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粉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在基础饲料(粗蛋白: 32.0%, 粗脂肪: 4.12%)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和20%的苜蓿草粉, 饲喂初始体重为(50.04±0.04) g的草鱼, 每个处理3个重复, 进行为期61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 20%苜蓿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 15%苜蓿组的饲料系数和摄食率显著升高(P<0.05)。除5%苜蓿组外, 其余苜蓿添加组草鱼的肥满度显著降低(P<0.05); (2)饲料中添加苜蓿草粉显著降低草鱼肌肉中硫代巴比妥酸值和乳酸含量(P<0.05)。10%和15%苜蓿组草鱼肌肉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 在添加苜蓿草粉后, 草鱼肌肉失水率显著升高(P<0.05)。除20%苜蓿组外, 其余苜蓿添加组草鱼肌肉黏附性显著升高(P<0.05), 草鱼肌肉硬度在10%苜蓿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20%苜蓿组草鱼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 15%、20%苜蓿组草鱼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升高, 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 当苜蓿草粉的添加量不超过15%时, 对草鱼生长性能没有显著性影响, 且能改善草鱼肌肉品质, 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因此, 草鱼饲料中苜蓿草粉的添加量不应超过15%。  相似文献   

2.
实验旨在探究养成期草鱼对饲料中维生素A的需求及维生素A对养成期草鱼的骨骼中钙磷含量的影响。选取养成期(254.6±0.5)g草鱼42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分别用维生素A含量为89、732、1129、2378、4688、7218和9802 IU/kg的等氮等能实验饲料喂养84d。实验结果表明:(1)饲料中添加4688 IU/kg的维生素A显著提高了养成期草鱼的特定生长率(P < 0.05),并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P < 0.05),但饲料维生素A含量对鱼体摄食率、成活率以及肝脏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2)饲料添加维生素A对鱼体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9802 IU/kg组的鱼体水分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P < 0.05)。(3)饲料中4688 IU/kg的维生素A显著提高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 < 0.05),但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血清丙二醛、钙、磷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4)饲料添加4688和7218 IU/kg的维生素A能显著提高草鱼头骨和脊椎骨中灰分以及钙、磷含量(P < 0.05)。在实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以及血清SOD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分析得出养成期草鱼适宜维生素A的需求量分别为3184和3077 IU/kg。  相似文献   

3.
VE对草鱼成鱼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VE含量为24.1 mg/kg的实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 0(对照组)、25、50、100、200 mg/kg,饲喂平均体重为(614.9±60.5)g的草鱼60d.考察VE对草鱼成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草鱼增重率分别为51.6%、53.5%、53.4%、53.5%、54.8%,饲料系数分别为2.28、2.17、2.20、2.19、2.15,饲料中添加25-200 mg/kg VE对草鱼成伍增重率、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在肌肉品质方面,饲料中添加VE对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肌肉保鲜肉滴水损失和冷冻肉渗出损失随VE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随饲料中VE添加量的增加,肌肉、肝脏中VE含量增加,丙二醛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其中VE添加量为200 mr,/kg组的肌肉、肝脏VE含量较对照组增加431.0%、353.7%,丙二醛含量则下降67.2%、61.3%(P<0.01);在血清抗氧化能力方面,当VE添加量≥50 mg/kg后,草鱼血清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在VE添加量0-100 mg/kg各组间尤显著差异,200 mg/kgVE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VE能促进草鱼生长,改善肌肉品质,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以生长性能为标准,草鱼成鱼饲料(基础饲料含VE 24.1 mg/kg)中的VE添加量25 mg/kg;以肌肉品质、抗氧化能力指标为标准,草鱼成鱼饲料中的VE添加量为200 mg/kg.  相似文献   

4.
研究旨在探讨含棉籽浓缩蛋白(Cottonseed protein concentrate)饲料添加酵母硒(Yeast selenium, YS)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设计了4种等氮等脂实验饲料,分别是在含棉籽浓缩蛋白饲料中添加0 (YS0)、0.3 (YS3)、0.6 (YS6)和0.9 mg/kg (YS9)酵母硒;实验选取初始体重为(309.74±0.36) g的草鱼240尾,随机分成4组,分别投喂4种实验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开展为期54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在生长性能方面,与YS0组相比, YS3和YS6组草鱼在生长性能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YS9组草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2)在肌肉品质方面, YS3组草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硒含量、羟脯氨酸含量和硬度显著高于YS0组(P<0.05),肌肉纤维直径显著低于YS0组(P<0.05)。研究表明,在含棉籽浓缩蛋白的饲料中添加适量酵母硒(饲料硒含量为0.6 mg/kg),对草鱼的生长性能无影响,且可通过...  相似文献   

5.
