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秦岭太白红杉种群结构与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54,自引:6,他引:48  
在秦岭太白山、光头山、玉皇山和冰晶顶等4个地段分别设置了4个样地,用样方法对太白红杉种群进行了调查.共做样方280个.分析了太白红杉的群落学特征、径级结构及其密度变化规律;编制了太白红杉的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从多角度研究了太白红杉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和Ⅲ之间,高径级种群趋向于稳定,低径级种群则反之.幼年个体补充不足,严重影响着该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石河子地区不同生境梭梭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新疆石河子莫索湾地区阳坡、阴坡、坡脊、坡谷4个生境条件下的梭梭种群动态、大小结构等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并编制静态生命表分析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的梭梭种群基本属于进展型或稳定型,幼龄个体多,中老龄个体少.不同生境的种群密度存在差异,其中坡谷种群密度最大;不同坡向种群生命表显示,种群在Ⅰ、Ⅱ径级时死亡率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Ⅴ、Ⅵ径级由于生理衰老死亡率上升;种群期望寿命在Ⅰ、Ⅱ径级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期望寿命逐渐下降;不同坡向的梭梭种群的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Ⅲ型.在石河子莫索湾地区,梭梭种群应以保护为主,适当抚育为辅,从而促进群落持续发育.  相似文献   

3.
大青沟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群落优势种的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曲柳群落、蒙古栎群落和大果榆群落进行野外群落学调查,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编制了优势种水曲柳种群、蒙古栎种群和大果榆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水曲柳和蒙古栎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表明其种群目前总体上正处于一种动态稳定状态;大果榆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表明大果榆幼体死亡率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2)水曲柳种群死亡高峰除了在第Ⅰ龄级较高外,基本呈随龄级增加死亡率增大的趋势;蒙古栎种群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幼年阶段和老年阶段;大果榆种群有两个死亡高峰,一个出现在第Ⅰ龄级,一个出现在第Ⅵ龄级。(3)种群生存分析表明,3个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水曲柳和蒙古栎种群危险率函数随着龄级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大果榆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和后期衰退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区不同生境沙棘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在黄土高原匠陵沟壑区对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四个生境条件下,列经过13年发育的沙棘种群动态、大小结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编制了静态生命表,分析了仔活曲线和死亡曲线。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境的沙棘种群基本属于进展型或稳定型,幼龄个体多,中老龄个体少。不同生境的种群密度存在差异。其中阴坡种群密度最大;不同坡向种群生命表显示,种群在Ⅰ、Ⅱ径级时死亡率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但到了Ⅴ,Ⅵ径级.由于生理衰老死亡率又上升;种群期望寿命在Ⅰ、Ⅱ径级较高,随着年龄增加,期望寿命逐渐下降:不同坡向的沙棘种群的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Ⅲ型。沙棘种群动态是环境因素与生物学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土壤含水量、人为干扰、土壤有机质影响较大。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沙棘人下种群应该以保护为主.适当抚育的措施。促进群落持续发育。  相似文献   

5.
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南京椴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样方调查基础上,根据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探讨了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内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 Maxim.)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更新方式。结果表明,该种群的径级结构呈倒金字塔型,为衰退型种群;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曲线,幼树死亡率较高,苗期种群不稳定;其更新方式主要为实生苗和萌蘖,其中萌蘖是维持种群个体数量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海南特有种东方琼楠(Beilschmiedia tungfangensis)种群结构特征,在海南尖峰岭林区设置20.4hm2样地,从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方琼楠种群径级分布呈倒"J"型,为增长型种群;2)在第Ⅲ级(DBH:10~15cm)时生命期望值最高,向大龄级和小龄级呈递减趋势;3)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呈凹型;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呈"V"型;4)不同分析方法均表明该种群呈聚集分布,且聚群强度较大;5)聚块性指数随径级呈"正余弦"变化。  相似文献   

