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DNA条形码技术是利用基因组中一段短的标准序列进行物种的鉴定并探索其亲缘进化关系。本研究对采自海南不同地区降香黄檀五个居群24份样品的psbA-trnH,rbcL,核ITS及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各序列扩增和测序效率。种间和种内变异,采用BLAST1和邻接 (NJ) 法构建系统聚类树方法评价不同序列的鉴定能力。结果表明ITS2在所研究的材料中具有最高的扩增和测序效率,而ITS扩增效率较低。ITS2完整序列在区分黄檀属不同种间差异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可利用ITS2从分子水平区分降香黄檀与其他混伪种。 相似文献
2.
3.
降香黄檀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适合降香黄檀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常规SDS法、常规CTAB法和改良CTAB法等3种方法提取降香黄檀叶片基因组DNA,经电泳、吸光度、酶切检测比较提取结果;对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ISSR-PCR检测。结果:改良CTAB法通过增加洗涤样品步骤,有效去除了多糖和多酚类物质,提取的DNA质量好,无降解现象,无蛋白质、盐离子及RNA污染。结论:改良CTAB法是一种高效的提取方法,使用该方法所得DNA的质量完全能够满足相应的分子操作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降香黄檀土壤微生物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特征,可为降香黄檀栽培技术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比较分析降香黄檀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季节及垂直分布情况。【结果】(1)降香黄檀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均表现为春季细菌、真菌数量较多,冬季细菌数量较少,秋季真菌数量较少;非根际土壤放线菌冬季数量较多,秋季数量较少。(2)细菌的根际效应最为明显,其R/S为0.12~62.96;真菌次之,其R/S为0.22~2.46;放线菌的根际效应较小,其R/S为0.32~1.01。(3)降香黄檀上层土(0~20 cm)的微生物数量普遍高于其他土层;随着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表现为逐渐下降或先下降后升高2种变化趋势。【结论】降香黄檀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受季节和土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施肥对降香黄檀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施肥对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为不同经营目标的降香黄檀人工林培育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8年生降香黄檀为对象,设置N(185.6 g N/株)、P(120 g P2O5/株)、K(120 g K2O/株)、PK(120 g P2O5+120 g K2O/株)、NPK(185.6 g N+120 g P2O5+120 g K2O/株)以及不施肥(对照)等六个处理,调查施肥后盛花期内一年生新梢、叶、花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6个施肥处理间降香黄檀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差异显著(P<0.05)。N处理的营养枝率、营养枝复叶数和小叶宽分别比对照提高40.25%、21.75%和9.52%,花序直径和花序生物量则降低12.75%和48.63%,显示N肥能促进降香黄檀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有利于大径材培育;P、PK处理的营养枝率较对照显著降低47.96%和46.84%,表明P肥和K肥能促进生殖生长,有利于良种选育;NPK处理能同时显著促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其营养枝率、营养枝长度、营养枝复叶数、营养枝小叶长、宽和枝生物量比对照提高26.04%、68.16%、32.98%、15.20%、11.40%和83.60%,花序数量和花序生物量亦提高54.20%和49.84%。因此,在降香黄檀人工林培育实践中,可通过调整肥料的NPK配比(偏向N或PK)以实现营养生长或生殖生长调控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设置0、15、30、60、100、150 mg P·株-1等6个磷素处理开展降香黄檀幼苗盆栽试验,测定各处理幼苗的生长、生物量、叶片养分含量等指标,采用临界浓度法确定降香黄檀幼苗的适宜施磷量,从而探讨不同磷素水平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和叶片养分状况的影响,揭示其磷素需求规律以及适宜的磷供应范围。结果显示磷肥能促进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而且随施磷量的增加,各指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60 mg P·株-1处理,其苗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3.07、2.35、49.21和24.25倍。施磷显著降低幼苗叶片氮、钾含量,提高磷、镁含量,其中30、60、100 mg P·株-13个处理间叶片磷含量差异不显著,约为对照的1.65倍。根据幼苗生物量与叶片磷含量、氮钾含量比、磷钾含量比的抛物线关系,确定叶片最适磷含量范围为1.35~2.32 g·kg-1,由此推断降香黄檀幼苗最适宜的施磷量为60~100 mg P·株-1。 相似文献
8.
干旱胁迫对降香黄檀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设置对照(CK)、轻度(LS)、中度(MS)和重度(HS)干旱胁迫4个水分条件,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降香黄檀幼苗光合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增加,降香黄檀幼苗叶片叶绿素总含量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2)降香黄檀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随着干旱胁迫强度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MS和HS处理下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同时降低,此时幼苗光合能力的下降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3)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降香黄檀幼苗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均呈现出增加趋势,而同期SOD和CAT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可见,降香黄檀幼苗在轻度干旱胁迫下可通过增加叶片保护酶活性来清除活性氧对其组织造成的伤害,但胁迫超过一定程度后保护酶活性下降,表明降香黄檀幼苗的耐旱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9.
降香黄檀不同混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为探讨降香黄檀不同混交林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分别与奥氏黄檀(Dalbergia oliveri)、大果紫檀(Pterocarpus macarocarpus)、檀香(Santalum album L.)和母生(Homalium hainanense Gagnep.)混交的4种模式土壤细菌多样性,并结合土壤的理化、酶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4种混交林土壤的理化、酶活均存在差异。其中降香黄檀与檀香混交林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全氮、有效钾和脲酶含量最高,分别为:5.24%、27.5 g/kg、0.85 mg/g、37.46 mg/kg和0.32 mg/kg,降香黄檀与大果紫檀混交林土壤的p H、有效磷和多酚氧化酶含量最高,分别为:4.48、6.04 mg/kg、4.19 mg/kg。2通过高通量测序表明四种混交模式土壤细菌的丰富度为:降香黄檀×檀香降香黄檀×大果紫檀降香黄檀×奥氏黄檀降香黄檀×母生,土壤细菌多样性为:降香黄檀×大果紫檀降香黄檀×奥氏黄檀降香黄檀×檀香降香黄檀×母生。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为4种混交模式中的主要菌群。3经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降香黄檀混交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为:p H值、脲酶、多酚氧化酶和有机质。 相似文献
10.
