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后记     
<正>内蒙古二连盆地在我国古近纪与新近纪地层及哺乳动物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这里不仅有发育良好、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沉积地层,而且研究历史已有90余年,更为重要的是二连盆地古近纪与新近纪地层和哺乳动物化石已经成为我国以及东亚地区相关研究的对比依据,对于认识亚洲乃至全球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丁抗 《生命世界》2005,(7):50-59
2005年5月19日至6月4日,著名的深海载人潜水器阿尔文的母船亚特兰蒂斯号科考船在东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海域进行了最新一次科考活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丁抗博士参加了此次科考。应本刊编辑所约,丁抗博士将亚特兰蒂斯号和阿尔文的考察活动,以及他本人的活动和感受记录下来,并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本刊编辑。由于在船上任务非常繁重,丁抗博士只能抽时间记录,所以邮件有的时候几天都没有一封,而有的时候一天却有好几封。为了将当前世界上最前沿的深海科考原汁原味地呈献给读者,本刊编辑将这些邮件删去了称呼与落款,整理成文。文章保留了邮件中的专业名词,英文,仅在后面括号中进行了标注。另外,文中出现的日期均以收到邮件的时间为准,当地与北京有11小时时差。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学的角度介绍了深海微生物的营养来源、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研究方法并展望深海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
《生命世界》2005,(7):63-65
2005年4月2日上午,"大洋一号"科考船从青岛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环球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科考船,是我国精心打造的5600吨级远洋科考船,是我国第一艘能充分满足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要求、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曾是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全长104.5米,排水量5600吨。1994年7月由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回来,初步改装后,更名为"大洋一号"。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察等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是我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2002年12月,"大洋一号"再次进行了船舶及调查设备的现代化改装。此次改装增装了动力定位系统和关键的调查设备,更新了甲板收放设备。船上一共建成多波束和浅剖、重力和 ADCP、磁力、地震、地质、化学、水文、生物基因等14个实验室。此外,还构建了  相似文献   

5.
近日,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组织的“2005中国大洋生物基因资源研究开发战略研讨会”在福建厦门召开。此次会议旨在加强我国大洋领域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了解国际相关研究领域的进展和趋势,推动我国深海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我国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通报》2013,(4):31-31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说,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09万m的海底泥沙中,原始微生物非常活跃,这表明那里存在适合贫营养环境的生态系统。研究小组开发出能够抗超深海水压的观测装置,向马  相似文献   

7.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将于2011年4月11日举办"病原微生物与感染研究热点论坛"。会议将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就国际当前病原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学科的现状及发展作报告。上午将邀请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Wun-ju Shieh博士作  相似文献   

8.
海上城市是最近讨论、研究和探索利用海洋空间的焦点,国内外专家设计和畅想的蓝图多种多样,发展的观点各不相同,国内目前重点研究未来城市的雏形——大型海上旅游设施。在此以现实工程水平为基础,从多角度谈谈我国未来30年海上城市的发展路线和模式。  相似文献   

9.
赛默飞世尔科技生命科学质谱研发总监Alexander Makarov博士近日获得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研究组织(HUPO)颁发的首个HUPO科学技术奖。该奖项表彰了Makaro博士对OrbitrapTM质量分析器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Makarov博士于2000  相似文献   

10.
欧亚之间     
正地中海新近纪地层会议有悠久的历史,第1届于1958年在法国普罗旺斯的艾克斯召开。中国的新近纪地层发育,哺乳动物化石丰富,研究程度很高,因此是陆相生物地层学领域最早走向世界的研究方向之一。当1979年第7届地中海新近纪会议在希腊的雅典召开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就派团参加了。近年来中国的新近纪研究取得了更大的进展,因此我受邀带着一名博士研究生参加2013年9月在土耳其伊  相似文献   

11.
对南海184站深海柱状剖面进行了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南海184站深海沉积从下至上划分了5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Ⅰ带(460-370 cm):Quercus(常绿)-Pinus-Dacrydium-Magnolia-Polypodiaceae孢粉带;Ⅱ带(370-250 cm):Taxodiaceae-Quercus(常绿)-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Ⅲ带(250-140 cm):Pinus-Polypodiaceae-Gramineae-Pteridium孢粉带;Ⅳ带(140-95 cm):Polypodiaceae-Pinus-Quercus(常绿)-Gramineae孢粉带;Ⅴ带(95-0 cm):Dacrydium-Pinus-Cyathea-Polypodiaceae孢粉带.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12万年以来4个植被、气候和古环境演替阶段,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184站柱状地层时代划分做了讨论,为南海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