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饲干喂提高了猪群生产水平 对繁殖猪群(包括种公猪、检定母猪、成年母猪)采取混合精料面、干草粉、切碎的野菜或青贮“三合一”加水湿润分顿次生干喂,另设常备饮水槽。 对育成猪群(吃乳仔猪、断乳仔猪、后备猪、育肥猪)采取混合精料面、干草粉“二合一”食槽内不分顿次常备料,分顿补喂青饲料,另设常备饮水槽。十多年来,不论大猪、小猪、怀胎猪、泌乳猪,均用上法喂养近万头猪群的产仔、成活、增重指标不断提高。出现过一窝产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的养鹿业,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早在满清时代,猎人在山上设置陷井,捕捉野鹿,进行圈养,但规模小而发展慢。解放后,国营农场逐一建立,养鹿业有了迅速发展。1954年全省养鹿 2,800余头,比解放前增加了两倍多,至 1957年末,全省养鹿总数已达 6,000余头,并出现了饲养一千头以上的大型养鹿场,预期第二个五年计划末,全省养鹿总数将达17,000多头。  相似文献   

3.
亚急性海绵样脑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可传播的,由感染性蛋白引起,包括人的 Kuru 病(震颤病),Creutzfeldt-gacob 氏病(CTD)(感染性痴呆)及其变异型 Gerstman-Straussler症候群和动物的羊抓痒病(Scrapie),貂脑病,牛海绵样脑病,北美黑尾鹿消瘦病,北欧粗毛大猎狗(elk)消瘦病等,另一类是不可传播的,包括Alzheimer 氏病(早老性痴呆),Down 氏症候群(短小型痴呆),Pick 氏病(脑叶萎缩症),正常  相似文献   

4.
1986年至2004年,在苏北滨海湿地开展恢复麇鹿野生种群的研究。从每年的2月份开始,在麇鹿的产仔期按照每旬记录产仔数,直至产仔结束。逐年统计半散养和野生麇鹿种群结构。选择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麇鹿进行称重,分析个体的身体发育程度。半散养麋鹿种群由1986年引进的39头,发展到2004年的706头,年均出生率21.7%,鹿群年均增长率为17.5%,现已繁殖了子四代;野生放养麇鹿由31头增加到2004年的41头,年均出生率为16.3%,年均增长率为9.0%,且于2003年、2004年各产1头完全属野生的子二代。产仔季节相由引进时的紊乱已调整至目前的规律性产仔。研究表明大丰麋鹿种群繁殖很成功,其寿命、行为、生理发育、繁殖周期等都较引进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完全适应了黄海湿地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干扰仍是影响麇鹿种群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台家坪、水冲口和大庄科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最近对其中鹿科化石的研究鉴定出7个种:步氏麂(Muntiacus bohlini)、化德祖鹿相似种(Cervavitus cf. C. huadeens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华丽日本鹿(Nipponicervus elegans)、始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predavidianus)、双叉麋鹿(E.bifurcatus)及赤鹿(Cervus(Elaphus)elaphus)。其中前6个种产自台家坪和水冲口化石地点的泥河湾组中,层位相当于欧洲的中、晚维拉方期,即早更新世,而赤鹿产自大庄科化石地点,层位目前还不确定,但可能也是泥河湾组。因此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目前发现的鹿科化石至少有6个种。其中的化德祖鹿相似种和山西轴鹿是从晚新近纪残留下来的种类,而步氏麂、华丽日本鹿、始麋鹿和双叉麋鹿是早更新世出现的新种类。如果大庄科地点的层位可以确定为早更新世的话,赤鹿的最早记录则可以回溯到早更新世,其鹿角的演化是始于无冰枝,然后出现冰枝。另外,在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都发现过麋鹿和日本鹿化石,进一步说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海平面曾经下降很多,使得大陆的一些鹿类得以迁徙到列岛上。最后,数量较多的低冠鹿科化石标本指示桑干河盆地一带在早更新世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环境。  相似文献   

6.
仔鹿白痢病是危害新生仔鹿的最大敌人之一,据灌县养鹿场1972-1976年的统计,在1,033头仔鹿中,发生仔鹿白痢病256例,发病率为24.78%,死亡97头,占发病数的37.84%,给养鹿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卫生防疫方针指引下,我们从1973年以来做了预防试验和治疗方法的探讨,收到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供作参考。 (一)流行情况仔鹿白痢病发生于5-7月份的产仔季节中,6月份发病最多,特别是在圈舍潮湿、清洁卫生较差和连续阴雨天后最易发生此病。本病主要  相似文献   

7.
林区野生马鹿食性与危害幼林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鹿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之一。解放后鹿的数量不断增加,现已造成对杨树人工幼林的大面积危害,使杨树不能成林。为研究防鹿危害的办法,对鹿胃进行了解剖,摸清了鹿的采食种类及规律,找出了危害杨树幼林的原因,主要是晚秋至早春之间没有绿叶和草可食,而采食杨树幼枝造成的危害。防鹿危害幼树的办法有:(1)用电围栏建立野生马鹿半饲养训化场,冬季补喂一些饲料,春季割鹿茸。(2)利用塑料薄膜袋套幼树的主稍,连防三年。(3)将杨树幼林用电围栏围上,保护幼树不受害。  相似文献   

8.
仔鹿舔肛咬尾症,是仔鹿一种经常发生的外科疾病。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害仔鹿和鹿群的发展。为此,我场于1975年开始试用高锰酸钾涂抹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一)治疗方法 保定时由助手或饲养员两手握住仔鹿的两后肢,背朝外、用腿夹住上半  相似文献   

