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认识和区分全裂叶与复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裂叶是指单叶叶片分裂,其裂片深达中脉或叶片基部而形成的叶,如鸟萝、大麻等。由于全裂叶裂户分裂极深,在外形上类似复叶,以致于在对叶的描述上造成混乱,如棉团铁线莲(Clematishexapetala)、乌头叶蛇葡萄(Ampelopsisaconitifolia)等植物的叶在不同的植物学著作或植物志中描述不一,有的认为是叶全裂,有的写成复叶。然而怎样区分和确定全裂叶与复叶,在一般的植物学教科书中也较少提及,作者在平常观察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全裂叶与复叶在外形特征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1)同一株植物的叶如果同时存在叶浅裂、深裂且全裂的…  相似文献   

2.
以6种复叶和7种单叶树种为材料,对叶内光合结构和支撑结构的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在单叶和复叶树种中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单叶树种支撑结构的生物量投资比例显著大于复叶.单叶树种的支撑结构质量比与叶大小(叶面积和总叶干重)无明显的相关性,其光合结构与支撑结构呈等速生长关系;复叶树种的支撑结构质量比随叶大小的增加而...  相似文献   

3.
对毛茛科Ranunculaceae铁线莲属Clematis的菝葜叶铁线莲组sect. Naraveliopsis进行了全面修订, 确定此组共含21种1亚种和1变种; 写出此组的分类学简史和地理分布, 并讨论了此组在铁线莲属中的系统位置; 将此组划分为3亚组, 写出分亚组、分种检索表, 以及各种植物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生长环境等, 并附有多数种的墨线图。根据对此组植物形态特征的分析, 观察到以下重要演化趋势: (1)叶从单叶演变到二回羽状复叶或二回三出复叶; (2)花从两性到单性, 从无退化雄蕊到有退化雄蕊; (3)雄蕊从无毛到有毛; (4)药隔突起从短(0.5-0.7 mm)到长(8.5-10 mm)。根据上述演化趋势,花两性、雄蕊被毛、退化雄蕊存在的荔波铁线莲亚组subsect. Liboenses(1种,特产贵州荔波)和花由两性变为单性的亚组subsect. Macgregorianae(2种,特产菲律宾)被认为是菝葜叶铁线莲组的进化群。在原始的菝葜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 Smilacifoliae(花两性,雄蕊无毛; 18种,广布亚洲热带地区)中,具单叶,花无退化雄蕊,药隔突起较短的菝葜叶铁线莲C. smilacifolia和滇南铁线莲C. fulvicoma被认为是较原始的种,而具三出复叶和退化雄蕊的C. vietnamensis和丝铁线莲C. loureiriana,以及具羽状复叶和长药隔突起(长达10 mm)的C. papillosa等3种则被认为是此亚组的进化种。自中南半岛北部山地向西经云贵高原南部至喜马拉雅东部山区集中分布有菝葜叶铁线莲组的13种植物,这一山区地带被认为是此组的分布中心。在此山区地带中,菝葜叶铁线莲的分布区和滇南铁线莲的分布区重叠部分的山区可能是此组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4.
"植物的进化"一章是初一植物学第二编"植物的类群"的总结和提高.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认识植物界的发展规律——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认识植物界是统一的整体.因此本章是培养学生具有发展进化观点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以豆科(Fabaceae) 11个复叶树种和6个单叶树种为材料,测定他们的气孔导度、叶片水力导度、水势、相对含水量等指标,分析叶型对枝叶光合水分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叶树种正午叶轴水势(-0. 91 MPa)与单叶树种正午枝条水势(-0.88 MPa)间无显著差异,但正午枝条水势(-0.60 MPa)显著高于单叶树种。复叶树种正午气孔导度降低的百分比(55.3%)显著高于单叶树种(34.1%)。叶片、叶轴和枝条正午水势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但与正午气孔导度之间均不存在相关性。本研究中,17个树种的正午叶片水力导度与气孔导度间显著正相关(r=0.79,P 0.001),但他们与气孔导度降低百分比间呈负相关(r=-0.81,P 0. 001),说明叶片导水率对日间气孔导度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单叶和复叶树种在光合水分关系上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他们对环境条件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豆科(Fabaceae)11个复叶树种和6个单叶树种为材料,测定他们的气孔导度、叶片水力导度、水势、相对含水量等指标,分析叶型对枝叶光合水分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叶树种正午叶轴水势(-0.91MPa)与单叶树种正午枝条水势(-0.88MPa)间无显著差异,但正午枝条水势(-0.60MPa)显著高于单叶树种。复叶树种正午气孔导度降低的百分比(55.3%)显著高于单叶树种(34.1%)。叶片、叶轴和枝条正午水势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但与正午气孔导度之间均不存在相关性。本研究中,17个树种的正午叶片水力导度与气孔导度间显著正相关(r=0.79,P<0.001),但他们与气孔导度降低百分比间呈负相关(r=-0.81,P<0.001),说明叶片导水率对日间气孔导度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单叶和复叶树种在光合水分关系上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他们对环境条件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形态性状的淫羊藿属(小檗科)的分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檗科(Berberidaceae)淫羊藿属(Epimedium Linn.)植物全世界约有55种,中国分布有44种,其余种类则分布于东亚、克什米尔、北非和高加索等地。该属植物具有复杂的形态学变异(例如:单叶、一回三出复叶、二回三出复叶,花茎具两叶、三叶或一叶,花瓣无距、有距、距多样式等),导致仅依靠直观判断不能对该属系统进行划分。李超等[1]采用数量分类法对该属55种植物的分类结果多数与Stearn[2]25-26和王悦云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但部分种类的分类仍存异议,例如:Sect.  相似文献   

