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松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树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树,每个人可能都会熟悉它。但是,我们平常所讲“松树”这一名称,意义比较笼统,那是对松科(Pinaceae)松属(Pinus)若干种松树的统称。其实,我国松树有很多种,性状各有不同,分布地区也不一样,这里,仅就我国原产的松树作一个简单介绍,外国引种来的从略。松树的用途松树是很有用的树种,在我国现有的森林面积中,松林占了最大的比重,估计在60%左右,而今后造林事业中,松树仍然是最普遍最广泛的树种。松树的木材可做建筑用材、矿柱、枕木、樁木、或用来制家具,又可以制膠合板、火柴  相似文献   

2.
陈涛 《植物研究》1986,6(2):157-159
在进行大兴安岭植物资源调查中,发现两个我国新记录种及一个新变型。  相似文献   

3.
西藏的松树和松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西藏的六种松树,大都为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的特有种类。本文通过对这些松树及其群落的生态地植物学研究,分析了它们的生态学特性,水平和垂直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野火对松属植物的进化和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在与野火长期抗争中,松属植物形成了一系列性状提高在易火生境中的适合度,维持种群生存与繁衍。西南地区是中国野火高发区,作为这一地区特有松树,云南松、思茅松和高山松具有一些典型的火适应性状,如厚树皮。以这3种松树和东部常见的马尾松为研究对象,比较4种松树的火适应对策。结果表明:4种松树的火适应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与火适应相关的13项性状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种在空间上总体是分离的,也表现出一些重叠。其中云南松火适应生活史对策是火耐受型和火依赖型的中间类型,适应会发生林冠火的生境。高山松、思茅松和马尾松都是火耐受型,通过快速高生长、厚树皮等性状适应生境不同频度的地表火。四种松树火适应对策与分布区火险基本相符。表明野火在这一区域广泛存在,并对植物进化和森林格局有重要影响。野火在西南地区松属分布和种群维持中的生态作用应被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罕见的cisAB变异型分子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先国  刘瑛  洪小珍  马开荣  朱发明  吕杭军  严力行 《遗传》2008,30(10):1295-1300
为研究中国人群ABO血型系统中罕见的cisAB变异型的分子遗传背景, 用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12例ABO血型疑难样本和116例随机无血缘关系样本,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样本ABO基因酶活性编码区外显子6、7和侧翼内含子进行突变筛选和检测, 并对不同基因型的扩增片段进行单倍体序列分析。血清学检测发现12个样本均为(A强B弱)或(A弱B强), PCR产物直接序列分析表明这些样本均为cisAB变异型, 并存在4种基因型。通过单倍体序列分析, 从中发现2种cisAB等位基因, 其中cisAB01不仅存在外显子7的467C>T和803G>C变异, 还在第6内含子存在未经报道的163T>C和179C>T变异; 另一种等位基因是在B101基础上保留了A101的803G位点, 编码一条176G、235S、266M和268G组合的多肽链。经检索, 未发现该组合的ABO等位基因, 该等位基因已被国际血型抗原基因突变数据库命名为cisAB05等位基因。文章系统研究了中国人群cisAB变异型分子机制, 发现了一种新的cisAB05等位基因, 同时根据内含子序列推测cisAB01等位基因可能是通过A101和B101等位基因间的同源交换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1997年9月9日下午,山东莱州市朱桥镇后杨村村民杨明耀,在自家院内收获的花生蔓中发现一条极为罕见的双头蛇。这条怪蛇长约30cm,最粗处直径约1.1cm,头长约2cm,两头合在一起宽约2.5cm,头与头之间底部有一小蹼相连,两头最大分距可达到3.1c...  相似文献   

7.
近年作者对我国南部地区松树上的散斑壳属(Lophodermium Chev.)真菌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本文报道8个种,其中椭圆散斑壳(L.ellipticum Y.R.Lin)是新种,喜马拉雅散斑壳(L.himalayense P.F.Cannon & Minter)和库曼散斑壳(L.kumaunicum Minter &M.P.Sharma)为我国新记录种,南方散斑壳(L.australe Dearn.)等5种为国内已记载种。对新种作了拉丁文、汉文描述和图解,对新记录种进行了简要记述。另外,记载了已知种的寄主新记录和地理新分布。  相似文献   

