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鲈鲤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明  岳兴建 《四川动物》2013,(4):530-534,642
2011年4月,对人工授精的鲈鲤受精卵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鲈鲤胚胎发育分为7个阶段,32个发育期,成熟卵直径2.61mm±0.05mm,淡黄或金黄色,沉性,具弱粘性。卵膜遇水1h40min膨胀达最大,直径3.51mm±0.15mm。在水温15.7℃±0.7℃条件下,受精卵历时164h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0.05mm±0.39mm,肌节51对,胸鳍原基形成,血液循环明显。  相似文献   

2.
鲈鲤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鲈鲤(Percocypris pingi pingi)仔鱼(0~57日龄)的异速生长模式.结果显示:鲈鲤仔鱼全长由慢速生长到快速生长的转折点为25日龄;其多数外部器官均具有异速生长特点,头部和尾部的生长快于躯干部,均在22 ~ 27日龄出现生长拐点;眼径在14 ~ 15日龄较早出现生长拐点,促使眼睛充分发育,以提高早期仔鱼开口期摄食外源食物的能力;吻长在33~34日龄出现生长拐点,促进了口的充分发育,以适应不同的饵料环境;胸鳍、背鳍、尾鳍、臀鳍和腹鳍分别在13~14日龄、31~32日龄、32 ~33日龄、38 ~39日龄、43 ~ 44日龄出现生长拐点,除胸鳍和尾鳍外,其余各鳍的鳍条均在拐点处分化完全,即鲈鲤仔鱼的游泳能力已得到大幅提高.研究表明,鲈鲤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保证了各重要功能器官的充分发育,以适应多变的环境,有效地保障了其早期的生存,可为育苗生产和野生早期资源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鲤科鱼类鲈鲤的亚种分化和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鲈鲤属过去只记载1种、2亚种;整理后增加一新亚种,命名为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 subsp. nov. 本新亚种主要特征是背鳍后位,吻部及口裂较宽,触须发达,体色和斑纹较淡。健游和肉食是本属分化的主要倾向。性状—功能—适应三位一体,互相联系。其性状分化表现在:背鳍起点位置,体色花纹,触须长短,比例性状的差别,前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形态等。综合比较结果:不同类群因适应不同环境,而形态产生不同;再从分布图可看出在水系和地域的联合上,牠们各占一方。鲈鲤占领金沙江水系,分布面最大;后背鲈鲤占领澜沧江和怒江部分上游干支流,次于鲈鲤;花鲈鲤见于抚仙湖和南盘江的个别地方,面积最小。物种分化是适应和占领环境的结果,各占一方是物种分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茜素络合物对唐鱼耳石标记效果以及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茜素络合物(ALC)对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进行荧光标记,通过测定唐鱼耳石的标记率、死亡率、SGR和DWG等指标,讨论不同浓度ALC对唐鱼耳石标记效果和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探讨应用该标记技术追踪唐鱼野外种群迁移行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温度28~30℃,浓度50 mg·L-1、80 mg·L-1茜素络合物溶液中浸泡24 h,唐鱼仔鱼、稚鱼死亡率为0,其中80 mg·L-1浓度处理组耳石荧光标记环检出率为100%,而在100mg·L-1浓度下,仔、稚鱼死亡率均达到80%;幼鱼在浓度为80、100 mg·L-1条件下无死亡,其中100 mg·L-1浓度处理组耳石标记环检出率为100%,而150 mg·L-1浓度下幼鱼死亡率为44%;成鱼在100、150 mg·L-1浓度下无死亡,且耳石标记率均为100%,而在200mg·L-1浓度下成鱼死亡率达到100%;此外,稚鱼在80 mg·L-1最适浓度下浸泡24 h后继续饲养90 d,标记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均为0,两组体质量、SGR和DWG差异不显著;唐鱼仔稚鱼、幼鱼和成鱼耳石标记的最适茜素络合物浓度分别为80、100和150 mg·L-1。  相似文献   

5.