7.
濒危植物单性木兰种群径级结构和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性木兰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植物。对广西北部木论自然保护区内的单性木兰代表种群进行调查,分析其种群径级结构和存活曲线,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结果表明:雄株与雌株的比例约1.06:1,幼苗和幼树在种群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单性木兰种群的径级结构呈非典型的金字塔型分布,为稳定型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种群在两个低龄级Ⅰ和Ⅲ出现相对较高的死亡高峰,死亡率分别为0.23和0.35,而高径级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珍稀植物银砂槐中国分布区的种群结构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唯一银砂槐(Ammodendron bifolium)分布区———新疆伊犁河谷地塔克尔莫乎尔沙漠狭窄区域的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绘制了银砂槐自然种群的径级结构图,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寿命期望等重要参数,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银砂槐种群结构中小径级个体较多,即Ⅰ~Ⅲ径级占70.4%,Ⅳ~Ⅶ径级占27.62%,Ⅷ~Ⅹ径级仅占1.98%,种群整体结构属于增长型,但Ⅰ径级个体数少于Ⅱ径级,种群的自然更新相对较差。(2)静态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径级的增加银砂槐种群死亡率大致为上升趋势,且种群内基径超过3.5cm(Ⅷ径级)的银砂槐数量迅速下降,即研究区内银砂槐基径越接近Ⅷ径级就越接近其生理寿命。(3)研究区内银砂槐的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Ⅲ型,但Ⅰ径级存活数低于Ⅱ径级,Ⅱ径级后存活数量迅速下降,说明该种群幼苗补充量较少,自然更新受阻。(4)时间序列分析表明,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未来会呈现老龄个体增加的趋势。研究认为,新疆伊犁河谷地的银砂槐种群的生长发育主要受限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种内竞争,其种群的长期稳定维持较为困难,现有植株及生境斑块的妥善保护和适当的人工辅助措施是该区银砂槐种群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山西南部翅果油树种群动态与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种群生态方面,探讨山西南部濒危树种——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 Diels)的濒危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利用生存分析理论研究了翅果油树种群径级结构,编制了特定时间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等曲线,同时又分析了生存率、积累死亡率和死亡密度等生存函数;而且应用谱分析理论分析了翅果油树种群的周期性。结果表明:(1)径级结构分析说明翅果油树种群属于增长型。(2)生命表分析表明,翅果油树种群损失度动态趋势和死亡率变化基本相似,呈现波动变化。存活曲线经统计检验更趋于DeeveyⅡ型。生命期望在17~21 cm径级出现高峰,说明此径级阶段翅果油树的生存质量相对较高。(3)生存函数分析表明,积累死亡率单调增加,生存率单调下降,其增加或下降幅度是前期高于后期。死亡密度函数曲线和死亡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危险率函数曲线也和死亡率变化趋势一致。(4)谱分析表明在自然更新过程中翅果油树种群动态表现出大周期内的小周期迭加现象,并且受基波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143,自引:6,他引:137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种群生命表,绘制死亡密度函数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及生存曲线,分析种群动态趋势。结果表明,长苞铁杉种群有2个死亡高峰,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  相似文献   

