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子成  李乐  万冬梅  赵匠 《四川动物》2012,31(5):720-724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鸟类常能迅速感受到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质量起着指示剂的作用.2001年4~6月间在松辽平原西北部的图牧吉-北大岗贝加尔针茅Stipa bacailensis草原地区,选取3块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进行繁殖鸟类多样性的调查.调查中共记录到19种繁殖鸟类,隶属于8目14科,其中以雀形目百灵科鸟类的数量为最多;在3块样地中,未退化草原植被生长状况较好,轻度退化草原植物种类较多,中度退化草原为三者中最差;随着草原退化程度的加剧,鸟类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均匀性指数在0.81 ~0.86之间,单一的草原生境类型使鸟类的群落结构十分相似,群落间的相似性指数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2.
于2008和2010年每年5~7月在秦岭东段南坡的商洛地区商南、山阳、柞水和洛南4县根据海拔和植被类型选择样点,并采用样线法和网捕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繁殖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观察记述鸟类159种,农田和栽培植物带(215~650 m)有鸟类96种,其中优势种是山麻雀(Passer rutilans),低山阔叶林带(650~1 200 m)鸟类种数最多,有135种,其中优势种是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针阔混交林带(1 200~2 200 m)有73种,其中优势种是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秦岭东段南坡鸟类群落与中段南坡以及西段南坡和巴山北坡鸟类群落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是和秦岭北坡、巴山南坡的鸟类群落相似性较小,反映出秦岭和巴山对鸟类物种组成的阻隔作用和该地区鸟类区系组成的过渡性。和30年前相比,秦岭东段南坡鸟类物种增加了64种,但是有8种鸟类在2008和2010年的调查中未见到。总体上,秦岭东段南坡的繁殖鸟类群落组成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东部矿区鸟类群落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至2009年2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黑龙江东部4个主要矿区(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矿区)的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6目36科107种。其中古北种50种,东洋种11种,广布种46种;留鸟22种,夏候鸟64种,冬候鸟1种,旅鸟20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3种。4个矿区中以鸡西矿区的鸟类多样性和均匀性最高,鹤岗最低,这与煤矸石的堆积、采矿方式,以及矿区生境类型、植被演替等有关。在植被演替的不同阶段鸟类多样性存在差异,处于演替中期的针阔混交林中鸟类多样性最高,处于演替早期的阔叶林最低。  相似文献   

4.
2014—2016年每年5—6月鸟类繁殖季,对新疆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鸟类进行调查。保护区是大天鹅Cygnus cygnus、灰鹤Grus grus、斑头雁Anser indicus等珍稀鸟类的重要繁殖地,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为保护大天鹅正式成立的保护区。经过连续3年的调查,共发现繁殖鸟类61种,隶属于11目24科47属,以留鸟和夏候鸟为主。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黑鹳Ciconia nigra,最多一次在2个地点记录到4只,其中2只为亚成体,证明该保护区有黑鹳的稳定繁殖种群。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分别为大天鹅、黑鸢Milvus migrans、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燕隼Falco subbuteo、灰鹤、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保护区鸟类主要分为2类:1)繁殖水鸟如大天鹅、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红脚鹬Tringa totanus等;2)荒漠草原鸟类如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沙Oenanthe isabellina和黄嘴朱顶雀Carduelis flavirostris等。  相似文献   

5.
北京城市鸟类对食源植物利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海燕  王楠  董路 《动物学杂志》2021,56(4):491-499
园林植物为城市生活的鸟类提供重要食物资源,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会影响城市中鸟类的种类、数量和群落结构.研究城市鸟类与食源植物的关系,可明确鸟类对食源植物的取食关系,为提高城市鸟类多样性提供技术支撑.2017至2019年,在北京市范围内,以直接观察法和野外照片识别法记录鸟类取食的食源植物种类和数量.共选取6个研究地点,每个研...  相似文献   

6.
2014年3月21日—5月9日,采用样线法与定点观察法对沈阳市周边26个重要生态保护地春季迁徙期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6目40科9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居留型组成以夏候鸟和旅鸟为主,共占记录鸟类物种总数的77.7%。区系组成以古北界种为主,占74.5%。生态型中鸣禽最多,占36.2%。不同调查样地的鸟类组成与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大差异,水库湿地鸟类数量最多;湿地公园物种丰富度最高;森林生态系统鸟类多样性较高;沙地生境鸟类多样性较低。调查发现部分生态保护地存在人为干扰程度较大、生态破坏严重、生境类型高度单一等生态问题。针对相应的生态保护地应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为鸟类生存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7.