绿原酸对草鱼鱼种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考察绿原酸对草鱼鱼种生长、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对照组)、0.01%、0.02%、0.04%、0.06%、0.08%绿原酸,饲养平均体重(3.190.03) g的草鱼鱼种。经60d饲养,各组草鱼增重率分别为283.1%、305.7%、307.3%、329.6%、308.3%、303.0%,饲料系数分别为1.45、1.33、1.33、1.26、1.30、1.36;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04%绿原酸显著提高草鱼鱼种增重率,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添加0.01%、0.02%、0.06%绿原酸有提高草鱼鱼种增重率的趋势;在饲料中添加0.04%绿原酸可显著提高肝胰脏SOD活性(P0.05),添加0.08%绿原酸可显著降低血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P0.05),各组肝胰脏溶菌酶、血浆碱性磷酸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对肌肉成分的分析表明,各组水分、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添加0.04%绿原酸可显著提高肌肉粗蛋白、缬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P0.05)。添加0.02%绿原酸可显著提高肌肉羟脯氨酸、胶原蛋白含量(P0.05)。综上所述,适量绿原酸能改善草鱼鱼种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肌肉品质。草鱼鱼种饲料中绿原酸添加量推荐为0.04%。    相似文献   

6.
晶体或包膜氨基酸对鲤鱼的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鱼类能否有效利用外源晶体氨基酸,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目前尚无定论。通常认为,鲑鳟鱼类可有效利用外源添加的晶体氨基酸,而对于我国广泛养殖的鲤科鱼类,如鲤、鲫、草鱼等,则存在不同的报道:张满隆等在鲤鱼饲料中添加晶体赖氨酸、晶体蛋氨酸、在鲫鱼饲料中添加晶体蛋氨酸的试验均表明添加晶体氨基酸可改善鱼类生长;而刘永坚等在草鱼饲料中添加晶体赖氨酸、Violas在鲤鱼饲料中添加晶体赖氨酸、涂永锋等在鲫鱼饲料中添加晶体异亮氨酸的试验却表明添加晶体氨基酸对鱼类无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7.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显著优于脂肪, 因此研究碳水化合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解决草鱼配方策略的重要途径。实验探讨了中规格(460 g)草鱼和大规格(1970 g)草鱼饲料中蛋白与碳水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实验采用2×4的双因子实验设计, 实验一: 中规格草鱼饲料的2个淀粉梯度为25%和35%, 4个蛋白梯度为22%、24%、26%和28%, 共8个处理; 实验二: 大规格草鱼饲料的2个淀粉梯度为30%和40%, 4个蛋白梯度为18%、20%、22%和24%, 共8个处理。在56d的等量投喂后, 实验结果显示: 中规格草鱼的生长性能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上升, 在28%蛋白水平组达到最高(P<0.05), 且小麦淀粉水平35%组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25%组(P<0.05); 大规格草鱼的生长性能也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上升, 在蛋白水平大于20%之后差异不显著(P>0.05), 且小麦淀粉水平40%组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30%组(P<0.05)。同时, 中规格和大规格草鱼饲料分别添加35%和40%小麦淀粉时不会对草鱼的肝脏组织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 在实验条件下, 中规格和大规格草鱼分别在饲料小麦淀粉水平35%和40%以内时, 可以有效地利用淀粉节约饲料蛋白而不造成肝脏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
