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木耳代用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李玉 《菌物研究》2008,6(3):183-186
针对目前黑木耳代用料栽培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吉林省东部地区资源及气候特点,系统地对黑木耳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木耳最适培养料装量为800g;在接种时间为3月10日、置于相同培养条件下,最适栽培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初;菌丝体培养最适温度20~25℃,初期略高;最适水分条件为采用间歇式供水,干湿交替;最适光照条件为全日光。  相似文献   

2.
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凭借较高的营养价值,作为特色农产品在我国广泛种植。采用不同基质(杂木屑、甘蔗渣和棉籽壳)栽培黑木耳,研究黑木耳产品营养成分、质构特性以及稳定同位素之间的特征差异。利用国家标准、质地多面分析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其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和稳定同位素进行特征差异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以棉籽壳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黑木耳的氨基酸、灰分含量最高,以甘蔗渣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黑木耳蛋白质、粗多糖、总糖含量最高,以杂木屑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黑木耳粗纤维含量最高,差异显著(P<0.05)。黑木耳的硬度、胶着性、咀嚼性以甘蔗渣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黑木耳最优。不同培养基质黑木耳样品的稳定同位素比率差异显著,其中甘蔗渣基质栽培黑木耳中δ13C、δ15N、δ2H和δ18O最高,棉籽壳基质栽培黑木耳中δ34S最高。不同培养基质栽培的黑木耳营养及质构特性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试图阐明不同栽培基质的黑木耳子实体的稳定同位素、营养及品质的差异,可为黑木耳地域和品质鉴别提供有利的数...  相似文献   

3.
介绍代料栽培黑木耳技术在苏北地区的应用经验,包括栽培品种的选择,生产季节的安排,生产配方,拌料、装袋,灭菌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出耳管理,以及采收加工等.  相似文献   

4.
唐利华  肖扬  边银丙 《菌物系统》2008,27(2):243-251
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来自全国的黑木耳34个主要栽培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初步构建其标准化DNA指纹图谱;在ISSR指纹分析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并将黑木耳两个栽培菌株173和186中扩增获得的ISSR特异性DNA带转化为可以直接用于菌株快速鉴定的SCAR标记。研究表明,我国黑木耳栽培菌株遗传背景差异不大,存在同物异名现象,而采用ISSR指纹及其SCAR标记鉴定黑木耳栽培菌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来自全国的黑木耳34个主要栽培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初步构建其标准化DNA 指纹图谱;在ISSR指纹分析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并将黑木耳两个栽培菌株173和186中扩增获得的ISSR特异性DNA带转化为可以直接用于菌株快速鉴定的SCAR标记。研究表明,我国黑木耳栽培菌株遗传背景差异不大,存在同物异名现象,而采用ISSR指纹及其SCAR标记鉴定黑木耳栽培菌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黑木耳主要栽培菌株ISSR指纹分析及SCAR标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唐利华  肖扬  边银丙 《菌物学报》2008,27(2):243-251
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来自全国的黑木耳34个主要栽培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初步构建其标准化DNA指纹图谱;在ISSR指纹分析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并将黑木耳两个栽培菌株173和186中扩增获得的ISSR特异性DNA带转化为可以直接用于菌株快速鉴定的SCAR标记.研究表明,我国黑木耳栽培菌株遗传背景差异不大,存在同物异名现象,而采用ISSR指纹及其SCAR标记鉴定黑木耳栽培菌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黑木耳是鄂东大别山区常年栽培的主要食用菌之一,主要简述黑木耳高产优质段木栽培6个步骤的新方法,介绍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病虫害,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取得了栽培和病防的较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深层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碳源、氮源、接种量、初始pH、温度等对深层发酵黑术耳的生物量和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酵母膏、豆饼粉有利于黑木耳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的形成。在初始pH5.3、接种量10%、种龄6d,温度28℃、250ml摇瓶装液量80ml的条件下,黑木耳深层发酵结果最佳,在此基础上进行摇瓶发酵曲线测定。确定了黑木耳适宜发酵周期为96h,胞外多糖最高可达5.01g/L。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简捷快速的方法鉴选出适于玉米芯栽培的黑木耳菌株。方法:试验以纯玉米芯为营养源,以琼脂为凝固载体,使用平板培养基快速筛选出适于玉米芯栽培的黑木耳菌株。结果:使用20个供试菌株,只需20d初步筛选出"HW10号"、"黑29"两株适于玉米芯培养料栽培的黑木耳菌株。栽培试验结果为,添加玉米芯栽培出菇,黑木耳子实体经济性状与纯木屑栽培组无差别,"HW10号"玉米新添加量为40%时产量最高,比对照木屑组产量提高7.25%;"黑29"玉米新添加量为30%时产量最高,比对照木屑组产量提高8.82%。结论:使用平板培养基快速筛选适于玉米芯栽培的黑木耳菌株方法可行,该筛选方法操作简单、缩短筛选时间、筛选成本低。  相似文献   

