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铜绿假单胞菌和口腔细菌单独或共同作用于肺上皮细胞时,细菌黏附和侵入细胞的能力,探讨细菌间相互作用在呼吸道感染的最初阶段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培养法和抗生素保护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和口腔细菌单独或共同作用于肺上皮细胞时,细菌黏附和侵入肺上皮细胞的能力.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与口腔细菌共同作用于肺上皮细胞,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降低了铜绿假单胞菌的黏附能力,却增强了其侵入能力;而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影响口腔细菌对肺上皮细胞的黏附,同时增强口腔细菌侵入肺上皮细胞的能力.结论 口腔细菌,尤其是牙周可疑致病菌主要通过增强铜绿假单胞菌对肺上皮细胞的侵入而影响呼吸道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体内表达技术的研究策略筛选了志贺菌福氏2a侵入上皮细胞后诱导表达的基因,用基因突变技术进一步对它们的功能进行了鉴定.结果共筛选到13个胞内诱导基因,其中2个DNA甲基化相关基因、1个代谢相关基因、1个转录调控基因、3个插入成分、3个反义转录体、3个未知功能基因.突变体分析发现,3-甲基糖基化酶,柠檬酸裂合酶的编码基因和未知功能基因wcaJ的突变体在细胞和动物感染实验中都显示其存活增殖能力的降低,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志贺菌在上皮细胞内的存活和增殖.同时也表明,这种在上皮细胞内的存活增殖能力是志贺菌主要的毒力体现之一.但是,未知功能基因yaiC的突变体只在动物体内表现出明显的毒力缺陷,在上皮细胞内没有明显的增殖缺陷,这表明yaiC基因参与其他毒力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志贺菌的致病机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体内表达技术的研究策略筛选了志贺菌福氏2a侵入上皮细胞后诱导表达的基因, 用基因突变技术进一步对它们的功能进行了鉴定. 结果共筛选到13个胞内诱导基因, 其中2个DNA甲基化相关基因、1个代谢相关基因、1个转录调控基因、3个插入成分、3个反义转录体、3个未知功能基因. 突变体分析发现, 3-甲基糖基化酶Ⅱ, 柠檬酸裂合酶的编码基因和未知功能基因wcaJ的突变体在细胞和动物感染实验中都显示其存活增殖能力的降低, 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志贺菌在上皮细胞内的存活和增殖. 同时也表明, 这种在上皮细胞内的存活增殖能力是志贺菌主要的毒力体现之一. 但是, 未知功能基因yaiC的突变体只在动物体内表现出明显的毒力缺陷, 在上皮细胞内没有明显的增殖缺陷, 这表明yaiC基因参与其他毒力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志贺菌的致病机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讨论志贺菌侵袭入胞的分子机制和胞内机制,其中Ipa慢白可促进志架菌入胞,IpgC作为胞的分子伴侣。细菌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可以刺激Ipa蛋白通过Mxi-Spa转位子分泌,Mxi-Spa转位子是一种Ⅱ型分泌系统。志贺菌侵袭时,宿主细胞发生细菌骨架重排和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5.
通过使用噬斑形成试验、透射电镜及检测志贺菌蛋白表达等方法,研究志贺菌对Hela细胞的侵袭能力。研究发现:37℃培养条件下,胞质内出现成堆的志贺菌;30℃培养条件下,细菌主要分布在细胞外。SDS-PAGE显示,与30℃培养条件相比,在37℃培养下,志贺菌表达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噬斑形成发现,12株福氏志贺菌强毒株,有9株噬斑数>1000个/ml,而2株弱毒株噬斑数则在50个/ml以下。透射电镜证实了志贺菌对细胞的黏附、侵入和释放过程。结果表明:志贺菌对细胞的侵袭能力受温度的影响;不同志贺菌流行株对细胞的侵袭力存在着差异:实验也显示,应用HeLa细胞研究志贺菌侵袭力是一种简便易行且价廉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志贺菌是革兰氏阴性、胞内兼性厌氧菌,它引起的志贺菌病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全球每年有1.6亿病例,其中死亡110万.志贺菌可分为4个血清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各血清群代表株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使得相关研究进入了全基因组时代.本文简要总结了志贺菌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志贺菌毒力检测的常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贺菌属的细菌以人类为特异性宿主,感染人类肠上皮细胞,多导致痉挛性腹痛、腹泻、发烧等症状,是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志贺菌的致病机理主要由其Ⅲ型分泌系统调节。志贺菌侵袭力的高低及毒力强弱决定了其致病性的强弱。我们简要介绍志贺菌属细菌的毒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黏附阴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刮取健康妇女阴道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在乳酸杆菌代谢产物的干预下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黏附阴道上皮细胞的情况.结果 和结论 乳酸杆菌代谢产物能够明显抑制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对阴道上皮细胞的黏附.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在1986年从二例急性菌痢患者的脓血便中分离的二株同一血清型的志贺氏菌。用目前所有志贺氏菌型别的诊断血清鉴定这二株菌以及用志贺氏菌各血清型的代表株检查该二株菌制备的抗血清,其结果一致。仅与痢疾志贺氏菌8型和鲍氏4型有低效价的凝集,与大肠杆菌O6、O7和O150也无交叉,因此是一个新的志贺氏菌血清型,此二株菌能引起豚鼠角膜炎,侵入上皮细胞,琼脂糖电泳显示大质粒存在,是有侵袭力的毒株。鉴于该型菌株发酵甘露醇,而与福氏志贺氏菌无抗原关系,因此为鲍氏志贺氏菌。 由于现在已有鲍氏1—18型,建议该新血清型为鲍氏志贺氏菌19型(Shigella boydii serotype 19)。  相似文献   

10.
