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建了一个关于大丰自然保护区半散养麋鹿种群增长的Logistic模型,该模型准确地预测了麋鹿种群的增长规律.作者通过对比和分析相关数据揭示了种群密度对糜鹿种群增长的影响并给出两个导致种群增长发生改变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2.
马祖飞  李典谟 《生态学报》2003,23(12):2702-2710
影响种群绝灭的随机干扰可分为种群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和随机灾害三大类。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和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以前两类随机干扰对种群绝灭的影响为生态学家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自然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的复杂特征,进一步深入研究随机干扰对种群绝灭的作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必须发展新的技术手段。本文回顾了种群统计随机性与环境随机性的概念起源与发展,系统阐述了其分析方法。归纳了两类随机性在种群绝灭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作用方式和特点的异同和区别方法。各类随机作用与种群动态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对种群绝灭机理的实践研究紧密相关。根据理论模型模拟和自然种群实际分析两方面的研究现状,作者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随机作用与种群非线性动态方法的策略。指出了随机干扰影响种群绝灭过程的研究的方向:更多的研究将从单纯的定性分析随机干扰对种群动力学简单性质的作用,转向结合特定的种群非线性动态特征和各类随机力作用特点具体分析绝灭极端动态的成因,以期做出精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们关于污染环境中毒素对种群生存影响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成果,利用我们提出的积分均值法,给出了新的持续生存概念,对一些模型得到了种群持续生存与绝灭的阈值,我们的工作是从单个种群到n维食物链,从简化模型到未简化模型、从无限时间到有限时间逐步展开的;另外,我们还讨论了一些模型解的稳定性与吸收域。  相似文献   

4.
寄生虫对宿主种群的调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寄生虫寄生于宿主 ,组成了宿主 寄生虫系统 ,它们之间是否已经通过长期的选择进化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关系呢 ?寄生虫对宿主是否还具有种群调节能力呢?Price1认为寄生虫是一种开拓性物种 ,具有高度的进化和形成物种速率 ,有较广的适应范围 ,从而形成了不稳定的宿主 寄生虫系统 ,寄生虫和宿主种群之间仍然产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减数分裂的新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明 《生物学通报》2000,35(1):12-13
减数分裂历来被认为是:同源染色体联会-重组-分离。染色体配对是其中最早的事件,配对又叫联会,联会由联会复合体(SC)引起或促进。联会复合体又是减数分裂重组所必需的。重组引起细胞学上可见的交叉,能够确保同源染色体分离。这些经典观点在90年代受到了严重挑战,对减数分裂的许多新理解正在取而代之。按照新观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1 同源性搜索是减数分裂的第一步减数分裂最早的事件不是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其前在细线期还发生了同源性搜索。它是在全染色体组内识别染色体上同源性位点的过程。搜索不仅仅限于染…  相似文献   

6.
两种烟草对烟夜蛾实验种群和自然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烟夜蛾对黄花烟草的产卵趋性显著高于普通烟草,为明确亲代成虫的产卵选择行为对其后代种群增长的影响,分别在室内和自然条件下,应用生命表技术测定了两种烟草对烟夜蛾的生长发育和存活、食物的转化和利用以及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 室内(26±1)℃、(75±5)% R.H和16L:8D光周期条件下,与普通烟草相比,黄花烟草上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1~3龄各期幼虫的存活率及雌蛾产卵量显著降低,种群净增殖率(R0=16.1086)和内禀增长率(rm=0.0848)减小.(2) 6龄幼虫对两种烟草的相对取食量(RCR)和近似消化率(AD)无显著差异,但是对黄花烟草的利用率(ECI)、转化率(ECD)及其相对生长率(RGR)显著下降.(3) 第二代烟夜蛾在普通烟田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I=1.0325>1),而在黄花烟田呈下降趋势(I=0.6577<1),第三代烟夜蛾种群在两种烟田均呈下降趋势,但普通烟田的种群增长(I=0.4571)大于黄花烟田(I=0 3592).这些结果表明,黄花烟草较不适合烟夜蛾的繁殖和种群增长,其寄主适合性不如普通烟草.  相似文献   

