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酸化是目前地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对海洋矿化生物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贝类是目前海水养殖的主要物种,海洋酸化会对贝壳的生物矿化过程产生抑制,因而对贝类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前期研究中已发现,尿素对贻贝贝壳的形成具有辅助作用,推测尿素有助于贻贝在海洋酸化背景下的生存。为进一步探究尿素通过何种分子机制对贻贝耐受海洋酸化产生积极影响,以厚壳贻贝外套膜为研究对象,采用转录物组学策略分析了尿素添加对贻贝外套膜组织在酸化海水中的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添加对贻贝外套膜在酸化条件下的转录物组变化具有逆转趋势,可抑制外套膜中受酸化胁迫而激活的细胞自噬、凋亡、以及免疫应激相关通路;同时,也诱导了部分贝壳基质蛋白质表达量的上调,从而有助于维持贻贝在酸化条件下的生物矿化过程。上述研究有助于了解贻贝对海洋酸化的耐受性机制,也为后续贝类养殖业在海洋酸化背景下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鸟氨酸-尿素循环(OUC)是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循环过程,但在贝类中尚缺乏相关研究。为此,以厚壳贻贝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和荧光定量PCR研究了其外套膜和后闭壳肌组织中的鸟氨酸-尿素循环途径的主要代谢物和关键基因的含量及其表达量;进一步测试了在精氨酸注射条件下,各主要代谢物和关键基因的含量及表达量变化,以及13C标记尿素注射贻贝后,其贝壳中δ13C比值(13C/12C)变化。结果表明,厚壳贻贝外套膜和后闭壳肌均含有较高浓度的尿素;精氨酸注射导致其两种组织中尿素浓度显著上升(P<0.01),以及瓜氨酸浓度显著下降(P<0.01),但鸟氨酸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精氨酸注射显著上调了两种组织中的脲酶基因的表达量(P<0.01),但其他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在两种组织中存在差异,显示出鸟氨酸-尿素循环途径在其两种组织中具有复杂而不同的调控过程。13C标记尿素注射贻贝显著上调了贝壳中δ13C的比值(P <0.01),表明尿素分子可能参与了贻贝贝壳的生物矿化过程。上述研究为深入了解贻贝鸟氨酸-尿素途径与生物矿化之间的关联,以及探讨贻贝对海水酸化耐受性的内在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贝壳是一种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生物硬组织,贝壳基质蛋白质对贝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贝壳中发现一种类似胶原蛋白质的新型贝壳基质蛋白质,命名为collagen-like protein 2(CLP-2)。然而,该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对贝壳形成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对CLP 2开展了序列分析;进一步采取密码子优化结合原核重组表达策略,开展了CLP-2的重组表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重组CLP-2对酸钙结晶的诱导、结晶速率抑制以及碳酸钙结合能力。对CLP-2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质序列中含有信号肽及两个Von Willebrand factor A(VWA)结构域。CLP-2在数据库中尚无高同源性蛋白质存在,表明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贝壳基质蛋白。所获得的重组CLP-2对碳酸钙体外结晶表现出明显的诱导作用,扫描电镜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重组CLP-2可诱导碳酸钙晶体的形貌由立方体形转化为球形,并在高浓度下进一步转化为哑铃形;同时,重组CLP-2可促使碳酸钙晶体的晶型由方解石型向文石型转化;重组CLP-2在体外具有碳酸钙晶体结合作用;此外,重组CLP-2能显著抑制碳酸钙晶体的结晶速度(P<0.01),并具有浓度依赖性。上述结果表明,厚壳贻贝贝壳CLP-2蛋白质在贝壳,特别是文石型肌棱柱层的生物矿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上述研究为深入了解贻贝贝壳的形成机制,以及胶原类蛋白质对生物矿化过程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血细胞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到两种新型抗菌肽, 分别为myticalin和mytimacin。为了解两种抗菌肽的结构与功能, 以及在贻贝免疫过程中的响应模式, 采用固相化学合成技术获得两种抗菌肽化合物, 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抑菌活性测试, 红细胞毒性测试及对微生物抑制作用机理的扫描电镜观察。此外, 研究了贻贝在不同微生物诱导下, 两种抗菌肽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化学合成的myticalin和mytimacin均具有抑菌活性, 但抑菌谱有所差异。两种抗菌肽尽管结构差异较大, 但对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藻弧菌的作用机制类似, 均能导致细菌表面形态结构发生变化。此外, mytimacin对白色念珠菌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 且其作用机制不同于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藻弧菌, 能导致白色念珠菌表面出现孔洞, 而myticalin则无此现象。两种抗菌肽在不同微生物诱导后, 其表达量均明显上调, 但myticalin表现出对革兰氏阳性菌诱导的敏感性, 而mytimacin表现出对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诱导的敏感性。