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稀有ju鲫咽齿个体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有Ju鲫是一种2,4-4船2齿式的小型鲤科鱼类,通过对其胚后发育连续材料的观察,作者认为:1,成体中咽齿的行齿是遗留的早期替换齿;2,成体中排成一行的主行齿实际分属两代齿,其替换过程与幼体中齿的替换无本质上的差别;3,整个咽齿的替换过程可用Edmund的齿序理论和Osborn的假设共同解释。  相似文献   

2.
从鱼类解剖学和口腔医学的角度,观察和讨论了锦鲤咽齿、齿胚的形态结构和咽齿的替换,并对咽齿和咬合板做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锦鲤咽齿替换与齿胚有密切关系;咽齿替换分为两侧不同名齿同时替换、同侧两枚不同名齿同时替换和单侧一枚齿自主替换3种类型;咽齿替换是终生发生的,遵循着"被替换咽齿的骨性支持从基骨骨孔开始吸收-同名齿胚的移行与就位-旧齿脱落与新齿支持组织改建为骨性"的过程.认为齿胚的发育是启动咽齿替换的起始因素;锦鲤与野生鲤有近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鳑鮍鱼类为5-5齿式,主行齿数目为最普通的形式.但鳑鮍鱼类咽齿全部为单行,没有2或3行咽齿存在,咽齿的形态也表现出光滑和有锯齿的变异,显示出一定的独特性.Nakajima对琵琶湖中高体鳑鮍的咽齿替换过程作了简单描述1.由于方法和材料的限制,在他的研究中没有早期的材料.本研究采用人工受精、孵化和室内养殖的方式,从早期材料开始,观察咽齿替换的模式和形态变化,同时对比养殖情况下,自然产卵在蚌内,孵化发育后刚从蚌体游出的仔鱼材料,分析高体鳑鮍咽齿发育的系统学意义和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4.
高体PangPi咽齿个体发育过程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为5-5齿式,主行齿数目为最普通的形式。但鳑鲏鱼类咽齿全部为单行,没有2或3行咽齿存在,咽齿的形态也表现出光滑和有锯齿的变异,显示出一定的独特性。Nakajima对琵琶湖中高体鳑鲏的咽齿替换过程作了简单描述[1]。由于方法和材料的限制,在他的研究中没有早期的材料。本研究采用人工受精、孵化和室内养殖的方式,从早期材料开始,观察咽齿替换的模式和形态变化,同时对比养殖情况下,自然产卵在蚌内,孵化发育后刚从蚌体游出的仔鱼材料,分析高体咽齿发育的系统学意义和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5.
扁圆吻鲴下咽齿的个体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初齿期、过渡齿期和成齿期。初步期符合鲤科鱼类的一般规律;过渡齿期相当延长,产生全部齿位,6或7枚齿,齿的发生存在两种类型;成齿与幼齿的替换规律完全不同,发育进入成齿阶段后,主行齿由奇数齿位与偶数齿位交错替换转变为相二枚齿进行替换,替换公式为1-4,2-5,3-6或1-4-7,2-5,3-6(主行齿6枚或7枚),全部替换一次分三列替换波完成,可将扁圆吻鲴下咽齿的发育模式视为新的类型,副行齿在过渡齿期出现,与主行齿的发展模式不同,替换形式始终为相令齿位交错进行,本文还探讨了咽骨的发育及其对下咽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鲤咽齿个体发生及其与近缘种间关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鲤具鲤科咽齿个体发生的共同性征,又呈现其种的独特性状.主要特性;(1)主列齿相连3齿胚几乎同时出现、同时脱落,形成3个相连齿种同时置换的特殊模式;(2)主列齿发生中曾出现4枚齿,替换3代后A_4齿退化消失,最终齿式1.1.3-3.1.1,成为迄今3列咽齿的鱼类中齿数最少的种类.鲤与其近缘种间系统关系比较结果;依最近缘属顺次排列为中鲤、原鲤、肥鲤;而最近缘的亚科为肥亚科.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产自广西南宁盆地渐新世早—中期的鲤科鲤亚科一新属种——伍氏南宁鲤(+Nanningocyprinus wui gen.et sp.nov).化石材料包括一些咽喉骨和咽齿.这些咽喉骨和咽齿的以下特征组合明显不同于其他鲤科鱼类:齿式-3·2·1,主行第一枚咽齿大小是第二枚的3~4倍,第二枚咽齿及第二行第一枚咽齿咀嚼面上各仅有一条沟纹,咽骨前角很发育.该属种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鲤亚科是鲤科中较早的分支,中国南方很有可能是鲤亚科的起源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云南下禄丰组的早侏罗世中国尖齿兽的新材料显示出从前未曾认识到的早期哺乳动物牙齿特征.中国尖齿兽的门齿和犬齿,像非哺乳类犬齿兽一样,是多次替换的。新的中国尖齿兽幼体标本保存有前臼齿,前臼齿替换一次之后,在较大(更老)的标本上就永久消失。犬后齿分化为前臼齿与臼齿,以及前臼齿仅替换一次是现代哺乳动物的衍生特征。中国尖齿兽前边的臼齿可能无后继齿替换而消失;后边的臼齿替换一次.中国尖齿鲁当其成体的牙齿还在经受替换期间,头骨仍在继续生长。中国尖齿首是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的姊妹类群。中国尖齿兽的牙齿替换方式可解释为从爬行类原始多出齿系向哺乳动物进步的二出齿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由中国尖齿兽的多出齿系和其头骨无期限式生长推知,该类动物尚不具备现代哺乳动物所具有的有期限生长方式和哺乳特征。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产自广西南宁盆地渐新世早—中期的鲤科鲤亚科一新属种——伍氏南宁鲤(?Nanningocyprinus wui gen.et sp.nov)。化石材料包括一些咽喉骨和咽齿。这些咽喉骨和咽齿的以下特征组合明显不同于其他鲤科鱼类:齿式—3·2·1,主行第一枚咽齿大小是第二枚的3~4倍,第二枚咽齿及第二行第一枚咽齿咀嚼面上各仅有一条沟纹,咽骨前角很发育。该属种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鲤亚科是鲤科中较早的分支,中国南方很有可能是鲤亚科的起源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0.
爪鲵呼吸器官的胚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爪鲵(Onychodactylus fischeri)幼体、亚成体和成体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肤、外鳃、咽等呼吸器官进行了显微观察与比较分析,旨在揭示爪鲵不同发育阶段各呼吸器官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爪鲵的皮肤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厚,幼体阶段其背腹皮肤厚度相差不大,亚成体及成体背部皮肤明显厚于腹部;外鳃是幼体和亚成体爪鲵呼吸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发育外鳃逐渐完善,到亚成体阶段达到顶峰,随后逐步退化;咽部是爪鲵的重要呼吸器官,幼体期口腔和咽发育不完善,亚成体咽部逐渐发育,至成体时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