细菌侵入宿主细胞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细菌侵入宿主细胞时所涉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行了简要综述,概述了耶氏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产单核细胞李氏菌、沙门菌及志贺菌等侵入哺乳动物细胞时相关分子的性质、结构与功能,并对宿主细胞上的受体分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凝结芽胞杆菌TBC 169株对肠道致病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 研究凝结芽胞杆菌TBC 169株对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普通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先将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等6种菌分别进行单独培养,测定不同培养时间内的pH和活菌数,然后将凝结芽胞杆菌TBC 169株分别和致病菌进行混合培养,再测pH和活菌数,并与单独培养时的测定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凝结芽胞杆菌TBC 169株对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等6种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伤寒沙门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更强。结论 凝结芽胞杆菌TBC 169株对肠道致病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莹  魏晓晴  吕广艳  高颖  金海威 《生物磁学》2009,(16):3053-305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H.pylori—HSP60)感染胃上皮细胞后ERK与白介素-8(IL-8)分泌的关系。方法:利用ELISA技术,对活菌(IntactH.pylori)、死菌(Heat—killedH.pylori)及H.pylori—HSP60刺激胃上皮细胞KATOIII的IL_8蛋白分泌水平进行分析,观察IL-8随以上抗原浓度梯度的变化及ERK抑制剂PD98059对其分泌量的影响;利用Westernblot技术,观察KATOⅢ胞中磷酸化ERK随IntactH.pylori、Heat—killedH.pylori及H.pylori—HSP60刺激时间的变化状况。结果:IL-8的分泌随着IntactH.pylori、Heat—killedH.pylori及H.pylori—HSP60刺激浓度的升高而增高;H.pylori刺激KATOⅢ胞1h后ERK开始表达,其中IntactH.pylori在9h时表达达到高峰,Heat·killedH.pylori在24h时达到高峰,而H.pylori-HSP60刺激KATOⅢ胞6h后ERK开始表达,9h时达到高峰;PD98059抑制了H.pylori—HSP60诱导的IL-8的分泌。结论:ERK介导了H.pylori—HSP60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的IL-8的分泌。  相似文献   

13.
从GOLD基因组在线数据库中下载志贺氏菌S.flexneri2a301、S.flexneri5b8401和S.sonneiSs046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SignalP、PSORT-B、Cell-Ploc、TMHMM、Phobius、LipoP和PRED-TMBB等生物信息学工具,筛选可能成为疫苗组份的表面抗原。结果分别从3株志贺氏菌的全基因组中得到了96、158和107个ORF,它们分别编码一系列的脂蛋白、β-桶型跨膜蛋白或分泌性蛋白,组成了一个疫苗候选抗原的信息库。上述ORF编码的蛋白在3株志贺氏菌中呈现良好的同源性,有63种候选抗原在同源性分析中被发现同时存在于3株志贺氏菌中。说明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作为高通量筛选志贺氏菌疫苗候选抗原的辅助工具,且为志贺氏菌新疫苗研制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14.
