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含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AFB1)(0、10、20、100、1000和5000 μg/kg饲料)的6种等氮等能(32.96%蛋白质, 14.55 kJ/g能量)配合饲料饲喂平均初始体质量为(2.90±0.16) g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84d, 探讨AFB1对草鱼幼鱼生长、肝胰脏和肾脏组织结构以及鱼体肌肉中的毒素积累的影响。实验分为6个实验组, 每组3个平行。结果表明,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幼鱼的行为均未表现出异常, 各组幼鱼的存活率、终末体重、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肝体比、脏体比均无显著差异。饲料AFB1水平对草鱼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各毒素组和对照组肝胰脏、肾脏组织学观察中未发现病理变化。摄食AFB1≤1000 μg/kg的草鱼幼鱼肌肉中未检测出AFB1残留, 仅在5000 μg/kg实验组中检测出肌肉中含有(1.21±0.18) μg/kg的AFB1, 低于FDA食品安全限定标准。由此可见, 草鱼幼鱼至少可耐受AFB1含量达5000 μg/kg饲料(实测值: 4979.2 μg/kg饲料) 84d。  相似文献   

2.
以含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配合饲料饲喂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成鱼56d,研究异育银鲫成鱼[(122.3±0.7)g]生长、生理反应、肝脏组织学变化、卵巢发育以及鱼体各组织中的AFB1的毒素积累状况。实验分为5个实验组,不同实验组饲料中AFB1含量分别为0、5、20、50、500μg/kg饲料(实测值分别为2.59、4.12、12.39、46.23、454.07μg/kg饲料),每个处理3个平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均未表现出外部形态和行为异常,各组存活率均达到100%。各实验组异育银鲫成鱼终末体重、摄食率(F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均无显著差异。饲料AFB1水平对异育银鲫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各毒素组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各毒素组肝脏和卵巢均未见明显的组织学病理变化。肌肉和性腺中的AFB1积累量低于FDA食品安全限定标准(5μg/kg)。肝胰脏中的AFB1积累和饲料中的AFB1水平呈对数关系。饲喂AFB1≥50μg/kg饲料使异育银鲫成鱼肝脏AFB1积累超过安全限量标准。结果表明,异育银鲫成鱼至少可耐受AFB1含量达500μg/kg饲料(实测值:454.07μg/kg饲料)56d。  相似文献   

3.
以含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AFB1)(0、10、100和1000μg/kg饲料)的4种饲料饲喂初始均重为(0.382±0.005) 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42d,探讨AFB1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性能、饲料效率和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 100和1000μg/kg毒素组幼虾的存活率、摄食率、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10μg/kg毒素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0μg/kg毒素组幼虾肝胰腺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AFB1含量≥100μg/kg时显著影响了克氏原螯虾幼虾上述肝胰腺酶的活性。10μg/kg毒素组肝胰腺组织结构发生轻微变化, 100和1000μg/kg毒素组幼虾的肝胰腺表现出严重病变, R细胞数量减少而B细胞...  相似文献   

4.
黑曲霉对黄曲霉生长、产毒及黄曲霉毒素B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黑曲霉对黄曲霉生长、产毒的抑制作用及对AFB1的降解作用。方法将黑曲霉分别与黄曲霉、AFB1共同培养,定期测定培养液pH、菌丝体干重、黄曲霉孢子数、AFB1含量。结果黑曲霉与黄曲霉混合培养时,黄曲霉孢子数、AFB1含量均比单独培养的低,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率达到68.06%~91.52%;加入黑曲霉后,AFB1含量降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解率为46.19%。结论黑曲霉既能抑制黄曲霉生长、产毒,又能降解AFB1。  相似文献   

5.
刘亚妹  丛丽娜  陈明 《微生物学通报》2023,50(10):4533-4543
【背景】丁酸梭菌是专性厌氧的新一代芽孢益生菌,耐热、耐酸、抗逆性强,极具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目的】优化丁酸梭菌发酵培养基并初步研究其发酵液对黄曲霉菌的抑制作用和降解黄曲霉毒素B1 (aflatoxin B1, AFB1)的能力。【方法】利用响应面法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采用牛津杯法对丁酸梭菌发酵液抑制黄曲霉菌生长进行研究,并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发酵液对AFB1的降解能力。【结果】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8.1g/L,大豆蛋白胨29.7g/L,磷酸氢二钾3.8 g/L,氯化钠2.0 g/L,乙酸钠4.0 g/L,结晶硫酸镁1.2 g/L,L-半胱氨酸盐酸盐0.3 g/L。优化后的丁酸梭菌生物量由8.99×108个/mL提高至2.28×109个/mL,是优化前的2.54倍。丁酸梭菌发酵液对致病真菌黄曲霉菌的抑菌效果十分显著,其上清液经浓缩后对AFB1降解72h的降解率达到68.65%,初步分析表明上清液中对AFB1  相似文献   