研究为深入了解贻贝抗菌肽的分子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机制, 以及贻贝抗菌肽的分子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实验条件下,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5个浓度组(0、0.38、1.92、9.60和48.00mg.L-1)长时间胁迫下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内脏团和外套膜中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及胁迫解除后这些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在胁迫过程中,翡翠贻贝内脏团SOD活性表现为先显著升高,随后受抑制而逐渐降低(P<0.05),CAT活性则表现为先被抑制后受诱导,15d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MDA含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P<0.05);外套膜中的SOD活性在胁迫初期在低浓度组被抑制,而在高浓度组则被诱导(P<0.05),4d后SOD活性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各浓度组MDA含量均出现明显的增加(P<0.05);净化阶段,低浓度组(0.38mg.L-1)内脏团SOD活性和CAT活性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但MDA含量升高;净化7d后,除高浓度组(48.00mg.L-1)外,其余浓度组外套膜中SOD活性均已经恢复到对照组水平,MDA含量也没有出现明显升高的现象。研究表明,DEHP对翡翠贻贝内脏团和外套膜抗氧化防御系统酶具有明显的影响,DEHP诱导引起2种组织内脂质过氧化损伤,并且短期内这种损伤无法消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获得合浦珠母贝PU3基因的序列,并研究其在生物矿化中的功能。方法:使用RACE获得PU3基因的全长;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PU3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贝壳损伤修复过程中PU3基因的表达量的变化;通过RNAi实验,抑制PU3基因的表达,之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合浦珠母贝贝壳表面的变化。结果:合浦珠母贝PU3基因的cDNA全长为2361bp,编码61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的功能结构域分析表明其含有4个FN3结构域。该基因在外套膜中高表达,且在外套膜边缘区的表达量高于外套膜中心区。在贝壳损伤修复的过程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利用RNAi技术抑制PU3基因的表达后,贝壳的棱柱层结构发生了变化,缝隙变宽,且出现空洞。结论:PU3基因所表达的蛋白作为正调控因子参与生物矿化的过程,并主要作用于贝壳的棱柱层,抑制其表达会影响棱柱层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SRBI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在贝类壳色形成中的作用, 利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得到文蛤(Meretrix meretrix) SRBI (Mm-SRBI)基因的全长序列, 并对其内含子特征及不同组织、不同壳色群体外套膜中的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Mm-SRBI基因cDNA全长1676 bp, 开放阅读框1515 bp, 编码504个氨基酸, 结构域预测发现有一个CD36结构域; 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 与华贵栉孔扇贝的同源性最高(55%), 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在34%—40%, 表明该基因变异较大; 在Mm-SRBI基因中扩增出12个内含子, 均存在于开放阅读框中, 且都遵循GT-AG原则; 荧光定量PCR (qRT-PCR)结果表明, Mm-SRBI在闭壳肌、外套膜、斧足、鳃、内脏团和水管6个组织均有表达, 其中在外套膜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 这可能与外套膜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有关; 不同壳色群体外套膜中基因表达分析表明,Mm-SRBI在黑斑和红壳文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壳文蛤(P<0.05)。实验结果为文蛤壳色形成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获取高活力的外套膜细胞, 研究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诱变和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分析了不同诱变气量组(10、12和15 SLM组)和处理时间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体外培养的外套膜细胞的细胞活性及生物矿化相关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ARTP诱变360—900s能显著升高各组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活力, 且在900s时达到最大值(P<0.05); 渗透压稳定剂的添加, 显著提高了诱变过程中12和15 SLM组在360—900s作用时间下的细胞活力(P<0.05), 其中12 SLM组外套膜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上升至最大值(P<0.05); 诱变后细胞体外培养24h时结果显示, 12 SLM组720s的外套膜细胞活力显著达到最高(P<0.05); 15 SLM组(诱变时间为720s, 下同)SOD活力随着诱变气量的增大呈显著下降趋势, 且在15 SLM组显著降至最低水平(P<0.05), 相反, 微核率在15 SLM组达到最大值; 生物矿化分析表明, 外套膜细胞Ca2+的浓度、生物矿化相关的关键酶(碳酸酐酶、碱性磷酸酶)和钙调蛋白基因(Calmodulin, CAM)基因均在12 SLM组达到最大值(P<0.05), 而EFCB1(EF-hand calcium-bindin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基因结果显示在10 SLM组达到最大值(P<0.05), 12 SLM次之; 以上分析表明, 氦气诱变在气量为12 SLM, 处理720s时与渗透压稳定剂连用对外套膜细胞活性及其他生物学活性影响最为显著, 暗示氦气诱变可有效作用于外套膜细胞的离体培养, 为三角帆蚌建立细胞系提供生物学基础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贻贝是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壳贝类。贻贝抗菌肽具有极强的分子多样性,也是当前抗菌肽研究的重要对象。防御素是贻贝抗菌肽的重要成员, 从厚壳贻贝中鉴定到2种新型防御素, 但其分子特性和免疫机制尚不清楚。为此, 对厚壳贻贝体内新发现的2种防御素开展研究。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种新型防御素均具有节肢动物防御素结构特征,因而被命名为arthropod like defensin (ALD)。