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用准共振喇曼光谱(RRS)作为研究光动力损伤过程的探针,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光敏剂血卟啉衍生物与紫膜菌紫质的作用。在观察到损伤现象的基础上对损伤部位进行了定位。初步确定生色团视黄醛中C-C和C=C等键为其易受损部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紫膜细菌视紫红质的微观结构,质子泵功能和光循环过程,及其菌紫质分子中发色团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位点)的几种光谱研究,最后讨论了菌紫质分子原初事件量子产率的双重性和相应的分子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血卟啉衍生物(HPD)对嗜盐菌紫膜上蛋白质菌紫质(bR)的光敏化作用,结果表明,HPD与紫膜结合并不影响bR的光学性质及活性;但经光照射、HPD光敏反应后,bR丧失光循环活性。进一步的探测显示bR中的视黄醛色素团及色氨酸均在光敏反应中受损,反映了除视黄醛色素团有可能直接受损外,深埋于折叠蛋白内部的部分色氨酸残基。亦可能在HPD光敏化过程中被损伤。实验证明,单线态氧(^1O2)的作用是HPD光  相似文献   

4.
利用仪器本身的测量光束315nm光照对紫膜薄膜中菌紫质的光反应的影响的CD谱研究说明:315nm的近紫外光可以激发薄膜中菌紫质的光反应,315nm与408nm、335nm光激发的光反应变化类型一致,但与568nm光激发的反应变化类型不一致;315nm光激发的光反应与菌紫质的初始样品状态有关,与菌紫质所处的分子状态的分布有关,而不是直接与初始样品状态存在的表现条件有关。结果认为利用包括近UV光在内的不同光照条件来调控BR的光反应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紫膜LB膜中的紫膜碎片的结构特性。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紫膜LB膜中单个紫膜碎片的直径大约为0.3微米。表面轮廓测量仪(简称台阶仪)观察到紫膜LB膜中的紫膜碎片的厚度为40—50。在不同的表面压和不同紫膜含量时测量了紫膜碎片在紫膜LB膜中的形态学分布,当表面压为30mN/m或紫膜与大豆磷脂的重量比大于20:1时,紫膜碎片容易重叠或凝聚。  相似文献   

6.
紫背天葵中营养成分及总黄酮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食、药两用植物紫背天葵营养成分和总黄酮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紫背天葵各种营养成分齐全且丰富 ,其中总氨基酸质量分数达 1 3.0 3% ,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 4 4 .1 3%。含人体必需的无机元素 1 2种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7种。植物中正丁醇提取部位的总黄酮含量为 0 .4 1 %。这些研究为人们认识紫背天葵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充分开发利用祖国的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先冷冻后干燥,还是先干燥后冷冻,或只冷冻处理,或只干燥处理的干湿紫膜样品,也无论是在处理后将其悬浮在水中,或在十六烷中,或在大豆磷脂正己烷液中,紫膜中的菌紫质分子均丧失了天然紫膜水悬浮液中的圆二色谱的双相性。然而,对于先冷冻后干燥,只干燥处理的紫膜水悬浮液,这种双相性可以缓慢地恢复。该现象提示,冷冻和/或干燥处理对紫膜菌紫质的圆二色性的影响,可能主要通过影响脂区间接实现的;用环三体激子理论难以圆满解释该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付里叶自去卷积理论,用以处理红外谱图的方法及去卷积谱线与二级导数谱和原谱组分的关系.用去卷积和二级导数谱研究了无水紫膜内菌紫质的二级结构,与水合条件下菌紫质的红外谱图相比较,无水菌紫质显示出一些新的特征吸收组分,对此作了结构识别,并断定1640cm~(-1)组分为紫膜的特征吸收.  相似文献   

9.
蜂毒突变体对紫膜质子泵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光驱动质子泵功能的嗜盐菌紫膜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生物膜系统。利用毫秒级闪光动力学谱仪研究蜂毒不同突变体对紫膜质子泵功能的影响。实验采用对硝基苯酚(p-nitrophenol)作为PH敏感染料来研究紫膜蛋白-菌紫质(Bacteriorhodopsin,简称)的光反应和质子泵功能。在初步的实验中发现,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光循环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质子泵功能却基本保持不变。另外,由于蜂毒突变体具有不同的插膜特性和不同的电荷量,通过比较它们对BR质子泵功能的影响,揭示了蜂毒小肽C端和N端的不同带电状态对质子泵功能所起的作用不同。实验结果有力地证实了蜂毒或其突变体与菌紫质蛋白具有直接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弱与蜂毒突变体电荷的多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紫膜与溶剂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溶剂正己烷,正十六烷,甲苯和二甲基甲酰胺(DMF dimethyl formamide)与紫膜的相互作用.吸收光谱,园二色谱和紫膜光循环中间产物M412的动力学过程的测量表明,在不同条件下,溶剂与紫膜能相互作用而影响到紫膜的光谱特性和光化学循环动力学过程.结果说明,在制作紫膜LB膜时,正己烷和正十六烷是合适的,使用二甲基甲酰胺时必须防止强光照射,甲苯则不能采用.  相似文献   

