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银耳又名白木耳,是我国传统的滋补品。它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福建、湖北、陕西、安徽等省山区.过去,基本上都是处于自然生产的原始状态,每担木棒只收半两左右银耳(干重)。自银耳瓶栽与木棒栽培推广  相似文献   

2.
黄金银耳不同基质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银耳(TrmellaauranfiaSc-hw.exFres.)又名金耳、黄耳,是我国名贵的食、药兼用菌。黄金银耳的人工栽培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十几年来发展很快,在全国各地黄金银耳栽培已相继开展。随着食用菌产品外销出口创汇的不断发展,黄金银耳栽培越来越被重视,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本文立足本地资源,以棉籽壳为主料,探求黄金银耳代料栽培的高产基质配方。期望推进黄金银耳栽培生产的发展。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l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种黄金银耳菌种原引自昆明,为本地商品种。经PDA+5q0麦粒浸出液加富培养基活化,转接配方为:棉籽壳78畅…  相似文献   

3.
银耳栽培已是鄂东大别山地区的主要经济产业 ,遍及十几个县市 ,随着栽培品种的不断增加 ,银耳栽培中的病害、虫害也日趋突出 ,菇农经常来信来函及上门的人数不断增加。为了解决他们提出的有关问题 ,就有关银耳栽培中出现的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征和防治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银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银耳的习性和栽培概况银耳又名白木耳,是我国的重要食用菌之一.它是木材上的一种腐生真菌,属于担子菌纲颤胶菌目白木耳菌科.关于这一个目的菌类,曾经在我国发现过不少种属,但其中最普遍而著名的为白木耳(Tremella fucirormis Berk.). 白木耳是一种含胶质极多的真菌,它的子实体(即我们平常所食用的部分)在潮湿多雨的时候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约合其干重的25-40倍).它的形态有两种:一种为菊花状(或??球状),另一种为鸡冠状;它们可能  相似文献   

5.
从四个不同银耳段木栽培场地采集杂菌样本,经初步鉴定后纯化得到48个菌株。通过对子实体、孢子及菌丝等的形态观察确认从银耳栽培段木上分离的48株杂菌隶属于炭团菌属,在形态上与截头炭团菌Annulohypoxylon annulatum最为相似。为了进一步确认从银耳栽培段木上分离的48株杂菌的分类地位,对其中14个供试菌株进行了ITS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4个供试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36时可以形成两个明显分枝,且分枝与地理来源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供试菌株在分类地位上属于炭团菌属,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并与截头炭团菌的关系最为接近,遗传距离在0.2左右;与银耳伴生菌香灰菌的遗传距离为0.29左右。从75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引物对所有48个供试菌株进行ISSR扩增,扩增共获得10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2条,占条带总数的69.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水平为75%时,48个菌株可以划分为5个类群,且类群的划分与地理来源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多数供试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较低,这表明供试菌株在DNA水平上存在比较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银耳(白木耳)的著名产地,本来是在四川及贵州(广西也有出产),它具有很好的医药效能和滋补价值.到现在我们才知道福建省的诏安县也出产银耳,今年估计可产四万八千两.所产银耳的质量也很好,可是在解放以前却长期被埋没.解放以后,由于人民政府的重视和认真研究了银平品质的提高,现在福建银耳也能畅销国外了.银耳的培植除了在自然条件下,在一种树木上培植以外,过去浙江农学院  相似文献   

7.
银耳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人工栽培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最早的国家,靠自然接种法栽培银耳,出耳率极低。30—40年代,杨新美教授用银耳担孢子弹射分离培养得到的乳白色酵母状孢子进  相似文献   

8.
9.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为便于大量生产应用,我们从1971年开始,对银耳进行深层培养、药理和临床等研究。本文主要报道银耳深层培养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银耳科的三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寅斌 《真菌学报》1989,8(1):17-21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银耳目银耳属的两个新种——海南银耳(Tremella hainancnsis Peng sp·nov.)和莽山银耳(Tremella mangen.Peng sp.nov.)。其形态特征,前者与网状银耳(Tremellarcticulata)近似,后者与赖特银耳(Tremella wrightii)接近。对这两个新种进行了汉文和拉丁 文描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银耳目银耳科的两个新种——版纳拟黑耳(Exidiopsis banlaensis Peng sp.nov.)和勐仑银耳(Tremella menglunensis Peng sp.nov.)。其形态特征,前者与铅灰拟黑耳(Exidiopsis molybdea)接近,后者近似银耳(Tremella fucilormis),但子实体甚小而生于钢色炭团菌的子座和子囊壳上。对这两个新种进行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  相似文献   

