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2015年8月13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参加会议的来宾有王琳芳院士、童坦君院士、王志新院士和孙志贤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编委共48人。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著名微生物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树政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6年12月10日18时5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作为我国第一位生物化学领域的女院士,张树政一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中国工业微生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张树政院士1922年10月22日生于河北省束鹿县双井村。194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同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补习班第一分班化学系助理、医学院医学系生化科技佐,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学报》2017,(1):158-158
我国著名微生物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树政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6年12月10日18时5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作为我国第一位生物化学领域的女院士,张树政一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中国工业微生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张树政院士1922年10月22日生于河北省束鹿县双井村。194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同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补习班第一分班化学系助理、医学院医学系生化科技佐,  相似文献   

4.
生理科学界1991、1993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续)张树政生物化学家。汉族。1922年10月22日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194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士。曾在北京大学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科任助教。建国后,曾任重工业部综合工业试验所...  相似文献   

5.
<正>刘思职教授1942年开始执教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以后多次更名),曾任生物化学科(教研组、室、系,以下简称“北医生化”)主任。他于1956年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被评为我国第一批一级教授。刘思职于1983年8月去世,享年79岁。刘思职从事教学多年,桃李遍天下。他主持编写的教材在当时生化界几乎人手一册,对我国生物化学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刘思职曾担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在我国生理和生物化学界享有崇高的声望。  相似文献   

6.
<正>2004年5月4日,刘思职院士诞辰100周年及纪念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北京大学副校长韩启德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前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前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友邹承鲁院士亲临,为座落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化楼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5月31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二届四次会议在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筹)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5位委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昌增益教授主持。会议首先选举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为蛋白质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候任主任委员;然后讨论了2017年第31届国际蛋白质学会学术会议筹备工作,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研究员为主席,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林院士、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北京大学昌增益教授为共同主席,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主任雷鸣研究员为秘书长的组织委员会,并初步决定会议于2017年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各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考核大多采用结业式考试,即在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一次性考试。这种考核方式既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为此,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自2011年起,在长学制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生物化学课程分阶段考核。初步研究显示,这种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各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考核大多采用结业式考试,即在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一次性考试。这种考核方式既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为此,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自2011年起,在长学制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生物化学课程分阶段考核。初步研究显示,这种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化学》2014,(3):366-366
<正>2014年5月31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二届四次会议在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筹)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5位委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昌增益教授主持。会议首先选举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为蛋白质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候任主任委员;然后讨论了2017年第31届国际蛋白质学会学术会议筹备工作,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研究员为主席,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林院士、清华大学施一  相似文献   

11.
20 0 4年 5月 4日 ,刘思职院士诞辰 10 0周年及纪念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北京大学副校长韩启德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前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前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友邹承鲁院士亲临 ,为座落在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2.
20 0 4年5月4日上午,刘思职院士诞辰1 0 0周年纪念座谈会及纪念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化楼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韩启德院士和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前理事长邹承鲁院士为铜像揭幕.北京大学统战部和医学部领导、刘思职院士生前同事、好友和学生1 0 0多人参加.刘思职院士纪念铜像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他生前的学生们、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和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发起并赞助,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敬立.刘思职教授是我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上世纪30年代…  相似文献   

13.
李刚 《生命的化学》2004,24(4):339-339
20 0 4年 5月 4日上午 ,刘思职院士诞辰 10 0周年纪念座谈会及刘思职院士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化楼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韩启德院士和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邹承鲁院士为铜像揭幕。北京大学统战部和医学部领导、刘思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化学》2012,(2):I0008-I0008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12月9日揭晓,51名科学家新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中国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林研究员当选。李林,1961年生,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获博士  相似文献   

