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际益生菌链霉菌S506固体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链霉菌S506是一株具有广谱防病、促生和降解根系毒素功能的根际益生菌.采用液固两相发酵工艺,以活菌总数和分生孢子产生量为检测指标,研究了S506活菌制剂固体发酵物料的配方和工艺参数.获得固体发酵物料的最佳参数为:麸皮100 g、M-115g、磷酸氢二钾0.3 g、氯化钠0.25 g、硝酸钾0.1 g、碳酸钙0.8 g,自然pH值,液体菌种种龄84 h,接种量10%,发酵温度30℃,料水比10:6,发酵时间60 h.在最佳发酵条件下,S506固体菌剂的活菌总量达到8.27×109CFU/g,分生孢子数达到6.23×109CFU/g.  相似文献   

2.
混菌发酵对白酒液态发酵效率和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并生 《微生物学通报》2014,41(7):1477-1478
<正>我国白酒发酵属于典型的自然发酵过程,其特点是在开放的生产环境中,多种不同微生物共同发酵,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白酒。因此,认识微生物群体发酵机制的关键之一是认识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白酒酿造机制的认识,以及酿造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酵体系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是白酒功能微生物研究的关键,以往研究多集中于白酒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单菌种功能。而选择不同的微生物组合进行发酵,不仅是阐明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常用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混合发酵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春笋  郭顺星   《微生物学通报》2004,31(3):156-161
由于不同微生物之间的正相互作用,人们发现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微生物混合发酵能更好地解决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在过去几年中,对微生物的混合发酵的应用以及其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对生物质的降解利用;(2)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3)生产特定的代谢产物;(4)混合发酵的工艺。综述了微生物混合发酵的应用及相关机理、涉及的微生物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是具有生物活性,摄入适当量时可以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益生菌产品为含有益生菌的制品,主要有酸奶、奶酪等。益生菌在口腔环境中可以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包括致龋菌和牙周病原菌,本文就益生菌产品的现况、益生菌对龋病牙周病影响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一株饵料微藻与益生菌混合固定化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一株饵料微藻与益生菌混合固定化培养条件的优化.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U*6(64)均匀设计表,对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藻的接种量和菌的接种量进行优化实验.并采用DPS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获得适宜的混合固定化条件;并按照此优化条件对混合固定化和单藻、单菌固定化胶球中微藻和益生菌的生长速率进行比较.结果:①获得适宜的混合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4%,氯化钙浓度1.2%.藻接种量为21.9889×102个细胞,菌接种量为58.7676×109个细胞;②混合固定化胶球中藻细胞的生长速率比单藻固定化胶球中的藻的生长速率提高了18.8%;菌的平均生长速率比单菌固定化胶球中的菌的平均生长速率提高了92.6%:结论:该实验首次对饵料微藻和海洋益生菌的混合同定化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发现藻菌混合固定化胶球中藻和菌的生长速率比单独固定化均有较明显提高.实验结果说明,在混合固定化的微环境体系中,特定的藻菌株具有相互促进生长的作用.实验结果为藻菌混合固定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利用益生菌发酵提高花生壳粉饲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花生壳粉饲用价值。方法采用多种益生菌进行半固体发酵。结果益生菌发酵的花生壳粉,其蛋白质含量提高6.3%,无氮浸出物含量提高3.7%,粗纤维含量降低12.5%;用发酵的花生壳粉替代15%全价饲料饲喂生长育肥猪,增重和料重比与完全饲喂全价饲料对照组比差异无显著性,并能降低腹泻发生率和减少粪臭。结论益生菌发酵的花生壳粉能部分替代全价饲料喂猪和有效防制猪腹泻。  相似文献   

7.
确定酪酸菌、肠膜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三种菌混合工艺.研究了三种菌混合培养的生长曲线,混合批式传49代、混合连续培养考察三种菌的共存稳定性.三种菌无细胞上清液彼此之间均有促进生长作用,混合培养液的菌数较单独培养增加,在稀释率0.042/h,填充床连续培养11d,三种菌可稳定共存,但批式传49代过程中,肠膜芽孢杆菌有消失现象,而酪酸菌、粪肠球菌均较传代前增加了100倍.平板打孔生长圈法、点种法实验分别表明酪酸菌、肠膜芽孢杆菌对粪肠球菌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连续培养较批式传代可更好的研究菌际关系.并得到简单易行的复方益生菌剂组方方法.  相似文献   

8.
唐洁  王海燕  徐岩 《微生物学通报》2012,39(7):0921-0930
[目的]通过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在麸皮汁培养基中的混菌发酵,以增加发酵液的风味酯含量并保证发酵效率.[方法]采用两种酵母混合接种、顺序接种混菌发酵方式,以酵母单独接种发酵作对照,测定酵母的发酵性能和发酵液中乙酸乙酯含量,并对发酵结束时风味物质进行半定量;利用无细胞系统,分析两种酵母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采用顺序接种混菌发酵方式,避免S.cerevisiae 对P.anomala的生长竞争性抑制,使两种酵母均能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发酵结束时,乙醇浓度为20.17 g/L,比酿酒酵母单菌种发酵时降低了9.14%;但乙酸乙酯含量达到0.74 g/L,比异常毕赤酵母单菌种发酵时提高了80%;发酵液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酿酒酵母与异常毕赤酵母的混合发酵能够形成更多的酯类物质,总酸和高级醇含量却相对较低,有效改善了发酵液的风味特性;在混菌发酵时,碳源是影响酿酒酵母繁殖的重要因素,但酵母的代谢物对异常毕赤酵母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混菌发酵,为丰富发酵产物的风味复杂性和增强风格的独特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畅  李旭  马放 《微生物学通报》2015,42(5):858-865
【目的】对菌株L1和XH1的混合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为混合菌发酵生物破乳剂的实际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响应面实验(RSM)的中心组合旋转设计方法(CCRD)针对混合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对模型乳状液进行破乳实验,以排油率作为发酵液破乳效能的评价标准。【结果】经模型的分析与验证,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种子液比例(L1:XH1)为3:2,葡萄糖投加时间为第4天,投加葡萄糖后再培养21 h,液体石蜡含量3.6% (体积比)。【结论】与破乳菌XH1和L1单独培养相比,经混合培养后获得复合生物破乳剂具有投加量少、破乳接触时间短的优势。同时双株破乳菌复配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培养基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减少了对底物的浪费。  相似文献   

