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氟化钠(NaF)对鳞翅目模式生物家蚕Bombyx mori精巢和卵巢组织的形态结构以及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NaF对昆虫的生殖腺损伤及其机理。【方法】给家蚕幼虫添食不同浓度NaF溶液(0,25,50,100,200 mg/L)浸泡过的桑叶,调查不同性别家蚕5龄幼虫生殖腺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其基因转录表达水平的变化,并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观察了生殖腺结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F对雌雄家蚕MDA含量均具有浓度-效应关系,MDA含量随NaF添食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NaF添食浓度的增加,SOD和CAT活性都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均高于对照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OD和CAT酶活性变化有显著相关性(雄:R=0.865,P=0.000;雌:R=0.766,P=0.001),雌雄CAT酶活性与其基因mRNA表达水平也具有正相关性。雌雄家蚕生殖腺中GSH-Px活性随着NaF添食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显示浓度-效应关系,其酶活性与gsh-px的mRNA水平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不同性别家蚕在添食NaF后,雄性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较雌性更为敏感。HE染色观察到雌雄生殖腺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形态畸形,细胞内空泡增大,生殖细胞数目相对减少。且伴随着NaF添食浓度的增加,生殖腺损伤越严重。【结论】家蚕幼虫添食NaF不仅引起其雌雄生殖腺的结构发生改变,而且还导致其生殖腺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mRNA转录水平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鳞翅目模式昆虫家蚕Bombyx mori作为重金属污染的监测指示生物在镉胁迫下的酶反应及相关的基因表达。【方法】给家蚕幼虫期全龄添食镉(Cd2+), 调查不同性别家蚕5龄幼虫脂肪体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Cd2+胁迫对雌雄家蚕MDA 含量均具有浓度效应关系, MDA含量随Cd2+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增加。Cd2+胁迫下, SOD和CAT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OD和CAT活性变化有显著相关性(雄: R=0.770, P=0.001; 雌: R=0.854, P=0.000)。雌性家蚕脂肪体中CAT活性变化和Cat mRNA水平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712, P=0.003)。雄性家蚕脂肪体中GSH-Px活性随Cd2+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显示浓度 效应关系, 12.5~50 mg/kg Cd2+胁迫组GSH-Px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其活性和GSH-Px mRNA水平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834, P=0.000); 雌性家蚕脂肪体中GSH-Px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12.5 mg/kg Cd2+胁迫组GSH-Px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增加(P<0.01)。【结论】结果表明, 急性镉胁迫对家蚕脂肪体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脂质过氧化加剧和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有关。家蚕对重金属镉的解毒机制有性别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臧荣春  马志超 《昆虫学报》1991,34(4):433-437
本实验对家蚕Bombyx mori五龄健康的雌雄幼虫、氟中毒的雌幼虫、细胞质多角体病毒(CPV)感染的雄幼虫血淋巴内的烟酸、烟酰胺、吡哆辛(VB6)、硫胺素(VB1)及核黄素(VB2)含量,采用离子对反相色谱法进行了定量测定.在五龄幼虫发育阶段,血淋巴内每种维生素含量均是雌蚕高于雄蚕,健康者高于病态者,且病蚕含维生素的量持续下降;烟酸和烟酰胺浓度一直减少,可能是部分烟酸、烟酰胺在酶作用下与某些蛋白质结合,部分烟酸、烟酰胺形成NADP酶的缘故;VB6、VB1和VB2浓度增加,是幼虫大量摄食、贮存能量和营养,供日后生命循环需要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亚致死效应,采用点滴法测定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及亚致死剂量溴虫氟苯双酰胺(LD15和LD30)对草地贪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测定了亚致死剂量(LD15、LD30)和半致死剂量(LD50)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体内解毒酶(GST、EST、MFO)、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溴虫氟苯双酰胺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具有良好的触杀活性,LD50值为0.50μg/g。亚致死剂量(LD15和LD30)溴虫氟苯双酰胺处理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后,幼虫存活率显著下降,较对照分别下降了6.7%和32.88%;LD30处理的成虫畸形率(8.33%)较对照(1.75%)显著升高,产卵前期(3.31 d)较对照(2.88 d)显著延长。溴虫氟苯双酰胺3个不同剂量(LD15...  相似文献   

5.