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降香黄檀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GA3、IBA和6-BA不同浓度按正交设计方法,搭配处理组合,对降香黄檀种子进行处理,通过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指标的测定,研究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珍贵用材树种降香黄檀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对降香黄檀种子萌发以6-BA的促进效果较好,GA3次之,而IBA对降香黄檀种子的发芽促进作用不明显,以处理组合6-BA50mg/L6h为最优,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叶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叶的醇提和水煮液中得到8个非黄酮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3S)-6,7-二羟基-6,7-二氢芳樟醇(1)、淫羊藿次苷B1 (2)、淫羊藿次苷B6 (3)、淫羊藿次苷F2 (4)、苯甲醇β-巣菜糖苷(5)、苯乙醇β-巣菜糖苷(6)、2,3-丁二醇2-O-β-D-葡萄糖苷(7)和腺嘌呤(8)。化合物1为单萜、2和3为大柱香波龙烷糖苷、4~6为芳基糖苷、7为烷基糖苷、8为嘌呤,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报道。 相似文献
12.
豆科与非豆科树种混交作为一种人工林培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保证木材产量和维持氮素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大棚盆栽试验,设计3个施氮水平(0、3、6g·株-1)及3种根系分隔方式(不隔、网隔、膜隔),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及根系分隔模式对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植株幼苗生长、叶片生理特性、根系形态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施氮量的增加,尾叶桉与降香黄檀的苗高、地径均呈递增趋势;不同根系分隔模式下,尾叶桉苗高、地径均在不隔模式下生长最好,降香黄檀则在膜隔模式下生长最好。(2)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3、6g·株-1水平下尾叶桉与降香黄檀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而丙二醛(MDA)含量则呈降低趋势。(3)尾叶桉与降香黄檀根系的总长度、总表面积、总体积、平均直径、根尖数和比根长均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且各氮素水平间的差异显著;同一氮素水平下,尾叶桉的根系生长总体表现为不隔网隔膜隔,而降香黄檀根系生长则表现为膜隔不隔网隔,且两树种不同分隔模式间差异显著。(4)尾叶桉与降香黄檀各器官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6g·株-1施氮水平下生物量最大;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中,尾叶桉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茎(40.59%)叶(32.37%)根(27.04%),降香黄檀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根(47.67%)茎(40.08%)叶(12.25%)。研究表明,尾叶桉与降香黄檀混交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根系横向和纵向水平的养分生态位,扩大了根系吸收土壤养分的空间,同时根系互作提高了降香黄檀的固氮能力,对土壤有效氮的产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不同产地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变异规律,该研究以来源于海南、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区10个产地降香黄檀的种子及在广西桂林培育的幼苗为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种子和幼苗生长的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降香黄檀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存在较大变异,9个性状间均差异极显著,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CV)为12.50%,变异系数范围在7.94%~18.89%,幼苗生长性状的变异高于种子性状的变异,说明种子性状的稳定性较高。相关分析表明各表型性状间及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均存在不同的相关性,各表型性状与经度、纬度及年降水量均无显著相关性,而海拔、年均温度与年降雨量是影响降香黄檀种子和幼苗性状的主要因子。利用主成分综合得分法,筛选出了3个在种子形态、幼苗生长和萌发情况等方面较好的家系,按综合得分排序分别为仙游产地、儋州产地、尖峰岭产地。研究结果可为降香黄檀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外源褪黑素对不同温度下降香黄檀幼苗的生理生态影响,该研究开展了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300、500、600、700、900、1 200μmol·L-1)对常温(白天28℃/夜晚25℃)和低温(白天8℃/夜晚5℃)下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幼苗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叶片色素含量、叶片水分状况、膜系统等方面影响研究,并通过隶属函数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出具有促进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发育和提高低温耐受性的最适外源褪黑素浓度。结果表明:(1)在常温下喷施各个浓度的褪黑素溶液,在生长发育(形态、茎高增长和株高增长),光合作用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光合色素[总叶绿素(Total Chl)、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和类胡萝卜素(Caro)]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均有一定的提高。(2)低温胁迫处理下,喷施各个浓度的褪黑素溶液可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低温胁迫对植株形态、茎高增长、株高增长、P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的化学成分,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萃取及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其心材中分离得到5个新黄酮和7个其他类型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其结构分别鉴定为:7-hydroxy-2?,3?,4?-trimethoxyisoflavan(1)、6,4?-dihydro... 相似文献
16.
【目的】2022年先后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镇的番石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蒲桃上发现1种蚧虫为害,对其进行报道,以期为该物种的检疫鉴定和监测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形态学方法,确定该蚧虫的种类;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该蚧虫的基本信息及形态鉴别特征,并参照国内外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风险性评价。【结果】经鉴定该蚧虫为检疫性害虫七角星蜡蚧,在海南省首次发现,为外来入侵害虫,危害多种果树及观赏性植物。本研究介绍了七角星蜡蚧的分类地位、分布与寄主、形态特征、生物学和危害等;编制了中国蜡蚧属物种的检索表;七角星蜡蚧的综合风险值为1.72。【结论】七角星蜡蚧在我国属于中风险有害外来入侵生物,在我国热带地区扩散趋势明显,应加以警惕,加强其调查监测和检疫工作,以防其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