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通过完全饥渴、清水和蜂蜜水处理3种方式对黄猄蚁工蚁进行了饥渴耐受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完全饥渴处理的黄猄蚁工蚁平均存活时间为81.38 h(24~132 h),清水处理的黄猄蚁工蚁平均存活时间为92.25 h(48~156 h),两者差异显著(P<0.05).蜂蜜水处理死亡的黄猄蚁工蚁平均存活时间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讨入侵火蚁在我国成功定殖及其之间的竞争机制。【方法】运用行为学方法研究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和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Fabricius)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的攻击性、攻击手段及合作能力。【结果】一对一攻击试验中,红火蚁和热带火蚁之间攻击级别多集中在3级,两种入侵蚂蚁间以相互威胁为主;红火蚁大型工蚁与热带火蚁兵、工蚁间最为好斗,其攻击级别达到4级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3.04%、37.92%。热带火蚁兵蚁与各型红火蚁间攻击强度差异不显著;热带火蚁工蚁与红火蚁小型工蚁之间的攻击性最强,其攻击性(3.49)显著高于热带火蚁工蚁与红火蚁大、中型工蚁的攻击性(3.32和2.97)。在攻击手段上,3级打斗时各型红火蚁更倾向以物理攻击主动威胁热带火蚁,而热带火蚁兵、工蚁会采取多种方式主动攻击红火蚁,双方皆以躲避应对为主;4级打斗时两种火蚁主要以混合攻击为主动或应对手段。群体攻击试验显示,红火蚁群体间攻击强度和合作性会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热带火蚁合作性较差,其群体对抗红火蚁的优势仅仅是由于个体数量的增加。【结论】红火蚁比热带火蚁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研究结果为入侵蚂蚁间不对称竞争机制和长期群落替代的内在原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环境昆虫学报》2014,(4):572-577
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织叶蚁属,是热带亚洲地区很常见的一种捕食性蚂蚁。在西双版纳地区黄猄蚁常见在多种榕树上筑巢繁衍和生活。研究榕树上生活黄猄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了解黄猄蚁与榕蜂互惠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西双版纳最常见的垂叶榕和高榕两种榕树和树上筑巢的黄猄蚁作为研究材料。观察研究黄猄蚁在一年内三个季节的活动情况;黄猄蚁在榕树上的筑巢位置;黄猄蚁对食物和光的选择;黄猄蚁对榕小蜂的捕食。结果发现:(1)黄猄蚁的活动在三个季节间有明显差异,其活动强度、活动时间依次为雨季>干热季>雾凉季;(2)黄猄蚁在不同的榕树会选择不同的位置筑巢,在垂叶榕上,它们主要在树顶部筑巢,而在高山榕上则在杈下垂的小枝条上筑巢;(3)黄猄蚁食性的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证实了黄猄蚁为肉食性蚂蚁。在黄猄蚁的光反应实验中我们发现黄猄蚁偏好光亮处,而且在光亮处的黄猄蚁活动强度明显大于黑暗处;(4)榕小蜂是榕树上黄猄蚁重要的食物来源,而且黄猄蚁捕食榕小蜂的种类是与榕树的发育时期密切相关,在花前期和间花期黄猄蚁以捕食非传粉榕小蜂为主,而在雌花期和雄花期会捕食传粉榕小蜂,所以榕树上栖息的黄猄蚁在花前期和间花期对榕树-榕小蜂互利共生有利,而雌花期和雄花期由于取食传粉榕小蜂,则对榕蜂互利共生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背景】红火蚁入侵后对新发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与土著物种的关系是入侵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解释红火蚁与类似生态位的土著蚂蚁的关系对全面了解该蚁入侵的生态学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野外模拟设置蚁巢,观察、记录距离红火蚁和黑头酸臭蚁蚁巢30 cm处诱集到的黑头酸臭蚁工蚁在红火蚁入侵前、入侵中及移除后的数量变化,研究短期入侵红火蚁实验种群与荒草地和荔枝园黑头酸臭蚁间的干扰竞争。【结果】红火蚁实验种群短期入侵对荒草地生境黑头酸臭蚁的干扰较明显,而对荔枝园生境黑头酸臭蚁的干扰较小;红火蚁未入侵荒草地生境黑头酸臭蚁受干扰最明显,移除红火蚁20 min后,处理诱饵上召集的黑头酸臭蚁数量才与入侵前差异不显著;红火蚁未入侵荔枝园生境黑头酸臭蚁受干扰最小,移除红火蚁仅5 min后,处理诱饵上黑头酸臭蚁数量就恢复到入侵前,甚至超过入侵前数量。【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入侵对黑头酸臭蚁的觅食行为存在较大的干扰抑制作用,其影响程度与生境的复杂性有着密切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了解红火蚁入侵的生态学效应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5.