廖琪  赵彬彬  方玲  周南欣  何树林  徐杉  杨洪  周操 《昆虫学报》2023,(11):1500-1509
【目的】探究阿维菌素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亚致死效应。【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分别以阿维菌素亚致死浓度LC10(0.016 mg/L)和LC25(0.031 mg/L)处理白背飞虱3龄若虫,统计F0代雌雄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记录F1代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存活率及雌雄成虫寿命、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和平均世代周期(T),组建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结果】与对照(蒸馏水)相比,白背飞虱3龄若虫在LC10和LC25浓度阿维菌素的胁迫下,F0代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但孵化率未受影响;LC25浓度阿维菌素处理后,白背飞虱雄成虫寿命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但LC10阿维菌素处理显著缩短了雌成虫寿命。在F1代中,LC10和LC25浓度处理组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7...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2016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经历33 d后返回的1头成活“秋丰×白玉”杂交后代雌蚕Bombyx mori与地面“白玉”雄蚕交配的后代个体中,发现有结小茧突变体,进而分离并建立了飞天蚕(space silkworm)正常茧品系TG和小茧突变体品系sc。本研究通过对sc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旨在揭示产生小茧突变体的基因。【方法】对TG和sc进行表型分析;以sc, TG和正常大茧品系0223V1为试验材料,组配(sc♀×0223V1♂)F1及回交群体BC1F——(sc♀×0223V1♂)F1♀×sc♂和BC1M——sc♀×(sc♀×0223V1♂)F1♂。以sc, 0223V1和F1基因组DNA为模板,每个连锁群随机选10个SSR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多态性SSR标记。利用雌性家蚕减数分裂染色体不交换的特点,用BC1F确定sc基因所属连锁群;再根据家蚕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用BC1M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型分析表明sc幼虫体型小于TG幼虫的,蚕茧重约为TG的1/2。遗传分析表明突变受一对隐性基因sc控制;基因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位于家蚕基因组第3连锁群S2930-363和S2930-289 SSR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684 kb,包含33个候选基因。【结论】飞天蚕小茧突变受位于家蚕基因组第3连锁群的一对隐性基因sc控制。  相似文献   

7.
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亮  章金明  吕要斌 《昆虫学报》2013,56(5):521-529
【目的】通过研究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两种杀虫剂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亚致死效应, 进一步了解农药的杀虫机制, 同时为合理使用农药、 减少农药给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浸叶法测定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毒力; 选择茚虫威的3个实验浓度(TI-LC15, TI-LC30和TI-LC50)和高效氯氰菊酯的3个实验浓度(TB-LC15, TB-LC30和TB-LC50)分别处理小菜蛾2龄幼虫48 h, 记录各虫态存活率和发育历期, 3龄、 4龄幼虫及蛹的重量, 并记录单雌产卵量和成虫寿命; 应用特征年龄 龄期及两性生命表方法, 研究不同处理组小菜蛾后代的生长发育、 存活率以及种群增长。【结果】TI-LC30, TI-LC50, TB-LC15, TB-LC30和TB-LC50处理组各虫态发育历期比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 3龄、 4龄幼虫和蛹的重量以及单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但TI-LC15组小菜蛾3龄和4龄幼虫发育历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I-LC30, TI-LC50, TB-LC30和TB LC50组小菜蛾后代的总产卵期显著短于相应对照组(P<0.05), 产卵量也都显著降低(P<0.05); TI和TB实验组小菜蛾后代种群内禀增长率rm、 周限增长率λ、 净生殖率R0以及总生殖率GRR都比对照显著降低(P<0.05)。【结论】低剂量的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能显著抑制处理当代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并对其下一代的生长发育及种群增长也有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蚯蚓提取物对家蚕Bombyx mori中肠组织氧化应激及抗氧化酶含量的影响,探究蚯蚓提取物的抗氧化功能。【方法】分别给家蚕5龄幼虫饲喂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提取液原液的50, 100和200倍稀释液处理后的桑叶,测定处理6 d后家蚕中肠组织中氧化损伤产物丙二醛(MDA)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利用qRT-PCR检测家蚕中肠组织中抗氧化酶关键基因(Cat,Sod和GSH-Px)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中肠组织中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0, 100和200倍稀释组家蚕中肠组织中MDA, CAT, SOD和GSH-Px含量及T-AOC均差异不显著,200倍稀释组LDH含量显著降低了9.85%,100倍稀释组中肠中Cat和GSH-Px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个稀释组中Sod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添食蚯蚓提取物可通过降低家蚕中肠LDH含量、提高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提高家蚕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定银  郅军锐  张涛  岳文波 《昆虫学报》2021,64(10):1176-1186