11.
吕梁山南端白皮松的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择白皮松群落分布较集中的黑虎沟和柳家山两个地段设计26个样地,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共作样方426个。分析了白皮松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群落学特征,并对该群落的环境概况进行分析,计测了不同地段上群落的频盖度指标和不同层次上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和种间相遇指数。结果表明:白皮松主要分布于海拔900~1400米之间,在吕梁山南端白皮松群落组成种类约70种,北温带分布属占优势。矮高位芽植物种类多,数量大,是白皮松群落的优势层片。柳家山乔木层为白皮松单优组成,H值为0.706;灌木层H值最高为2.351;草本层H值为1.257。黑虎沟乔木层为多优树种组成,H值为1.825;灌木层H值为2.308;草本层H值为2.400。本研究为白皮松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白皮松林林隙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在林隙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动态变化,并对林隙内主要树种的更新反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发育阶段为前期、中前期、中后期和后期的序列上,林隙中乔木层优势度最大的物种分别是白皮松(Pinus bungeana)、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山桃(Prunus davidian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灌木层优势种包括白莲蒿(Artemisia gmelinii)、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薄皮木(Lepto-dermis oblonga)和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草本层优势种包括大披针苔草(Carex lanceolat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紫菀(Aster tataricus)和荩草(Arthraxon hispidus);非林隙林分的优势种不明显。在林隙发育过程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32、0.38和0.27。可见林隙发育过程中群落各层次的相似性系数由小到大顺序为:草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随着林隙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出现较大的消亡和更新,显示出较大的波动性;乔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介于灌木和草本之间。依据林隙中树种幼苗、幼树Ⅰ和幼树Ⅱ的数量差异,可将林隙更新反应分为单峰型、双峰型、差异不明显3种,并分别以白皮松、辽东栎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为代表树种。  相似文献   

13.
黄山松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静态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山松种群结构和动态规律。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黄山松种群密度增大,径级分布范围减小,种群存活曲线由Deevey-Ⅱ型之间过渡到Deevey—Ⅰ型,种群由稳定型过渡为增长型。表明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黄山松种群处于不同的演替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对位于中国红树林北缘区福鼎市的秋茄树〔Kandelia candel(Linn.)Druce〕天然林和人工林的高度结构和径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以"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秋茄树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天然林的种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滩位秋茄树天然林和人工林的高度结构及径级结构明显不一致。天然林中株高0.0~0.5和1.5~2.0 m的个体占多数;而人工林以株高1.5~2.0 m的个体为主,无株高0.0~0.5 m的幼苗,株高超过2.0 m的植株也极少,表明天然林的高度结构均匀而人工林的高度结构极不合理。根据基径(D)可将秋茄树种群分为13个径级,其中天然林不同径级个体数量随径级增大依次减少,而人工林中径级Ⅲ(6 cm≤D<10 cm)的植株数量最多,且没有径级Ⅸ(30 cm≤D<34 cm)以上的个体,表明天然林的径级结构良好。从分布格局看,天然林幼苗群呈现聚集分布,而其小树群、大树群和老树群均为随机分布;人工林无幼苗群和老树群,小树群呈均匀分布,大树群呈聚集分布。种群静态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秋茄树天然林种群的期间死亡率和消失率在龄级1(D<2 cm)和龄级7(22 cm≤D<26 cm)达到最大,在其他龄级均较小且处于稳定状态;其个体生存率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仅在龄级1时个体生存率高于累计死亡率,从龄级2(2 cm≤D<6 cm)开始均表现为累计死亡率高于生存率;其存活曲线属于典型的Deevey-Ⅲ型,表明秋茄树天然林种群中幼苗丰富但期间死亡率较高,成树的期间死亡率相对较低且个体数量稳定。  相似文献   

