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拉色菌毛囊炎系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炎性皮肤真菌病。伊曲康唑治疗本病有效,但有报道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可达30%。作者采用伊曲康唑以不同疗程治疗本病67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其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应用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联合外用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复方苦参洗剂联合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复方苦参洗剂联合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 将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均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 mg,1次/d,疗程为2周,治疗组同时加用复方苦参洗剂外洗4周为1个疗程,2次/d.分别于开始治疗2周后及8周后观察皮疹消退情况和马拉色菌镜检结果,评价其疗效.结果 治疗2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75.0%,对照组总有效率4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9,P<0.05),8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62.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8,P<0.05).结论 复方苦参洗剂联合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马拉色菌是人类和温血动物皮肤的常驻菌,亦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它可以引起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等多种疾病。脂酶、蛋白酶、磷脂酶和脂氧合酶等为马拉色菌主要侵袭性酶。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多种形态学改变、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洗液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将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分为3组,A组:中药安舒液外洗+1%联苯苄唑乳膏外涂组;B组:中药皮肤康洗液+1%联苯苄唑乳膏外涂组;C组:1%联苯苄唑乳膏外涂组。每日1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 A组有效率为75.00%;B组有效率为78.95%;C组有效率为56.52%;A组、B组有效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统计意义。结论安舒液、皮肤康等中药洗液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可显著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马拉色菌是一种存在于人体皮肤表面的真菌,容易诱发真菌感染性皮肤疾病,其中花斑癣的发病与该菌属存在着直接的相关性。目前研究表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马拉色菌毛囊炎、银屑病等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马拉色菌属的感染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综合相关文献报道的基础上,对马拉色菌属在一些常见皮肤疾病中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有关的概述。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2005年1月~2006年8月应用口服异维A酸胶囊联合外用1%联苯苄唑软膏或口服伊曲康唑联合外用1%联苯苄唑软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现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等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符合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诊断标准[1];自愿接受观察治疗者。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妇女、2年内计划妊娠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系统性疾病者;糖尿病患者及血脂异常者;由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有免疫缺陷而引起发病者。临床资料入选的50例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初诊者,男33例,女17例,年龄在17…  相似文献   

8.
马拉色菌是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上的正常菌群之一,其与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等多种疾病的相关性日益受到关注,作者对马拉色菌的分类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马拉色菌毛囊炎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6月~2008年6月期间我所诊治马拉色菌毛囊炎108例。对于其中资料齐全的67例,我们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马拉色菌感染是皮肤科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其中花斑癖的发病与该菌属存在着直接的相关性,目前研究表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马拉色菌毛囊炎、银屑病等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马拉色菌属的感染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研究综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马拉色菌属在一些常见皮肤疾病中的发病机制和相关致病机制作了一定概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2%酮康唑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确诊为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2%酮康唑乳膏1次/d,对照组采用1%联苯苄唑乳膏1次/d。体股癣、花斑糠疹用药2周,手足癣、马拉色菌毛囊炎用药4周,角化型手足癣用药6周。结果 2%酮康唑乳膏和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综合有效率分别为86.09%和78.82%;对体股癣、手足癣、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综合有效率分别为83.67%、95.45%、77.42%、100%和64.52%、94.44%、84.00%、81.82%。