【目的】乙基多杀菌素是防治蔬菜上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首选药剂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乙基多杀菌素多代胁迫对西花蓟马的影响。【方法】采用浸叶法以LC25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连续汰选6代后,测定其抗药性和解毒酶活性的变化,并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分析LC25浓度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后代(F7)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LC25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连续汰选6代后,与用清水处理的对照相比,抗性倍数达到了6.4倍;F6代2龄第2天若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被激活,活性分别增加至对照的1.26和1.21倍;而多功能氧化酶(MFOs)和细胞色素P450酶(P450s)受到明显的抑制,活性分别只有对照的54.00%和51.78%。LC25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胁迫6代不仅造成西花蓟马雌成虫寿命(19.33 d)和单雌产卵量(69.80粒)较对照(分别为21.60 d和83.17粒)显著下降,且后代(F7)的雌成虫寿命(16.82 d)和雄成虫寿命(8.29 d)较对照(分别为20.28 d和10.86 d)极显著缩短,单雌产卵量(59.23粒)较对照(76.96粒)极显著降低,但雌雄比(2.28)较对照(1.03)显著提高,种群生命参数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在LC25浓度乙基多杀菌素连续汰选6代内西花蓟马对该药剂的抗性缓慢增长;药剂胁迫不仅对西花蓟马解毒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还对其发育和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亚致死效应的生理生化机制,阐明氯虫苯甲酰胺低致死剂量对沟金针虫食物利用、能量物质含量以及体内消化酶、保护酶和解毒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室内采用土壤混药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毒力,并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LC10, LC25和LC40低致死剂量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营养指标和体内能量物质含量的影响;采用酶动力学法检测了氯虫苯甲酰胺低致死剂量处理1, 6, 12, 24, 48和72 h后沟金针虫3龄幼虫体内消化酶(蛋白酶、α-淀粉酶、脂肪酶、海藻糖酶)、保护酶(CAT, POD和SOD)以及解毒酶(CarE, MFO和GST)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有较高毒力,其LC50值为1.2397 mg/kg。LC10和LC40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沟金针虫3龄幼虫后,平均相对生长率(MRGR)和近似消化率(AD)显著降低,严重干扰其对食物的利用;LC10, LC25和LC40剂量处理后沟金针虫3龄幼虫体内主要的能量物质(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海藻糖)含量和消化酶活力均明显降低,而解毒酶和保护酶活力显著增加,最终延缓其生长发育。【结论】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幼虫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低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沟金针虫幼虫后,通过抑制消化酶活性,使其对食物的利用能力降低和生长发育延缓,以及诱导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来阻止外界毒物侵害。研究结果为阐明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的亚致死效应机制及作用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基于电穿孔的基因功能分析方法在家蚕Bombyx mori活体内的应用实效。【方法】针对调控家蚕幼虫体表斑纹黑色素合成的靶基因Wnt1 (Wingless),人工合成特异性siRNA,向4龄第3天家蚕幼虫注射Wnt1 siRNA并进行电穿孔作为处理组(ERFA-RNAi),以注射Wnt1 siRNA但未进行电穿孔的幼虫作为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 NC),解剖5龄幼虫斑纹区的表皮,用实时定量RT-PCR测定表皮中Wnt1的相对表达量,验证电穿孔介导的RNAi效果。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EGFP和红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DsRed2表达元件的转座子载体pPIG-A3GR,通过电穿孔导入家蚕2龄幼虫;正常饲养72 h后,用荧光体视显微镜观察幼虫中EGFP和DsRed2的表达,验证当世代家蚕的嵌合体转基因。【结果】家蚕4龄第3天幼虫中导入Wnt1的特异性siRNA后,5龄幼虫体表特定部位斑纹的形成明显受到抑制,实时定量RT PCR分析表明5龄幼虫表皮中Wnt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嵌合体转基因家蚕的阳性率达56.60%,并且两个荧光报告基因EGFP和DsRed2在幼虫、蛹及成虫期持续表达。