利用荧光定量PCR研究了2种防御素在贻贝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差异。进一步分析了2种防御素在3种不同微生物诱导下的表达量时间曲线。利用固相化学合成技术对2种防御素的成熟肽区进行合成并开展了功能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2种ALD 主要表达部位在外套膜和消化腺, 且ALD-1具有雄性特异表达特征。此外, ALD-1和ALD-2在贻贝幼虫阶段均未表达; 在不同微生物刺激下, 2种ALD表现出不同的免疫反应模式, 显示出2种防御素具有不同的免疫调节机制。化学合成的2种ALD均具有抑菌活性, 其对不同微生物的抑制率在20%~80%之间。上述研究为深入了解贻贝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以及贻贝抗菌肽的免疫功能和后续的分子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微塑料(<5 mm)广泛分布在海洋环境中,对双壳贝类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主要对不同浓度聚苯乙烯微塑料(PS微塑料,直径90μm, 200μg/L MPs、2μg/L MPs)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的酶活、能量代谢和转录物组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厚壳贻贝微塑料暴露后SOD、CAT活性上升,MDA含量升高,摄食率显著下降(P<0.05),并呈现剂量效应。转录物组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微塑料暴露组共鉴定到3 087个差异基因,包括上调的差异基因1 989个,下调的差异基因1 098个;低浓度微塑料暴露组共鉴定到2 184个差异基因,上调的差异基因有1 514个,下调的差异基因有670个。与低浓度微塑料暴露组相比,高浓度微塑料暴露组共鉴定到81个差异基因,包括上调的差异基因41个,下调的差异基因40个。分别对不同比较组的上、下调DEGs进行富集分析,上调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RNA转运(RNA transport)、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thyroid hormone signaling pathway)和黑色素生成(melanogenesis)等...  相似文献   

11.
贝壳历来是生物工程和材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贝壳中的贝壳基质蛋白质在贝壳的形成与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Whirlin类蛋白质(Whirlin-like protein,WLP)是一种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中鉴定的新型贝壳基质蛋白质。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质含有PDZ(postsynaptic density/Discs large/Zonula occludens)结构域,而该结构域对贝壳生物矿化的影响目前尚无报道。为深入了解WLP在贝壳形成中对碳酸钙晶体的影响,在序列分析基础上,采用密码子优化结合原核重组表达,获得其重组表达产物后,开展了重组WLP对碳酸钙晶体形貌及晶型的影响研究,结晶速度抑制以及碳酸钙晶体结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重组WLP能诱导文石型碳酸钙晶体的形貌和方解石型碳酸钙晶体的晶型发生改变;同时重组WLP对碳酸钙晶体具有结合作用,且能抑制碳酸钙晶体的结晶速度。上述结果表明,WLP对贝壳的形成及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并可能在贝壳肌棱柱层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Qin JF  Chen HG  Cai WG  Yang T  Jia XP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878-1884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长期胁迫(15 d)对翡翠贻贝内脏团和外套膜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脂质过氧化(LPO)水平(以MDA含量表示)的影响,以及受胁迫翡翠贻贝在清洁海水中恢复阶段上述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胁迫阶段,0.5和2.5 mg.L-1DBP下翡翠贻贝内脏团SOD活性表现为先抑制后逐渐恢复,12.5和62.5 mg.L-1下则持续受到显著抑制;不同浓度组CAT活性均明显被抑制.LPO水平明显升高.外套膜中,2.5 mg.L-1下SOD活性受到持续诱导,其他浓度组则先被抑制,后随曝露时间延长逐渐被诱导;各浓度组CAT的变化波动较大,没有明显规律;而LPO水平明显升高.净化恢复阶段,12.5和62.5 mg.L-1DBP胁迫下的内脏团SOD和CAT活性恢复较慢,其LPO水平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外套膜中SOD活性呈持续升高趋势,CAT活性和LPO水平则随时间延长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了解细胞凋亡及其效应基因caspase-3在海洋贝类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变态中的作用,研究通过RACE技术克隆并鉴定了一个厚壳贻贝caspase-3基因的cDNA全长,并对该基因在幼虫变态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碱基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具有典型的caspase P20和P10结构域,但核心半胱氨酸活性位点QACXG五肽保守序列发生了突变。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与无脊椎动物Caspase-3聚在一起,并与地中海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caspase 3/7-4相似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McCaspase 3-4。随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该基因在成贝不同组织及幼虫变态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McCaspase 3-4在成贝外套膜和唇瓣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肾上腺素诱导眼点幼虫变态12h后, McCaspase 3-4的表达水平出现显著上升,并在刺激24h后达到最高,表明该基因可能在幼虫变态早期发挥作用。利用RNA干扰技术敲降眼点幼虫McCaspase 3-4基因...  相似文献   

14.