调查西双版纳地区黄猄蚁OecophyllasmaragdinaFabricius对橡胶盔蚧Parasaissetianigra(Nietner)种群数量和寄生蜂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猄蚁对橡胶盔蚧种群消长及寄生蜂均有影响。"有蚂蚁"枝条上介壳虫种群数量显著高于"无蚂蚁"枝条。"有蚂蚁"枝条介壳虫死亡率和寄生蜂都显著低于"无蚂蚁"枝条。说明黄猄蚁的存在影响了橡胶树介壳虫的种群繁殖率和死亡率。建议在今后综合防治中,充分利用蚂蚁与橡胶树介壳虫关系。通过驱逐橡胶树上的蚂蚁来有效遏制介壳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应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 Fabricius和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 Fabricius的上颚类型及形态特征。头宽和上颚长度测量结果表明:两种火蚁的头宽和上颚大小具有连续性特征,黑头酸臭蚁工蚁仅1个类型,3种蚂蚁中黑头酸臭蚁的上颚最小,其前端具4个锋利切齿叶,后部有一排小而钝的臼齿叶,上颚内缘较光滑。在形态上,红火蚁的大、中、小型工蚁与热带火蚁工蚁的上颚区别不大,表面纹理光滑,都具4个锋利小齿,上颚内缘也比较光滑;热带火蚁兵蚁上颚仅3个小齿且较钝,其上颚内缘凹面比两种火蚁工蚁的深且纹理粗糙,推测红火蚁工蚁不仅用于筑巢,还用于防御,而热带火蚁兵蚁的强壮上颚可能主要用于磨碎食物,而非保卫蚁巢。  相似文献   

7.
记录中国海胆蚁属Echinopla蚂蚁3种,即乞拉朋海胆蚁E.cherapunjiensis、条纹海胆蚁E.striat和侧毛海胆蚁E.lateropilosa,后者为中国新记录种.提供了工蚁形态描述、测量数据、地理分布和高清彩图,编制了工蚁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室内模拟自然蚁巢的结构和条件下,使用个体标记和直接观察法对一巢金毛弓背蚁Componotus tonkinus的行为类型和社会分工进行了研究。共34只来自同一巢穴的工蚁被标记。在持续一周的观察过程中对每只蚂蚁所执行的每种行为的频率进行了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金毛弓背蚁可以区分出12种基本行为类型;该蚂蚁的成员大致可以分为5个功能组, 即繁殖(蚁后1个)、觅食(由10个工蚁组成,主要负责觅食)、巢穴内的维护及护育(由16个工蚁组成,主要负责巢穴的维修、清理及护育)、巢穴的防卫(包括3个工蚁,行巢穴防卫)及不活跃型(含5个工蚁)。  相似文献   

9.