邓文洪  高玮 《生态学报》2005,25(11):2804-2810
边缘效应对动物的分布及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鸟类生态学研究中已证实某些鸟类在森林内部和森林边缘区域存在着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的差异。于1999至2001年的春夏季,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对阔叶林/农田边缘、阔叶林/灌丛边缘及阔叶林/针叶林边缘3种不同类型边缘地带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间鸟类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变化,但个体多度存在着一定的波动。不同类型森林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阔叶林/灌丛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最高,而阔叶林/针叶林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最低。鸟类个体多度的总体趋势在3种不同类型的边缘差异不显著,但存在种间差异,灰椋鸟、灰头啄木鸟和喜鹊在阔叶林/农田边缘的个体多度最高,斑啄木鸟、黄胸、三道眉草和日本树莺在阔叶林/灌丛边缘的个体多度最高,而沼泽山雀、冕柳莺和山在阔叶林/针叶林边缘的个体多度最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 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交界, 该区包含阿尔泰山及山前荒漠和绿洲, 属于全球200个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生态区之一的阿尔泰-萨彦岭生物热点地区。阿勒泰地区生境多样, 鸟类物种资源丰富。尽管以往曾在阿勒泰地区进行过一些鸟类调查, 但对于该地区不同景观和生境类型中鸟类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尚无详尽报道。本文通过2013-2016年在中国境内阿尔泰山及山前平原地区对不同生境类型中的鸟类进行实地调查, 并总结文献资料及观鸟爱好者的记录数据, 重新整理了阿勒泰地区鸟类名录及地理分布, 分析了鸟类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 通过鸟类分布位点数据, 选取气候、土地覆被类型、人类足迹指数及地形共4类环境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 通过模拟77种鸟类的适宜分布区并叠加分布图层, 获得了阿勒泰地区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阿勒泰共记录鸟类344种, 隶属19目55科149属, 其中雀形目163种。在垂直海拔带上, 鸟类物种数分别为高山裸岩带24种, 高山草甸带35种, 山地森林草原带172种, 低山灌木带130种, 荒漠草原带84种, 平原绿洲带173种, 以及各海拔带的湿地与水域生境中水鸟92种; 在区系成分上, 以北方型鸟类为主(170种, 占49.4%), 其次为广布种(93种, 占27.0%)。阿尔泰山地的鸟类区系呈现出西伯利亚动物区系特征, 山前平原地区呈现蒙新区分布特征, 因此, 阿勒泰地区动物地理区系属于古北界欧洲-西伯利亚亚界阿尔泰-萨彦岭区阿尔泰亚区; 山前平原地区属于古北界中亚亚界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MaxEnt模型推测阿勒泰地区山前平原绿洲地区、山地森林草原带和低山灌木带具有较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 尤其是额尔齐斯河流域下游的绿洲带宽阔, 鸟类物种丰富, 而高山区和荒漠生境中鸟类物种相对较少。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阿勒泰地区应采用生态友好的经济发展策略, 加强对乔木和灌木的保护, 这有助于维持较高的鸟类物种多样性。此外, 降低生境破碎化不仅对该地区物种保护有重要作用, 也对维持阿尔泰-萨彦岭生物热点地区的山地鸟类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湖南东洞庭湖湿地鸟类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8月至2009年1月对东洞庭湖湿地鸟类资源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野外调查,以研究该保护区鸟类的群落多样性.从物种丰富度指数(S)来看,夏季S稀>S居>S水>S沼*,冬季S水>S沼>S居>S稀;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来看,夏季H稀>H居>H沼>H水,冬季H水>H沼>H居>H稀;从Pielou均匀性指数(J)来看,夏季J稀>J沼>J水>J居,冬季J沼>J水>J居>J稀.夏季鸟类中对多样性贞献最大的类群是雀形目,冬季鸟类中埘多样性贡献最人的是雁形目.水域、芦苇草滩沼泽和居民区生境鸟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S冬>S复,H冬>H夏;稀树灌从牛境鸟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S冬<S夏,H冬<H夏,各生境鸟类群落的Pielou均匀件指数变化趋势为:J夏>J冬.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草地植被对水淹干扰的响应 ,在松嫩平原羊草 (Aneurolepidiumchinense)草地 1998年部分遭受水淹的吉林省大安市三家甸子草场内设置了经历不同水淹强度的样带 ,并对这些样带的植被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在植被的水分生态类型功能群组成中 ,随水淹干扰强度的增加 ,湿生、湿中生类植物功能群的优势度比例基本上是逐渐增加的 ,中生、中旱生类植物功能群的优势度比例则逐渐减小 ;2 )在植被的生活型功能群组成中 ,随水淹干扰强度的增加 ,一年生植物的优势度比例呈单峰型变化 ,地下芽植物比例增加 ,地面芽植物比例减小。某些单个物种优势度比例的不规则变化和功能群组成的规则变化表明 ,生态补偿作用不仅仅存在于植物群落的各个功能群之间 ,而且存在于同一功能群内部的不同物种之间 ;3)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在经历中等强度水淹干扰的样带上较高 ,而在未受干扰的对照样带和受干扰较为严重的样带都较低 ,这有力地支持了中度干扰假说。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下鸟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邹发生  陈桂珠 《生态学报》2004,24(3):510-516