15.
正一、北医生化引我进入生物化学1947年我由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恰逢在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科任教的师姐李玉瑞赴美深造。使我有机会进入北医生化科,开始了我热爱的生物化学的一生。当时生化科主任刘思职教授原来就曾在北大化学系教过我们。科内核心团队是由协和医学院生化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化学》2006,26(4):376-376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梁植权教授,因病于2006年6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6月20日上午9时30分,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菊厅举行,中共中央总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化学》2012,(5):J0012-J0012
2012年6月15-18日,全国第二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烟台市滨海国际酒店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组织,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烟台毓璜顶医院、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上海科浩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承办。主任委员张耀州、副主任委员韩金祥、郭亚军、朱莉、李建远、周义发等650多位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强伯勤院士、饶子和院士、曹雪涛院士、王红阳院士、程京院士等特邀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8.
张昌颖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一位在我国生物化学界受到广泛尊敬和爱戴的老前辈. 张昌颖教授1906年2月14日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一个书香世家.1921~1923年,张教授就读于四川成都高等师范附属中学.由于自幼勤奋好学、奋发努力,于1923年考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读书;就读清华学校期间考取了官费留美预备班,于1929年赴美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先后以优异成绩获学士(1931年)、硕士(1932年)及博士(1933年)学位.1933~1934年,就职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农学院.上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灾难深重、兵荒马乱,百废具兴,急需有识之士.1934年,张教授断然拒绝美国继续聘留,应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科主任吴宪教授邀请,毅然回国、报效中华,开始献身于祖国的生物化学教学与研究事业. 1934~1941年间,张教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前身)生物化学系任教,继续从事在美国开展的营养学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奔赴抗战后方,先后在江西中正医学院化学系(1941~1942年)任副教授兼系主任,在贵州大学化学系(1942~1945年)任教授;后来转贵阳医学院化学系(1945~1946年)任教授兼系主任,在抗战后方培养有志青年,为发展中华教育、支援抗日前线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教授应北京大学医学院(1953年更名北京医学院、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聘请,任生物化学科教授,与科主任刘思职教授、丁延NFDA5教授、王世中教授等共同建设生化科.自1946至1958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任教授,从事生物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其间还曾兼任辅仁大学(1947~1951年)、北京大学农学院(1947~1949年)、河北医学院(1949~1950年)及哈尔滨医科大学(1950年)教授,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和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1958年以后,他任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及师资培养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张昌颖教授为我国培养医学专家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北京医学院工作期间,从举办高级生化师资班开始,到招收进修生和研究生,他培养的医学生化高级人才不计其数;“文化大革命”后,他先后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吴阶平、严仁英、胡亚美、沈渔邨、李玉瑞、张树政、蔡良婉、李载平、张友尚、邓昌亮等著名科学家、医学家都曾受教于张教授.张教授是刘思职主编《生物化学大纲》(1964年)一书的主要撰写人之一.张教授曾主编过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生物化学》(1959年、1978年以及1985年版本),这些都是我国非常有影响的医学院校教材.张教授还主编过《核酸生物化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化分卷>》及《生物化学词典》.张昌颖教授重视教书育人,常以个人亲身体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对准备出国的学生谆谆教导,勉励他们学成归国为国家效力,受他影响者为数很多.由于他对医学教育的贡献,1989年张教授荣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 张昌颖教授先后从事过营养生化、肿瘤生化和眼生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中,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基础.在白内障发病生化机理、中药治疗机理及实验动物模型等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获得198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近年来,他关心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肿瘤及白内障研究工作中开展基因水平研究工作,张昌颖教授先后发表论文79篇,论著13部. 张昌颖教授积极参加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建设.1979~1987年任学会常务理事,为推动我国的生物化学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鉴于高等学校及全国各个地区的生化工作者缺少发表研究成果的园地,张教授与南京大学郑集教授、北京大学张龙翔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福愉院士、邹承鲁院士、第四军医大学苏成芝教授等经过多年努力,在中国生物化学会领导下,终于在1985年创办了《生物化学杂志》(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在他担任主编的十年中,他呕心沥血,克服困难,不断地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1995年,他退居二线任该刊名誉主编,仍一如既往地指导《学报》工作.张教授在100周岁之际,倾一生积蓄,赞助《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建设与发展. 张昌颖教授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以他始终如一的爱国热忱,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孜孜以求的执著精神,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我们树立了生化界一代宗师的完美形象,是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我们永远缅怀张昌颖教授!张昌颖教授安息! 北京大学医学部张昌颖教授治丧委员会 2006年7月29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梁植权教授,因病于2006年6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梁先生系广东省中山县人,获燕京大学理学学士(1937年)和硕士学位(1941年)后,曾在燕京  相似文献   

20.
信息交流     
张昌颖教授百岁寿辰暨从教70余年庆祝活动筹备组通知张昌颖教授系北京大学医学部著名生物化学专家、博士生导师,生物化学教研室(系)主要创始人之一.张教授是我国早期生物化学学科创建人和中国生物化学会、北京生物化学会发起人之一,曾任学会多届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原《生物化学杂志》)主要创办人、主编、名誉主编和顾问.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昌颖教授留美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回国在当时的协和医学院作为我国生物化学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吴宪的助手,参与创建我国生物化学学科.随后,70多年来,张教授一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