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的一只雌性大熊猫分娩后发生产后出血,采取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利用抗菌素药物防止感染的原则对母兽进行治疗,4d后恢复正常。治疗期间取出两只初生幼仔,利用自制人工保温箱将幼仔成功地从雅安长途运回卧龙进行人工育幼;并对母兽进行育幼行为培训以保持母性行为,母兽康复后主动接受幼仔成功哺育成活。  相似文献   

2.
圈养大熊猫的系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Sparks Verl.4软件结合手工算法对现有的圈养大熊猫系谱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群体规模小,漂变是导致遗传多样性丢失的主要因素。由于分散管理,现有群体正面临着近亲交配、种源枯竭的危险。因此,应统一遗传管理,加强各繁殖系之间的基因交流,使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之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收集了一只14岁大熊猫产后17d内的乳汁样品10个,包括产后第2,3,5,6,7,8,9,11,12和17天,并测定了这些样品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即粗蛋白(CP)、粗脂肪(EE)、乳糖(Lac)、17种氨基酸(AA)含量的总和、5种常量元素(Ca,P,K,Na,Mg)和6种微量元素(Fe,Cu,Mn,Zn,Co,Se)。结果如下:(1)每个样品的粗蛋白和17种氨基酸含量的总和十分接近,分别在5.20%~7.50%和5.17%~7.62%的范围内波动;乳糖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87%~1.51%;粗脂肪为0.6%~3.2%;(2)粗蛋白和总氨基酸含量第3天明显低于第2天,从第3天到第6天逐步升高,第7天有些下降,从第7到17天逐渐上升;乳糖含量变化不大,在1%左右,第2,3和5天接近,第6天明显升高。之后逐渐降低直至第17天;粗脂肪含量波动较大,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绝大多数矿物元素含量随产后时间的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3)产后6~7天的乳汁样品营养物质含量与一周后有明显差别。作者建议在幼大熊猫人工乳的配制方面,应依据大熊猫乳汁的营养物质含量,充分保证蛋白质水平。降低乳糖含量,同时供给充足的矿物质元素;必须根据幼大熊猫的日龄及其生长发育情况,调整人工乳的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保护动物,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随着圈养种群的迅速增加,各种传染性疾病对大熊猫的威胁较大,有效的疾病防治便成了保证大熊猫种群安全的重要措施。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于2003年出现了一次较大的  相似文献   

5.
<正>微量元素包括Fe、Cu、Cr、Mn和Zn等,虽含量极微,但具有极重要的生理功能,涉及机体的生长发育、免疫代谢等生命活动过程(Shenkin,2008; Subrahmanyam et al.,2015),也是反映机体新陈代谢及生理功能状况的重要指标(Carpene et al.,2017)。例如Fe元素参与机体氧的运输和贮存(Abbaspour et al.,2014),血清铁被认为是动物营养评估的生化指标(Ganapathy et al.,2011); Cu元素是多种氧化酶的重要组分,参与动物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Desai et al.,2014)。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圈养大熊猫主食竹食谱组成及主要影响因素,并为圈养单位提供科学合理的食物营养配比和饲养管理建议。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10 只成年大熊猫4 年(2009. 03 -2013.02)的饲养数据,3只成年大熊猫1 年(2012. 07 -2013. 06)的觅食行为观察数据,以及投饲的3 种竹笋和5 种主食竹常规养分和总黄酮含量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基地圈养大熊猫偏好竹笋,喜食巴山木竹叶、白夹竹茎和苦竹茎,随机采食箬竹叶和刺竹茎;基地大熊猫根据投饲竹种类和季节的变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食谱组成;对投饲竹各部位成分比较分析发现,投饲竹养分含量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中粗蛋白、粗脂肪、蛋白质和能量比都以竹叶最高,竹枝次之,竹茎最低;干物质和粗纤维的含量则以竹茎最高,竹枝次之,竹叶最少;竹茎和竹枝呈现钙少磷多的现象,而竹叶则是钙多磷少;各投饲竹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以叶中最高,枝中其次,茎中最低。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主食竹食谱的选择遵循能量和营养学的规律,选择适口性强、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假说。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呼名“张卡”,年龄6岁,体重100 kg,系谱号505,幼时从宝兴县野外救回。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良好,2005年正常发情配种后未受孕;2006年春季发情配种。7月8日开始减食部分精饲料,7月11日始见母兽活动明显减少,外阴稍肿胀;产前1周(8月1日)废食精饲料,吃鲜嫩竹枝叶部分。怀孕期140天,于8月5日19:15~22:19,出现较多而持续的舔阴、阴户流出分泌物;烦躁不安、抓扯竹子、抓摇兽舍门或抓地面、不时走动或吃竹、频繁起坐、排便等行为活动。表明动物生产发作,腹痛开始;22:20动物首次出现努责(阵缩开始);22:50努责时首次伴随咩叫声,表明腹痛加剧。8月…  相似文献   