9.
东北梅花鹿蠕形螨病是由于蠕形螨科(Demodccidae)蠕形螨属(Demodex)寄生虫侵袭鹿体的皮脂腺和毛囊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性疾病,也可以称之为“脂螨病”或“毛囊虫病”。 一些动物,甚而人类都能息蠕形螨病,但东北梅花鹿发生本病,至今尚未见有人报道。双辽县鹿场第二鹿队,现养东北梅花鹿332只,自  相似文献   

10.
半自然条件下麋鹿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习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大丰保护区的半自然条件下,麋鹿新产仔鹿性二型差异大于圈养条件下的仔鹿;1龄幼鹿第1年生长发育迅速,其后足长已基本达成体后足长;4岁时后足长即已显著大于引进的成体鹿。大丰雌性麋鹿3岁开始产仔,比圈养条件下晚1年,4岁时体重方达成体重。雄性5岁后方能达成体重并才有机会获得交配权.发情期主要集中于6月上、中旬,产仔期主要集中于3月中、下旬,产仔半数时间为3月27日,产仔期比圈养麋鹿更趋集中。仔鹿产后1~3天为“印记”的敏感期,1周龄后即开始随群活动并有觅食行为。  相似文献   

11.
报道中国舞鹤草属一新记录种——两色鹿药[Maianthemum bicolor(Nakai)Cubey],经解剖、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采自吉林省通化县白鸡峰上的两色鹿药与目前国内的舞鹤草属近缘种存在显著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12.
董为 《化石》2004,(3):27-30
鹿是一类带有传奇色彩的动物。中国传统神话中的麒麟便是以鹿为原型所塑造出的动物。中华传统化中的龙,有一对源于鹿角的犄角。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便和鹿结下了不解之缘。原始人类依靠捕猎鹿等动物补充食物来源,以鹿皮遮体支篷抵挡风寒雨淋,用鹿骨和犄角制作工具和装饰品。在史前人类活动的遗址中,有很多这方面的遗迹。鹿  相似文献   

13.
早老性痴呆的分子病理学宝福凯(昆明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昆明650031)关键词早老性痴呆,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早老性痴呆又名Alzheimer氏病(AD)。关于AD发病机理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进展不大,只是到近几年,研究水平从组织细胞深入到基...  相似文献   

14.
仔鹿缺硒病     
黑龙江省萝北县某鹿场,1973年饲养梅花母鹿75只,春季产仔鹿73只,生后56—67日龄时,其中23只发生仔鹿缺硒病(是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死亡7只。黑龙江省密山县某鹿场于1978年4—6月间,在116只仔鹿中有25只又发生缺硒病,死亡11只,其余用亚硒酸钠防治,全部好转。  相似文献   

15.
和七一  余晓东  柳建平 《四川动物》2007,26(2):255-257,I0002
虎斑颈槽蛇中国大陆亚种(Rhabdophis tigrinus lateralis)具有已知蛇类中罕见的颈背腺及其毒液。肉眼观察发现腺体呈珠球状,8~13对腺体呈平行排列,腺体间隔分布;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腺体上无开口,无合成毒液的细胞器;实验表明毒液有神经毒性,对小白鼠的半致死量(LD50)为97.99mg/kg,SDS-PAGE电泳呈现4条蛋白条带。虎斑颈槽蛇中国大陆亚种颈背腺毒液很可能作为一种特殊辅助防御系统,增强DuvemoY腺毒液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冬季是狩猎和捕鹿的季节,但如何保证捕一只活一只,以各地捕鹿情况来看,确实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通河县捕了20多只活鹿,由于起鹿和运输不当,结果死了10多只。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捕住的活鹿,由于起鹿不当而死亡的即占30—40%,由于运输不当而死亡的也在20—30%。为了扭转这种现象,提高捕鹿的成活率,现把我省各地较好的起鹿和运鹿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贯彻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我省从1962年起,先后引进东北梅花鹿、新疆马鹿,以及捕获四川黑鹿(水鹿)和马鹿进行人工饲养。十多年来发展推广到十余个县、市,分布在川东、川南、川西、川北的平坝、丘陵、山区和高寒草原地带,总鹿数增加了三十余倍。在这些鹿群中,有的鹿茸产量高,质量较好,经济价值较大;有的则产量低,质量差。因此从1967年起开始进行茸鹿的杂交试验,以期达到改良鹿种,提高生产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蛇类半阴茎形态在研究蛇类的形态进化、分类和系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颈槽蛇属八种蛇(虎斑颈槽蛇、海南颈槽蛇、颈槽蛇、九龙颈槽蛇、缅甸颈槽蛇、黑纹颈槽蛇、喜山颈槽蛇和红脖颈槽蛇)的半阴茎进行详细描述和比较,并以此探讨部分物种的有效性和推断它们之间的进化及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种简单实用的连续半薄切片技术常规的半薄切片法有两种:一是干刀法,玻璃刀不装水槽,切一片,用尖头镊子夹取切片边缘,放到滴有蒸馏水的载玻片上。二是湿刀法,玻璃刀上安装水槽,切一片,待其在水中展开,用睫毛针从边缘捞起,放于载玻片的水滴中。在没有专用超薄切...  相似文献   

20.
一.绪言广东水产实验所淡水养殖组1953年在广东南海九江镇展开工作时群众反映当地的幼鲩蔓延着一种“干口病”。病鱼显得非常瘦弱,不摄食,浮游水面,继而大量的死亡。有的农民认为“干口病”是因为饲料不足,有的农民认为这种病和饲料无关。当时,经作者检查病例,发觉肠内寄生大量的绦虫。这种绦虫经叶亮盛先生鉴定,认为是头槽绦虫属(Bothriocephalus)的一新种,命名为九江头槽绦虫 B.gowkongensis 。从19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