6.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53-660
文章研究了不同盐度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幼鳗和太平洋双色鳗鲡(A. bicolor pacifica)幼鳗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将花鳗鲡幼鳗(9.760.36) g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11.820.04) g分别在淡水(盐度0)与盐度5、10、18水体中养殖30d, 测量每组实验鱼总重后检测胃、肠道和肝脏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结果表明, 花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在各盐度处理中存活率均为100%, 未出现死亡。两种鳗鲡在淡水中生长良好, 特定生长率最高, 而饵料系数最低。盐度对花鳗鲡幼鳗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存在差异, 其中花鳗鲡胃、肠道和肝脏蛋白酶活力在各盐度处理中均无显著变化(P0.05), 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随盐度的增加而下降; 太平洋双色鳗鲡胃蛋白酶活力在盐度10时最大, 肝蛋白酶活力在盐度18时最大, 而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在各盐度处理组无显著变化(P0.05)。这表明盐度对花鳗鲡胃、肠道和肝脏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具有抑制作用, 对太平洋双色鳗鲡的蛋白酶活力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在相同盐度条件下, 不同消化器官中同种消化酶活力存在差异, 各盐度的两种鳗鲡肠道中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肝脏和胃(P0.05), 胃中蛋白酶活力高于肝脏和肠道, 但不显著(P0.05)。研究发现两种鳗鲡体内脂肪酶活力相对较高, 表明其对脂肪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建议在配制花鳗鲡幼鳗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幼鳗饲料时, 适当提高粗脂肪比例, 有助于促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7.
将黄曲霉毒素B1肟(AFB1O)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连接物,通过多点、多次免疫法注射免疫兔子。分析了抗体的产生进程、效价以及特异性。注射抗原后的第60天开始有较明显抗体产生,第120天达到高峰,维持15天左右后开始下降;抗体的ELISA效价高达1:30000;和黄曲霉毒素B1(AFB1)的结构类似物的竞争ELISA表明,抗体有很好的特异性。运用该抗体,以ELISA分析检测了几种农产品及饲料中污染AFB1,的含量,并和薄层层析法的分析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AFB1.的含量大于等于5ng/ml时。两者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抗黄曲霉毒素B1单链抗体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Tomlinson(I)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人源化抗黄曲霉毒素B1单链抗体蛋白(scFv)并进行鉴定。【方法】分别采用甘氨酸洗脱、胰蛋白酶洗脱、游离AFB1竞争洗脱和AFB1竞争洗脱加胰蛋白酶处理4种方法对噬菌体抗体进行特异性洗脱。将筛选到的噬菌体阳性克隆转化到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li ) HB2151,IPTG诱导表达scFv。ELISA检测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比较四种洗脱方法,发现用AFB1竞争加胰蛋白酶洗脱筛选到阳性克隆的的概率最高,把此方法得到的阳性噬菌体克隆转化大肠杆菌HB2151表达,竞争性ELISA检测得到2个能特异性结合游离的AFB1阳性克隆。间接性ELISA测定相对亲和力分别为0.4 μg/mL和0.7 μg/mL 。测序证实scFv属于人类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论】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高特异性抗黄曲霉毒素B1的人源化单链抗体,本实验方法可以为其它抗半抗原重组抗体的筛选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复合酶制剂降解污染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选用210只180日龄京粉蛋鸡,随机分为7组(CK、BA1、BA2、BA3、BD1、BD2和BD3),7个处理组分别是饲喂不添加污染玉米和复合酶的CK组,污染饲料中含有17.22,53.27和134.56μg/kg AFB1的BA1,BA2和BA3组,在有毒玉米中添加0.5%复合酶的BD1、BD2和BD3组。结果显示,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在BA1、BA2和BA3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BD1、BD2 3期(T1,T2和T3)和BD3组第1期(T1)均达到对照组水平,BD3组第3期与BA3组同期相比,蛋鸡月产量从9枚提高到17枚,受精蛋孵化率从41%提高到57%,蛋黄重量从14.34 g提高到15.53 g,单枚蛋重从42.39 g提高到48.49g,蛋壳厚度从0.28 mm提高到0.31 mm。由此可知,复合酶制剂基本消除或减轻了AFB1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含辅酶Q10(CoQ10)分别为0、40、80和120 mg/kg的4种饲料饲喂平均初始体重为(19.97±0.13) 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GIFT)幼鱼56d,探讨辅酶Q10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组织结构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各辅酶Q10组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终末体重、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 120 mg/kg辅酶Q10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为最高;辅酶Q10含量为120 mg/kg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升高;各辅酶Q10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辅酶Q10组肝脏CAT和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80和120 mg/kg辅酶Q10组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均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各实验组去内脏全鱼的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120 mg/kg辅酶Q10组去内脏全鱼粗脂肪显著低于对照组;各实验组内脏团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对黄颡鱼幼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组织谷胱甘肽含量、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2±0.01) g的黄颡鱼800尾, 随机分为5组, 每组4个重复, 每个重复40 尾鱼, 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添加100、300、500和700 mg/kg GSH的试验饲料, 饲养56d后采样分析, 并采用氯化铵进行96h氨氮应激试验。结果表明: 除100 mg/kg组外, 饲料中添加GSH显著提高黄颡鱼肝脏、血清GSH含量(P<0.05), 当GSH添加量≥300 mg/kg时, 肝脏和血清GSH含量均呈现稳定状态。随着饲料中谷胱甘肽水平的增加, 血清免疫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300和500 mg/kg组溶菌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300 mg/kg组免疫球蛋白M与补体4含量、500 mg/kg组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700 mg/kg组相比, 300 mg/kg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升高(P<0.05); 且300 mg/kg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氨氮应激96h时, 与对照组相比, 300 mg/kg组肝脏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力均显著升高(P<0.05), 且300 mg/kg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 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能提高黄颡鱼幼鱼组织谷胱甘肽含量、免疫及抗氧化性能, 其中以300—500 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幼鱼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将养殖欧洲鳗鲡幼鱼的9口水泥池[初始规格(141.5±1.9) g/尾;初始鱼重(682±23) kg/池]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3口池,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基础饲料添加500 mg/kg胆汁酸(BA1组)、基础饲料添加1000 mg/kg胆汁酸(BA2组)的饲料。实验期为15周。实验结果表明, BA组比对照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组织中脂肪空泡数量明显减少,肝脏粗脂肪水平显著降低(P<0.05)。BA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脂肪酸合成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仅BA1组乙酰辅酶A羧化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 BA组肝脂酶、脂蛋白酯酶和总脂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 BA组间上述酶活性或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BA1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水平上调,主要是甘油磷脂代谢和甘油酯代谢增强。由此可见,欧洲鳗鲡幼鱼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通过降低脂肪合成有关酶水平及增加脂肪分解有关酶活性,主要增强甘油磷脂代谢和甘油酯代谢,...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饲料中维生素D3添加水平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和Toll样受体的影响,研究设计了5个不同浓度梯度的维生素D3饲料(1120、2260、3950、8030和16600 IU/kg),对体重为(5.0±0.2) g的黄颡鱼进行了为期12周的生长实验,并在生长实验结束后进行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攻毒72h。于攻毒前(0)和攻毒后(72h)采样,每个饲料组分别取6尾鱼的脾脏、头肾、肝脏和前肠四个组织,检测不同浓度维生素D3处理对攻毒前和攻毒后TLR18、TLR19和TLR2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同时另取6条新鲜黄颡鱼的肌肉、头肾、肾脏、皮肤、脑、鳃、脾脏、胃上皮、小肠和肝脏,检测TLR18、TLR19和TLR21基因在黄颡鱼中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不同的维生素D3添加水平会显著影响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 TLR18、TLR19和TLR21基因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脾脏中表达量最高;饲料中不同维生素D3含量在攻毒前后均会显著影响TLR18、TLR19和TLR21在头肾、脾脏、肝脏和前肠中的表达,攻毒后基因的...  相似文献   