红火蚁与两种本地蚂蚁间的干扰竞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重大入侵生物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与本地蚂蚁的竞争机制以及红火蚁成功入侵的机理, 本研究以红火蚁和2种本地蚂蚁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 (Fabricius)及亮红大头蚁Pheidole fervida Smith为材料, 室内测定了红火蚁分别与黑头酸臭蚁、亮红大头蚁之间在个体水平和种群水平上的攻击性和攻击强度。一对一攻击试验结果表明:红火蚁和黑头酸臭蚁之间攻击级别多集中在Ⅲ级, 即竞争优势明显的红火蚁对黑头酸臭蚁缺乏激烈的攻击, 只是在相互攻击时多摆出威胁姿势; 红火蚁与亮红大头蚁之间攻击性较强, 尤其是红火蚁中型和小型工蚁与亮红大头蚁兵蚁之间的攻击性(3.35和3.30)显著强于红火蚁大型工蚁与亮红大头蚁兵蚁的攻击性(2.70)。群体攻击试验结果表明:与黑头酸臭蚁群体攻击的红火蚁各处理组合中, 无死亡红火蚁出现, 而黑头酸臭蚁死亡率为31.80%; 而与亮红大头蚁群体攻击中, 红火蚁死亡率为0.20%~12.00%, 而亮红大头蚁平均死亡率为49.91%。可见, 红火蚁的群体攻击能力强于黑头酸臭蚁和亮红大头蚁, 其中红火蚁与亮红大头蚁间的相互攻击程度激烈, 死亡率较高, 而与黑头酸臭蚁间的攻击程度较弱, 可能由于黑头酸臭蚁化学防御对本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为进一步加强红火蚁发生区本地蚂蚁优势种--黑头酸臭蚁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瘤颚蚁属分类研究(膜翅目,蚁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中国大陆瘤颚蚁属Strumigenys 8种,其中1新种,江西瘤颚蚁S.jiangxiensis sp.nov.,粗瘤颚蚁S.stry—gax Bolton为中国新纪录种。提出《广西蚂蚁》和《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蚁科昆虫生物多样性研究》中记载的4个误订种,即刘氏瘤颚蚁S.lewisi Cameron误订为粗糙瘤颚蚁S.hispida Lin et Wu,薄帘瘤颚蚁S.rallarhina Bolton误订为异形瘤颚蚁S.leptorhina Bolton,粗瘤颚蚁S.strygax Bolton误定为琴状瘤颚蚁S.1yroessa(Roger),长瘤颚蚁S.exilirhi-na误定为费氏瘤颚蚁S.feae Emery。编制了中国大陆瘤颚蚁属已知种工蚁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于炜  刘锦  张媚  王恩  张大羽 《昆虫学报》2019,62(8):987-992
【目的】明确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巢群的觅食群体大小与工蚁体长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态学特点以及更好地开展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杭州植物园内选择5处有黑翅土白蚁活动区域作试验点,诱捕并以中性红(neutral red)标记捕获的白蚁工蚁,通过“捕获-标记-释放-重捕”试验测定黑翅土白蚁的觅食群体大小。【结果】5个试验点中有4个成功实施了“捕获-标记-释放-重捕”试验,4个试验点黑翅土白蚁巢群的觅食群体个体数量分别为443 133±45 469, 495 360±67 429, 674 345±101 703和1 224 662±93 112头。黑翅土白蚁觅食群体大小(Y)与觅食工蚁的体长(X)呈正相关,拟合的指数函数方程式为:Y=1.8389e0.7185X(R2=0.7834)。【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黑翅土白蚁的觅食群体大小以及工蚁体长之间的函数关系,为开展区域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longlegged ant, Anoplolepis gracilipes (Fr. Smith) (Hymenoptera: Formicidae), is a highly invasive species that can aggressively displace other ant species. We conducted laboratory assays to examine interspecies aggression of A. gracilipes versus 15 sympatric ant species found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disturbed habitat in Malaysia: Monomorium pharaonis (L.), Monomorium floricola (Jerdon), Monomorium orientale Mayr, Monomorium destructor (Jerdon), Pheidole parva Mayr, Crematogaster sp., Solenopsis geminata (F.), Tapinoma indicum (Forel), Tapinoma melanocephalum (F.), Technomyrmnex butteli Forel, Dolichoderus thoracicus (Smith), Paratrechina longicornis (Latrielle), Oecophylla smaragdina (F), Camponotus sp., and Tetraponera rufonigra (Jerdon). A. gracilipes showed aggressive behavior toward all opponent species, except the smallest M. orientale. Opponent species size (body size, head width, and mandible width)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 gracilipes aggression level and mortality rate. We also