10.
基于等位基因InDel快速检测黑木耳原生质体单核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秀芝  周雁  边银丙 《菌物学报》2014,33(2):273-279
以黑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栽培菌株Au916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两个等位基因中的InDel为基础,以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为研究材料,建立了基于InDel的黑木耳原生质体单核体检测技术,并采用荧光显微镜检和配对试验对此方法进行了验证。应用InDel能清晰地区分黑木耳双核体和两种原生质体单核体,且不同的单核体之间可以进行交配,其杂交双核体能正常出耳,结果表明基于等位基因InDel标记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黑木耳原生质体单核体。在大规模测序获得真菌基因组信息的基础上,InDel标记在原生质体单核体鉴定中的应用将更加普遍。  相似文献   

11.
黑木耳菌丝体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由悬浮培养的黑木耳菌丝体中分离纯化黑木耳的核糖体失活蛋白,对其生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实验中采用了DEAE-离子交换纤维素,Affi-Gel Blue Gel亲和与Bio-Gel 100柱层析方法。结果:从100g悬浮培养黑木耳菌丝体中得到4.14mg的核糖体失活蛋白,命名为Auriculin。同时证明它在家兔网织红细胞裂解系统中具有抑制蛋白质的翻译活性。结论:经试验证明和文献检索,Auriculin为黑木耳菌分离纯化获得的核糖体失活蛋白,一种新蛋白质。  相似文献   

12.
黑木耳复合群中种类学名说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芳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15,34(4):604-611
黑木耳在我国已经有1 000多年栽培历史,是我国最重要的栽培真菌之一,多年来我国黑木耳的学名一直使用模式产地为欧洲的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最近的研究表明A. auricula-judae实际为一复合种,该复合种在全球范围内有5个种。其中A. auricula-judae仅分布于欧洲;美洲有2个种,生长在针叶树上的美洲木耳A. americana和生长在阔叶树上的尚未命名的木耳。中国该类群有3个种:自然分布和栽培最广泛的黑木耳的学名应为A. heimuer,此外,短毛木耳A. villosula在我国东北也广泛分布,并有少量栽培,生长针叶树上的木耳为美洲木耳A. americana,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和华北。  相似文献   

