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全新世以来福建东北地区植被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供了福建宁德市霞浦县沿海平原XPZK3钻孔的年代和孢粉记录用于研究中全新世以来福建东北地区的植被与环境变化。中全新世以来,研究区植被中亚热带木本成分逐步降低而落叶阔叶成分逐渐增多,反映气温逐步降低,与东亚季风和北半球温度变化的趋势相同,反映在轨道尺度上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对东亚季风的影响。DCA分析显示,中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是影响研究区植被变化的最主要因素,5 000 cal. yr BP以来,松属、草本植物花粉和蕨类孢子的逐步增加反映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逐步加重,尤其是1 370 cal. yr BP(南北朝)以来,反映人类活动的孢粉占主要地位,人类活动对植被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Vychegda河流域靠近Baika村(61°16'N,46°44'E)洪积平原的一个剖面进行了孢粉学研究.化石点位于泰加林带中部,靠近欧洲云杉林和亚乌拉尔-西伯利亚云、冷杉-西伯利亚松林界限附近.该河流盆地森林覆盖率高达98%.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沉积涵盖了全新世大约自9000 yrs B.P.以来的大部分地层.主要运用化石植物群组成来恢复这一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通过某些化石植物群的全部植物种类的现代地理分布的分析,可以发现与过去植被最接近的现代对应植被类型的位置,通过确定所有植物种现代生长地区的景观和气候来推测与古环境最接近的景观和气候.整个孢粉组合序列中云杉、松和桦占统治地位,但是植物群的成分和植被有变化.暖温带树种,如椴、榆及栎等在森林中的含量有变化,在全新世最暖期,相当于中晚大西洋期(6000-4500 yrs B.P.)达到最高.这些变化通过对应的现代植物群在俄罗斯平原的"迁移"反映出来,从中、南乌拉尔向西至Sukhona河盆地然后再返回到研究区的Vychegda河下游.运用古植物群的方法定量恢复的主要气候指标表明在大西洋期7月份月均温比现代高2.5℃,1月份月均温比现在高出1℃,年降雨量和现在接近.这段时间可以认为是本地区全新世的气候最适宜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太湖东部平原平望钻孔的年代、有孔虫和孢粉分析,探讨了该区域全新世植被变化与环境特征。结果显示全新世(11.5 kaBP)以来,太湖东部平原未受到广泛海侵的影响,主要是以淡水湖泊-沼泽沉积为主。该区域在4 kaBP以后,才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11.0—9.1 kaBP,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花粉浓度较小,木本植物和水生湿生植物花粉含量增加,整体环境温凉偏干,但湿度逐渐增大,指示东亚季风逐渐加强。9.1—5.8 kaBP,花粉浓度最大,木本植物花粉含量略有减小,草本植物含量明显增加,主要是水生、湿生花粉的含量增加明显,平均达到32%,藻类含量为整个钻孔最大,其中在8—7 kaBP前后常绿类花粉含量较大,水生湿生花粉、淡水藻类的含量达到整个剖面最大,推测此时区域湿度最大,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5.8—1.3 kaBP常绿阔叶林百分比含量增加,落叶阔叶花粉含量减少,陆生草本植物的含量增加,水生湿生草本的含量减小,主要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环境较前一带略干,东亚夏季风减弱。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地区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白洋淀白4号孔的孢粉分析、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和野外考察研究表明,白洋淀形成于中全新世。晚全新世以来,随着气候的变凉变干,古白洋淀开始收缩和解体,但在人类活动的利用改造下,使逐渐解体的白洋淀得以保留下来。依据气候地层学的观点,并结合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白洋淀地区的全新世地层可以划分为四期:即古全新世(距今11000—9000年),气候温和湿润;早全新世(距今9000—7500年),气候偏凉偏干;中全新世(距今7500—3000年),气候温暖湿润;晚全新世(距今3000年至今),气候温凉偏干。  相似文献   