14.
研究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GIM:1.730)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抗病力和相关酶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720尾初始均重为(5.60±0.05) g的斜带石斑鱼幼鱼为研究对象, 共设8个处理, 每个处理3个重复。投喂不同添加比例(0、0.1%、0.2%、0.4%、0.6%、0.8%、1.0%和1.2%)嗜酸乳杆菌的饲料, 养殖期8周。结果表明: 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 WGR)与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嗜酸乳杆菌添加0.6%时, 饲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最低, 其他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而蛋白质效率(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PER)变化规律则与FCR相反。肝脏和肠蛋白酶(Trypsin, TRY)、淀粉酶(Amylase, AMY)活性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TRY、AMY mRNA表达, 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 肝脏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在添加量为0.6%达到最大值, 肠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分别在添加量0.2%和0.4%达到最大值。以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攻毒7d, 石斑鱼攻毒后成活率(Survival rate, SR)随着嗜酸乳杆菌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以WGR为判断依据得出, 在饲料中添加0.42%嗜酸乳杆菌(0.72×108 cfu/g)可显著促进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 并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幼鱼形体指标、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蛋白水平为32.57%、37.58%、42.76%、47.83%和52.22%的5种等脂饲料。选取初始质量为(14.40±1.08) g的湘华鲮幼鱼45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60d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1)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湘华鲮的成活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效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 52.22%蛋白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32.57%和42.76%蛋白组(P<0.05)。(2)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升高,湘华鲮肥满度呈降低趋势,且52.22%蛋白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肝体比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且37.58%蛋白组显著低于32.57%、47.83%和52.22%蛋白组(P<0.05);肠体比呈降低趋势,且52.22%蛋白组显著低于32.57%蛋白组(P<0.05)。(3)湘华鲮肌肉粗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蛋...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探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西伯利亚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A. schrenckii Brandt♂)幼鱼生长、饲料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油为脂肪源,配制4种脂肪水平分别为5%(D05)、10%(D10)、15%(D15)和20%(D20)的等氮饲料。选用初始体重为(152.83±0.67) g的杂交鲟,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养殖周期为12周。结果显示,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杂交鲟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 D15组杂交鲟幼鱼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D05、D10和D20组(P<0.05),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D05和D10组(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杂交鲟幼鱼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及肌肉、肝脏中的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干物质(ADCd)、蛋白质(ADCp)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D10、D15和D20组脂肪表观消化率(ADCf)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