fou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gracilipes aggression level and the mortality of the opponent spec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vasive populations of A. gracilipes would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larger ant species. In addition, we examined the intraspecific aggression of A. gracilipes. We found that A. gracilipes from different localities in Malaysia showed intraspecific aggression toward one another. This finding differs from the results of studies conducted in Christmas Island earlier. Differences in the genetic variability among populations may explain these differing resul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世界最危险的有害入侵生物之一,2004年入侵我国华南地区,并给农林业安全、生态安全带来极大危害。调查并明确田间红火蚁觅食工蚁的食物种类及数量,不仅为评估红火蚁猎食对生态环境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而且为红火蚁防治饵剂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蚁道剖析法,对华南地区桑园和荒地两种生境中红火蚁觅食工蚁搬运的固体残片取样和鉴定;依搬运工蚁及其固体残片尺寸进行测量分级并称重,以分析工蚁多态性与固体食物大小的关系;采用薄层色谱法和氨基酸分析法测定嗉囊液体样品的营养成分及含量。【结果】在华南地区桑园和荒地中,红火蚁觅食工蚁搬运回巢的固体食物包括固体的动物残片和植物种子,其中动物残片属于3门7纲21个类群(包括14个昆虫目),昆虫纲动物所占比例为总固体食物的45.53%~46.10%。工蚁偏好搬运长1.400±0.043 mm~2.306±0.063 mm和宽0.723±0.028 mm~1.261±0.051 mm的固体残片,其重量在0.203~0.413 mg之间。红火蚁觅食工蚁嗉囊液体由多种氨基酸、果糖和葡萄糖组成,在桑园和荒地采集到的红火蚁嗉囊液体样本中的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1 544.31 mg/L和861.48 mg/L,氨基酸种类分别为33种和32种,其中31种氨基酸为共有的。【结论】华南地区桑园和荒地中,红火蚁固体食物组成均以昆虫纲动物为主;参与固体残片搬运觅食蚁的80%属于中型工蚁,搬运较大型固体残片的大型工蚁仅占5%;红火蚁工蚁嗉囊液体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单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外来入侵物种作为猎物可能影响本土广谱捕食者的搜寻和捕食行为.本研究旨在揭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与本土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混合发生的外来入侵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搜寻和捕食行为.[方法]试验前对异色瓢虫设两个饲喂猎物种类处理:用扶桑绵...  相似文献   

15.
Amlan DAS 《昆虫学报》2014,57(8):869-878
【目的】害虫的取食潜力反映了其生态学和经济学特性,这些知识有助于扩展其控制措施。能否将害虫物种按亲缘关系的远近进行分组,对它们在发育或成熟期的取食量进行定量排序?了解不同害虫种类的取食模式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答。 【方法】对印度4种蝗科农业害虫--等岐蔗蝗Hieroglyphus banian (Fab.), 暗翅剑角蝗Acrida exaltata (Walk.), 中华板胸蝗Spathosternum prasiniferum prasiniferum (Walk.) 和 Oxya fuscovittata (Mars.)的取食量进行了定量测定,估测了4种害虫雌雄各若虫龄期及整个成虫期的每日取食量和总取食量。【结果】基于其多食性特征和存在多种食物来源的情况,所有测试中均只提供最为偏好的寄主植物。在研究的4种害虫中,观察到相同的取食率模式,取食率随着若虫龄期的增加而逐步增加。4种害虫的雌虫取食量均显著高于雄虫,且成虫期害虫的取食量显著高于幼期。各龄若虫和成虫的取食量与对应的若虫或成虫历期明显相关。就整个生活期的取食量和平均存活率而言,暗翅剑角蝗A. exaltata 和中华板胸蝗S. pr. prasiniferum 的亲缘关系比其他两种昆虫略近。就整个生活期的取食量和平均存活率而言,单化性害虫(等岐蔗蝗H. banian)和二化性害虫(暗翅剑角蝗A. exaltata) 比另外两种近缘的多化性害虫(中华板胸蝗S. pr. prasiniferum 和 O. fuscovittata)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结论】寿命长的物种(每年可完成1~2个世代)在取食潜力方面比寿命短的物种(每年完成2代以上的世代)更具有可比性。通过对多个不同化性的害虫物种的研究,使我们在这方面能达到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生境类型和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和维持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生境类型对蝴蝶群落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影响的差异,以及环境因子对蝴蝶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的影响,为区域变动尺度蝴蝶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于2019年8月和10月,在西双版纳地区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天然林、次生林、复合生境、人工林和农田5种生境中蝴蝶的物种,分析了蝴蝶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及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2019年从西双版纳共采集蝴蝶2 226头,隶属于11科98属175种,在西双版纳州级尺度上蝴蝶物种丰富度高于县域尺度。