5.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全新世早期植被与环境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终闾湖泊边缘三角城剖面湖相沉积物(10.0-6.3ka.B.P.)高分辨率(每样平均40-50a左右)孢粉分析揭示该流域全新世早期植被与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是:全新世初期(10-9.8ka.B.P.),温度、湿度开始上升,山上针叶林发育,该期持续较短时间后,温度、湿度下降(9.8-9.2ka.B.P.),山上森林萎缩,山下荒漠范围扩大;此后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波动的温度、湿度上升、植被发育状况逐步好转的过程(9.2-7.75ka.B.P.);随后又是短暂的气候冷干、植被亚化阶段(7.75-7.25ka.B.P.)和一个相对持续时间较长,植被发育较好的暖湿期(7.25-6.3ka.B.P.)。石河流域全新世早期气候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每个相对暧湿期和冷干期中都有多个次一级的冷干、暖湿波动,植被也相应地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6.
江苏句容宝华山全新世中晚期的花粉与环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宝华山华山口和官塘头两个剖面的花粉、地层资料,结合植物大化石和^14C年代资料,提示该地区从>6700-5600aBP为稳定的温暖湿润时期;自5600-5100aBP为全新世中期气候的转型时期,冷暖干湿变化较大,前期转凉,旱涝频繁,中期暖湿,后期转冷;大约从4400-4000aBP又变为稳定的暖湿气候。还根据自然保护区现代植被与花粉的关系和与植物大化石共生的沉积物花粉,阐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以  相似文献   

7.
依据位于燕山南部迁安盆地蚕姑庙村和余家洼村具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支持的埋藏泥炭剖面的孢粉分析资源,揭示了迁安盆地5000a BP以来自然植被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4600~3100a BP期间,迁安盆地曾经生长着以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至3100a BP以后,森林中阔叶树成分显下降,喜凉耐干的松树比例增加,1600a BP后,迁安盆地人类农耕活动进一步加剧,森林遭受到大规模的破坏,孢粉分析资料揭示迁安盆地人类栽培板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a BP左右,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a BP左右。  相似文献   

8.
文中报道了西班牙西北部San Isidro和Leitariegos地区两口钻井全新世孢粉学比较研究的结果.孢粉分种析结果显示了两地孢粉组合成分上的不同.根据从San Isidro地区泥炭沼泽获得的孢粉组合中乔木和灌木花粉百分含量变化,建立了两个组合带.孢粉植物群代表了一个松属占统治地位的森林,桦属、栎属、榛属等花粉含量变化序列可能和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有关.根据乔木花粉相对丰度变化,Leitariegos地区钻井剖面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桦木属花粉含量增加说明是桦树林,栎属和榛属花粉居次要地位,松属花粉含量下降.文中还总结了两个孢粉序列所反映的人类活动、植被演替以及地形景观改变等之间的关系.两地钻井剖面底部碳同位素年代测定表明二者的底部并不同时.  相似文献   