【结论】电穿孔技术可快捷、高效地向家蚕活体内导入外源RNA或DNA,是家蚕乃至其他昆虫基因功能解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蒲尚昆  王磊  谭安江  魏国清 《昆虫学报》2022,65(12):1598-1605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家蚕Bombyx mori为研究模型探索pax3基因在鳞翅目昆虫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PCR扩增验证家蚕Bmpax3外显子序列;利用qRT-PCR检测Bmpax3在5龄第3天家蚕幼虫头、表皮、脂肪体、中肠、马氏管、前部丝腺、中部丝腺、后部丝腺和生殖腺(包括精巢和卵巢)中的表达谱;利用双元转基因CRISPR/Cas9系统构建Bmpax3敲除突变体,分析Bmpax3突变对家蚕幼虫存活、体节分化及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Bmpax3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头、中肠和丝腺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前部丝腺表达量最高。Bmpax3突变体的卵孵化率约为90%,但约有80%的突变体在1龄幼虫期死亡,有将近10%的突变个体能幸存并发育到成虫阶段,并且存活成虫数存在性别差异,雄性显著多于雌性。在幸存的成虫中,约有将近1/2的个体腹部末端体节分节异常,表皮条纹混乱,腹节腹板部分缺失,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的其他辅助器官出现发育缺陷。【结论】Bmpax3发生突变后会对家蚕的生存及形态发育产生较大的影响,提示Bmpax3可能参与了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叶菁  付秋杰  殷子晴  何华伟 《昆虫学报》2022,65(12):1592-1597
【目的】克隆家蚕Bombyx mori Wnt信号通路下游关键基因Pangolin isoforms A/H/I/S转录剪接体X3 (Pangolin X3),分析其序列和表达特征。【方法】从NCBI数据库检索家蚕Pangolin X3,根据其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 CDS)设计引物,利用PCR从家蚕幼虫中肠和血淋巴中进行克隆并测序验证。利用SilkDB 3.0, SMART,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Pangolin X3的序列特征。利用qRT-PCR分析Pangolin X3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不同组织(头、血淋巴、体壁、性腺、中肠、前部丝腺、中部丝腺、后部丝腺、脂肪体和马氏管)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从家蚕幼虫中肠和血淋巴克隆了Pangolin X3(GenBank登录号:XM_038020921)的CDS,其开放阅读框长1 560 bp,编码519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为55.86 kD,预测等电点为7.53。Pangolin X3蛋白含有保守的β-catenin结合位点和HMG结构域,其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的昆虫中比较保守,特别是与DNA结合的HMG结构域...  相似文献   

14.
杨欢欢  姚丽丽  张剑韵  黄龙全 《昆虫学报》2015,58(12):1285-1290
【目的】研究家蚕 Bombyx mori 经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 20-E)和保幼激素类似物(juvenile hormone analogue, JHA)处理后引起吡哆醛激酶(pyridoxal kinase, PLK)和磷酸吡哆醇氧化酶(pyridoxine-5′-phosphate oxidase, PNPO)的转录水平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激素对蚕体营养代谢等工作奠定基础。【方法】以20-E和JHA分别喂食不同发育时期(5龄第1, 3和5天)的家蚕幼虫,以喂食蒸馏水的家蚕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方法在处理后24 和48 h对各组幼虫后部丝腺中PLP合成酶PLK和PNPO的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5龄第1天幼虫经20-E处理24和48 h后,PLK和PNPO的转录水平出现上调且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极显著 (P<0.01);5龄第3天幼虫经20-E处理,PLK的转录水平在48 h出现下调且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P<0.05),PNPO的转录水平在24 和48 h均出现上调且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极显著 (P<0.01);5龄第5天幼虫经20-E处理后PLK和PNPO的转录水平无变化。5龄第1天幼虫经JHA处理后PLK和PNPO的转录水平未受到影响;5龄第3天幼虫经JHA处理后,PLK的转录水平在48 h出现显著下调且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P<0.05),PNPO的转录水平在24和48 h后均出现显著下调且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极显著(P<0.05);5龄第5天幼虫经JHA处理24和48 h后,PLK和PNPO的转录水平出现下调且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极显著 (P<0.01)。【结论】20-E和JHA显著影响家蚕5龄幼虫PLK和PNPO的转录水平,20-E提高5龄前期家蚕PLK和PNPO的转录水平,JHA降低5龄后期它们的转录水平,为深入研究激素对VB6的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血细胞是昆虫血淋巴免疫的主导者.调查家蚕Bombyx mori幼虫血细胞密度变化和成因、血细胞密度与家蚕抗性的关系,是研究家蚕血细胞相关的免疫调控和抗性育种的重要组成.[方法]用细胞计数板统计家蚕品种大造不同龄期(4龄第1-4天、5龄第1-8天和上蔟期)幼虫10 μL血淋巴中的血细胞数目并计算血细胞密度,利用I...  相似文献   

16.