8.
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动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彦  黄炎  曹家林 《四川动物》2005,24(4):484-489
采用直线回归方程、4次方程和指数增长式微分方程等数理分析方法,对全世界1953~2003年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对大熊猫的圈养种群数量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拟合很好的4次多项式方程,1953~1987年的圈养种群增长曲线成S型,1998年后的种群增长成直线或指数式.依此进行预测,从1998年以后只依靠现有饲养种群167只就可能使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全世界种群数量2007年可突破200只,2009年可能达到220~240只,大概在15~22年后全世界饲养种群数量就能够翻一番,达到330多只.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219只圈养大熊猫的体重进行分析,发现圈养大熊猫初生幼仔的体重为(0.16±0.04)kg,其与母兽的体重相关性不显著;幼仔期平均体重为(13.74±10.64)kg;亚成体期平均体重为(78.30±27.05)kg;成年个体平均体重为(112.25±12.04)kg;老年个体平均体重为(100...  相似文献   

10.
圈养大熊猫群体间的基因流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圈养群体的遗传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实现不同群体间的基因交流.为了全面评估大熊猫圈养群体间的基因流状况,本研究以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的31只圈养大熊猫(简称卧龙群体)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楼观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37只圈养大熊猫(简称成都群体,其中楼观台1只)为研究对象,以7个大熊猫微卫星位点为分子标记,发现卧龙群体和成都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很低(Fst=0.041,P=0.001);尽管整个圈养群体的近交程度较低(Fis=0.026),但是成都群体的近交系数(Fis=0.045)远高于卧龙群体的近交系数(Fis=0.002);谱系分析、贝叶斯分析和系统进化法分析均显示,这两个群体间存在着基因流,但是这种基因流是单向的.此结果提示各个大熊猫饲养单位之间必须实现更多的合作,将大熊猫群体作为一个管理单元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更多的基因流.  相似文献   

11.
周小平  谭迎春  宋仕贤  王鹏彦  张和民 《四川动物》2005,24(2):143-146,F002
2003年7月8日~2004年7月7日,用聚焦动物法和点取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首次进行放归前期野化培训的两岁龄大熊猫双胞胎之一“祥祥”,及其对照个体大熊猫双胞胎之二“福福”(生活在传统兽舍之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对观察数据进行定性分析。X^2适合度检验表明:1.在不同的环境下,大熊猫的行为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取食、机械行为、人为干扰和寻食行为所占时间不同;人为活动对大熊猫行为的影响不同。2.行为多样性指数不同。3.在不同环境下,大熊猫的生态习性也是有差异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竹子的利用;二是对不同区域的利用。培训结果表明,影响将来放归的重要因素是圈养条件下形成的机械行为和对人及人工食物的依赖性。因此,在将圈养出生的大熊猫真正放归野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大熊猫尿液样本采集和保存方法,系统总结了大熊猫尿液类固醇激素的提取方法、测定方法以及大熊猫尿液类固醇激素在应激反应监测、发情期监测及最佳配种时间选择、雌性卵巢功能和妊娠监测、雄性繁殖力评估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工作,对大熊猫尿液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了认识大熊猫乳中氨基酸的组成特点,将大熊猫乳经6 mol/L盐酸水解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不同泌乳阶段的20个乳样的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大熊猫初乳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是谷氨酸,约为5.2 g/L;常乳和干乳期乳腺分泌物中含量最高的是脯氨酸;总氨基酸含量在泌乳2~10 d内变化不明显,平均值约为34 g/L;干乳期乳中氨基酸含量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4.
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大中型伴生兽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小相岭山系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大中型兽类的种类、主要遗留痕迹的鉴别特征以及对大熊猫的影响;统计了大熊猫伴生动物的样线遇见率,反映了不同伴生动物的相对数量。本文对进一步研究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的伴生动物,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岷山山系大熊猫自然保护区2003年生物多样性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岷山山系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种群和面积最大的大熊猫栖息地。到2003年底,在该地区已建立了20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从2003年开始,岷山1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实施了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通过监测,了解了岷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状况、人为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情况,以及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情况,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监测活动还提高了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建议今后将自然保护区监测工作纳入自然保护区日常工作中。  相似文献   

16.
汤纯香  李德生  王承东  邓林华  张钰 《四川动物》2006,25(4):788-789,F0004
首次报道了一例大熊猫患罕见的食道梗阻症的发病经过、临床诊治及解剖病理变化。并对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Dynal磁珠富集大熊猫微卫星标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Dynal磁珠-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探针与大熊猫基因组酶切片段杂交,捕获400—600bp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连接到pGEM-T载体中,构建富集微卫星序列的小片段插入文库。应用γ^32P标记的探针筛选文库,从2880个转化子中获得了260个阳性克隆。对54个序列进行了测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大熊猫微卫星引物37对。该方法能有效提高筛选微卫星标记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四川宝兴县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兴县境内现有的164只大熊猫可被视为一异质种群,分为亚种群A(东河:115只)、亚种群B(西河以西:40只)及亚种群C(三岔河以下:9只).应用漩涡模型(VORTEX 8.42)对影响该异质种群未来动态的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 表明:近亲繁殖对该异质种群和各亚种群的影响较为明显,随着近亲繁殖程度的加深,种群衰退的速度也越快;种群的未来发展对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环境容纳量大幅度减少时,对种群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模拟的两种灾害因子(竹子开花和森林大火)对该种群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一灾害因子,单次影响越大,种群下降越快,而发生频率较高、单次影响较小的灾害因子(如森林火灾)较发生频率低、单次影响大的灾害因子(如竹子开花)对种群的动态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