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室纤维性颤动是一种最严重的异位心律失常,它往往是导致心脏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室颤的治疗,电除颤的疗效最为肯定。电除颤又可分为体外除颤和体内除颤二种,其中体内除颤比体外除颤所需的能量小得多,只需25~60焦耳就够了。目前国外已有自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AICD)问世。这种除颤器是利用一根放置在心内的导管电极和心外膜电极作为放电脉冲的刺激电极,同时它们又是室颤讯号的接收电极,一旦室颤发生,且持续时间超过5~10秒种,被AICD感知后,除颤器就通过电极向心脏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利用UC3845的PWM去控制反激式充电电路,将该电路运用于体外除颤器中,改变传统电路的正激式充电方式,大大提高了充电效率,缩短了充电时间。此外,还对电路中变压器设计作了详细的计算和对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预防猝死,提高生存率,但_DCHFCRTD植入后由于心室激动顺序的改变,使QT间期延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加,潜在致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且CHF患者通常存在心肌解剖改变,传导的不均一性,也为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提供了维持的机制;而多次电击也可导致肌钙蛋白升高,引起心肌损伤,局部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加(DRVR)和QT间期延长,以及电除颤后心肌纤维化和急性细胞损伤,反复室速、室颤也会引起进行性左心功能不全、心肌细胞凋亡、恶化心律失常基质和增加心律失常易感性。CRT_D潜在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CRTD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与临床防治对策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_D)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预防猝死,提高生存率,但CRT_D植入后由于心室激动顺序的改变,使QT间期延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加,潜在致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且CHF患者通常存在心肌解剖改变,传导的不均一性,也为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提供了维持的机制;而多次电击也可导致肌钙蛋白升高,引起心肌损伤,局部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加(DRVR)和QT间期延长,以及电除颤后心肌纤维化和急性细胞损伤,反复室速、室颤也会引起进行性左心功能不全、心肌细胞凋亡、恶化心律失常基质和增加心律失常易感性。CRT_D潜在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CRT_D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与临床防治对策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1 心脏骤停概述心脏骤停是指由于种种原因使平时身体健康或看似健康的人的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 ,丧失了有效的泵血功能。此刻患者的血液循环立即停止 ,全身各个脏器的血液供应完全中断 ,患者立刻失去知觉 ,处于临床死亡阶段。此时如果得不到抢救 ,患者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 ,生还希望渺茫。心脏骤停是人类最危险的急症。就其紧急程度和危险程度而言 ,无论是过去、现在 ,还是将来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够与之相比。心脏骤停的患者必须在4 min之内得到抢救 ,否则死亡难以避免。因为心脏停跳后 ,全身各脏器的血液供应立即中断 ,氧气供应…  相似文献   

6.
颅骨自动钻孔技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骨钻孔为脑部微创手术的重要步骤,现有钻孔设备多采朋手动方式,钻孔设备没有任何判断钻穿的装置,钻穿骨头后停止钻进完全靠医生的经验来实现。介绍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种颅骨钻穿自动停刀的判断方法,提出了颅骨自动钻孔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一)在乙醚麻醉下,低温所致狗心脏活动障碍有三种型式,即心室颤动、心跳停止和心跳停止式心室颤动。动物的最终死亡温度为16.9±1.14℃。在最终温度与心脏活动障碍的型式之间,并无任何依从关系。(二)高渗葡萄糖溶液能防止低温下心脏发生颤动,但不能使动物死亡的最终温度降低。高渗蔗糖溶液并无此类作用,这说明葡萄糖对低温心肌代谢有特异作用。(三)育亨宾、奎尼丁和乳酸钠并不能防止低温性心室颤动的发生,由此表明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机能亢进、酸中毒等并非低温性心室颤动的重要诱因。(四)应用普鲁卡因溶液能显著减少低温性心室颤动的发生,并使动物的最终温度明显降至12.3±1.13℃(P<0.01)。普鲁卡因的这种效应似应归之于它对心肌组织的良性营养作用。(五)基于葡萄糖和普鲁卡因对低温所致心室颤动有良好的防止效果,因而有理由认为低温性心室颤动是低温直接引起心肌内代谢失调的结果。(六)本工作的结果可能为临床上防止低温性心室颤动提供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覃碧云  唐夏楠  周涛 《蛇志》2015,(2):199-201
<正>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造成有效排血停止,引起各脏器包括心脏本身缺血缺氧,从而导致患者突然死亡[1]。心肺复苏(CPR)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搏、呼吸骤停时实施的基本急救措施,其目的是保护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保持完善的脑功能[2]。有研究显示,心脏骤停10min后实施CPR的成功率几乎为零[3],每早1min复苏成功率提高10%。但目前我国的院前  相似文献   

9.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新近发现可能导致中国人心源性猝死的两个基因突变点 ,这为我国心源性猝死疾病的预防和基因治疗带来了希望。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疾病原因突然诱发恶性心律失常 ,从而导致病人突然死亡。此病在病发前常无预兆 ,临床各种心脏病症的检查也大多正常 ,因此 ,给该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仅我国每年因心源性疾病死亡的病人就达到上百万。目前各国科学家开始从基因水平上来寻找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手段。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是心肌复极延长综合征。对这一类患者进行常规遗传背景病症研究 ,发现该病与患者体内的 6…  相似文献   

