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额鹱卵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报道白额鹱卵壳的壳膜、孔锥层、海绵层、表层等的超微结构,并对卵壳元素进行TN-5500能谱分析。  相似文献   

2.
黑叉尾海燕是海洋性鸟类,青岛沿海岛屿是其主要繁殖地之一。本文着重记述了其迁徙、分布、活动规律、繁殖习性、雏鸟生长等。1986、1987年共环志黑叉尾海燕2802只,1987年共回收环志鸟395只,其中春季247只,秋季148只;1986年环志的258只中回收到123只。两年的观察,该鸟5月17 ̄30日先后迁来,7月开始产卵,8月出雏。  相似文献   

3.
白额鹱繁殖生态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白额鹱在我国海区从辽宁到台湾均有分布。在青岛繁殖,但有关繁殖情况所知甚少。1989—1991年,我们在青岛沿海的大公岛对白额鹱的分布与繁殖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4.
白额鹱生态及迁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青岛沿海岛屿是白额鹱的主要繁殖地之一。1987-1991年观察,白额鹱于2月中旬前后迁抵大公岛,筑于岩洞石隙中,6月底至7月上旬前后开始产卵,年产1窝,每窝1枚。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迁离。该鸟上岛上(巢洞外)为夜间活动性鸟类,雌雄羽色相同而鸣声显著有别,故根据鸣声判断雌雄与求偶行为。回收环志鸟表明,白额鹱翌年仍返回原地繁殖。  相似文献   

5.
三种海鸟卵壳的超微结构和无机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扫描电镜和TN-5500能谱仪对三种海鸟卵壳的超微结构和基本无机元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基本结构相似,但表层突起和裂纹,乳锥和锥本形态,以及气孔在单位面积内的数量,壳膜与卵壳的锚连方式,壳膜元素组成等都存在着不同,这既反映其遗传,繁殖生理功能上的差异,也显示了不同种鸟卵壳之间的相似和相异性,因而对研究严分类和地理分布具有一定差异价值。  相似文献   

6.
骆鹰  庾太林  李汉华  庞玉婷  陈莹 《四川动物》2007,26(1):145-147,151
采用全部收粪法试验、代谢试验和统计分析,对不同日龄组白颈长尾雉(Syrrnaticus ellioti)和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能量代谢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冬季3~4年种鸡组白颈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每只每天平均摄入能分别为(461.90±129.06)KJ和(425.67±61.24)KJ,能量代谢率分别为(87.14±1.56)%和(89.66±1.09)%;210日龄组白颈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每只每天平均摄入能分别为(492.78±160.41)KJ和(560.59±133.18)KJ;能量代谢率分别为(84.83±2.25)%和(86.98±1.26)%,这说明冬季黑颈长尾雉的能量代谢率高于白颈长尾雉。  相似文献   

7.
Luo Y  Yu TL  Huang CM  Zhao T  Li HH  Li CJ 《动物学研究》2011,32(4):396-402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在5~35℃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的代谢率(MR)、热传导(C)和体温(Tb)等指标,探讨了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热中性区(TNZ)分别为24.5~31.6℃和23.0~29.2℃。在5~35℃的温度范围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能保持稳定的体温,分别为(40.47±0.64)和(40.36±0.10)℃;在热中性区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平均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1.36±0.84)和(2.03±0.12)mLO2/(g.h),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77%和86%。在下临界温度以下,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的最小热传导分别是(0.12±0.01)和(0.17±0.01)mLO2/(g.h.℃),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119%和124%。这两种鸟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是: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都具有较低的代谢率,较高的体温和热传导,能较好地适应南方湿热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8.
动物行为的偏侧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各个类群,特别是具有仪式化展示和打斗行为的鱼类。越南黑叉尾斗鱼(Macropodus spechti)是一种雄性个体间具有模式化展尾行为小型淡水鱼类。本文主要研究越南黑叉尾斗鱼展尾行为或眼睛使用的偏侧化现象,以及镜面影像对其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越南黑叉尾斗鱼中在个体(94.6%,n=35)和群体(左侧化指数:LⅠ=0.25±0.19)水平均具有明显的左侧化倾向;镜面影像会降低斗鱼的展示强度和左侧化倾向(LⅠ=0.10±0.23),但是,对水面呼吸的频次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越南黑叉尾斗鱼的左侧化倾向是对"头-尾"相对展示的一种适应,而镜面影像中"头-尾"展示姿势的变化对越南黑叉尾斗鱼的展示行为具有明显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反应强度(换气次数)上并没有差异,由此认为越南黑叉尾斗鱼对镜面影像缺乏自我识别能力。同时,由于偏侧化现象的存在,使得使用镜面影像无法获得和真实个体一致的行为响应结果。本研究对未来行为学研究中如何使用镜面影像研究动物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一次饱食投喂(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作为一个处理组,每天每个处理组饱食投喂一次)和分段式连续投喂(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间段,每天每个实验缸连续投喂8次)两种方法研究斑点叉尾和杂交鲟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同时研究它们在摄食后24h内胃和全肠的排空时间。结果显示,在两种投喂方式下,斑点叉尾均表现出24h 一周期的摄食节律,两个日摄食率高峰值均出现在06:00和18:00(P<0.05)。杂交鲟在一次饱食投喂下表现出24h一周期的摄食节律,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7:00和05:00,在分段式连续投喂时表现出48h 一周期的摄食节律,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7:00和36:00。在摄食后1-9h 内,斑点叉尾的胃内含物比率急剧降低(P<0.05),并在24h 时出现极低值(P<0.05),而1-9h 内全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P<0.05),在9h时达到最大(P<0.05),在24h出现极低值(P<0.05)。在摄食后1-7h内,杂交鲟的胃内含物比率迅速下降(P<0.05),在24h 时出现极低值(P<0.05),1-7h 内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P<0.05),24h 时呈现极低值(P<0.05)。结果表明,两种实验鱼表现出不同的昼夜摄食节律,该节律受各自胃肠排空时间的影响,也受投喂时间的影响。研究建议,在斑点叉尾和杂交鲟幼鱼的养殖中宜在光线较弱的清晨(05:00-06:00)和黄昏(17:00-18:00)进行投喂。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种类小鼠卵透明带3(zp,)的免疫不育效果,并筛选高效且具有物种特异性的DNA抗生育疫苗,本研究选择草原兔尾鼠卵透明带3(Lzp3)和昆明白小鼠卵透明带3(Mzp3)构建不同的DNA抗生育疫苗表达载体,pcDNA3-mzp3(pcD-M)、pcDNA3-1zp3(pcD-L)、pcDNA3-aat-comp-mzp3(pcD-ACM)和pcDNA3-aat-comp-lzp3(pcD-ACL)分别免疫NIH小白鼠。研究中用水动力转染技术取代传统的Hela细胞真核转染检测小鼠体内真核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四种质粒均能在小鼠肝脏中进行表达;ELISA图示表明重组质粒均能使小鼠激发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抗生育结果表明四种DNA疫苗均具有免疫不育的效果(P〈0.05),其中pcDNA3-aat-comp-mzp3(pcD-ACM)的免疫效果最好(P〈0.01);卵巢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pcD-M和pcD-L组卵巢结构与对照小鼠区别不大,而pcD-ACL和pcD-ACM组卵巢结构发生病理性变化。结果初步说明草原兔尾鼠和昆明白小鼠卵透明带3对NIH小白鼠均有抗生育效果,但不具有物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