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6.52%和94.12%,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除1人用2%酮康唑乳膏后出现局部瘙痒外,未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2%酮康唑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卢立康唑乳膏联合柳烯酸溶液喷雾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2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采用卢立康唑乳膏联合柳烯酸溶液喷雾剂治疗,每日交替外用各1次;对照1组采用卢立康唑乳膏治疗,日1次;对照2组采用柳烯酸溶液喷雾剂治疗,早晚各1次,疗程均4周,观察3组患者疗效及真菌清除率。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有效率(88.24%)显著高于对照1组(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与对照2组(70.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试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1.18%、75.00%、80.6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结论卢立康唑乳膏联合柳烯酸溶液喷雾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较单用卢立康唑乳膏疗效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报道2例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和花斑糠疹。患者1,男,19岁,背部红色丘疹2个月,1个月后红色丘疹增多至双颌下、颈前,按痤疮治疗无效。患者2,女,13岁,腹部淡红色斑片1个月,3周后斑片增大,按湿疹治疗1周后无效。真菌镜检病例1可见球形出芽酵母细胞,病例2可见酵母细胞及香蕉样菌丝,含橄榄油SDA培养可见表面呈白色酵母样菌落,生长缓慢。2例分别诊断为马拉色菌属导致的毛囊炎和花斑糠疹。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给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及外用抗真菌药物综合治疗6周后,复查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外用抗真菌药物6周后花斑糠疹患者红色斑片消退。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2008年4~6月对武汉市区内某尼庵中尼僧头皮屑及头皮毛囊炎中马拉色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马拉色菌相关人群及正常人群耳耵聍中马拉色菌带菌情况。方法用结晶紫染色法对96例被调查人群耳耵聍进行马拉色菌检测,同时作培养,并以标准株作对照,用生理生化方法将耵聍中分离到的79株马拉色菌进行分类。结果马拉色菌相关人群耳耵聍中马拉色菌的直接检出率为91.84%(45/49),培养阳性率为81.63%(40/49),其中厚皮马拉色菌8株(16.33%),合轴马拉色菌10株(20.41%),糠秕马拉色菌22株(44.90%)。正常人群耳耵聍马拉色菌直接检出率为89.36%(42/47),培养阳性率为78.72%(37/47),其中厚皮马拉色菌5株(10.64%),合轴马拉色菌8株(17.02%),糠秕马拉色菌23株(48.93%),斯洛菲马拉色菌1株(2.13%)。结论马拉色菌为正常人群及马拉色菌相关人群外耳道正常菌群,两组人群中马拉色菌的分离率和菌种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与相关皮肤病的特殊临床症状,提高对其的认识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相关病例的特殊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及治疗。结果3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患者的皮损中发现大量马拉色菌菌丝,经在含脂质的培养基上生长出球形马拉色菌,抗真菌治疗有效。1例表现为甲营养不良的患者甲屑中发现有大量马拉色菌菌丝。结论在非花斑癣患者的皮损中发现大量马拉色菌,可能与其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江西地区花斑癣患者马拉色菌菌种分布情况。比较传统吐温试验和改良吐温试验。方法对141例临床典型、真菌镜检阳性的花斑癣患者,采用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培养皮屑。以标准菌株为对照,按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分类,分析马拉色菌菌种构成情况。同时比较传统吐温试验和改良吐温试验优缺点。结果培养到95株马拉色菌,分离出5个菌种:合轴马拉色菌62株,糠秕马拉色菌17株,球形马拉色菌9株,钝形马拉色菌6株,限制马拉色菌1株。结论合轴马拉色菌占有明显优势(65.26%)。改良吐温试验易于操作、费时短,尤其适合多标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部分东南亚国家青年人群中马拉色菌菌种构成。方法采集285名青年人(分别来源于中国、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面部正常皮肤及皮损区标本,接种于 Leeming & Notman 培养基后进行培养分离,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到种。结果共分离出8个菌种,共计501株马拉色菌,以球形马拉色菌为主,占40.5℅(203/501),其次为合轴马拉色菌19.0℅(95/501)、糠秕马拉色菌16.0℅(80/501)、限制马拉色菌11.0℅(55/501)、斯洛菲马拉色菌6.2℅(31/501)等。各国家间未见明显的地理学差异。结论东南亚地区青年正常人群及马拉色菌相关疾病患者中的主要菌种为球形马拉色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正常人耵聍中马拉色菌菌种构成及同一宿主耵聍中菌种是否一致。方法采集45名健康志愿者双侧耵聍,0.1%曲拉通X-100溶解稀释后接种于含菜籽油培养基,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到种,同时提取菌种DNA,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做PCR扩增并测序鉴定。结果有44例(97.78%)双侧耵聍中均培养出马拉色菌(共分离出88株菌),菌种构成:糠粃马拉色菌29株(32.95%)、斯洛菲马拉色菌23株(26.14%)、合轴马拉色菌18株(20.45%)、球形马拉色菌11株(12.50%)、限制性马拉色菌7株(7.95%)。44例(88株菌)中双侧耵聍菌种相同者有38例(76株菌)(一致率86.36%)。结论正常人耵聍中马拉色菌菌种分布较广,主要菌种为糠秕马拉色菌。同一宿主双侧耵聍中马拉色菌菌种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南海海军部队特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皮肤马拉色菌的检出以及菌种的构成,探讨马拉色菌与特发性瘙痒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采自56例特发性瘙痒症患者与50例健康者的鳞屑标本进行真菌学镜检及采用菜子油培养基培养,根据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镜检阳性率分别为74.10%和72.00%,X2=0.344,P〉0.0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镜检马拉色菌孢子密度Ⅲ级以上(每10个高倍视野≥50个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4.70%和38.89%,X2=20.30,P〈0.01。两者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168份标本共分离出143株马拉色菌,阳性率85.12%。其中合轴马拉色菌97株(67.83%),球形马拉色菌26株(18.18%),糠秕马拉色菌19株(13.29%),钝形马拉色菌1株(0.70%)。对照组分离出马拉色菌107株,阳性率71.33%;其中糠秕马拉色菌55株(51.40%),合轴马拉色菌33株(30.84%),球形马拉色菌14株(13.08%),钝形马拉色菌5株(4.67%)。菌种检出率和菌种构成差异均有显著性(X2=2.99,P〈0.01和7。X2=51.16,P〈0.01)。结论南海海军部队特发性瘙痒症患者皮肤马拉色菌载量较正常人高,其优势菌是合轴马拉色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