10.
<正>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俄亥俄州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罕见的致死形式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同时研究者也开发出了一种方法来治疗这种疾病。心律失常是心脏系统功能失常的一种表现,其往往会引发不规律的心脏跳动,大多数患者会经历心脏乱跳,目前美国大约有4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脏心率  相似文献   

11.
苏联科学家扬柯夫斯基教授,不久以前在乌克兰科学院生理学研究所实验室作第554次使狗复活的实验。实验结果良好。在实验中,他把一种特殊装置——“人造心脏”和狗的颈静与动脉连接起来。“人造心脏”可以把狗的血液吸入血管和输入另一个装置,即“人造肺”中。4分钟以後,这隻狗即进入临床死亡状态,它的心脏和肺的作用停止了,反射也停止了。再过10分钟,他拨开“人造心脏”,  相似文献   

12.
门诊患者突发心脏骤停的抢救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凤艳  彭美姣  龙宽心 《蛇志》2010,22(3):297-298
心脏骤停是由于心脏因素及非心脏因素使心脏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突然停止而导致循环中断。发生心脏骤停后,复苏时问开始越早,预后越好,如果救治不及时,将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死亡。我院门诊部于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对19例突发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准确判断,及时进行心肺复苏(CPR),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急救技能抢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由长期糖尿病引起的心肌病,其发病不伴随高血压、冠心病等其他心脏危险因素,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临床并发症,由代谢紊乱引起,可产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并伴有微血管病变的广泛局灶性心肌细胞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主要由氧化应激、铁代谢和脂质代谢异常等因素诱发。在DCM发病过程中,存在心肌细胞糖脂代谢异常,并伴随着氧化应激导致心肌细胞Ferroptosis。本文针对近些年来DCM Ferroptosis相关的研究,综述了Ferroptosis和DCM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机制,为探究DCM发生机制和干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心电自动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1895年,荷兰生理学家W.Einthoven发明了心电图,之后心电图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100年后的今天,心电图仍然是描述心脏电活动的主要依据。 近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将心电图描记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并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心电图的自动诊断是计算机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最早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5.
循环停止以后,神經組織尤其是神經中枢的继續生存以及其功能停止以后的恢复的問題,仍旧是有兴趣的問題。因为这問題直接地牵涉到一些临床上的問題,例如在急性缺氧或窒息或由于麻醉以及主要是在心脏本身的手术所引起的心搏停止以后,神經系統功能的恢复与复活等等問題。心脏发生突然传导阻滞(Stokcs-Adams綜合病征),或心室纤維性顫动的时候,循环也是会停止的。  相似文献   

16.
恶性心律失常仍然是心脏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有效率仅40%,故目前国内外正开展恶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性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电击治疗。尤其是心室颤动,电击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此外,在科研中引起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以及进行多数电生理实验时,采用的是细胞外电刺激,其实质是电场与心肌组织电生理特性的相互  相似文献   

17.
在一些发达国家,心脏骤停已成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骤停最主要的原因,且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会增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发病的风险.通过药物和器械治疗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心脏电活动的细胞基础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由于时间和电压依赖性激活各种钠、钙和钾离子通道和泵产生的.心律失常机制包括折返,自律性异常和触发活动.折返是在组织水平发生的.异常的自动性和触发活动是细胞现象,能够存在于单个心肌细胞或细胞群.心律失常的发生就是上述电冲动传播从这个局部激动由细胞间传导至更多的心肌中.故研究人员提出开展基因治疗心律失常替代现有的治疗方法.在本文中,我们讨论应用基因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本机制并总结方法.  相似文献   

18.
锑剂是目前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主要药物,但对机体有显著的毒性作用。现在主要就这种制剂对于心脏的毒性作用来进行研究。早在1927年 Chopra 曾在动物实验上注意到锑剂对于心脏的毒性作用,但在药理学书籍上关于锑剂对于心脏的毒性作用,很少注意和分析。至于以往临床方面,只强调锑剂对于肝脏功能的影响,亦不很重视它对于心脏的毒性作用。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地应用酒石酸锑钾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曾发生突然死亡的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癌调强放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收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之间于我院就诊并进行调强放疗的肺癌患者161例,在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动态心电图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及物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前后窦性心律失常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偶发房(室性)心律失常、频发房(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以及ST-T段改变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后6个月时较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心脏V20、心脏V30、心脏V40以及心脏V50是动态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及心脏V40为动态心电图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调强放疗后偶发房(室性)心律失常、频发房(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以及ST-T段改变明显升高,性别及心脏V40为动态心电图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示波器照相记录仍是目前常用的记录方法之一。拍摄资料后,一般待胶卷冲洗好再进行核对整理,然后用手工书写编码,既浪费时间又易出错,且工作量较大。所以,实验工作者都希望有一种能对所拍底片根据先后顺序自动编码的装置。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带自动编码装置的示波相机出售,即使进口示波相机,并非都带有自动编码器。我们对荧光型计算器进行改装并与国产SB408和日本的PC-2A示波照相机进行组合,使编码工作完全自动进行,经多年实际使用,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