【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对家蚕Bombyx mori发育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一个位于家蚕丝素蛋白基因P25附近的lncRNA BmlncR2036。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BmlncR2036调控家蚕P25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qPCR检测BmlncR2036在5龄第3天家蚕幼虫不同组织(体壁、脑、神经、精巢、卵巢、丝腺、马氏管、血淋巴、脂肪体和中肠)中和不同发育阶段前丝腺、中丝腺和后丝腺中的表达谱。预测能够同时靶向P25和BmlncR2036的miRNA,利用荧光素酶检测法验证miRNA与P25互作关系。荧光素酶检测法测定BmlncR2036对P25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中注射dsRNA敲低BmlncR2036的表达,观察丝腺及中肠表型的变化。【结果】qPCR结果显示,BmlncR2036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和5龄熟蚕的后丝腺中高表达,与P25基因呈现一致的表达趋势;BmlncR2036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的精巢和中肠中高表达,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较低,暗示其功能的多样性。miR-2739和miR-279a既能够与BmlncR2036匹配,也可能靶向P25基因的3′UTR。但荧光素酶检测法结果显示P25不是miR-2739和miR-279a的真实靶标。BmlncR2036负调控P25启动子活性,共转染pcDNA3.1(+)[BmlncR2036]和pGL3-Enhancer[P25-promoter]载体后,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极显著下降了52%。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中敲低BmlncR2036表达后出现体色变暗,中肠残留大量内容物,直至死亡的现象,表明BmlncR2036可能参与家蚕中肠的发育调控。【结论】发现lncRNA BmlncR2036可调控P25基因启动子活性,还可能参与调控家蚕中肠的发育。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家蚕lncRNA的功能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乙酰化是否参与家蚕 Bombyx mori 免疫反应的调控。【方法】对家蚕与其他生物的DNA甲基转移酶 (DNMT)、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的蛋白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定量PCR检测家蚕5龄第3天幼虫感染病原菌绿脓杆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后 BmDNMT 1, BmHDACI-1, BmHDACI-2和 BmHAT 1在家蚕脂肪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给家蚕5龄第2天幼虫注射DNMT, HDAC和HAT抑制剂,观察它们对家蚕感染细菌后的存活率的影响。【结果】系统进化分析显示,BmDNMT1在进化上呈现特殊性,独立于其他昆虫DNMT1的进化,而BmHDACs和BmHAT在进化上相对保守。定量PCR检测表明,在两种细菌感染后,BmDNMT1, BmHDACs 和 BmHAT1 在家蚕幼虫脂肪体中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然而,DNMT, HDAC和HAT抑制剂对家蚕幼虫感染细菌后的存活率并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发现感染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家蚕幼虫脂肪体中 BmDNMT1, BmHDACs 和 BmHAT1 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推测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可能参与家蚕免疫反应的调控。  相似文献   

18.
姚丽丽  杨欢欢  张剑韵  黄龙全 《昆虫学报》2015,58(12):1273-1277
【目的】维生素B6在氨基酸代谢中是多种酶的辅酶,维持氨基酸代谢的正常运行。磷酸吡哆醛(pyridoxal-5′-phosphate, PLP)是维生素B6的主要辅酶形式,吡哆醛激酶(pyridoxal kinase, PLK)是PLP的重要生成酶,本研究试图明确PLK基因与PLP依赖酶之间转录水平的调节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方法对家蚕 Bombyx mori 的PLK基因进行干扰,通过体外合成PLK基因的3个干扰片段(siRNA1, siRNA2和siRNA3),将siRNA从体腔注入5龄第3天的家蚕幼虫体内诱导RNAi。利用荧光定量PCR测定不同干扰片段、不同时间点及不同组织中PLK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并测定家蚕体内磷酸丝氨酸转氨酶(phosphoserine aminotransferase, SerB)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注射干扰片段后48 h干扰效果达到最佳。3个干扰片段干扰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siRNA1, siRNA2和siRNA3。RNAi效果最好的是中肠组织,其PL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下降了55%。RNA干扰PLK基因后,后部丝腺中SerB和AST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下降了90%和29%。【结论】本研究通过RNAi实现了家蚕PLK基因干扰,并进一步证明了家蚕PLK基因和SerB基因及AST基因存在联动调节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配子生成素结合蛋白2(gametogenetin binding protein 2,ggnbp2)在哺乳动物配子发生等生殖相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家蚕Bombyx mori为模型,探究驯化基因ggnbp2的生物学功能,为鳞翅目昆虫中该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方法]在NCBI GenBank数据库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