13.
罗信昌 《菌物学报》2013,32(Z1):14-19
银耳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食用菌,又是我国医学中一种久负盛名的药用真菌.我国的银耳研究凝聚着几代菌物学家和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在银耳纯菌种的分离培养、生活史、生态系、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及人工栽培等研究方面,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富于创意的探究,终于取得了诸多颇有分量的科研成果,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回顾中国银耳的研究历程,我国的菌物学科研工作者,特别是菌物学的前辈们,在缺资金、缺设备的艰苦条件下,始终坚持科研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将激励着我们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4.
银耳和豆奶都是人们喜爱的保健食品。国内已有用银耳提取液生产银耳豆奶的介绍,但用发酵法生产银耳豆奶尚未见有报导。深层发酵的银耳芽孢和银耳子实体一样,含有银耳多糖等多种有益健康的成分,且风味与子实体提取液接近,深层发酵生产银耳豆奶的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银耳袋栽高产优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耳,学名TremelafuciformisBerk。别名白木耳、雪耳、川耳,属于层菌纲、异隔担子亚纲、银耳目、银耳属。银耳与其他菌类不同,它的菌丝体是一个混合菌丝结构,即由银耳纯菌丝和一种称为“耳友菌”或称“伴生菌”的香灰菌丝(亦称羽毛状菌丝)构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银耳目银耳科的3个新种——黑褐德克耳(Ductifera nigro-brunnea Peng)、黑蜡壳菌(Sebacina fuscata Peng)和长担银耳(Tremella longibasidia Peng)。其形态特征,黑褐德克耳与钙德克耳(Ductifera calcarea Lowy)接近,但前者担子常具柄状基部,担孢子为卵形可与之区别;黑蜡壳菌与蜡壳菌[Sebacina incrustans(Pers.ex Fr.)Tul.]接近,但黑蜡壳菌担子果为黑色膜状,担子有短柄状基部;长担银耳与波纳银耳。(Tremella boraborensis Olive)接近,但前者担子果为黑色,菌丝无小鳞茎状结构,下担子头部决无横分隔者。对这三个新种进行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  相似文献   

17.
银耳分解木材能力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栽培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对银耳生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过。本文着重报道银耳菌不能分解木材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在这类基质上难以生长发育,不能长出银耳子实体,所以银耳不是木腐菌。  相似文献   

18.
银耳孢子多糖的分离和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由固体培养法得到的中国福建产银耳孢子(Tremella fuciformis Berk.),经沸水提取、三氯醋酸-正丁醇除蛋白、乙醇沉淀分离制备的多糖具有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应用CTAB(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络合法进一步精制后的银耳孢子多糖干品,含糖量达80%左右。经纸层析,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及琼脂糖电泳分析表明,其主成分为单一斑点。组成分析发现分子中富含己糖醛酸,主要组成单糖有木糖、甘露糖、岩藻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及葡萄糖醛酸等。组成中不含蛋白和核酸类物质。红外光谱分析证明,分子中具有典型酰基结构。  相似文献   

19.
银耳二型态细胞差异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银耳的担孢子、节孢子和菌丝体为材料,通过显微观察和电泳分析揭示银耳二型态细胞间的差异性。显微形态及核相观察表明:节孢子直径略大于担孢子,担孢子为单核细胞,节孢子绝大多数为单核细胞,少数为双核细胞,菌丝体为双核细胞并具有典型的锁状联合结构。总蛋白及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菌丝相总蛋白谱带多于酵母相,过氧化物及酯酶与酵母相存在一定差异,而多酚氧化酶基本相同。因此,伴随银耳二型态细胞两相形态的转变,细胞代谢水平发生了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20.
银耳‘Tr2016’是由福建省尤溪县枕头山的枯木上发现的一株野生银耳,进行反复多次分离和多年驯化而来。银耳菌丝具锁状联合,可形成白色或淡黄白色菌落;子实体呈雪白色,由多片波浪状卷曲的耳片组成牡丹花状,烘干后为淡黄色。栽培周期从接种到采收约45d,鲜耳平均直径13.2cm,高度7.2cm,平均产量为114.0g/瓶,干耳平均产量34.1g/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