7.
在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就铁矿开采对褐马鸡(Casoptilon mantchuricum)种群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将铁矿周围的栖息环境分为<50 m、50-100 m和>100 m 3个分布带。开采前期,3个分布带中都可以遇见褐马鸡;开采初期,在<50 m分布带中已经看不到褐马鸡的踪迹,50-100 m分布带中的数量也有所减少,而在>100 m的分布带中褐马鸡的数量却有所增加,这表明由于铁矿开采的影响,褐马鸡从距铁矿较近的<50 m和50-100 m的分布带中,被迫转移到>100 m的分布带中活动。在铁矿开采3年以后,<50 m和50-100 m分布带中的遇见数都降至0,而>100m分布带中遇见的个体与开采初期相比,也有所下降。在开采初期,由于铁矿的数量较少,对褐马鸡种群活动综合影响并不显著,其种群密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铁矿数量的增多和开采时间的延长,原来许多的觅食地,如林缘灌丛和地表草本都遭到破坏,而且铁矿开采的嘈杂声和爆破声此起彼伏,严重影响了褐马鸡正常的觅食活动。与开采初期相比,这种限制作用愈益显著,褐马鸡种群密度和空间分布也发生较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褐马鸡已不能适应铁矿开采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些铁矿开采时间较长和数量较多的局部区域,褐马鸡已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桔小实蝇种群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人工饲养,研究了温度对外来入侵无锡地区的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7℃~33℃桔小实蝇各虫态发育速率逐渐增加;通过直线回归模型与直接最优法,得出桔小实蝇从卵期到成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9 ℃,卵、幼虫和蛹发育所需温度分别为10.5 ℃、9.6 ℃和10.3 ℃;卵期发育到成虫期的有效积温为381.0 d·℃,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为24.1、178.6和176.7 d·℃。此外,温度影响桔小实蝇各虫态的存活率;25 ℃下卵期的存活率最高,而17 ℃下蛹期的存活率最低。温度对桔小实蝇雌雄性比也有一定影响,以25 ℃下雌虫比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对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Guenee)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发育历期、生存率、繁殖力进行了研究.在20℃、24℃、28℃、32℃和36℃恒温下,世代存活率分别为23.28%、 37.04%、44.22%、30.21%和8.28%,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3.45、65.68、72.57、30.69 和0.卵期、1-6龄期幼虫、预蛹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12.03℃,10.39℃、8.97℃、 8.96℃、10.87℃、11.23℃、9.16℃、11.40℃和10.69℃,有效积温分别是47.62日度、56.46 日度、44.30日度、40.57日度、26。26日度、33.94日度、64.61日度、34.50日度和202.45日度。每天4h 39℃以上高温对烟青虫的存活和繁殖不利。在28℃和32℃下,湿度可影响初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存活,但对历期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土壤肥力对绞股蓝种群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维明  钟章成 《植物学报》1999,16(4):425-428
利用半控制实验生态学方法探讨土壤肥力对绞股蓝种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肥力的提高可显著提高繁殖器官生物量分配比,显著降低非繁殖器官生物量分配比,叶片、支持结构生物量分配随土壤肥力的提高略有降低;提高土壤肥力对绞股蓝种群形态特征和平均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不明显;多数繁殖特征对土壤肥力的提高有显著响应。总之,绞股蓝种群的不同行为对土壤肥力变化的敏感性各异。  相似文献   

11.
景观破碎化对植物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景观破碎化是目前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由于人为因素或其它非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破碎分离并由简单趋向复杂的过程。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景观破碎化的成因和不同研究角度与水平上景观破碎化影响的表现;然后着重分析景观破碎化对植物种群的大小和灭绝速率、扩散和迁入、遗传和变异以及存活力等的影响;同时归纳现阶段研究景观破碎化对植物种群影响的主要方法和模型;最后提出目前景观破碎化对植物种群影响研究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缺乏原始的资料、成熟的模型和破碎化与其他因素,如污染、气候变化等,交互作用的识别。  相似文献   

12.
土壤肥力对绞股蓝种群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半控制实验生态学方法探讨土壤肥力对绞股蓝种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肥力的提高可显著提高繁殖器官生物量分配比,显著降低非繁殖器官生物量分配比,叶片、支持结构生物量分配随土壤肥力的提高略有降低;提高土壤肥力对绞股蓝种群形态特征和平均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不明显;多数繁殖特征对土壤肥力的提高有显著响应。总之,绞股蓝种群的不同行为对土壤肥力变化的敏感性各异  相似文献   