饲喂蚕豆对草鱼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喂蚕豆100d左右, 草鱼肌肉的弹性和咀嚼性增强, 肌肉品质显著改善, 此种模式养殖的草鱼俗称脆肉鲩。实验比较了投喂蚕豆与商用配合饲料的草鱼, 在养殖过程中(30d、60d、100d)机体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机能的异同, 以了解脆肉鲩肌肉品质改变过程中鱼体的生物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投喂蚕豆显著影响了草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 但对肝胰脏T-AOC、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血清SOD活力无显著影响。实验30d和60d时, 投喂蚕豆的草鱼机体抗氧化能力强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 但实验100d时两种养殖模式的草鱼机体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异。投喂蚕豆对草鱼免疫机能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100d时, 投喂蚕豆的草鱼血液红细胞数量(RBC)及白细胞数量(WBC)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投喂蚕豆的草鱼血清TP、ALB、GLB含量在实验30d时显著低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 在实验60d时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无显著差异, 在实验100d时又显著低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投喂蚕豆显著影响了草鱼脾指数及脾脏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实验末期, 在投喂蚕豆的草鱼脾脏中IL-1、MHC Ⅱ、IFN-1、TNF-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以上结果表明, 投喂蚕豆初期鱼体抗氧化能力增强, 随着投喂时间的增加, 鱼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至与投喂配合饲料相当的水平; 投喂蚕豆使草鱼产生了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氧化鱼油对草鱼肝胰脏、肠道胆固醇、胆汁酸合成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豆油、鱼油、氧化鱼油作为饲料脂肪源,分别设计鱼油组(6F)、豆油组(6S)、2%氧化鱼油(2OF)、4%氧化鱼油(4OF)及6%氧化鱼油(6OF)5组等氮、等能半纯化饲料,在池塘网箱养殖平均体重为(74.8±1.2)g草鱼72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的方法,测定了草鱼肝胰脏、肠道组织中四种胆固醇合成相关酶HMGCR、SREBP2、CETP、ABCA1和胆汁酸合成关键酶CYP7A1的基因表达活性,结合血清、肝胰脏和肠道TC、TBA含量分析了胆固醇、胆汁酸的合成强度的变化。结果显示:(1)添加氧化鱼油后,草鱼肝胰脏HMGCR基因表达活性显著上调(p0.05),ABCA1和CYP7A1基因表达活性显著下调(p0.05),肝胰脏TC、TBA含量显著增加(p0.05);(2)添加氧化鱼油后,草鱼肠道HMGCR基因表达活性显著上调(p0.05),CYP7A1基因表达活性显著下调(p0.05),肠道TC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TBA含量显著减少(p0.05);(3)添加鱼油或氧化鱼油后,饲料∑PUFA含量与肝胰脏ABCA1基因表达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饲料MDA含量与肠道ABCA1基因表达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随着饲料氧化鱼油添加量的增加,在饲料∑PUFA含量减少和鱼油氧化产物MDA含量增加的交互影响下,肝胰脏和肠道细胞胆固醇合成能力、向细胞内转运胆固醇的能力增强,向细胞外转运胆固醇的能力、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胆汁酸的能力减弱,致使肝胰脏、肠道、血清胆固醇含量增加、而血清、肠道胆汁酸含量减少。肝胰脏胆汁酸含量增加,显示肝胰脏有胆汁酸淤积的发展趋势。预示着鱼体生理代谢可能需要更多的胆固醇以满足生理代谢的需要,而鱼体胆汁酸可能出现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10.
草鱼对营养盐钙磷及饲料钙磷镁铁的利用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氧化铬指示剂法测定了草鱼对营养盐钙、磷的表观利用率。钙利用率:乳酸钙81.3%,碳酸钙26.4%,磷酸二氢钙69.7%,磷酸氢钙39.9%,磷酸钙0.0;磷利用率:磷酸二氢钠90.3%,磷酸二氢钙90.3%,磷酸氢钙60.3%,磷酸钙2.8%。钙、磷利用率随着营养盐溶解度的增大而增高。对于(鱼是)鱼粉、豆麸粉、花生麸粉、玉米粉和麦麸粉的钙、磷、镁、铁表观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草鱼能有效地利用天然饲料中的镁和磷,但是几乎不能利用铁和钙。因此,为了满足草鱼生长对无机盐的需要,则必须在人工饲料中添加钙和铁。  相似文献   

11.