从 2 0 0 0年 5月到 2 0 0 2年 3月 ,用网捕法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 (包括原始林和次生林 )林下鸟群落进行研究。共张网 3 992 .7网· h,捕到林下鸟 3 12只 40种 ,隶属于 6个目 11个科。林下鸟群落虽然以小于 2 5g重的雀形目鸟类占优势 ,但许多个体较大的非雀形目鸟类也到林下活动 ,最大个体重达 3 70 g,大于 10 0 g重的个体占整个林下鸟生物量的比例较大。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的林下鸟以食虫鸟为主 ,食虫鸟占整个林下鸟种数的 70 .0 %、鸟数量的 77.56% ;食果鸟虽然占第 2位 ,但其所占比例较小。林下鸟的种类组成和密度存在季节变化。留鸟是林下鸟最重要的成分 ,留鸟占鸟类种类的比例超过 85% ,留鸟的捕获数量占整个捕获鸟类数量的比例超过 90 % ;迁徙鸟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少 ,对林下鸟群落的季节变化影响不大。原始林与演替 40 a后的次生林林下鸟平均网捕率相近但林下鸟群落种类组成不同 ,其种的相似性仅为 0 .3 5。  相似文献   

12.
放牧和刈割作为内蒙古草原主要利用方式,对大针茅群落演替以及建群种更替有着重要影响。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大针茅群落为研究对象,2013—2015年连续3年对放牧和刈割两种利用方式下大针茅群落小尺度格局进行定点观测,其中,2014年气候极端干旱且温度较高;运用Ecosim7.72软件计算C-score和V-ratio来反映群落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相互作用关系的年际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3年和2015年温度和降水与该区域年均值比较接近,放牧和刈割两种利用方式下群落植物间相互作用关系均为竞争;(2)2014年为极端干旱和高温的年份,放牧和刈割两种利用方式下群落植物间相互作用的值或方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放牧利用加剧植物间的竞争,而刈割利用方式下植物间相互作用为促进。(3)所得结果表明气候波动是影响群落物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而在极端年份,利用方式会影响群落物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和大小,这不仅为胁迫梯度假说的完善提供了实验数据,而且可为该区域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保护区内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森林群落各层片之间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15个群丛的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各群丛多样性变化规律.(2)各群丛的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现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均匀度最小,大多数森林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均匀度比较接近.(3) Patrick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Pielou指数和Alatalo指数之间表现极显著差异性(P<0.01).(4)群丛3(华北落叶松-土庄绣线菊+美蔷薇-东方草莓群丛)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3,P<0.05);群丛8(白桦+山杨-灰栒子+美蔷薇-中亚苔草群丛)乔木层和灌木层呈显著负相关(r=-0.458,P<0.05),灌木层和草本层则呈显著正相关(r=0.404,P<0.05);群丛11(白杄-中亚苔草+烟管头草)的乔木层和草本层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949,P<0.05).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理解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影响, 以及常见种和稀有种对维持群落多样性的作用, 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 基于长期放牧控制实验平台(包括7个载畜率水平(0、1.5、3.0、4.5、6.0、7.5、9.0 sheep·hm-2)和两种地形系统(平地和坡地)), 研究了群落内全部物种、常见种和稀有种的丰富度和多度对放牧强度的响应规律, 并选取对数正态模型、对数级数模型和幂分割模型, 对物种多度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 1)平地系统中, 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在低放牧强度下(1.5、3.0 sheep·hm-2)增加, 而在中、高度放牧强度下(4.5-9.0 sheep·hm-2)降低, 全部物种的多度分布在大多数放牧强度下符合幂分割模型, 在高放牧强度下也符合对数正态模型; 坡地系统中, 物种丰富度和多度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 全部物种的多度分布在各个放牧强度下, 均符合幂分割模型和对数正态模型。2)随着放牧强度增加, 常见种的多度响应趋势与全部物种的响应趋势一致, 其多度分布均符合幂分割模型和对数正态模型; 稀有种的丰富度响应趋势与全部物种的响应趋势一致, 其多度分布符合幂分割模型, 同时也部分符合对数正态和对数级数模型。总之, 适宜的载畜率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 平地系统中物种多度的响应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放牧优化假说; 而坡地系统中不同物种多度的响应差异说明: 确定最佳载畜率时, 还需要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此外, 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 生态位分化机制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物种多度分布起着主要作用, 常见种和稀有种通过不同的响应方式共同维持着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16.