<正> 志贺氏菌感染的致病作用 60年代的研究提示,痢疾杆菌致病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步骤是感染结肠上皮细胞,目前对志贺氏菌属的研究就是基于这些观察之上。当进肠腔的志贺氏菌侵袭肠粘膜后,在细胞内生长的细菌引起溃疡、炎症,并出现临床腹泻症状。丧失了侵犯粘膜能力的突变株不能引起疾病。  相似文献   

15.
利用λ-Red重组系统对福氏2a志贺氏菌301株ipaH4.5基因进行缺失突变,构建了福氏2a志贺氏菌301株ipaH4.5基因缺失突变株?ipaH4.5,利用低拷贝质粒构建ipaH4.5缺失突变株的回复突变株△ipaH4.5HF。PCR方法证实了ipaH4.5基因的缺失和回复。对野生株、突变株和回复突变株的生长代谢及细胞侵袭能力进行比较;ELISA方法检测3株菌侵袭鼠J774巨噬细胞后培养上清中炎性因子的水平。生长代谢实验表明缺失和回复ipaH4.5不影响志贺氏菌的生长速度,侵袭实验表明缺失和回复ipaH4.5也不影响志贺氏菌对HeLa细胞和鼠J774巨噬细胞的侵袭能力,表明ipaH4.5基因与志贺氏菌的生长代谢和侵袭能力无关;鼠J774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提示该基因在志贺氏菌侵入细胞后抑制宿主细胞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太原地区近6年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临床诊断细菌性腹泻病,便培养已分离到病原菌1080例作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埃希菌属486株(45%),居于首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埃希菌属、肠球菌属、酵母样真菌、志贺菌属、假单胞菌属。各年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要检出菌,志贺菌逐年减少。年龄分布中,婴儿的构成比最高(44.4%)。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假单胞菌属、沙门菌属、气单胞菌属此5种杆菌对13种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依次为舒普深、痢特灵、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丁胺卡那、头孢噻肟、诺氟沙星、头孢呋辛、哌拉西林、头孢唑啉。从埃希菌属近6年的耐药性变迁资料可以看出,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结论传统的致病菌志贺菌属、沙门菌属较少,而肠球菌属、假单胞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杆菌属、肠杆菌属、酵母样真菌等条件致病菌肠炎占有相当比例。各种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加,第三代头孢除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低外,其余都较高。提示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用药指证,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志贺菌基因组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志贺菌属(Shigella)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细菌性痢疾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多重耐药型和新血清型志贺菌的不断出现给志贺菌的监测和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为深入了解志贺菌的进化来源、变异机制及传播规律等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控制细菌性痢疾的蔓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首先从遗传来源角度探讨志贺菌与大肠杆菌的进化关系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随后对福氏、宋内和1型痢疾志贺菌的基因组进化进展进行了总结,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耐药基因变异在进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为志贺菌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1.遗传学实验研究能客观评价某些因子在感染过程特定阶段中的意义。如,利用遗传学方法曾发现普通的细菌纤毛虽然与粘附力有关,但无助于细菌侵入细胞内。固此可以假定:志贺氏菌粘附于上皮细胞并开始侵入过程的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与其菌毛受体不同。标记细菌的研究证明:福氏志贺氏菌O抗原(抗原3.1)脂多糖的主要结构不仅参于与吞噬细胞的相互作用,而且也参于细菌粘附于上皮细胞的过程。各种生化型的R突变株在上皮细胞组织培养中并不留下痕迹,而在有着正常抗原结构的痢疾菌株侵入的上皮细胞内呈现明显的示踪标记,这表明假设的侵入因子也参于粘附过程。以前称为型特异性成分的脂多糖第二侧链,在侵入上皮细胞过程中不具重要作用,虽曾报导它对机体的体液和细胞防预因子有很大的抵  相似文献   

19.
183株志贺菌的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本地区细菌性痢疾菌群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对183株志贺菌进行菌群分型及药敏分析。结果183株志贺菌有福氏志贺菌168株(91.8%);宋内志贺菌9株(4.9%);痢疾志贺菌4株(2.2%);鲍氏志贺菌2株(1.1%)。药敏试验显示志贺菌对四环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严重;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诺氟沙星比较敏感。结论本地区志贺菌主要是福氏志贺菌Ⅱa,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毒力因子经Ⅲ型分泌系统转运入宿主细胞是肠道致病菌致病必需的。毒力因子分泌前,分子伴侣与毒力因子在胞质中特异性结合。侵袭质粒基因C(IpgC)是一个伴侣分子,能结合志贺菌的侵袭质粒抗原B(IpaB)和C(IpgC)。该研究报道了IpgC的晶体结构以及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