8.
通过“叶的形态”一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叶的组成,掌握单叶、复叶和叶序的概念。同时,通过对叶形态的讲解,说明植物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这节课内容,头绪较多,概念较多,要想很好地理解、记忆却又不容易。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学校建起生物园的有利条件,改革教学方法,带学生到生物园上课,使整节课贯穿在调查、观察、比较、讨论和演练五个环节中,让学生能耳闻目睹,眼观脑思,动手动口,在内容安排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以至整个课堂气氛由沉思观察,到热烈讨论,气氛浓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实验证明,该法不但使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培养,也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更重  相似文献   

9.
复叶植物相比单叶植物更具生长优势,但复叶内部小叶性状及其相关关系是否受到着生位置影响尚未可知。该研究以东北典型复叶植物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为研究对象,测定复叶内部不同着生位置小叶的叶厚(LT)、叶面积(LA)、叶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叶氮含量(LNC)和叶磷含量(LPC),分析上述6种小叶性状及其生长关系在复叶内部的变异,并分别通过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以及标准化主轴(SMA)法检验着生位置对小叶性状及性状间生长关系是否存在显著影响。结果表明:(1) LT、LA、LDMC和LNC随小叶着生位置级别增加(从复叶顶端至复叶基部)呈减小趋势,但SLA和LPC呈增大趋势。(2)复叶内部, LNC与SLA间以及LT与LDMC间表现为同速生长关系, LT、SLA、LPC 3个性状与LA间, SLA、LNC、LPC 3个性状与LDMC间以及LPC与LT间均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3)小叶着生位置对LA与LT、SLA、LPC之间的相关关系存在显著影响, LT、SLA与LA的斜率在三级小叶(复叶中部)附近达到最大值, LT、LPC与LA的斜率绝对值在六...  相似文献   

10.
越南铁线莲属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的产于越南的毛茛科Ranunculaceae铁线莲属Clematis一新种C. hagiangensis N. T. Do是欧亚大陆第一个具单性花的种, 在花构造方面与单性铁线莲组单性铁线莲亚组sect. Aspidanthera Spach subsect. Dioicae (Prantl) W. T. Wang的种类近缘, 但叶均为单叶, 萼片呈卵形或宽卵形而不同。在单性铁线莲亚组的种, 叶通常为复叶, 只在C. dimorphophylla W. T. Wang和C. variifolia W. T. Wang同时为单叶和复叶, 此外萼片呈长圆形、倒披针形或狭卵形。  相似文献   