The oligopeptide transporter (PepT1) is located on the brush-border membrane of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peptide and tripeptide absorptions from protein digestion. In this study, we cloned the PepT1 cDNA from grass carp and characterized its expression profile in response to dietary protein and feed additives (sodium butyrate) treatments. The PepT1 gene encodes a protein of 714 amino acids with high sequence similarity with other vertebrate homologues. Exp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highest levels of PepT1 mRNA expression in the foregut of grass carp. In addition, PepT1 mRNA expression exhibited diurnal variation in all three bowel segments of intestine with lower levels of expression in daytime than nighttime. Dur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PepT1 showed a dynamic pattern of expression reaching maximal levels of expression in the gastrula stage and minimal levels in the organ stage. The PepT1 expression showed constant levels from 14 to 34 day post-hatch. To determine whether fish diet of different protein contents may have any effect on PepT1 expression, we extended our research to dietary regulation of PepT1 expression. We found that dietary protein level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PepT1 gene expression. In addition, PepT1 mRNA levels were higher after feeding with fish meal than with soybean meal. Moreover, in vitro and in vivo sodium butyrate treatments increased PepT1 expression in the intestine of grass carp.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PepT1 mRNA expression is regulated in a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 during development, and dietary protein and feed additive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s on PepT1 gene expression in grass carp.  相似文献   

12.
研究低鱼粉饲料中不同水平苏氨酸对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抗氧化能力、消化生理及肠道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以初始体质量(18.42±0.20) g的三倍体虹鳟为研究对象, 在室内200 L流水水族箱中进行摄食生长试验56d。在基础饲料中添加L-苏氨酸, 配制苏氨酸水平分别为0.45%(对照)、0.76%、1.09%、1.29%和1.64%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将450尾三倍体虹鳟随机分为5组, 每组处理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鱼。结果表明, 当添加量为1.09%、1.29%和1.64%时,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提高, 同时显著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 过氧化氢酶(CAT)在1.29%组含量最高, 相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饲料中添加苏氨酸(0.76%—1.64%)时, 肠道脂肪酶(LPS)和胰蛋白酶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但随着饲料苏氨酸水平达到1.64%时, 消化酶活性有所降低。1.09%和1.65%组的肠道组织形态最佳, 绒毛发达, 排列整齐, 无融合和脱落现象。苏氨酸水平对肠道炎症因子IL-2、IL-8、IL-10、IgM、TNF-α和PepT1都有显著影响(P<0.05), 随着苏氨酸水平的增加, IL-2、IgM和PepT1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在1.29%和1.09%组的表达量达到最高; IL-8呈逐渐升高趋势; 而IL-10和TNF-α呈下降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 在低鱼粉饲料(15%)中添加适量水平的苏氨酸, 对提高三倍体虹鳟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促进肠道形态结构发育和增强免疫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实验对象, 运用厌氧培养的方法, 研究了饥饿状态下草鱼肠道黏膜固有微生物的类群及其在不同肠段的分布。实验结果显示草鱼前肠、中肠与后肠中细菌的数量分别是3.17×103、1.63×104和1.79×107 cfu/g。研究共分离到274株单菌落, 经16S rRNA鉴定, 分别属于拟杆菌属(Bacteroides spp.)、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 spp.)、梭形杆菌属(Fusobacterium sp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p.)、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泛菌属(Pantoea spp.)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p.)8个种类, 其中专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占9.1%, 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占90.9%。