为确认茜素络合物对鲫(Carassius auratus)耳石进行有效标记的可行性,以便为鲫甚至其他鲤科鱼类标志放流技术的开发及效果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以孵出后90 d的鲫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单一浓度(100 mg/L)的茜素络合物浸泡标记5 d,分析茜素络合物在耳石上的沉积情况以及不同耳石在不同后续饲养天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矢耳石、微耳石和星耳石上在可见光、绿色和蓝色激发光下都检测到了良好的茜素络合物标记环,标记率和存活率均为100%。但不同耳石的茜素络合物标记效果不同,荧光下,星耳石的标记效果最显著,微耳石次之;可见光下,微耳石的标记效果最好,星耳石次之。随着后续饲养天数的延长,可见光下标记逐渐减弱,至20 d时基本消失,而在绿色和蓝色激光下标记环荧光强度无减弱迹象,能长久保持,且在蓝色激发光下标记环更易被观测到。上述结果结合鲫生长、存活和行为正常等情况综合显示,在100 mg/L茜素络合物溶液中浸泡标记鲫幼鱼5 d,其耳石可以获得满意的标记效果。  相似文献   

6.
兴国红鲤和荷包红鲤是宝贵的红鲤品种,作为优良杂交亲本,广泛应用于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的选育。由于形态相近、差异较小,在选择杂交亲本的过程中,极易发生两种红鲤的混淆,影响新品种的养殖经济效益。通过阅读参考文献,使用数据库位点挑选和性状基因位点挑选,获得了8个SNP候选标记,理论上使用7个SNP标记,即可实现两种红鲤的鉴别,且鉴别错误率为6.30E-05,这对以两种红鲤为杂交亲本的新品种选育及养殖效益的提升意义重大,也有利于两种红鲤的种质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7.
草鱼仔鱼耳石的自然标记和生长轮的清晰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野生和人工繁殖的草鱼仔鱼的耳石取出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草鱼耳石一般有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原基和中心核 ,但有 0 4 1%~ 4 6 7%的样本具有双原基或双中心核。343尾野生仔鱼中 ,6 71%的个体在矢耳石和微耳石上具有营养转换标记 ,而 187尾人工繁殖的仔鱼中 ,在矢耳石和微耳石上出现营养转换标记的比例分别是 6 4 17%和 5 0 80 % ;在营养转换标记处 ,矢耳石和微耳石的直径分别为 5 4 12±9 4 9μm和 4 0 4 8± 7 0 2 μm (n =5 0 ) ;133尾野生仔鱼在转入实验室饲养的过程中 ,86 4 7%的个体在耳石上形成了转移标记 ;野生仔鱼生长轮纹清晰的矢耳石 (n =5 2 1)和微耳石 (n =5 2 1)样本的比例分别低于 10 %和2 5 % ,但在人工饲养仔鱼中 ,95 0 0 %个体的矢耳石 (n =186 )和 88 0 0 %个体的微耳石 (n =184 )具有清晰的生长轮纹 ;野生仔鱼经人工饲养后 ,其耳石上在饲养期间沉积的生长轮的清晰度亦明显比在野外生存期间沉积的高 ;对比实验显示饥饿对仔鱼耳石生长轮的清晰度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麻哈鱼胚胎耳石微结构及其群体环境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调控环境方法对黑龙江、绥芬河大麻哈鱼发眼期胚胎群体耳石日轮进行周期性持续标记。实验分4组: 1组为对照组, 2-3组为变温标记组, 4组为“暴气”-变温标记组, 实验用发眼卵1.2万粒。待胚胎发育至耳石日轮结构形成后实施标记。实验胚胎耳石随着标记期间环境周期性变化及其持续的时间, 形成相应变化节律的日轮标记区。获得各实验组设定环境的日轮标记图谱。人工环境标记的耳石日轮图谱, 暗带色度加深, 明带亮度增大, 并可形成生长轮距不同的标记轮, 与对照组耳石微结构有明显区别, 标记率达到100%。初步建立鱼类耳石标记及其识别技术, 适用于大麻哈鱼等鲑鳟鱼类群体标记。作为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的群体标记技术方法, 鱼类耳石日轮标记在鱼类资源评估和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对温度、pH和盐度的耐受性, 以后背鲈鲤幼鱼为实验材料, 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对其温度、pH和盐度耐受能力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后背鲈鲤幼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为0—32℃, 高温、低温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2℃和1℃, 最佳生长温度为8—27℃; 96h内, 最佳生长pH为5.0—9.0, pH高于9.5或者低于4.7时, 幼鱼出现死亡, 在24、48、72、96h里, 不同碱度对幼鱼存活率的影响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而不同酸度对幼鱼存活率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P>0.05), 24、48、72、96h酸度半致死浓度(LC50)相应pH分别为3.90、3.96、4.15、4.40, 碱度半致死浓度相应的pH分别为11.20、11.10、10.98、10.89。96h内, 当盐浓度超过7.50 g/L时, 幼鱼开始死亡, 不同盐浓度对幼鱼的存活率的影响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盐度对实验鱼的 12、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30、9.25、9.00、8.85、8.82 g/L, 2个级别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882 g/L、2.557 g/L。后背鲈鲤已被列入珍稀濒危物种, 研究为今后后背鲈鲤的人工养殖和跨地域养殖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花鲈是中国重要的捕捞和养殖对象之一。