11.
牙髓紫卟啉菌内毒素对炎症性细胞因子的介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牙髓紫叶琳菌ATCC35406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致病性专性厌氧菌,采用改良酚-氯仿-石油醚法提取牙髓紫卟啉菌ATCC35406内毒素脂多糖,通过Kramer测定法、软琼脂细胞培养法以及胸腺细胞增殖法测定脂多糖的细胞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纯化脂多糖可不同程度地诱导小鼠模型生成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和白介素-1(IL-1),并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型,提示牙髓紫卟啉菌内毒素在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中具有显著的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吸收光谱和可见圆二色谱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山莨菪碱对紫膜中菌紫质结构的影响,并设计了用不同浓度的去垢剂Triton X-100作为脂环境的扰动剂,研究山莨菪碱对菌紫质的影响与膜脂关系的实验.结果表明山莨菪碱不仅影响菌紫质分子本身的构象变化而且扰动了菌紫质分子之间的激子偶联作用.通过吸收差光谱技术表明山莨菪碱对菌紫质结构的影响与膜脂密切相关并指出紫膜中菌紫质的三体结构对膜功能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用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竹红菌乙素与菌紫质的相互作用。通过竹红菌乙素对菌紫质吸收光谱,对菌紫质荧光猝死的浓度和温度的依赖性以及竹红菌乙素对明暗适应菌紫质的荧光猝灭等研究表明,竹红菌乙素是一种新型的荧光猝灭剂,它对菌紫质的荧光猝灭属于动态猝死过程。竹红菌乙素对明暗适应菌紫质荧光猝灭的差别,说明这种猝灭剂可用于生物膜体系的蛋白质构象变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了用表面轮廓测量仪测量了不同表面压和不同紫膜含量下制备的紫膜LB膜中紫膜碎片的厚度。实验结果表明:单个紫膜碎片在紫脂LB膜中的厚度为50左右,相当数量的紫膜碎片之间有重叠。当表面压为30mN/m或紫膜碎片与大豆磷脂之重量比为20:1时,紫膜碎片容易进入到水相或碎片之间相互重叠变得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5.
以固相支撑的菌紫质人工膜系统,在分子电子器件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其两种类型,N固相型C固相型的界面电荷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紫膜蛋白(菌紫质)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要综述了紫膜蛋白(菌紫质)作为光驱动质子泵,光电换能器及光敏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谈到了通过基因工程和生化手段可优化设计菌紫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将其应用在信号的存储和处理中的可能性,并探讨了菌紫质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用化学修饰研究了菌紫质(BR)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用氮氧自由基分别对赖氨酸和丝氨酸进行修饰,研究结果表明在圆二色谱上(CD谱),与天然紫膜样品比较,两种自由基分别修饰赖氨酸(Lys)和丝氨酸(Ser)残基24小时后的CD谱中均只有负峰,分别在596nm和602nm,535nm的正峰已消失,72小时后535nm的正峰部分地恢复,但120小时后均未见进一步恢复。与未修饰的紫膜相比,两种自由基修饰的紫膜在Raman光谱上观察到中间体M412的相对量要明显增加。本文对这二种化学修饰引起的BR结构和功能变化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紫盘菌属Smardaea是Svrcek(1969)在Ascobolus amethystinusPhill.基础上建立的。其主要特征为:子囊非淀粉质,孢子椭圆形,具纹饰,囊盘被组织明显紫色,2层,内层交错丝组织型,外层球胞组织型至角胞组织型。本属成员以前在我国未见报道。作者近年来在研究中国盘菌区系过程中发现本属2个种,一个为紫色紫盘菌S.purpurea Dissing;另一个为新种,命名为小孢紫盘菌S.microspora sp.nov。本新种与本属其它3个种的区别主要在于较小的子囊孢子,低的表面纹饰。  相似文献   

19.
利用仪器本身的测量光束315nm光照对紫膜薄膜中菌紫质的光反应的影响的CD谱研究说明:315nm的近紫外光可以激发薄膜中菌紫质的光反应,315nm与408nm、335nm光激发的光反应变化类型一致,但与568nm光激发的反应变化类型不一致;315nm光激发的光反应与菌紫质的初始样品状态有关,与菌紫质所处的分子状态的分布有关,而不是直接与初始样品状态存在的表现条件有关。结果认为利用包括近UV光在内的不同光照条件来调控BR的光反应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以固相支撑的菌紫质人工膜系统,在分子电子器件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其两种类型,N固相型和C固相型的界面电荷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