11.
郭英兰 《菌物学报》1993,12(Z1):103-106
本文报道假尾孢属的一个新种:复叶耳蕨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rachniodis Y.L. Guo, sp. nov.)和一个新组合:单叶藤桔假尾孢[ Pseudocercospora paramignyae(Thirum. & Chupp) Y.L. Guo, cobm. nov.]。新种生于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复叶耳蕨属植物上,子实体生于叶背面,具小子座,分生孢子梗浅青黄色至青黄色,不分枝,一个隔膜,6.5-30.0 × 2.5-4.0 μm。分生孢子针形,短孢子呈倒棍棒形,浅青黄色,具不明显地3-11个隔膜,30.0-110.0 × 1.5-3.0 μm。假尾孢属在鳞毛蕨科是首次报道。文中对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并绘图。研究的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12.
以豆科(Fabaceae)11个复叶树种和6个单叶树种为材料,测定他们的气孔导度、叶片水力导度、水势、相对含水量等指标,分析叶型对枝叶光合水分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叶树种正午叶轴水势(-0.91 MPa)与单叶树种正午枝条水势(-0.88 MPa)间无显著差异,但正午枝条水势(-0.60 MPa)显著高于单叶树种。复叶树种正午气孔导度降低的百分比(55.3%)显著高于单叶树种(34.1%)。叶片、叶轴和枝条正午水势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但与正午气孔导度之间均不存在相关性。本研究中,17个树种的正午叶片水力导度与气孔导度间显著正相关(r=0.79,P<0.001),但他们与气孔导度降低百分比间呈负相关(r=-0.81,P<0.001),说明叶片导水率对日间气孔导度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单叶和复叶树种在光合水分关系上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他们对环境条件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对毛茛科铁线莲属Clematis L.的对枝铁线莲组sect. Brachiatae进行了全面修订,确定此组共含24种和4变种(包括2新种),写出了此组的分类学简史和地理分布,对其在铁线莲属中的系统位置和起源以及组下分类进行了讨论;还写出了组下分类群检索表,以及每系和每种植物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生长环境等,并附有多幅插图。本组各种的花构造相当一致:萼片4,镊合状排列,水平开展,白色,通常呈长圆形、卵形或披针形,只在2进化种呈宽椭圆形,外面边缘上密被短绒毛;雄蕊花丝狭条形,被柔毛,花药通常长圆形或狭长圆形,无毛,药隔顶端通常不突出;心皮密被柔毛。上述花构造与威灵仙组欧洲铁线莲亚组sect. Clematis subsect. Clematis 的花构造极为相似,与后者的区别仅在于本组被毛的雄蕊花丝。本组是在1992年由黄花铁线莲组sect. Meclatis (萼片4,通常向斜上方开展,黄色,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花丝由于下部变宽而呈狭披针形,被柔毛)中分出建立的,可能与黄花铁线莲组有亲缘关系,并可能同自威灵仙组欧洲铁线莲亚组演化而出。本组的叶变异较大,自单叶至三出复叶、1-3回羽状复叶,最后到3-4回羽状细裂,表现出一明显演化趋势。根据叶的上述特征,以及萼片形状,本组被划分为2系。第1系,对枝铁线莲系ser. Wightianae: 叶为单叶、三出复叶或1-2(-3)回羽状复叶,萼片呈长圆形至披针形,含22种,其中20种分布于科摩罗、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非洲大陆和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另2种分别分布于印度南部和喜马拉雅山区西部。第2系,细裂铁线莲系ser. Dissectae: 叶3-4回羽状全裂,萼片呈宽椭圆形,含2种,特产马达加斯加。本组各种植物中具单叶的只有1种,即盒子草铁线莲C. actinostemmatifolia (特产科摩罗)。特产马达加斯加的伏毛铁线莲C. strigillosa和特产毛里求斯及马达加斯加的毛里求斯铁线莲C. mauritiana的叶全部为三出复叶。特产非洲大陆中部的扎伊尔铁线莲C. zaireensis的叶多数为三出复叶,有少数叶为具5枚小叶的羽状复叶;此种与产马达加斯加的伏毛铁线莲相近缘,但比后者进化,可能系由后者或后者的近缘种演化而来,并代表了非洲大陆对枝铁线莲组的原始类型,因为非洲大陆该组的其他13种均具1-2回羽状复叶。此外,特产印度南部的怀特铁线莲C. wightiana具1回羽状复叶,特产喜马拉雅山区西部的浓香铁线莲C. graveolens则具2-3回羽状复叶。根据上述,推测科摩罗、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这一群岛地区可能是对枝铁线莲组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4.
刘长柱  郭强  池秀莲 《植物学报》2015,50(2):234-240
叶片是植物的主要光合器官, 其质量与数量的权衡关系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研究叶片质量与数量关系有助于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趋势。该研究应用标准化主轴回归方法, 探讨了我国温带山地森林中48个常见树种的单叶干重与出叶强度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 所有物种以及落叶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单叶以及亚冠层阔叶树种的单叶干重与出叶强度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及落叶针叶树种、复叶以及冠层阔叶树种则表现为等速生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叶大小和出叶强度并无恒定的权衡关系。  相似文献   