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法开发花鲈微卫星标记,共获得60632个二至六碱基重复微卫星序列,从52747个二碱基重复序列中随机挑选150个位点进行引物合成及多态性检测,最终开发出27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群体遗传学检测结果显示,27个微卫星标记的等位基因数为6~22(均值12.667),观测杂合度(Ho)为0.323~1.000(均值0.614),期望杂合度(He)为0.723~0.934(均值0.861),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65~0.915(均值0.830),各位点PIC值均大于0.500,表明所开发的二碱基重复微卫星标记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测结果显示,14个标记符合HWE,其中LM2-11与LM2-2、LM2-16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p<0.050),其他符合HWE的标记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Wilcoxon检验结果显示,花鲈群体并未偏离L-shaped分布,表明其经历过近期的遗传瓶颈效应。本研究开发的27个微卫星位点可为花鲈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增殖放流遗传效应评估、群体遗传学等研究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长江武穴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聚焦于揭示鱼类的产卵与仔鱼阶段的时空分布特征, 如产卵持续时间、产卵场位置, 其研究结果对渔业资源科学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相似文献   

12.
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自然死亡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阐明鱼类早期大量死亡的机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将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围绕着鱼类早期死亡而展开的经济鱼类补充量变动的研究,一直是本世纪鱼类早期生活史川研究领域和渔业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论题。同时,研究鱼类早期自然死亡,对于推动我国野生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这一最新研究 领域的发展,亦将起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卵和仔鱼自然死亡的原因和程度的实录证据,目前还很少获得(原因是卵和仔鱼死后很快分解,网具采样所获大都是活体);因此,定量分析鱼类早期自然死亡还有很大困难。但是,现已提出的一些现象、假说、观点、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探索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The early life stages of the diamond squid Thysanoteuthis rhombusfrom early embryogenesis to post-hatching (0–7 days old)were observed through laboratory incubation using egg massescollected in the southern Sea of Japan. The egg diameter andmantle length increased dur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throughhatching. Mantle-length growth was linear over time, and thegrowth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25°C than at 20°C.The inner yolk was located on the dorsal side of the mantlecavity and increased in volume through hatching. Immediatelyafter they hatched, the hatchlings remained on the bottom ofculture plates with their ventral sides facing up, but 2–3days after hatching they began to swim with their dorsal sidesfacing up. Feed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ut none of thehatchlings fed. Statolith growth increments were shown to formdaily. Ontogenetic changes that occur from fertilization throughpost-hatching are discussed. (Received 8 June 2005; accepted 2 November 2005)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致病性不同的3个稻瘟菌株接种水稻IR64品种.结果显示在抗性反应中,病菌接种后水稻细胞中形成原生质颗粒,逐渐向病菌侵入部位聚集;原生质浓缩及沉积的形成、细胞坏死与病菌侵染菌丝的受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致的.在中度抗性反应中,原生质颗粒化的时间延迟.在感病反应中,尚未观察到水稻细胞质浓缩现象.病菌侵染后寄主细胞在蓝光激发下的自发荧光表明,在寄主细胞中有多酚类物质的产生和积累.抗性反应中稻瘟菌接种后多酚类物质产生早,荧光范围大而强;中度抗性反应中,多酚类物质产生迟,荧光范围小而弱;而在感病反应中,难以观察到寄主细胞的自发荧光.胼胝质、磷脂酶Dγ(phospholipase Dγ,PLDγ)产生和积累的趋势与多酚类积累的情况大致是相似的.不同互作类型寄主细胞中多酚类物质、胼胝质和PLDγ产生和积累的差异表明,这些物质在水稻的抗病性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木洞江段翘嘴鲌早期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83-988