贻贝利用足丝粘附于水下各种基质表面.作为一种具有优异粘附性能的生物材料,贻贝足丝蛋白在新型水下粘附剂及表面保护涂层的研制与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仿生学意义.目前,已报道的贻贝足丝蛋白分子达11种,但是仍然有更多的足丝蛋白分子不为人知.为进一步探讨贻贝足丝蛋白的分子多样性,并从中筛选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足丝蛋白分子,本文采用鸟枪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技术(shotgun-LC-MS/MS)对厚壳贻贝足丝蛋白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将厚壳贻贝足丝分为足丝纤维和足丝盘两部分,每一部分均采用醋酸-尿素溶液,以及醋酸-盐酸胍溶液进行蛋白质抽提;抽提后的足丝蛋白经胰蛋白酶酶解,利用线性离子阱四级杆质谱(LTQ)进行鸟枪法质谱分析.二级质谱图(MS/MS)用以搜索公共数据库中的贻贝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数据库.采用上述方法,获得14种贻贝新型足丝蛋白的高可信度结果及其所匹配的部分或全长cDNA序列;经结构域分析,发现上述新型贻贝足丝蛋白分子的序列中多数包含各种类型的结构域,包括胶原蛋白结构域、C1Q结构域、C1Q结合结构域、微管蛋白辅助折叠结构域、蛋白酶拮抗结构域、VWA结构域、几丁质酶结构域等.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新型足丝蛋白在贻贝足丝形成以及粘附方面的功能进行了推测.上述结果对进一步了解贻贝足丝的分子组成以及粘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肝细胞(L8824)为研究对象, 设置对照组、亚硝酸钠暴露实验组、亚硒酸钠孵育实验组和亚硒酸钠孵育后亚硝酸钠暴露实验组, 探讨亚硒酸钠对不同浓度亚硝酸钠诱导L8824细胞氧化损伤及凋亡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 亚硝酸钠暴露能抑制L8824细胞贴壁, 导致细胞凋亡率增加。亚硝酸钠暴露引致L8824细胞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 gpx、sod和cat基因表达下调(P<0.05), DNA损伤诱导转录物3(ddit3)和bcl-2相关X蛋白(bax)基因表达上调(P<0.05)。亚硒酸钠(10 μmol/L)孵育L8824对细胞形态和凋亡率无显著影响, 但GPX、SOD和CAT活性上升, gpx、sod、cat、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基因表达上调(P<0.05)。亚硒酸钠孵育后亚硝酸钠暴露实验组, 细胞凋亡率、GPX、SOD和CAT活性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但B淋巴细胞瘤-2(bcl-2)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研究结果表明, 给草鱼肝细胞补充硒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亚硝酸钠暴露导致的抗氧化系统失衡, 抵抗亚硝酸钠暴露带来的氧化应激, 降低细胞凋亡率, 硒的预孵育作用能上调Nrf2/Keap1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和酶, 表明硒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介导 Nrf2/Keap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生物质的利用是当前生物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本小组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纤维素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NK102,本文拟探索研究此菌的纤维素酶表达系统并寻找影响酶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方法]通过对NK102测序,本文界定了球毛壳菌NK102的主要纤维素酶编码基因,使用数字基因表达谱升级版(RNA-Seq)的方法得到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差异,然后观察了营养、物理条件下纤维素酶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变化的情况.[结果]发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纤维素酶基因整体上表达量升高.在所选基因中,外切葡聚糖酶、纤维二糖脱氢酶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cbh1,cdh和egl1)的表达量最高.糖代谢的负调控因子ACE I和CreA的随时间表达量均降低,而Hap2/3/5复合体的表达量反而升高.之后检测了不同碳源培养基对纤维素酶基因表达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发现葡萄糖为强阻遏因子,纤维二糖为其诱导物,而山梨醇没有影响.