进一步分析发现, 前肠中只分离到兼性厌氧细菌, 中肠与后肠专性厌氧细菌和兼性厌氧细菌都有分布。专性厌氧细菌Bacteroides paurosaccharolyticus和Bacteroides luti在中肠与后肠都有分布, 而Cetobacterium somerae和Fusobacterium ulcerans只在后肠有发现。兼性厌氧细菌是草鱼肠道黏膜的优势菌群, 其中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占73.7%。草鱼肠道不同部位固有厌氧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 细菌数量也明显不同, 后肠中具有更高的细菌丰度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在摄食高能饲料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选择均重为(55.0±2.5) g 的健康草鱼320 尾, 随机分成4 组, 每组4个重复, 分别以3组高能纯化饲料(分别以额外的蛋白质、脂肪、糊精供能, 高能饲料组较对照组总能量提高11%)及对照组饲料喂养草鱼11周后, 将鱼体禁食48h后采样(对照), 再饱食投喂, 在摄食后的2h、8h和24h取样, 测定实验鱼8种血清生化指标, 并对采样时间点(T)和不同饲料(D)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需要保证不同处理组的采样时间同步性, 即均在餐后同一时间点采样。结果显示: 除血清总胆固醇(TCHO)含量外,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 以及血清甘油三酯(TAG)、葡萄糖(GLU)、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均受到采样时间点(T)即餐后时间的显著影响, 饲料(D)对上述8个指标亦均有显著影响, 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草鱼血清GLU含量和血清AST活性均在餐后2h达到峰值, 血清ALT和ALP活性以及LDLC含量均在餐后24h达到峰值, 血清TAG含量在餐后8h达到峰值, 而血清TCHO和HDLC含量则无明显峰值。在餐后24h, 3个高能组的ALT活性和GLU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血清AST和ALP活性以及TAG、TCHO和HDLC含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 草鱼血清生化指标受到餐后采样时间点和饲料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肠道菌群的影响, 在通过人工浸泡方式感染GCRV后, 采用针对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草鱼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MRPP, Anosim, Adonis, P<0.01), 且感染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ner、Inverse Simpson、Pielou evenness)显著低于对照组(t-test, P<0.05)。此外, 肠道菌群在感染组个体间差异显著大于对照组(Wilcoxon test,P<0.05), 表明患病草鱼肠道菌群失去原有平衡而变得紊乱。尽管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草鱼肠道优势菌门均为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Fusobacteria, 但在OTU水平仍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如OTU_69(Pasteurellaceae)、OTU_504(Comamonadaceae)和OTU_1898(Cetobacterium)在感染GCRV组丰度显著降低(t-test, P<0.05), 也表明GCRV感染可使草鱼肠道微生态发生紊乱。肠道菌群结构稳定对于宿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患病鱼肠道菌群状况为鱼类常见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也为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草鱼高脂(7%)实用日粮磷酸二氢钙(MCP)适宜添加量对草鱼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以磷酸二氢钙[Ca (H2PO4)]为磷源, 配制含MCP分别为0(对照组)、1.0%、2.0%、3.0%和4.0%的5种等氮等能实用日粮, 饲喂初始均重为(105.23±0.55) g的试验草鱼, 每种日粮设置3个重复, 每个重复15尾鱼, 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 在高脂日粮中添加适宜的MCP可显著增加草鱼增重率(WGR)和全鱼磷含量, 降低饲料系数(FCR)和脏体比(VSI)。以WGR、FCR和全鱼磷为观测指标, 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日粮MCP适宜添加量分别为3.26%、2.96%和2.63%; 全鱼、内脏、肌肉和肝脏粗脂肪含量随日粮中MCP的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 而全鱼和肌肉粗蛋白含量则呈相反趋势; 在MCP3.0%组, 草鱼肠道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 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最高, 血清甘油三酯、肝脏丙二醛含量,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最低; 添加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肝脏肉碱脂酰转移酶(CPT-I)活性随日粮MCP添加量增加而渐增。研究表明, 草鱼高脂(7%)日粮中MCP适宜添加水平为2.96%—3.26% (饲料总磷1.43%—1.50%), 该添加水平能促进草鱼对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 减少鱼体及肝脂蓄积, 增加鱼体蛋白, 提高抗氧化机能, 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益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肝脏脂质代谢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实验设置对照组(Con组)、Aeromonas hydrophila组(Ah组)、Aeromonas hydrophila+Bacillus subtilis组(Ah+Bs组)、Bacillus subtilis+Aeromonas hydrophila组(Bs+Ah组), 三个实验组均腹腔注射1×105 CFU/fish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枯草芽孢杆菌饲料含菌量为1×107 CFU/g, 实验周期为56d, 并于第28和第56天取样。