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的藻胆体中分离出四种不同光谱形式的变藻蓝蛋白(APC)复合物:APⅠ、APⅡ、APⅢ、APB,利用吸收光谱、荧光先谱(室温和低温)以及荧光激发偏振光谱比较了APC复合物三聚体和单体的光谱特性。四种APC复合物三聚体的最大吸收和最大发射峰位置各不相同,APⅡ和APⅢ位于短波区(最大吸收波长在~650nm.最大发射波长在662~664nm),APⅠ和APB位于长波区(最大吸收波长在~655nm,最大发射波长在~680nm),低温下的荧光发射光谱均有红移。在能量传递中,各种不同形式的APC复合物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以实现能量的高效传递:APⅡ和APⅢ是能量传递的中介,APⅠ和APB作为终端发射基因,分别将激发能传给反应中心。通过荧光激发偏振光谱研究了四种APC复合物及其单体内各色团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能量传递中的取向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利用ps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两种不同结构变藻蓝蛋白复合物AP665和AP660内能量传递过程,讨论了变藻蓝蛋白三聚体和单体内激发态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PC单体只有一个短寿命(75ps),来源于其两个亚基α84/β84间能量传递过程,另一长寿命(1080ps)是β84基态恢复的平衡时间。两种APC三聚体均含有一个短寿命组分,从16ps(AP660)到48ps(AP665),它们来源于三聚体内互为C3对称单体内α84/β84间能量传递过程。AP660由于结构对称性低出现的短寿命组分(106ps),可指认为低对称单体的α84/β84之间能量传递时间常数。连接多肽对APC三聚体性质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其荧光衰减动力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R-藻蓝蛋白的分离及其结构表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传统藻胆蛋白的分离方法进行改进,利用柱层析法直接从新鲜多管藻提取分离出纯的R-藻蓝蛋白。分别用凝胶柱层析法和电泳法测定了其分子量。结果表明:通常实验条件下:R-藻蓝蛋白的最稳定聚集态是三聚体,其分子量为122.8KD,它由分子量分别为18.1KD(α)和20.5KD(β)两个亚基组成,其分子组成为(αβ)3。利用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了R-藻蓝蛋白的光谱性质。R-PC的三聚体在可见光范围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峰,分别为546nm和614nm,与同系的C-PC和PEC明显不同,表明各类色团光谱特性在三聚体状态基本不变,说明三聚体内色团间无强相互作用。R-PC荧光发射峰位于640nm,与同系的C-PC和PEC基本一致,说明三聚体保证了高效的能量传递。单体的荧光发射呈现双峰(566nm,643nm),说明单体内能量传递效率不高。从光谱性质可知,在PC家族中,R-PC具有最高的光能捕获效率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优雅粘囊藻藻胆体(PBS)的特性。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吸收光谱和二阶导数图谱可证明,它的PBS含有一种红色藻胆蛋白,两种C-藻蓝蛋白和三种别藻蓝蛋白。但是,用PAGE和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分离和纯化所得藻胆蛋白,一般仅得到一种C-PC和一种亚基组成特殊的别藻蓝蛋白APC。这种APC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相同于已报告的AFC660nm。但是它的亚基组成是(αα′ββ′)2而不是(α′α2β2β′)Lc10或(αβ)3。  相似文献   

5.
光动力复合藻胆蛋白及其分子内能量传递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杂双官能团偶联试剂,3-(2-吡啶联疏基)丙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SPD),我们合成了R-藻红蛋白(R-PE)与变藻蓝蛋白(APC)的共轭复合物。这种光动力复合藻胆蛋白具有一些特别的光物理性质,如很大的stokes位移(约170um,490nm激发,665nm发出荧光)、高效的分子内能量传递效率等。复合物中R—PE与APC的摩尔比为14,且R—PE和APC在复合物中保持了它们各自的光谱性质。通过荧光发射光谱,我们观察到了这种复合藻胆蛋白的分子内能量传递现象,计算表明从R—PE到APC的分子内能量传递效率为65%。二硫苏糖醇(DTT)对复合物中联结R—PE与APC间的脂族二硫桥键的还原导致分子内能量传递的阻断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复合物中存在分子内能量传递现象。根据Forster能量转移机理,计算得出给体与受体发色团间距离为72A,这一距离与两种蛋白的大小是基本相符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优雅粘囊藻藻胆体的特性。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吸收光谱和二阶导数图谱可证明,它的PBS含有一种红色藻胆蛋,两种C-藻蓝蛋白和三种别藻蓝蛋白。但是,用PAGE和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分离和纯化所得藻胆蛋白,一般仅得到一种C-PC和一种亚基组成特殊的别藻蓝蛋白APC。这种APC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相同于已报告的APC660nm。但是它的亚基组成是(αα'ββ')2而不是(α'α2β2β')Lc^10或α  相似文献   