8.
在前一篇文章里,作者报告了我国南部地区松树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Chev.)的8个种。本文继续报道7个种,其中广西散斑壳(L.guangxiense Y.R.Lin)是新种,东方散斑壳(L.orientale Minter)为我国新记录种,乔松散斑壳(L.pini-excelsaeAhmad)等5种为国内已知种。另外,编制了中国南部地区松树上散斑壳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在前一篇文章里,作者报告了我国南部地区松树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Chev)的8个种。本文继续报道7个种,其中广西散斑壳(L. guangxiense Y.R.Lin)是新种,东方散斑壳(L. orientale Minter)为我国新记录种,乔松散斑壳(L. pini-excelsaeAhmad)等5种为国内已知种。另外,编制了中国南部地区松树上散斑壳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在前一篇文章里,作者报告了我国南部地区松树上散斑壳属的8个种。本文继续报道7个种,其中广西散斑壳是新种,东方散斑壳为我国新记录种,乔松散斑壳等5种为国内已知种。另外,编制了中国南部地区松树上散斑壳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草茱萸(拟)Chamaepericlymenum canadadense(Linn.)Ashers.etGraebn.F1.Nard.Flachl.(1898)539.——Cornus canadensis Linn.Sp.P1. (1753)117,属山茱萸科(Cornaceae)的多年生草本,全株伏生白色丁字毛。根茎木质化,长而细弱,匍匐生长,多分枝。  相似文献   

12.
韦直 《植物研究》1980,(4):81-84
1921年在В.Л.Комаров在"列宁格勒总植物园标本室资料汇编"(Бот.Мат.Герб.Глав.Бот.Сада 2:133)上发表了Medicago gordejevi Kom.这个名称。1932年在他和Е.Н.К.лобукова-Алисова合著的"远东地区植物检索手册"(Олред.расг.Дадьнсвост.края 2:661)首次对本种作了形态描述并绘制了图版,这显然是按照花序形态为依据而列入苜蓿属的。1941年编写苏联植物志第11卷(豆科)时,把它移入胡卢巴属,因为它的翼瓣和龙骨瓣之间是没有齿突相钩连的这一个苜蓿属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细足猎蝽亚科新种记述(半翅目:猎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足猎蝽亚科(Stenopodainae)包括中型至大型的猎蝽,身体多狭长,颜色暗淡。头圆柱形,多向前平伸,中央横缢清楚,中叶前端常成刺状,颈显著;触角细长。前翅常具大型的中室。前足胫节通常无海绵窝,爪简单。 本亚科在我国现有记载10属33种。本文着重记述了5个属的27个种。其中包括12个新种,和在我国首次纪录的一个属(Caunus Stal)和二个种(Pygolampis bidentataGoeze及 Oncocephalus breviscutum Reuter)。为了便于读者查阅,现将这10个属区分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Pupa case: Pale in colour, but with a large dark brown patch at eachthoracic tracheal pore, on each side of abdomen laterad of the median segmen-ted area,and also at the hind end of body (5 patches in all), the patch laterad  相似文献   

16.
蛹壳 苍白色,在胸气道口、在腹部分节部分的两侧以及在身体的末端各有—块深棕色的斑(总共5块),其中以腹部两侧的斑块最大,但它显然留出体边,向後也到不了管状孔;在身体末端的一块斑长形,向前顶到第8腹节的背片,後面细小;在有些个体的背部,或在中间分节的部分更有一纵长的深棕色斑,或在腹部靠近前端的中央  相似文献   

17.
18.
河北侏罗-白垩纪界线最古老的恐爪龙类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中国河北省赤城县倪家沟化石点一组恐龙行迹,并命名一新属新种--中国猛龙足迹(Menglongipus sinensis ichnogen.et ichnosp.nov.).足迹来自土城子组,位于侏罗-白孚纪界线.相邻的义县组曾发现最古老的恐爪龙类骨骼化石,而中国猛龙足迹的发现表明恐爪龙类早在义县组之前便出现在该地区.中国猛龙足迹的造迹者体长约65cm,非常接近于基十的近鸟类.此外,为四川伶盗龙足迹(Velociraptorichnus sichuanensis)的模式标本提供更多细节,并讨论驰龙类足迹型与其他兽脚类足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 paper deals with 17 species of Nabidae of which three are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is country and 11 are described as new to science. The status of two species of Arbela Stal are discussed and one mis-identification is recti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