13.
一种袋栽黑木耳共生菌的鉴定及其共生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袋栽黑木耳某种共生菌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方法】经分离纯化,以及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该真菌的分类地位;通过不同时间接种共生菌到黑木耳菌棒的方法,研究两者的共生效应;通过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研究共生菌对黑木耳子实体营养结构的影响。【结果】经分离纯化获得菌株B-1,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毛色二孢属的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通过不同时间接种黑木耳菌棒发现,此真菌与黑木耳间存在偏性共生关系。它对于黑木耳是偏利共生,还是偏害共生取决于黑木耳菌丝在菌棒中是否具有先占优势。黑木耳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显示,可可毛色二孢的存在改变了黑木耳子实体中营养结构,但黑木耳子实体形态特征无明显变化。【结论】可可毛色二孢与袋栽黑木耳存在着偏性共生关系,该现象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罗俊 《生命世界》1996,(5):24-24
毛木耳是木耳属中的一个种,因背面有毛而得名。毛木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烹调食用,鲜嫩可口,可与黑木耳媲美,是重要的出口产品,也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 毛木耳最大的优点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人工栽培时对某些竞争性杂菌有拮抗现象,这是黑木耳所不及的。栽培原料,除传统的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平菇、金针菇、黑木耳等七种食用菌对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脱毒效果。方法首先通过降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Da/Dm)筛选出具有脱毒作用的株菌;然后通过AFB_1残留量筛选出脱毒能力最强的菌株;最后将该菌株接种于含AFB_1的玉米粉和大米中,考查其对粮食中AFB_1的脱毒效果。结果初筛发现平菇、黑木耳、金针菇对AFB_1有较强脱毒作用,其Da/Dm分别为1.6±0.02、1.5±0.01、1.4±0.02;复筛发现黑木耳的脱毒能力最强,与AFB_1共培养10 d后能清除88.16%的AFB_1;进一步发现黑木耳对玉米粉和大米中AFB_1有一定去除作用,清除率分别为62.40%和15.73%。结论黑木耳对受AFB_1污染的粮食作物有较好的脱毒作用,可用其控制食品与饲料中的AFB_1。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利用营养没有得到充分吸收的栽培过食用菌的废弃菌糠、明确在牡丹江地区再利用食用菌菌糠生产黑木耳的适宜比例,以灵芝和鲍鱼菇的废弃菌糠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配方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木耳培养料中灵芝菌糠体积分数为30%时栽培效果最佳,显著优于参入鲍鱼菇菌糠的各种培养料配方(P〈0.01)。因此,可以利用灵芝菌糠废料作为替代料栽培黑木耳使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菌林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剩余物资源丰富,可作为食用菌栽培主要基质。【目的】筛选出适合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农业剩余物配方。【方法】以大豆秸秆、油菜秸秆、玉米秸秆、花生秸秆、小麦秸秆和杂木屑等6种基质为原料,运用单纯形格子法进行配方设计,分析不同基质交互作用对黑木耳菌丝生长速率、菌丝生长指数、漆酶酶活、多酚氧化酶酶活和纤维素酶酶活的影响。【结果】在这些农业剩余物基质中,大豆秸秆基质最适合黑木耳菌丝生长,其次是油菜秸秆。3种主料共同作用可以优化出最适合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基质配比。【结论】最终优化出一个适合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农业剩余物配方:杂木屑49.4%、油菜秸秆16.4%、大豆秸秆12.2%、麦麸20%、蔗糖1%、CaSO4 1%。本研究为“以草代木”栽培黑木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蓖麻蚕蛹蛹虫草人工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蛹虫草菌种通过人工接种蓖麻蚕蛹,控制培养环境条件,经过40-60天培养,可长出子实体,最高达8.5厘米,经两年来探索研究,栽培种内已可达到100%出草率。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西南地区黑木耳主栽品种的选择要求,利用代料栽培对916、新科5号、黑衫、草优和8808五个黑木耳品种的栽培农艺性状及多糖和麦角甾醇含量分析试验筛选出最适宜品种。结果表明,从菌丝长势、子实体农艺性状、多糖和麦角甾醇得率等方面进行评价,916为最适合在西南地区进行代料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20.
梁实  黄玉君 《生物技术》1992,2(4):41-42,40
传统的平菇栽培中,栽培种的培养料都用熟料接种.而整个的接种和灭菌过程中需要一些大型的设备和繁杂的技术,从而限制了平菇的发展和普及.自八八年以来我们根据平菇菌的长势快、抗杂菌能力强的特点,试图对平菇生料栽培种的制做和使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试验,现将结果简述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菌株:采用我校从佛罗里达平菇中选育的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