在西双版纳州级尺度上,蝴蝶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在5种生境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县域尺度上,物种丰富度、多度和Chao 1物种丰富度估计值没有一致性规律。群落结构相似性结果显示,在西双版纳州级尺度上,蝴蝶群落结构在不同生境类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县域尺度上,仅勐腊区域蝴蝶群落结构在不同生境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蝴蝶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不仅受到生境类型的影响,还受到温度、年均降水和海拔的影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变动尺度上,生境类型对西双版纳蝴蝶的多样性的影响较大,而温度、年均降水和海拔是维持蝴蝶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这些发现对当前人类导致的生境丧失和气候变化时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快速冷驯化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昆虫的耐寒性,是昆虫应对外界温度急剧变化以及短时低温胁迫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探究入侵杂草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生防天敌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对不同强度快速冷驯化的生理响应机制。【方法】分别对广聚萤叶甲成虫进行了不同温度(-4, 0, 4和8℃)下4 h及0℃下不同时间(1, 4 , 8和16 h)的快速冷驯化处理,并对其体内的生理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除8℃/4 h,0℃/1 h和0℃/8 h外,其余冷驯化处理均使广聚萤叶甲成虫过冷却点显著降低(P<0.05),其中0℃/4 h处理组最低。而且,随着冷驯化温度降低、持续时间的增长,广聚萤叶甲成虫体甘油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曲线变化,并于0℃/4 h处理时达到极值,但冷驯化处理对虫体自由水和总糖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结论】广聚萤叶甲快速冷驯化的诱导具有其临界强度值和最适条件,过大强度的驯化处理反而不利于其耐寒性的提高。本研究结果对于深入阐明广聚萤叶甲越冬策略以及人工培育耐寒种群的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严重危害甘肃省白银地区作物的潜叶蝇及天敌寄生蜂的多样性和种群组成。【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田间调查潜叶蝇危害的蔬菜、花卉、杂草并采样,室内对潜叶蝇及其寄生蜂进行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结果】在2016-2020年在甘肃白银地区采集的样本中发现6种常见潜叶蝇,包括本地种豌豆彩潜蝇Chromatomyia horticola和葱斑潜蝇Liriomyza chinensis,入侵种南美斑潜蝇L. huidobrensis、三叶草斑潜蝇L. trifolii、番茄斑潜蝇L. bryoniae和美洲斑潜蝇L. sativae。其中,豌豆彩潜蝇为优势种,可危害多科寄主植物;葱斑潜蝇仅在大葱上发现危害;南美斑潜蝇在温室内的蔬菜上发生严重;三叶草斑潜蝇首次在白银市发现;番茄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的危害相对较轻。此外,调查的潜叶蝇寄生蜂包括3科12属24种,优势种包括豌豆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万氏潜蝇姬小蜂D. wani和西伯利亚离颚茧蜂Dacnusa sibirica。【结论】一方面白银市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入侵性潜叶蝇的发生,另一方面白银市潜叶蝇的天敌寄生蜂种类丰富,对田间主要危害的潜叶蝇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自然防控作用,建议保护利用本地寄生蜂天敌。  相似文献   

19.
西双版纳地区附生与非附生植物叶片对雾水的吸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蒸馏水喷雾(模拟雾)法,测定了西双版纳地区干季中10种附生植物和非附生植物叶片水势(Φ)、相对含水量(RWC)和吸水量的变化,探讨了不同类型植物叶片的吸收雾水的能力.结果表明,随喷雾时间的延长,植物叶片Φ、RWC和吸水量均升高,说明附生植物和非附生植物叶片都能吸收雾水,但附生植物叶片吸水后Φ升高明显快于非附生植物.附生植物附着实蕨和爬树龙叶片吸水快、RWC变化大,表明其叶片吸收雾水的能力强;贝母兰和掌唇兰叶片吸水能力低于非附生植物中的穿鞘花和野靛稞,但高于其它4种非附生植物.傍晚雾生之前附生植物叶片Φ显著低于清晨,表明夜间附生植物叶片吸收了雾水;而非附生植物傍晚叶片Φ与清晨水势差异不显著,夜间几乎不吸收雾水.除贝母兰外,附生植物叶生物量分数高于非附生植物,利于其吸收雾水.由于西双版纳地区干季多雾,该区植物叶片最低水势均在-0.8 MPa以上,水分胁迫不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