7.
Rhodosorus mairinus中藻红蛋白的纯化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Rhodosorus marinus中提取了藻红蛋白,通过改进纯化方法,得到了三种电泳纯的藻红蛋白:B-型藻红蛋白1,B-型藻红蛋白2和b-型藻红蛋白(以下简称B-PE1,B-PE2和b-PE)。分别测定这三种藻红蛋白聚合体和亚单位的分子量。测定了它们的可见光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两种B-PE的可见光的吸收光谱比b-PE的多一个498nm的吸收峰,三种藻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以酸性氨基酸和疏水性氨基  相似文献   

8.
利用藻胆体温和解离的方法和超速离心分离技术首次得到了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并通过光谱技术,凝胶柱过滤柱色谱方法,和SDS-PAGE电泳方法以及蔗糖密度超速离心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变藻蓝蛋白六聚体的最大吸收峰(λAmax=652nm),荧光发射峰位于666nm,并且在680nm处有一明显肩峰;其分子量大约为240KD左右;其分子组成为(αβ)5APβ16.3LCM42;离心沉降系数为12S(0.2-0.5mol/L线性蔗糖密度梯度于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该六聚体在5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0)发生解离,通过羟基磷灰石柱分离可得到两种变藻蓝蛋白三聚体(αβ)3AP和(αβ)2APβ16.3LCM42,这说明该变藻蓝蛋白六聚体是由两个变藻蓝蛋白三聚体组成;通过差谱的方法得出锚蛋白的吸收光谱(λmax=660nm);根据稳态光谱测定的结果,推断出锚蛋白碎片LCM42的光谱性质与整个锚蛋白的光谱性质相同,进而得出LCM42保留了整个锚蛋白中的发色团,因而保留了其传递能量的功能。利用光谱数据和晶体结构数据讨论了该六聚体内能量传递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嗜热蓝藻优雅粘囊藻(Myxosarcina concinna Printz.)中分离到具有放氧活性的藻胆体-类囊体膜复合物。它的吸收峰位于680、628、490、438和420 nm ,在低离子强度(0.1~0.4 m ol/L)磷酸缓冲液中的664 nm 荧光发射峰随离子强度的降低而升高,718 nm 荧光发射峰与此相反(77 。K,Ex= 580 nm )。当把游离的藻胆体和已解离去藻胆体的类囊体膜在蔗糖磷酸缓冲液中重组时,随时间延长(0~60 m in),718 nm 荧光发射峰逐渐升高,685 nm 荧光发射峰逐渐下降(77 。K,Ex = 580 nm ),表明藻胆体与类囊体之间的解离和结合对光能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藻胆体温和解离的方法和超速离心分离技术首次得到了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并通过光谱技术,凝胶柱过滤柱色谱方法,和SDS-PAGE电泳方法以及蔗糖密度超速离心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变落蓝蛋白六聚体的最大吸收峰(λ^Amax=652nm),荧光发射峰位于666nm,并且在680nm处有一明显肩峰;其分子量大约为240KD左右;其分子组成为(αβ)5^APβ^16.3LCM^42;离心沉降系数为1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层理鞭枝藻藻胆体在不同浓度磷酸缓冲溶液中解离过程中荧光发射光谱的变化和光能传递。完整藻胆体的77K荧光光谱中只有一个峰,位于685nm它是末端发射体(核心-膜连接多肽和别藻蓝蛋白-B)的荧光峰。部分解离藻胆体的荧光光谱的主峰位移至652nm:次峰位于685nm;660nm为一弱荧光发射肩。它们依次为C-藻蓝蛋白,末端发射体和别藻蓝蛋白的荧光。严重解离藻胆体的荧光主峰移644nm;次峰由685nm移至682nm;660nm荧光发射肩消失。这表明C-藻蓝蛋白所捕获的光能已不能传递给别藻蓝蛋白,但可传递给末端发射体洞时又表明C-藻蓝蛋白不仅与别藻蓝蛋白相连接而且还与末端发射体相连接。提出该藻胆体光能传递链如下:核心-膜连接多肽藻红蓝蛋白→C-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B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层理鞭枝藻胆体在不同浓度磷酸冲溶液中解离过程中荧光发射光谱的变化和光能传递,完整藻胆体的77K荧光光谱中只有一个峰,位于685nm,它是末端发射体(核心-膜连接多肽和别蓝蛋白-B)的荧光峰,部分解离藻胆体的荧光光谱的主峰位移至652nm,次峰位于685nm;660nm为一弱荧光发射肩,它们依次为C-藻蓝蛋白,末端发射体和别藻蓝蛋白的荧光。严重解离藻胆体的荧光主峰移至644nm;次峰由685n  相似文献   