15.
针对山东省大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物群落,设置21个样方,分析主要乔木种群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大青山样方内共发现维管植物111种,其中乔木29种、灌木14种、草本植物68种,群落植物种类少,物种多样性低.2)29种乔木根据径级结构划分为13种扩展种、2种隐退种,5种稳定侵入种、6种随机侵入种和3种随机隐退种.主要乔木种群径级结构型为2种:黑松种群、栓皮栎种群、麻栎种群、小叶朴种群、黄檀种群、君迁子种群和槲树种群为增长型;刺槐种群和赤松种群为稳定型.大青山群落乔木整体上为增长型群落.3)大青山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赤松林、黑松林、刺槐林,而Pielou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黑松林、赤松林、刺槐林,显示赤松更适合作为大青山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6.
《农业工程》2022,42(3):162-170
Pinus armandii is one of the local dominant trees in forest lines of Li mountains. The population pattern of Pinus armandii in the forest lin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size, and individual size has effect on ecological process. Sampling plot 50 m × 50 m was established in Shunwangping Scenic spot of Li Mountains to obtain location and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and spatial point pattern method was applied to explore spatial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 of individuals at different sizes. The results showed: (1) Individual size of Pinus armandii had a parabolic distribution, 10–15 cm DBH individuals had most aggregation scales, < 5 cm DBH individuals had least aggregation scales, and the common scale of individual aggregation is r < 10 m. (2) Homogeneous Thomas null model and Inhomogeneous Thomas null model analysis showed that seed dispersal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eed dispersal and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attern of all individuals, seed yield of Pinus armandii wa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Inhomogeneous Poisson null model analysis showed that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mo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pattern of 5–10 cm DBH individuals, the 5–10 cm population was the more critical stage of the survival of Pinus armandii in the forest line. (3) Intra-specific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happened between four size groups (< 5 cm, 5–10 cm, 10–15 cm, > 15 cm), individuals at 10–15 cm had wider positive correlation scales with other three groups, it might be that quantity of individuals in 10–15 cm was greatest. The size difference of individual in species population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attern, the results could help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t impact factors and regeneration obstacles of Pinus armandii in the forest line at different stages.  相似文献   

17.
山西七里峪茶条槭的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命表特征、径级结构、存活曲线及不同海拔种群和不同龄级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了山西七里峪茶条槭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1)七里峪茶条槭种群径级结构呈现幼苗比例大,幼树、小树比例次之的规律,为增长型种群;(2)不同海拔种群中,1 300~1 600m为增长型种群,随着海拔的升高,种群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成熟;(3)茶条槭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Ⅲ,除1 400m和1 700m种群外,其它海拔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茶条槭种群不同径级的个体呈现出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其空间分布格局随龄级增加而发生改变;(4)不同海拔高度种群的分布格局表现出从集群分布趋向随机分布的规律.研究表明,七里峪茶条槭种群的生活史特征与空间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特性,其幼苗储备丰富、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依存的微环境因素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鄂西北濒危植物红椿天然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相邻格子法对分布于鄂西北的3个红椿(Toona ciliata Roem.)天然种群(竹山、谷城T1和谷城T2)进行统计;采用立木径级结构代替种群年龄结构的方法,分析了各种群不同龄级的个体数量动态指数( Vn )、静态生命表及存活曲线,并对3个种群进行谱分析。结果表明:3个红椿种群均属于增长型种群,自然状态下竹山、谷城T1和谷城T2种群个体数量动态指数分别为46.27%、53.46%和37.71%,标准化存活曲线分别为Deevey Ⅲ型、DeeveyⅡ型和Deevey Ⅱ型。3个种群第2龄级﹝2.5 cm≤胸径(DBH)<7.5 cm〕幼树的死亡率均较高,竹山种群第3龄级(7.5 cm≤DBH<12.5 cm)幼树的死亡率最高,谷城T1种群第7龄级(27.5 cm≤DBH<32.5 cm)大树的死亡率最高,谷城T2种群第6龄级(22.5 cm≤DBH<27.5 cm)中树的死亡率最高;3个种群第1龄级( DBH<2.5 cm)和第2龄级个体的平均期望寿命均较高。竹山、谷城T1和谷城T2种群的基波振幅分别为1.0616、1.0971和0.7882,明显的小周期分别出现在第4、第2和第4波序,表明分布于鄂西北的红椿天然种群更新存在着周期性,且存在小周期的多谐波叠加,种群波动与龄级的Vn值相吻合。种群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红椿的强阳性生理特征,其天然种群受环境筛抑制和环境干扰,造成幼树个体损失和中龄级个体不足,这是造成红椿濒危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加强人为正向“干扰”以制造林窗、增强种群天然更新能力、引种造林,以保护和利用红椿这一濒危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