围栏禁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样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围封26 a(E26)7、a(E7)2、a(E2)和未围封(G)样地的植物多样性、群落高度、盖度、地上与地下生物量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研究围栏禁牧对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26a样地具有最高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围封相对于放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和保护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围封7 a样地的多样性指数与未围封样地(G)以及围封2 a样地(E2)无显著差异,说明放牧导致了该区植物多样性的降低,但围封并未显示出使其恢复的趋势;从自由放牧样地到围封样地,退化指示植物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以及一年生植物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刺穗藜(Chenopodium aristatum)等的比重和出现频率呈减少的趋势;围封2 a样地的地上现存量显著低于围封7 a样地,而围封26 a样地相对于围封7 a样地又表现出显著减小的结果.说明围封在一定时期内可显著提高草地生产力,但围封时间过长将不利于其维持较高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三种草原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颜忠诚  陈永林 《昆虫知识》1997,34(4):228-230
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发生期及个体大小不一致的3种草原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情况.结果表明:蝗虫对植物高度的选择与其本身发生时期及个体大小相关,是物种长期进化的结果,同时,还探讨了蝗虫对植物高度的选择与温度、温度及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呼伦贝尔草原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原群落为研究对象, 选取3块生境条件基本相同的样地(250 m × 250 m) ——放牧场、割草场及公共草场, 每块样地设置3条样带, 每条样带上设置8个样方(1 m × 1 m), 研究了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下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的功能群特征。结果表明: 在放牧场、割草场和公共草场3种不同利用模式下, 植物功能群结构及其多样性发生了变化。灌木、半灌木的累积优势度在各利用模式间差异显著( p< 0.05), 在割草场中最高; 多年生禾草的累积优势度在各利用模式间差异显著(p< 0.05); 一、二年生草本的累积优势度在各利用模式间差异显著(p< 0.05)。旱生植物功能群在公共草场中所占比例最高, 为50%; 中旱生植物在割草场中的百分比最低, 为19%, 且在各利用模式间差异显著(p< 0.05); 各利用模式下, 灌木、半灌木功能群生物量均较低; 随着割草场、公共草场及放牧场3种草地利用模式下利用强度的增加, 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两大功能群的生物量递减, 而一、二年生草本功能群生物量递增。草地利用强度的增加, 使得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简单、脆弱。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放牧场最低, 在割草场最高; 均匀度变化并不明显。割草场利用模式有助于改善草原的健康状况, 而放牧场及公共草场利用模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放牧现象, 尤其是公共草场利用模式由于所有权不明确而缺乏有效的管理, 导致草原退化明显。  相似文献   

19.
Numerous experiment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plant diversity on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diversity and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along broad spatial gradients at a large scale is still unexplored.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of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with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microbial catabolic activity, catabolic diversity and catabolic richness along a longitudinal gradient in temperate grasslands of Hulunbeir, Inner Mongolia, China. Preliminary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CA) indicated that plant composit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separation along the axis 1, and axis 1 explained the main portion of variability in the data set. Moreover, DCA-axis 1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r = 0.735, P = 0.001), microbial catabolic activity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r = 0.775, P < 0.001) and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catabolic diversity: r = 0.791, P < 0.001 and catabolic richness: r = 0.812, P < 0.001), which suggested thatsome relationship existed between plant composition and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long the spatial gradient at a large scal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microbial catabolic activity, catabolic diversity and catabolic richness showed a significant, linear increase with greater plant species richness. However, many responses that we observed could be explained by greater aboveground plant biomas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plant diversity, which suggested that plant diversity impacted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mainly through increases in plant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20.
The Serengeti–Mara ecosystem holds one of the largest natural grasslands of the world, which is well known for its large herds of mammals. However, the bir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hese grasslands has hardly ever been studied. For the first time, a large‐scale study on grassland bird communities has been conducted in all typical open grasslands of the Serengeti National Park. We used ten grassland plots representing a gradient of increasing vegetation height and also including shrubs and trees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structure on the composition of grassland bird communities. Three communities of breeding birds were identified in relation to (a) short grass, (b) intermediate and long grass and (c) wooded grasslands. The bird communities of intermediate, long and wooded grassland were very similar, because of identical dominant bird speci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breeding birds of East African grasslands exhibit two contrasting habitat relationships: (1) birds that are restricted to short grass, and (2) species that are tolerant to vegetational shifts from intermediate grass via long grass to early stages of woody vegetation. Because the vegetation is often driven beyond this range in managed tropical grasslands through high grazing pressure or through shrub encroachment, we expect that the long‐grass bird communities will not generally resist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