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昆虫的组织培养,是把虫体的一部分或者完整的胚胎,放在血淋巴或参照体内条件而制备的人工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使活体保持在虫体内部时的机能。所以严格的讲,所谓的组织培养,实际上包括了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器官培养和整体培养等4个不同的水平。这些培养都可用于昆虫内分泌学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用得最多的是组织培养和器官培养。  相似文献   

2.
松油烯-4-醇对粘虫的致毒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根强  冯俊涛  张兴 《昆虫知识》2006,43(6):785-788
采用华氏呼吸仪法、常规生化酶活力测定等方法,测定松油烯-4-醇熏蒸处理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幼虫呼吸作用、血淋巴理化性状、体内酶系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油烯-4-醇显著地影响粘虫的呼吸作用,不同中毒阶段试虫的呼吸率均显著提高,呼吸商发生改变;血淋巴理化性状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血淋巴总量随中毒程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兴奋期、痉挛期、昏迷期血淋巴总量分别为对照试虫的85.55%、70.39%、38.47%,血淋巴比重呈上升趋势,pH值和渗透压变化不大;体内Na+-K+-ATP酶的活性受到明显抑制,头部组织中Na+-K+-ATP酶活性的抑制率在兴奋期、痉挛期分别达36.4%、80.2%,中肠组织中Na+-K+-ATP酶活性的抑制率达50%左右,对乙酰胆碱脂酶活性影响不大,对酯酶则是先激活后抑制。松油烯-4-醇对Na+-K+-ATP酶活性的抑制可能与粘虫最终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朱海清 《昆虫学报》1964,(1):133-137
在过去的文献中,关于内寄生昆虫对于寄主组织器官的影响研究很少。只有Mac-kauer(1959)对于被Aphidiidae几个种类寄生后的蚜虫的组织学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关于内寄生膜翅目昆虫对于鳞翅目幼虫(寄主)组织器官的影响研究非常不够,仅有零星片断或没有实验根据的一些推测。例如 Gatenby(1919)曾提到被Apanteles glo-meratus L.寄生的 Pieris brassicae L.(菜粉蝶)幼虫血淋巴健康幼虫血淋巴没有显著的  相似文献   

4.
昆虫体内储存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存蛋白是昆虫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特异性血淋巴蛋白 ,通常在幼虫的脂肪体内合成 ,释放进入血淋巴中。化蛹时 ,又被脂肪体选择性吸收 ,作为氨基酸的贮存库对成虫变态发育和雌性卵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昆虫体内储存蛋白的特性、功能、及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5.
昆虫体内章鱼胺和酪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顺凡  郭建洋  黄佳  叶恭银 《昆虫学报》2010,53(10):1157-1166
章鱼胺(octopamine, OA)和酪胺(tyramine, TA)在昆虫体内扮演着各种重要的生理角色。它们协调控制着昆虫的各种器官和行为, 如调节外周淋巴器官功能和影响昆虫的学习与记忆、昼夜节律等, 使得昆虫能够以合理的方式来应对外界刺激, 并被认为在功能上对应于脊椎动物体内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虽然都是酪氨酸脱羧基产物, 且酪胺是章鱼胺的生物合成前体, 但它们都通过不同的G蛋白偶联受体在昆虫体内发挥不同的神经调控作用。近年来, 对昆虫体内章鱼胺和酪胺, 尤其是它们与对应受体作用的研究, 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昆虫体内章鱼胺和酪胺的生物合成, 在神经和非神经组织中的分布, 被突触前结构的再摄取以及它们在昆虫体内的不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特别对章鱼胺和酪胺受体基因的克隆、信号转导途径以及药理作用特性等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评述。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简要介绍以七星瓢虫为主要对象的微量取血淋巴、微量点滴和微量注射方法。这类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家蝇、果蝇、蚊子、蚜虫、叶蝉和一些小型鳞翅目昆虫。 一、取血淋巴方法 血淋巴是昆虫代谢过程中各种代谢物质储存和交换的场所。分析血淋巴的成分及各种代谢物质的变化是昆虫生理生化实验中最普遍的技术。由于昆虫的个体小,血淋巴的量极少,例如,七星瓢虫的血淋巴一般都在10微升以下,而且离体后很快凝结,有些昆虫的血淋巴遇到空气则很快变黑,所以取血淋巴的方法一定要  相似文献   