结果表明, 与Ah组相比,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饲料后, (1)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 (2) 28d时肝脏油红O染色脂滴面积及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 (3)调节血脂代谢及缓解肝脏损伤: 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 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4)调节脂质代谢: 28d时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表达水平下调, 脂蛋白脂酶及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的表达水平上调; (5)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的发生: 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总抗氧化能力提高; 丙二醛及过氧化氢含量降低。综上, 在饲料中添加益生枯草芽孢杆菌可以增强草鱼的抗氧化能力, 缓解机体因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造成的肝脏损伤, 调节肝脏脂质代谢功能, 减少脂质在肝脏中的积累, 并促进草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饲料氧化鱼油引起草鱼肠道结构损伤、通透性增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饲料氧化鱼油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肠道组织结构及其通透性的影响, 本实验以豆油、鱼油及氧化鱼油作为饲料脂肪源, 分别设计鱼油组(6F)、豆油组(6S)、2%氧化鱼油(4S2OF)、4%氧化鱼油(2S4OF)及6%氧化鱼油(6OF) 5组等氮、等能的半纯化饲料。经72d池塘网箱养殖后, 实验结果显示: (1)氧化鱼油显著增加(P0.05)草鱼血清和肠道MDA含量、增加肠道GSH含量(P0.05), 但随氧化产物含量上升GSH含量出现下降。(2)氧化鱼油会显著降低肠道内胆汁酸的含量(P0.05)。(3)氧化鱼油会显著增加肠道绒毛中杯状细胞的数量(P0.05), 且随着氧化产物的增加, 肠道微绒毛高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氧化鱼油会导致肠道紧密连接间隙增大, 增加肠道通透性, 使血清中D-乳酸及内毒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结果表明, 饲料中鱼油氧化产物损伤了草鱼肠道组织结构, 尤其是肠道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结构损伤严重, 从而破坏了肠道黏膜的机械屏障功能, 使肠道通透性显著增加, 肠道细菌内毒素等发生转移。鱼油氧化产物会引起草鱼肠道氧化与抗氧化应激反应, 干扰草鱼肝-肠正常胆汁酸循环, 致使草鱼肠道胆汁酸不足。  相似文献   

19.
实验以初重(99.98±0.69)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 研究饲料中发酵芝麻粕替代菜粕蛋白对草鱼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微生物以及小肽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添加0、5%、10%和15%发酵芝麻粕分别替代菜粕蛋白0、11.8%、23.5%和35.1%, 配制4组等氮等脂的饲料, 分别为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和实验3组。实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 每组3个重复, 每一重复饲喂20尾鱼, 每天饱食投喂2次, 实验共持续45d。结果发现: 各处理组间草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 实验1组和2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 组间饵料系数也无显著差异, 实验1组和2组略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草鱼肠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实验组隐窝深度小于对照组 (P>0.05), 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在实验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发酵芝麻粕替代比例的增加, 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芽孢杆菌(Bacillus)占比显著上升(P<0.05), 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气单胞菌(Aeromonas)占比显著下降。小肽转运相关基因方面, 尾型同源盒基因2 (CDX2)、特异性蛋白1 (Sp1)和小肽转运蛋白1 (PepT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随着发酵芝麻粕替代比例的增加呈现先显著上调后下调的趋势, 且均在实验1组时达到最大值(P<0.05)。综合考量鱼体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菌群及小肽转运相关基因表达方面, 草鱼饲料中发酵芝麻粕蛋白适宜替代菜粕蛋白的比例为11.8%—23.5%。  相似文献   

20.
日粮中黏性膳食纤维果胶较高时可引起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绿肝症和肝纤维化, 研究旨在探讨肠道菌群在上述病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分别配制含30%糊精和果胶的对照日粮和高果胶日粮, 命名为CON和PEC日粮, 再在CON和PEC日粮中添加0.2%的抑菌剂甲硝唑, 命名为CONM和PECM日粮。用4种日粮饲养初始体质量为(21.5±3.6) g/尾的黄颡鱼, 分别于饲养7d和56d后采样分析。16S rRNA分析结果显示, 日粮中添加甲硝唑抑制了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细菌, 使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成为第一优势菌, 表明甲硝唑发挥了抑菌作用。饲养7d后CON组、CONM组、PEC组和PECM组的绿肝率分别为0、12%、27%和88%, 饲养56d后各组鱼肝脏纤维化程度依次增强。甲硝唑显著降低了肠道内容物中胆盐水解酶活力。肝脏中参与胆汁酸合成、转运及调控的基因表达活性与绿肝率及血清中胆汁酸含量不一致。上述结果提示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引起绿肝症和肝纤维化的重要原因, 胆汁酸可能介导了此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