13.
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稀土元素Ce3+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e3+-DPPC体系的激发波长在247nm,294nm,发射波长在344nm,与水合Ce3+的荧光光谱完全不同。这表明Ce3+与DPPC形成了复合物,该复合物的荧光光谱同Ce3+-DHP复合物的荧光光谱一致。可以认为Ce3+与DPPC分子上的磷酸基团相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稀土Ce^3+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e^3+-DPPC体系的激发波长在247nm,294nm,发射波长在344nm,与水合Ce^3+的荧光光谱完全不同。这表明Ce^3+与DPPC形成了复合物,该复合物的荧光光谱同Ce^3+-DHP复合物的荧光光谱一致,可以认为Ce^3+与DPPC分子上的磷酸基团相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Rhodosorusmarinus中提取了藻红蛋白,通过改进纯化方法,得到了三种电泳纯的藻红蛋白:B-型藻红蛋白1,B-型藻红蛋白2和b-型藻红蛋白(以下简称B—PE1,B—PE2和b-PE)。分别测定这三种藻红蛋白聚合体和亚单位的分子量。测定了它们的可见光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两种B—PE的可见光的吸收光谱比b—PE的多一个498nm的吸收峰。三种藻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以酸性氨基酸和疏水性氨基酸为主,所以经等电聚焦测定的它们的等电点都是偏酸性的。  相似文献   

16.
用PAM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饥饿细胞、光自养细胞和混合营养细胞的叶绿素荧光,并对3种类型细胞的荧光参数: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ψⅡ和还原型质醌Q^-A进行了比较。用双重转盘磷光机测定了光自养细胞和混合营养细胞的毫秒延迟发光。根据叶绿纱荧光动力学分析和毫秒延迟发光的结果及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3,4-二氯苯基二甲脲(DCMU)、溴百里香醌(DBMIB)对集胞藻6803(Synechocystis sp.PC  相似文献   

17.
管藻目绿藻叶绿素蛋白复合物特性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敏  周百成 《Acta Botanica Sinica》2000,42(10):1019-1025
采用温和的PAGE法从管藻目刺松藻(Codium fragile (Sur.)Hariot)和假根羽藻(Bryopsis corticulans Setch.),丝藻目绿藻软丝藻(Ulothrix flacca (Dillw.)Thur.),及菠菜(Spinacia loeracea Mill.)中分别得到11、11、7和9种色素蛋白复合物,对复合物的多种特性,包括分子量、Chl a/b比值、叶绿  相似文献   

18.
用组氨酸的特异性修饰剂(DEPC)对PSⅡ核心复合物进行了化学修饰,并对其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修饰后的PSⅡ核心复合物的吸收光谱在红区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修饰时间的增加,680nm处的吸收逐渐下降。修饰后的PSⅡ核心复合物的荧光光谱在最初的1min内出现荧光上升现象,然后逐渐下降,峰位蓝移。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组氨酸残基的修饰导致了原初电子供体P680结构的破坏,并对其功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藻胆体在室温和77K处于不同浓度磷缓冲溶液和不同解离时间的荧光发射光谱进行了研究。藻胆体在0.9mol/L磷酸缓冲溶液中,由于没有发生解离,光能传递效率高,在77K荧光发射光谱中只有一个峰,位于687nm,属于别藻蓝蛋白-B。当藻胆体悬浮在0.3mol/L磷酸缓冲溶液中1分钟,77K荧光光谱的主峰出现在684nm.又出现655nm和666nm荧光峰,它们依次属子C-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在2小时;655nm荧先峰成为主峰,684nm荧光峰为次峰,666nm荧光肩消失。这表明C-藻蓝蛋白所捕获的先能已不能传递给别藻蓝蛋白,但能传给别藻蓝蛋白-B。我们提出在螺旋藻藻胆体中存在两类C-藻蓝蛋白,一是与别藻蓝蛋白相连接,另一是与别藻蓝蛋白-B相连接。  相似文献   

20.
对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藻胆体在室温和77K处于不同浓度磷缓冲溶液和不同解离时间的荧光发射光谱进行了研究。藻胆体在0.9mol/L磷酸缓冲溶液中,由于没有发生解离,光能传递效率高,在77K荧光发射光谱中只有一个峰,位于687nm,属于别藻蓝蛋白-B。当藻胆体悬浮在0.3mol/L磷酸缓冲溶液中1分钟,77K荧光光谱的主峰出现在684nm.又出现655nm和666nm荧光峰,它们依次属子C-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在2小时;655nm荧先峰成为主峰,684nm荧光峰为次峰,666nm荧光肩消失。这表明C-藻蓝蛋白所捕获的先能已不能传递给别藻蓝蛋白,但能传给别藻蓝蛋白-B。我们提出在螺旋藻藻胆体中存在两类C-藻蓝蛋白,一是与别藻蓝蛋白相连接,另一是与别藻蓝蛋白-B相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