特别是,我们发现光照也影响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黑暗条件明显抑制酶基因的表达.[结论]转录组学的方法可以初步探索纤维素酶表达的规律,酶基因的表达受到营养、物理条件的影响.本研究为揭示球毛壳菌降解纤维素分子机理和阐释生物质糖代谢途径提供了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90只条件相同小鼠随机分成3组,A组服90 ppm(mg/mL)深层海水,B组服45 ppm深层海水,C组服自来水,均自由饮用30 d,第31 d时行耐缺氧实验、游泳耐力实验,断头采血,测定血细胞、肝肾功能及各种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三组体重无明显改变。A、B组比C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及耐缺氧时间显著延长(P<0.05),耗氧量显著减少(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肌酸肌酶同工酶降低,有显著差别(P<0.05),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无显著性差异。因而,深层海水能改善酶的功能,减少小鼠的耗氧量,能明显增强小鼠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Wright-Geimsa染色法和电镜技术对人工感染的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白斑综合症(White spot syndrome,WSS)血液病理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患病螯虾血细胞总数、透明细胞(AH)数量极显著减少(P<0.01),大颗粒细胞(LGH)极显著增加(P<0.01);病毒感染后3种血细胞大小均有增加趋势,透明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的核质比(NP)较感染病毒前极显著下降(P<0.01)。显微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血涂片中血细胞明显减少,病变、破损或解体的细胞增多,至濒死期螯虾血液呈典型的溶血状态。超微病理学变化表现为血细胞受到了损伤。高尔基体变形、线粒体结构模糊破损;核膜变形核固缩、细胞核高度异染色质化;濒临死亡的螯虾血细胞细胞器和染色质溶解,胞浆水肿,细胞溶解坏死。在患病螯虾的血细胞核中清晰可见WSSV粒子。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基因对壳色的影响,研究采用RACE技术获得Hc-GSK3β基因cDNA全长1867 bp,其中包含1261 bp的ORF区编码420个氨基酸, ORF中含有一个S_TKc结构域,该结构域序列高度保守。组织差异表达分析发现Hc-GSK3β基因在紫色蚌鳃、斧足、内脏团和边缘膜组织中表达量高于白色蚌的表达量(P<0.05),且在斧足和边缘膜表达差异水平达到极显著(P<0.01),而在紫色蚌闭壳肌组织中表达量显著低于白色蚌(P<0.05)。原位杂交(ISH)实验结果显示在三角帆蚌外套膜的外褶、中褶、內褶、背膜区和腹膜区均有阳性信号产生,且在外褶的信号表达较强烈。该基因经重测序比较,共鉴定出6个SNP位点,其中在C+185A位点的CA基因型在紫色蚌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白色三角帆蚌(P<0.05);在紫色蚌中, T+341G位点TT基因型三角帆蚌内壳颜色参数b值显著低于TG基因型(P<0.05)。研究表明, Hc-GSK3β基因参与了三角帆蚌壳色形成,筛选的SNP标记可用于三角帆蚌壳...  相似文献   

20.
不同植物群落下酸化尾矿养分状况及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不同植被群落下铜尾矿的养分状况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动态,通过常规方法测定了尾矿的pH和电导率,以及有机质,总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用底物反应法测定了过氧化氢酶,芳基硫酯酶,脲酶,酸性磷酸化酶和脱氢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与酸化的裸露尾矿相比,定居其上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和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均能显著增加尾矿基质pH值(从3.6上升到5.4),降低电导率,减缓尾矿酸化过程。芦苇和狗牙根能够显著提高尾矿基质中N、K和有机质含量(P<0.05),增加尾矿中的养分。3种植物群落下有效磷较裸露尾矿没有显著增加。植物的定居显著提高了尾矿中过氧化氢酶、芳基硫脂酶和脲酶的活性(P<0.05);但酸性磷酸化酶和脱氢酶活性没有显著提高。研究表明,植物对尾矿有明显的改良作用,而且芦苇和狗牙根优于双穗雀稗。在各种植被条件的尾矿中除酸性磷酸化酶以外的其它实验土壤酶活性均与尾矿中有机质和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