2013 年 910 月在三峡库区木洞江段采集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幼鱼, 摘取微耳石进行耳石微结构分析, 推算了翘嘴鲌幼鱼的日龄及孵化日期, 探讨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特征。结果显示, 采集 97 尾翘嘴鲌幼鱼, 体长范围为 4098 mm。翘嘴鲌幼鱼的微耳石形状为不规则扁椭球形, 耳石横截面磨片上具有一个核和一个原基。耳石原基的直径为11.627.8 m, 平均值为(18.63.8) m。耳石核中心到第一个生长轮的距离为(13.04.7) m。翘嘴鲌幼鱼的日龄为 44104d, 推算其孵化日期为 2013 年 6 月 9 日至 8 月 17 日, 高峰期为2013 年7 月9 日至7 月22 日。耳石半径与体长、日龄与体长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耳石日轮宽度随着日龄的增加不断变化显示, 三峡库区翘嘴鲌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速率不断变化, 日平均生长率为0.774 mm/d。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为了掌握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ksii)资源补充状况, 于2019年5月26日至9月2日逐日在青海湖第二大支流沙柳河开展了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丰度时空变化特征的调查研究, 共采集青海湖裸鲤鱼卵3386粒, 仔鱼4690尾。调查发现, 亲鱼自5月底开始洄游, 鱼卵6月初出现, 6月底至7月初达到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至8月中旬基本消失。仔鱼数量自7月初呈波动式上升, 8月达到高峰, 9月初逐渐消失。经估算, 沙柳河鱼卵径流量为25.58×106粒, 仔鱼径流量为62.00×106尾。鱼卵仔鱼空间分布为从河口往上丰度依次递减, 断面水平分布为右岸>左岸>中心。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 昼夜鱼卵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 昼夜仔鱼丰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鱼卵仔鱼漂流高峰期均集中在夜间。鱼卵丰度与流速呈显著正相关(P<0.05), 仔鱼丰度与流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与径流量日上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报道了沙柳河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现状, 填补了该水域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研究的空缺, 为青海湖裸鲤上溯亲本资源量和入湖幼鱼资源量估算提供了数据支撑, 可为青海湖裸鲤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性别和生长阶段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对来自虾塘的雌雄成虾肠道样品及来自实验室养殖的幼虾和成虾的肠道样品进行了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间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功能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P>0.05),其优势菌群在门水平上均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属水平上包括拟杆菌属(Bacteroidia)、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梭菌属(Clostridium)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等;但各优势菌群在个体间的丰度差异较大,且在成虾阶段趋于保守,属肠道常驻菌群。幼虾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显著高于成虾(独立样本t检验:P<0.05)。在门水平上,优势菌群较为一致,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成虾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高于幼虾,表明成虾分解食物和吸收营养的潜力更强。在属水平上,成虾和幼虾肠道中均存在大量的黄杆菌属(F...  相似文献   

20.
运用光学显微镜技术和实验生态学方法, 对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早期形态发育观察、异速生长模式及其生态学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水温(21.5±0.5)℃下, 初孵仔鱼全长(3.18±0.52) mm, 斑鰶仔鱼期从孵化出膜到43日龄棱鳞开始出现前, 稚鱼期从44日龄棱鳞出现到55日龄全身覆满鳞片。斑鰶的形态变化和器官分化主要发生在仔鱼期。斑鰶的吻长、躯干长、肠道长、胸鳍长、腹鳍长等重要形态学指标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 其生长拐点依次为 42日龄(TL: 26.41 mm)、24日龄(TL: 15.57 mm)、31日龄(TL: 21.41 mm)、41日龄(TL: 25.47 mm)、42日龄(TL: 26.41 mm)。相对于全长、吻长和胸鳍长在拐点前后由正异速生长变为等速生长, 腹鳍长由正异速生长转为负异速生长, 这为呼吸、摄食和成功逃避捕食者提供有利条件; 而肠道长由负异速生长变为等速生长, 这可能与斑鰶的食性转化有关。综上所述, 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斑鰶在早期发育阶段优先发育对生长生存起关键作用的器官, 这对提高仔、稚鱼的存活率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研究将为今后进一步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