13.
姚润枝  周在豹  闫国增  田作宝  王朔  李凯 《生态学报》2016,36(22):7393-7400
为探究退耕还林对地面蜘蛛群落的影响,分别于2014和2015年3月—9月期间,采用陷阱法对北京市顺义区南彩镇退耕还林已2a和3a的林带及相邻原非作物生境林带中地面蜘蛛的活动密度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2014年在调查区域共采集地面蜘蛛1465头,隶属8科18属32种,2015年共收集地面蜘蛛2186头,隶属10科25属45种;退耕还林以后蜘蛛类群发生改变,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而部分农田蜘蛛消失;2014年原非作物生境林带中地面蜘蛛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都极显著高于退耕还林林带(P0.01),均匀性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2015年两个林带的多样性指数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均匀性指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退耕还林以后第3年新建林带和原非作物生境林带中地面蜘蛛的活动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相近。研究结果表明:顺义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3a以后,新建人工林仍处于生境重建阶段,未完全达到稳定状态,退耕还林以后第3年新建林带中地面蜘蛛群落的稳定性高于第2年。退耕还林通过改变原有农田生态系统的植被种类、结构、人为管理等方式,使原有农田生态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持续研究退耕还林对地面蜘蛛的类群变化的影响对生境受到干扰后生物群落变化过程的认识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低温(<8℃)对小菜蛾的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和蛹在4℃和6℃下死亡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分别处理55d和70d后,卵和蛹全部死亡;经4℃和6℃处理的蛹,在16℃下羽化成虫的平均产卵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处理45d时,产卵量均为0.小菜蛾幼期各虫态在0℃以下,死亡率随低温强度加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就耐寒力而言,3龄幼虫和蛹最强,其次是2龄和4龄幼虫,卵和1龄幼虫的耐寒力最弱.不同低温和时间处理小菜蛾幼期虫态对其后继虫态的发育历期有较大影响,总体说来,经过处理的小菜蛾幼期虫态,其后继虫态的发育历期普遍延长,一般处理某一虫态对其相邻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最大.小菜蛾蛹经低温处理后其羽化成虫的产卵量随着蛹期所经历低温强度的增强和时间延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15.
道路对两栖类种群的生态学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道路密度和交通量的不断增加,道路对两栖类种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的加深和扩大,其影响主要有:1)直接作用:道路致死、廊道效应、生境破碎、回避效应等:2)间接作用:即边缘效应,包括非生物环境(土、水、气、声、热等)和生物环境(植被和其他动物等)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将会威胁物种长期的存活,从而导致种群数量的严重下降.文章系统论述了道路对两栖类种群的生态学影响,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人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道路对动物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16.
分析2019年全国Ⅰ卷理综的第6题,可得出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增长,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增长.同时从现实分析可将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视为J型增长曲线,但从模型构建分析却不能将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视为J型增长曲线.  相似文献   

17.
温湿度对烟青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Guenee)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发育历期、生存率、繁殖力进行了研究.在20℃、24℃、28℃、32℃和36℃恒温下,世代存活率分别为23.28%、 37.04%、44.22%、30.21%和8.28%,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3.45、65.68、72.57、30.69 和0.卵期、1-6龄期幼虫、预蛹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12.03℃,10.39℃、8.97℃、 8.96℃、10.87℃、11.23℃、9.16℃、11.40℃和10.69℃,有效积温分别是47.62日度、56.46 日度、44.30日度、40.57日度、26。26日度、33.94日度、64.61日度、34.50日度和202.45日度。每天4h 39℃以上高温对烟青虫的存活和繁殖不利。在28℃和32℃下,湿度可影响初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存活,但对历期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用生物农药8010(100亿活芽孢/克)500、1000、2000、4000倍液和21%灭杀毙乳油(6%氰戊菊酯 15%马拉硫磷)1000、2000、4000倍液在27℃恒温条件下对小菜蛾进行卵期处理。各处理对小菜蛾的卵孵化率无影响,但对其幼虫的死亡率则影响较大。不同处理间小菜蛾的发育速率和成虫产卵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项种群参数,即每雌平均产雌量(E)、净增殖率(R0)、世代平均历期(T)、内禀增长能力(rm)、周限增长率λ)、双倍时间(Dr)等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机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的有毒物质随血液进入肝脏后,大多经肝细胞的作用,使其毒性降低,甚至生成无毒的化合物,或转化为可溶性的物质利于排泄,最后经尿或胆汁排出体外,这些变化过程称为肝脏的解毒作用。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具有脂溶性结构特点的物质因在通过肾小管时大部分又被重吸收,故不易排出;具有水溶性结构特点的物质则能比较顺利地通过肾小管随尿排泄。脂溶性物质极性低,解离度小,而水溶性物质则是极性高,解离度大。各种毒物进入组织后,有一部分进行代谢转变,一方面增强其极性或水溶性,从而影响其分布,并易于随尿  相似文献   

20.
种群的基本特征和种群生物学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群(population)是同种生物在特定环境空间内的个体集群。在自然界,种群是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种间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对象。研究种群数量(个体数目)动态规律的学科,叫做种群生物学(Harper,J.L.,1977)。它导源于马尔萨斯(Malthus,1798)的“人口论”。“植物界或动物界虽然极大方极慷慨地将它们有生命的种子广泛散布到自然中,但是大自然却只能给这些种子提供相当狭窄的住所和十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