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雪足按蚊Anopheles nivipes(Theobald),1903隶属于环斑按蚊种团,曾被视为菲律宾按蚊的问种异名。Reid(1967,1968)和Klein等(1984)研究证明是两个独立种。作者从海南岛的成蚊和幼虫标本中发现有雪足按蚊,该蚊种为我国新记录。雪足按蚊成蚊和幼虫与近缘种非律宾按蚊和An.pallidus形态特征很近似,其主要鉴别特征如下表:表雪足按蚊与近缘种主要鉴别特征特征雪足按蚊菲律宾按蚊An.pallidus成蚊Ⅴ1分脉前黑斑较长,伸达或超过前缘脉的肩黑斑末端短,与前缘脉的等长或稍长常有变异Ⅴ3端部黑斑较长,为其附近缘缨长的2倍较长,约为附近缘缨长的2倍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多斑按蚊种团亲缘种中的达逻毗按蚊An.dravidicus和威氏按蚊An.willmori核型与异染色区比较,发现存在着明显差异:威氏按蚊的性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点,x染色体的长臂上出现3条带;而达逻毗按蚊的性染色体为端着丝点,x染色体以2条带为主。表明利用染色体技术研究该种团亲缘种的鉴定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昆明按蚊与凉山按蚊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明按蚊(Anopheles knnmingensis Dong and Wang 1985)与凉山按蚊(An.liangshanensis Kang et al.1984)的种间关系,一直是蚊虫分类学家和疟疾研究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运用杂交实验、抱握器运动频率、形态分类等方法,对这两种蚊进行对比观察,证实二者为同一种按蚊。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华按蚊不同地理株间的比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延昌  王玮 《昆虫知识》1993,30(1):56-59
<正> 中华按蚊系1928年Wiedemann根据在中国广州采到的成虫标本命名的,因其近似赫坎按蚊,故当时定名为赫坎按蚊变种Anophe-les hyrcanus var sinensis Wiedemann。之后又由Reid及Ohtsuru等鉴定为独立的种: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Wiedemann。从1934年以来姚永政、冯兰洲、冯鲁柏、马素芳  相似文献   

5.
吴静  马雅军  马颖 《昆虫学报》2010,53(9):1030-1038
【目的】应用mtDNA和rDNA基因特征重建中国按蚊属塞蚊亚属已知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以阐明亚属内各蚊种的亲缘关系。【方法】对采自中国的按蚊属塞蚊亚属Anopheles (Cellia) 20种蚊的mtDNA-COⅡ和 rDNA-28S-D3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 以按蚊属按蚊亚属Anopheles (Anopheles)的中华按蚊An. (An.) sinensis和赫坎按蚊An. (An.) hyrcanus为外群, 采用COⅡ和D3单基因, 以及“COⅡ+D3”联合数据组以邻接法(NJ)、 最大简约法(MP)、 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等重建这些种类的系统发育树。【结果】 mtDNA-COⅡ和rDNA-28S-D3序列的长度范围分别为685 bp和375~410 bp, 在塞蚊亚属蚊种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15~0.117和0.003~0.111。各系统树显示外群被合理分开,除在COⅡ树中新塞蚊系为并系外,各系均聚为单系群,新迈蚊系和迈蚊系亲缘关系最近。联合数据组构建的系统合意树显示中国塞蚊亚属各蚊种形成4支,除伪威氏按蚊与多斑按蚊种团未聚为单系群外,其他各种团和复合体成员种均分别聚在一起,各分支的置信值均大于50%。【结论】本研究获得的分子系统发育树清楚地显示了中国按蚊属塞蚊亚属各种类及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对其分类和防治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林氏按蚊Anopheles lindesayi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及分析,依据已知的线粒体基因组构建并讨论按蚊属蚊虫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林氏按蚊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注释,并对其基本特征和基本组成进行分析。基于串联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用ML法和贝叶斯法构建林氏按蚊和按蚊属其他32种蚊虫的系统发育树,据此探讨按蚊属蚊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系统分类。【结果】林氏按蚊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5 366 bp,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段控制区。林氏按蚊线粒体基因组呈现明显的AT偏斜和GC偏斜,AT偏斜为正,GC偏斜为负。除了COX1使用TCG和ND5使用GTG作为起始密码子以外,其他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遵循ATN原则;终止密码子为TAA或者T。除了tRNASer(AGN)以外,其他的tRNA基因均呈现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控制区AT含量最高,为94.54%。滑窗分析显示蛋白质编码基因是用于构建亚属或属水平系统发育关系的最佳分子标记。系统发育树强烈支持塞蚊亚属Cellia、按蚊亚属Anopheles、徕蚊亚属Nyssorhynchus和柯特蚊亚属Kerteszia均为单系群。小五斑按蚊An. atroparvus和四斑按蚊An. quadrimaculatus A这两个种聚到一起,从传统的形态分类上讲,它们和林氏按蚊均属于按蚊亚属按蚊系蚊虫。但本研究构建的4个系统发育树均显示,(小五斑按蚊An. atroparvus+四斑按蚊An. quadrimaculatus A)和林氏按蚊被属于迈蚊系的中华按蚊分开,这为两个系的分类提供了新的论点。【结论】本研究获得了林氏按蚊的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探析了按蚊属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和系统发育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蚊科线粒体基因组和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rDNA-ITS2序列,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最大似然法(ML),以按蚊亚属Anopheles的中华按蚊An.(An.)sinensis和赫坎按蚊An.(An.)hyrcanus为外群,对采自中国的按蚊属Anopheles塞蚊亚属Cellia 21种蚊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rDNA-ITS...  相似文献   

8.