15.
晚泥盆世是植物叶片形态复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前裸子、种子、似真蕨和楔叶这四类植物都独立演化出了片化的大型叶。本文研究浙江长兴上泥盆统(法门阶)五通组的几种羽状复叶植物(3属4种),包括Sphenopteris(楔羊齿),Rhodea(须羊齿)和Triphyllopteris(三裂羊齿)。它们大多具二次羽状复叶,小羽片具有不同程度、数目和形状的裂片。这里明确Rhodea的晚泥盆世起源,并给出Triphyllopteris的最早化石记录。这些植物的分类尚不清楚,但为大型叶尤其是复叶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6.
晚泥盆世是植物叶片形态复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前裸子、种子、似真蕨和楔叶这四类植物都独立演化出了片化的大型叶。本文研究浙江长兴上泥盆统(法门阶)五通组的几种羽状复叶植物(3属4种),包括Sphenopteris(楔羊齿),Rhodea(须羊齿)和Triphyllopteris(三裂羊齿)。它们大多具二次羽状复叶,小羽片具有不同程度、数目和形状的裂片。这里明确Rhodea的晚泥盆世起源,并给出Triphyllopteris的最早化石记录。这些植物的分类尚不清楚,但为大型叶尤其是复叶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7.
生态进化论     
生态是生物与其物理环境的对立统一体,它和生物一样也存在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即生态进化(Ecological Evolution)。研究生态进化的理论称为生态进化论。生态进化的根本是生态系统的进化,即系统内部生物类别、营养结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的进化。生态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是生态进化的基础,它是一短时限的过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它是群落发展有顺序的过程,包括物种组成和群落随时间的改变,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2)它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也就是说,虽然物理环境决定演替类型、变化速度和延续时限,但演替是受群落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新编的初中《动物学》课本,其内容是按照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顺序来编排的。这样的编排体系,基本上反映了动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规律。在教材内容上不仅突出了进化观点,而且还强调了生态学的观点。我们知道,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观察、实验为中心,启发思维并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比较、推理和总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在叶水平上, 叶柄(支撑结构)与叶片(同化结构)的权衡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不同功能型植物柄叶性状之间的权衡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与生活史策略。该研究选定小兴安岭地区典型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林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 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比较植物叶片性状与叶柄性状在不同生活型间的变异, 并用标准化主轴法从生活型、叶型、耐阴性3个方面研究叶片与叶柄性状之间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 (1)不同生活型、叶型植物以及不同耐阴性乔木叶片性状与叶柄干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 且斜率均小于1; (2)随着叶柄干质量增加, 乔木叶片鲜质量、叶片干质量增长速度比灌木、草本更快, 但相同叶柄干质量, 乔木叶柄所能支撑的叶片面积最小; (3)单叶植物叶片面积-叶柄干质量的回归斜率显著大于复叶植物, 叶片鲜质量-叶柄干质量的回归斜率小于复叶植物, 并且相同叶柄干质量下, 单叶植物的叶片干质量总是大于复叶植物; (4)比起喜光树种, 相同叶柄干质量, 耐阴树种的叶柄能够支撑的叶片面积与叶片鲜质量更大, 并且叶柄生物量分配比例(叶柄干质量/叶干质量)与叶片性状的回归斜率均表现为喜光树种>0, 耐阴树种<0。该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大小(叶片面积、叶片鲜质量、叶片干质量)与叶柄性状之间存在典型的权衡关系, 其在不同生活型、叶型植物及不同耐阴性乔木内的差异有助于揭示不同功能型植物的生长特性与生活史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不同起源时间的植物叶凋落物在中亚热带的分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马元丹  江洪  余树全  窦荣鹏  郭培培  王彬 《生态学报》2009,29(10):5237-5245
选择9种起源时间不同的植物的凋落叶,采用分解袋法,在浙江千岛湖地区从2006年6月到2008年6月进行了分解试验,试图探索植物进化过程中凋落物分解特性的演变趋势.所选的9种植物分属于4个类群,按起源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蕨类植物(芒萁和桫椤)、裸子植物(苏铁、水杉、杉木和马尾松)、双子叶植物(木荷和青冈)及单子叶植物(毛竹).每隔一个月取样,每种凋落物3次重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类群凋落物基质的氮(N)、木质素(Lignin)含量及Lignin/N比值与分解速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起源时间越晚的植物凋落物的基质N含量越高,为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Lignin含量和Lignin/N比值的趋势一致,均为起源时间越晚而值越低,即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凋落物分解系数k值的范围在0.25~0.63之间,表现出毛竹>青冈>木荷>水杉>马尾松>杉木>苏铁>桫椤>芒萁的趋势.4个植物类群的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均值为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试验结果初步表明:植物凋落物分解的进化趋势是由分解缓慢逐渐演变为分解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