10.
传统发酵肉制品中微生物菌群对风味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发酵肉制品种类丰富、风味独特。本文主要介绍参与肉制品发酵的微生物,从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的角度概述微生物对发酵肉制品呈香物质形成的作用机制,以及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演替与风味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纯净水对照组与发酵果蔬汁低、中和高3个剂量组,饮水法喂饲小鼠,测定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溶血素测定、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种果蔬汁能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和DTH程度。结论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琼脂打孔法和试管稀释法(MIC)研究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对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拮抗作用,并讨论pH、加热对拮抗作用的影响。结果发酵果蔬汁及其处理物(加热、不同pH)均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结论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对常见病原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对小鼠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纯净水对照组、非发酵果蔬汁组和发酵果蔬汁低、中、高三个剂量组,饮水法喂饲小鼠30d,检测小鼠脾细胞的增殖能力及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测定血清IL-6和IFN-γ水平。结果发酵果蔬汁可增强小鼠脾细胞的增殖能力,T细胞表面标志CD3、CD4、CD8表达增强,促进血清中IL-6和IFN-γ的生成。结论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能提高小鼠的体液、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营养成分分析及保质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的营养成分及保质期观察。方法采用各种营养分析方法对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进行主要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结果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水溶性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含有18种氨基酸,8种人体营养必需氨基酸。结论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营养成分丰富,保质期长,作为一种营养食品饮料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HHP) was applied to grated ginger in order to inactivate quality-degrading enzymes in a non-thermal manner. The effects of HHP treatment on the flavor and the color of the grated ginger were investigated just after treatment and during storage. After HHP treatment (400 MPa, 5 min), geraniol dehydrogenase (GeDH) was inactivated to less than 5%, but the activity of polyphenol oxidase (PPO) was reduced only to 37%. Heat treatment (100 °C, 10 min) inactivated GeDH to 43% and PPO to about 10%. In storage, the reduction of geranial, neral, and citronellal to the corresponding alcohols was observed in the untreated and the heat-treated ginger, while it was not in the HHP-treated grated ginger. In the HHP-treated sample, terpene aldehydes almost disappeared with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alcohols. Browning was not observed immediately after HHP treatment, while it was complete in the heat-treated sample. The color change during storage appeared to reflect the residual activity of PPO.  相似文献   

17.
[背景]青稞酒是一个多菌种固态发酵的产物,解析发酵过程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及其代谢特征对调控青稞酒发酵具有重要作用。[目的]揭示青稞酒发酵过程中的风味功能微生物并解析其风味代谢特征。[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青稞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跟踪酒醅的风味信息;通过微生物属与风味物质的关联分析揭示青稞酒发酵过程中风味功能微生物菌群,并采用蒙特卡洛检验分析进一步揭示发酵过程理化因子对风味功能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于实验室环境下重构6株微生物发酵体系,以揭示其风味代谢特征。[结果]青稞酒发酵过程中9个真菌属和8个细菌属(相对丰度>1%)占据优势,其中Aspergillus、Komagataella、Lactobacillus、Pichia、Saccharomyces和Weissella是青稞酒发酵过程主要风味功能微生物;发酵过程中还原糖(r2=0.946 9,P=0.013 2)和酸度(r2=0.847 6,P=0.048 6)是驱动风味功能微生物菌群演替的关键因子;6株菌的组合发酵实验揭示了体外系统与原位系统具有相同的微生物演替现象与相...  相似文献   

18.
金方  杨虹 《微生物学通报》2018,45(8):1757-1769
【背景】高尿酸血症是人体内血尿酸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水平的代谢性疾病,利用益生菌降解食物中外源性嘌呤类成分成为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新方法。【目的】筛选具有降低血尿酸作用的益生菌,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HPLC从多株实验菌株中筛选降解核苷酸(腺苷酸、鸟苷酸)、核苷(腺苷、鸟苷)、嘌呤(黄嘌呤、次黄嘌呤、鸟嘌呤)、尿酸能力最强的益生菌。首次利用质谱定性与定量检测菌株降解核苷与核苷酸过程中代谢物的变化,结合菌株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初步探索其降低血尿酸的机理。【结果】首次筛选出具有较强降解核苷酸与核苷能力的干酪乳杆菌ZM15(CGMCC No.13980),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验证其具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结果显示菌株ZM15在胞内降解核苷酸、核苷后,胞内、外均测到鸟嘌呤、黄嘌呤、次黄嘌呤,且胞内3种嘌呤含量显著高于正常菌体内含量(P0.01),尿酸和尿囊素在胞内、外均未发现。【结论】干酪乳杆菌ZM15具有较强的降解核苷酸、核苷的能力,推测其主要通过与肠道上皮细胞竞争吸收核苷酸与核苷,从而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具有降血尿酸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