9.
杨志荣 《生态学报》2001,21(4):538-543
以全封闭湖泊调角海子湖相沉积的高分辨率采样为基本分析材料,采用孢粉分析,沉积地球化学分析,14C测年等多种分析手段,对调角海子地区全新世气候与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气候与环境演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又可分为3个亚段;全新世大暖期的时代为9400-3800aBP;全新世大暖期具有二分性;6900-6300aBP为全新世气候最适宜的鼎盛期,当时气温比现在高2-3度,降水量至少高于现代150-200mm,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0.
全新世东北平原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国玉 《生态学报》1998,18(1):33-37
根据先前完成的化石花粉分布图,对我国东北权辽平源过去1万a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摆动历史进行了重建。这项研究表明,在没在人类活动干扰的条件下,松辽平原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最偏西的时间既不在早全新世,也不在中全新世,而是在晚全新世;在过去的1万a内,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最大摆动幅度不超过150km,其最偏西时的位置距离现代位置约为100km。因此,东北松辽平原的主体部分在全新世中始终是草原,没有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新疆东部巴里坤盆地内巴里坤湖的地层孢粉记录,结合14C定年,重建了该地区8.8cal.kaBP以来植被的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在8.8-8.0cal.kaBP、8.0-4.3cal.kaBP、4.3-3.8cal.kaBP、3.8-0.6cal.kaBP以及0.6cal kaBP至今,植被分别经历了荒漠、荒漠草原/草原、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再到荒漠的演化过程.研究区中全新世以来的这种植被变化模式与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其它研究记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成都平原4 000aBP以来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平原晚全新世以来沉积的泥质层发现丰富的孢粉。根据孢粉成分组合特征和生态类型可划分出5个孢粉组合带,结合剖面上6个14^C测年数据,提出在过去的4000a研究区植被类型及气候环境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化:3800-3600aBP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暖偏湿;3600-3400aBP为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3400-2600aBP为草/湿地,气温下降,环境更潮湿;2600-900aBP为落叶阔叶林,温度又开始逐渐回升,气候温和偏湿;900-300aBP再次变为草/湿地,偏干冷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3.
四川冕宁地区一万年来的植被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彝海洼地钻孔高分辨率的孢粉时间序列,探讨了安宁河谷近10Ka来的古植被及古环境变迁。本区全新世大暖期以山毛榉科花粉连续的大量出现为标志,时间为8.8-2.6KBP,前期温暖湿润,后期温热半湿,且冬季干旱化。气候被动明显存在3.5Ka,1Ka及0.25Ka的准周期。近3Ka年来气候经历了两次大的干湿冷暖变化,可划分为四个气候期,基本为凉湿暖干的组合型式,降水量的变化与南极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4.
江苏太湖平原北翼的第四纪孢粉与环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根据湖北侧4个钻孔的孢粉分析,^14C和古地磁测试,并结合钙质超微化石,介形类和有孔虫所确定的海侵地层,将太湖地区的划为10个孢粉带,再参照长江下游相关资料,着重对12.7-1.5万年以来的4个孢粉带作了较深入的环境探讨,揭示出VI带(12.7-7.0万年)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其主要温暖阶段冬温较今高4-5度,当时湿度相对偏大,当然其中也有凉湿与干凉时段,Ⅶ带(7.0-3.0万年)为疏林草原,反映冷(半)干气候,其主要寒冷阶段年均温为8度左右,但仍存在剧烈的气候波动,Ⅷ带(3.0-2.1万年)为温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温凉湿润的季风海洋性气候,其主要温凉阶段生长季月均温比现在低约3度,其中亦有更为干冷或暖湿时期,IX带(2.1-1.5万年)为森林草原-草原或干草原植被,其极干冷阶段年均温约8度,年降雨量400mm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太湖1950年以来主要环境的变化和迅速富营养化的开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Cha.  WYB 《古生物学报》1996,35(2):155-174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350km^2,位于长江三角洲(面积35000km^2)的中部,自6000年前太湖形成以来,湖泊经历了几个主要变化,1950年以前太湖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海侵和湖盆大小,海侵是太湖形成的主要原因。太湖形成后,在不同的干燥和湿润时期,湖盆经历了由一系列的小湖或统一湖盆之间的波动,但一般来说,近2000年以来,湖盆的大小在增大,然而1950年以后,为适应人口的增长,许多浅水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奉贤DY03钻孔的全新统沉积物中蕨类孢子和藻类的种类丰富,如何正确鉴别,并解释它们的来源、传播与沉积过程等问题,成为讨论过去生物多样性变化、古生态环境与气候事件的重要基础.本文收录奉贤DY03钻孔沉积物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蕨类孢子和藻类,蕨类孢子可能鉴定到种或属的水平,但也有部分种类只能鉴定到科的水平,有的类型难...  相似文献   

17.
东太湖全新世水下河道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永进  王建 《古生物学报》1996,35(2):224-233
在详细研究东太湖E2孔全新世沉积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水下河道的沉积特征和相组合规律。识别出高湖面型和低湖南型两种沉积层序,划分了东太湖晚更新世末以来环境演变阶段:1)15885-6575aB.P.冲积黄土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古河道;2)6575-5800aB.P.高湖面时期水下河道沉积环境;3)5800aB.P.后,演化为低湖面型水下河道,并逐渐淤积形成开敞湖缘环境。结合西太湖W1孔沉积特征和层位对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松嫩平原的草原植被作了全面调查,记录了760多个样方以及对生境,特别是土壤的一些主要因子做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植物与生境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以植物种类组成(特别是生态种组)、群落相似性的数量指标和动态特征为依据的分类原则。划分了4个群目、12个群属和40个群丛,建立了三级的分类系统,并阐明各等级分类单位的特征,揭示了松嫩平原草原植物的组合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等级分类单位的相似和差异,体现了分类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调查区植被的连续性和间断性.此外,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位与立地类型的对应关系,为草原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