马雅军  瞿逢伊 《昆虫知识》2002,39(3):209-214
测定了我国赫坎按蚊复合体 9成员种的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 (rDNA ITS2 )序列 ,根据序列差异分析各蚊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 :( 1 )ITS2区序列最长的是中华按蚊 ( 4 6 8bp) ,最短的是克劳按蚊和赫坎按蚊 ( 4 36bp) ;GC含量为 4 4 9%~ 4 6 8% ;( 2 )发现该复合体 4成员种的ITS2区序列存在种内个体间差异 ,幅度为 0~ 3 8% ,明显小于种间差异 ;( 3)将各蚊种的ITS2区序列进行同源排序比较 ,发现其变异大多是简单重复单元的拷贝数不同 ;种间差异性最大的是克劳按蚊与嗜人按蚊( 32 3% ) ,最小的是贵阳按蚊与凉山按蚊 ( 9 0 % )平均差异率为 2 2 3% ;( 4 )根据ITS2区序列特征 ,用 3种方法构建的树状图拟合一致。以上结果表明赫坎按蚊复合体各成员种rDNA ITS2序列在种内非常保守 ,以种间序列差异分析为基础的分子鉴别技术是甄别蚊种分类地位混淆和错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以中华按纹的多线染色体为标准,与嗜人按纹的染色体作比较,发现后者在2L臂上17A-21C这一段有固定性臂内倒位,其他各臂如X和3L无明显差异。在3R臂上,两种按蚊均有特征性的种内多态性臂内倒位。上述结果阐明了这两种按蚊在染色体上的亲缘关系,为赫坎按纹种团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多线染色体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漱璧  谭景宪  薛景珉 《遗传》1990,12(5):17-18
本文报告以中华按纹的多线染色体为标准,与嗜人按纹的染色体作比较,发现后者在2L臂上17A-21C这一段有固定性臂内倒位,其他各臂如X和3L无明显差异。在3R臂上,两种按蚊均有特征性的种内多态性臂内倒位。上述结果阐明了这两种按蚊在染色体上的亲缘关系,为赫坎按纹种团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微小按蚊实验室养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室于1977年开始进行微小按蚊(Anophcles minimus)在实验室养殖的研究。迄今国外关于微小按蚊养殖的研究仅有依靠强迫交配繁殖传代的报告。我们经过将近3年的养殖研究,终于成功地能使微小按蚊在实验室自然交配连续传代,大量繁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14.
孙延昌  胡玉祥 《昆虫学报》1991,34(3):383-384
蚊虫的幼虫体色突变品系已在淡色按蚊(Anopheles albimanus)、斯氏按蚊(An.stephensi)、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和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chus)等许多蚊种中被分离出来。这些遗传变异品系的发现对研究蚊虫的变异性和遗传性及蚊虫和蚊媒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种内至今未见关于体色遗传变异类型的报道。作者于1987—1988年在上海中华按蚊种群中,成功地分离出幼虫绿色和幼虫褐色两个品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国赫坎按蚊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文报告作者等在1962—1965年对我国代表性地区赫坎按蚊类群的初步研究结果。通过对不同地区各种按蚊生活史各期,包括卵、幼虫、蛹皮和成虫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我国的赫坎按蚊类群至少包括9种按蚊,即赫坎按蚊、八代按蚊、拟中华按蚊、中华按蚊、贵阳按蚊、印度按蚊、带足按蚊、雷氏按蚊嗜人新亚种和江苏按蚊新种。文内对各种按蚊的形态作了简要的描述,提出了它们的主要鉴别特征、个体变异及地理变异,并试列出本类群内各种按蚊的成虫、蛹、幼虫及卵的检索表,以供现场的调查与防治工作参考应用。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并综合有关文献报道,本文扼要地叙述了我国赫坎按蚊类群各种按蚊的地理分布、主要习性和它们对丝虫病和疟疾传播的关系。为我国两种重要蚊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应用胸悬骨内突生长线测定中华按蚊的日龄,对 Schlein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和简化。实验室饲养的中华按蚊,从0—11天的标本,内突生长线的数目与日龄相符。野外采集的中华按蚊,第1-4次吸血的雌蚊,按内突生长线数目计算平均日龄,分别为1.4天、4.7天、7.4天和10.2天,这与生理龄期间接推算出的日龄是相符的。 对中华按蚊内突生长线的形成进行了讨论,对内突生长线测定日龄应用于生态学研究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区中华按蚊生理年龄的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按蚊是我国平原地区的传疟媒介,研究中华按蚊的生态学,对于疟疾的流行病学及预防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理年龄及生殖营养环的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按蚊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分析其传疟的作用,作为防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华按蚊在实验室内的自然交配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我们在上海曾对宝山县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进行了室内饲养,通过自然交配繁殖了8代。1975年又对重庆郊区的中华按蚊同样地进行了室内累代饲育。近几年来文献上报道:未经驯化的中华按蚊,在实验室内常规饲养条件下,不易发生自然交配(Oguma和Kanda,1976;潘家复和韩罗珍,1979)。这一报道与我们的经验很不一致。为了弄清引起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以便改进饲养工作,我们特别对第一代中华按蚊在实验室内自然交配的某些规律,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 Peyton & Harrison,1979)是东南亚和我国海南岛山林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其生物学特性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但由于大劣按蚊是野栖蚊种,分布和栖息于山区森林中,所以较难在自然界中观察到该蚊的交配和产卵行为,我们在实验室建立大劣按蚊自然交配种群之后,对该蚊的郊配、产卵时间进行了观察,这对疟疾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媒介的防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