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50年代前,四碘甲腺原氨酸(T_4)一直被认为是甲状腺所分泌的、唯一直接在细胞水平发挥生理作用的激素。1952年Gross和Pitt-Rivers首次发现:人类血清中存在三碘甲腺原氨酸(T_3)。此后的研究证明:T_3也是甲状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其浓度虽仅为T_4的1/40;但无论在动物或人类,T_3的生理作用均比T_4大3~5倍。给予无甲状腺病人T_4后,可转变为 相似文献
2.
50年代前,四碘甲腺原氨酸(T_4)一直被认为是甲状腺所分泌的、唯一直接在细胞水平发挥生理作用的激素。1952年Gross和Pitt-Rivers首次发现:人类血清中存在三碘甲腺原氨酸(T_3)。此后的研究证明:T_3也是甲状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其浓度虽仅为T_4的1/40;但无论在动物或人类,T_3的生理作用均比T_4大3~5倍。给予无甲状腺病人T_4后,可转变为T_3;正常情况下至少约有1/3的T_4在外周转化为T_3。这些发现使人们对T_4是否具有生理作用产生疑问。既然T_4通过转化为T_3间接发挥作用,那么T_4本身是否还有生理作用?如果分泌的大部分T_4转为代谢更强的T_3,为何机体需要两种形式的甲状腺激素?T_4仅仅是T_3的前身吗?它是否有不同的独立功能? 相似文献
3.
<正>答: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uria,PKU)是一种氨基酸代谢异常疾病。经典型PKU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PAH)的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或丧失,致使血中苯丙氨酸代谢受阻,不能转化为酪氨酸,表现为高苯丙氨酸血症和高苯丙酮酸尿症。非经典型PKU分别由DHPR,GTP-CH,6-PTS基因的突变所引起,导致生物喋呤代谢缺陷,影响苯丙氨酸羟 相似文献
4.
答:所说的立体感就是立体视觉,是人对三维空间各种物体远近、前后、高低、深浅和凹凸的感知能力,是人在进化发展历程中获得的一项特有的双眼高级视觉功能。人在用双眼看同一物体时,这一物体的影象就分别落在了两眼的视网膜上,形成基本相同的两个影象。由于左右两眼有一定的距离,这样物体的每一点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投影的对应点就不完全相同,而是有一个微小的位置差移,这个差移称为视差。当眼睛将视差传到大脑,经加工后,大脑就可把两眼传入的两个平面影象合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影象,即立体视觉。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初,根据甲状腺激素不能使脑组织耗氧量增加的实验结果,认为脑属于对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的器官,甚至认为脑对甲状腺激素根本不发生反应。后来,大量临床和实验室观察都证明,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可使脑组织的形态、生化和机能发生一系列损害,因此,怀疑脑对甲状腺激素不发生反应的论点。近年来,对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甲 相似文献
6.
7.
答:在现行的高中《生物》必修课本第1册“实验一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测定”中,介绍了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还介绍了“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的糖,叫做还原糖。”在这里很显然是把果糖当成一种还原糖了,而在高中课本的有机化学内容里,一般称不具醛基而含酮基的有机物本身是没有还原性的,果糖属多羟基酮,不具醛基而含酮基,那么为何还称果糖为还原糖呢?其实,果糖和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葡萄糖属多羟基醛,是一种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 相似文献
8.
9.
对Yangtzedonta pri mitivaYu模式标本(标本登记号:84430)的化石保存类型进行讨论,确认这应当是一枚单壳瓣实体标本,而非内模标本,由此判断,余汶(1985;Yu,2005)所描述的肌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片状齿突"(余汶,1985)或"片状脊"(Yu,2005)很可能是外来的附加物,并非壳体的组成部分。无论如何,84430标本现有的形态证据尚不足于将它与双壳类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16.
当代多学科的互相渗透,使过去偏重于形态描述的古生物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少的传统结论正在为新的科学实验所修订。过去的教科书和科普文章中,总是把恐龙当成愚蠢笨拙的象征。画家笔下的典型的恐龙,常常是巨大的体躯上搭配着很不相称的豌豆般的脑子;它们在阴沉的沼泽中,迟钝地跋涉着。在谈到恐龙的绝灭时,也经 相似文献
17.
《遗传变异》一章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而“遗传的物质基础”则是重点中的重点和难点。但教材中一些模糊的说法却会使学生乃至教师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前不久笔者从不同的练习册上看到两条相似的题目: 1、组成人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中核酸的核苷酸分别有多少种? A、8,4,4 B、4,4,4 C、5,4,4 D、8,4,5 2、组成人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中遗传物质的核苷酸分别有多少种? 供选答案相同。一些同学和老师认为这两条题目都应选A,因为教材(最 相似文献
18.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人类终须一死,在一生中最感苦恼的,就是死亡。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大自然的现象就可发现,并不是每种生物都一定会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设想,死亡并不是绝对的。有些人痴心妄想永葆青春,但对水螅来说,这并不是梦想。这类淡水生的管状生物新陈代谢非常快。它身上几乎所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