β,IL-6,TNF-α和EPO在缺血再灌注组的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上调;同一细胞因子在同一皮瓣不同取样位置的表达量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取样位置并不影响细胞因子的测定,即可以从成活皮瓣的任意位置取样测定相应细胞因子,但是在同一批实验中不同皮瓣取样位置须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异氟醚(isoflurane, ISO)通过Pink1/Parkin信号通路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中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建立小鼠心肌IR模型,并将24只小鼠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假手术+异氟醚(Sham+ISO)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异氟醚(IR+ISO)组。通过HE染色评估心肌组织损伤,利用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包括Pink1、parkin、Beclin、P62和LC3)的表达,并使用相关试剂盒测定心肌细胞线粒体内膜电位及ATP含量。结果 与Sham组相比,IR组的心肌细胞损伤更为严重,心肌组织损伤评分增加,细胞凋亡率升高。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紊乱,线粒体内膜电位和ATP含量显著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ISO处理的IR小鼠中,IR损伤导致的心肌组织损伤评分和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减轻;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部分恢复,线粒体内膜电位和ATP含量的降低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 ISO可以通过Pink1/Parkin信号通路抑制...  相似文献   

15.
自噬(autophagy)广泛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是目前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自噬的过程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调控基因产物以及组合机制、靶向性选择、自噬体形成以及内含物降解等的协同作用。在心脏疾病中,如缺血再灌注、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中都能检测到自噬的存在。本综述主要探讨自噬调节在心脏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对断指再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02月选取我院就诊患者中完全离断断指186病例200指,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对照组,分别记录抗缺血在灌注损伤组和对照组血管痉挛、血管栓塞、指体坏死发生的例数。选取部分患者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灌注前后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断指存活率86%,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断指存活率95%。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与对照组断指再植术后血管痉挛、血管栓塞、断指坏死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断指再指术后红花注射液能减少MDA的产生,提高SOD的活性,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再灌注后24h及1周的血液中MDA和SOD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能减轻断指再指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断指再植的成功率,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对断指再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02月选取我院就诊患者中完全离断断指186病例200指,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对照组,分别记录抗缺血在灌注损伤组和对照组血管痉挛、血管栓塞、指体坏死发生的例数。选取部分患者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灌注前后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断指存活率86%,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断指存活率95%。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与对照组断指再植术后血管痉挛、血管栓塞、断指坏死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断指再指术后红花注射液能减少MDA的产生,提高SOD的活性,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再灌注后24h及1周的血液中MDA和SOD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能减轻断指再指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断指再植的成功率,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A5(HSPA5)诱导的自噬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sham、缺血再灌注(I/R)、vehicle + I/R、3-甲基腺嘌呤(3-MA) + I/R、scramble siRNA + I/R和HSPA5 siRNA + I/R组(n=6)。Sham组只进行手术操作,不插入线栓。I/R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60 min后再灌注24 h。Vehicle + I/R组和3-MA + I/R将5μl 0.9% NaCl或3-MA (30 mg/ml)在MCAO前30 min侧脑室注射。scramble siRNA + I/R组和HSPA5 siRNA + I/R组将5μl scramble siRNA或HSPA5 siRNA (2μg/μl)在MCAO前24 h侧脑室注射。检测神经细胞内自噬体、缺血大脑皮层(LC3)-Ⅱ/LC3-I表达、神经元损伤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微镜下sham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形态正常;I/R组小鼠缺血大脑皮层神经元胞质中细胞器减少,自噬体形成。与sham组比较,I/R组缺血大脑皮层LC3-Ⅱ/LC3-I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 < 0.05);与I/R组相比,3-MA + I/R组或HSPA5 siRNA + I/R组缺血大脑皮层LC3-Ⅱ/LC3-I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 < 0.05);3-MA + I/R组及HSPA5 siR-NA + I/R组I/R后脑缺血性损伤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P < 0.05)。结论:HSPA5诱导自噬可能在小鼠局灶性I/R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青藤碱时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保护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硝酸酶还原法测定肝脏缺血再灌注后60min血清NO水平变化;测定再灌注60 min后肝组织内MDA和SOD含量变化;再灌注60min取肝组织完成肝组织显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NO水平降低;青藤碱能提高再灌注后血清NO水平,且能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微循环,减轻肝细胞内超微结构的损害程度.结论:青藤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清除氧自由基和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20.
张勇  鲍红光  尹加林  李玺 《生物磁学》2010,(23):4454-4457
目的:探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NF-κB和ICAM-1表达情况及NAC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5);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n=20)缺血60min后分别再灌注1、3、6、12h;N-乙酰半胱氨酸组(NAC组,n=20):先自阴茎背静脉给大鼠注射溶于生理盐水的NAC,20min后再按I/R组处理。在各规定的再灌注时间点,分别采用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肝组织中NF-κB和ICAM-1的表达。结果:I/R组和NAC组再灌注1、3、6、12h后,NF-κB的表达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1),于再灌注3h达到高峰;ICAM-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1),于再灌注6h达到高峰。NAC组再灌注1、3、6h与I/R组相同时间点比较:NF-κB和ICAM-1的表达均低于I/R组(p〈0.05)。NAC组再灌注12h与I/R组相同时间点比较:NF-κB和ICAM-1的表达虽然在数值上有所减少,但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结论: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NF-κB和ICAM-1表达增加,NAC可抑制NF-κB激活,减少ICAM-1表达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