7.
昆虫血淋巴的收集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岩  马纪  刘小宁 《昆虫知识》2009,46(1):147-151
血淋巴是昆虫生理生化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文章分析归纳各类昆虫血淋巴的不同收集方法、收集前的昆虫准备以及收集后血淋巴的预处理,并结合该试验室研究阐述在收集昆虫血淋巴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经验,为能有效提取血淋巴提供一定的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 昆虫有一条从头部到腹部末端,沿背壁中线纵向延伸的背血管,背血管借心翼肌附着在背壁上,可以分为背动脉和心脏。背动脉位于头胸部,无收缩搏动功能。心脏位于腹部,按体节膨胀成心室,每心室的两侧各有心门一个。心脏可以收缩搏动。昆虫的循环系统是开放式的。血淋巴由背动脉流出,从头部向后在体腔内的各组织和器官间流动。血淋巴不象高等动物的血液那样,具有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因  相似文献   

9.
组织间隙注射脂质体给药是较为理想的淋巴导向给药方式,而淋巴系统的导向速度慢、效率低,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自制多种功能性膜材料,制备了不同理化性质的脂质体;采用放射性示踪法研究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并对脂质体粒径、表面电荷及PEG修饰对淋巴导向性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建立了注射部位吸收、淋巴结和血液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小鼠体内药动学试验,研究脂质体从组织间隙经毛细淋巴管吸收的向心循环入血过程。结果表明,脂质体粒径越小(如50nm)、表面荷负电且PEG修饰,淋巴导向效率越高;局部残留越少,经淋巴回血量越多。结果提示:脂质体具有较好的淋巴导向性,优劣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组织间隙中"液体静压力差"是脂质体导向淋巴系统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冯慧 《昆虫学报》1964,(6):815-823
蓖麻蚕在变态期血淋巴酸性磷酸一酯酶活力随着蚕体的发育不断发生变化。在五龄起蚕,五龄四天及前蛹期酶活力较高,化蛹时显著降低,羽化前后又复升高。酶活力按血淋巴单位体积计算。雌雄两性差异不显著。但由于五龄中期以后,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雌体大于雄体:故自五龄中期以后,酶的比活力雄体大于雌体。此酶在组织中的分布及其活力变化如下:在幼虫五龄盛食期消化道酶活力较高,其中尤以中肠酶活力最高。脂肪体和丝腺仅有微弱的酶活力。脂肪体酶活力有蛹期上升,羽化后达到最高点。此表明蓖麻蚕中肠在五龄盛食期具有旺盛的磷酸化及脱磷酸化作用,为代谢的活跃场所。在蛹及成虫体,消化道退化,脂肪体在代谢方面占了主要位置。昆虫血淋巴和其它动物血液不同的一个方面是它含有大量的磷酸酯类。影响血淋巴磷酸酯类的种类及其含量变化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血淋巴本身对于不同的磷酸酸类的选择水解,蓖麻蚕在变态期血淋巴不同专一性磷酸酯酶的存在及其活力的变化,就是血淋巴选择水解的决定因素:另一是组织磷酸酯类对于血淋巴的选择分泌;本研究表明五龄幼虫中肠及脂肪体,尤其是蛹和成虫的脂肪体是血淋巴磷酸酯的重要来源。此外还研究了血淋巴磷酸一酯酶的性质,及某些金属离子,有机酸等对该酶活力的抑制及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5.
16.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7.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8.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