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秉氏米虾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虾是淡水生态系中重要的底栖动物类群之一,其分布广,数量多,既可供人们食用,也是名贵鱼类如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鳜(Simiperca chuatsi)等的天然饵料,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我国米虾属种类繁多(已记述30余种),但关于米虾幼体发育的研究,国内仅报道过锯齿米虾(Caridina denticulata)和细足米虾(C. nilotica gracilipes)两种.    相似文献   

2.
IC-ELISA方法检测中国明对虾幼体卵黄蛋白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黄蛋白(Vitellin,Vn)是虾卵黄的主要成分,是胚胎和幼体发育的重要营养源.本实验测定和比较了中国明对虾卵及无节幼体期间Vn的含量;探讨了Vn含量的变化对无节幼体发育的影响,为对虾的幼体发育和饵料研究提供r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真骨鱼脑垂体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研究,有一些学者报道过。如Sokol(1961),Baker(1974)描述过鱼类脑垂体的组织结构;Matty等(1959)用组织学方法对六种真骨鱼脑垂体进行分类及激素分泌的定位工作;施琼芳(1964)对草、鲢鱼脑垂体同性腺发育的组织学变化,进行过详细观察。但是,罗非鱼脑垂体的组织生理学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本文所报道毛蟹的幼体发育试验,全部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 2.毛蟹的幼体发育共经五个(氵蚤)状幼体期和一个大眼幼体期。卵孵化出膜的幼体即为第一(氵蚤)状幼体,而不是早期(氵蚤)伏幼体或原(氵蚤)伏幼体。这两种幼体应该是在卵膜内度过的。 3.在水温11—22℃,盐度为9‰的实验室条件下,从幼体出膜到第一期幼蟹的出现,共经39—40天。每蜕一次皮,即进入另一发育时期,其所需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发育速度见下表: 幼体名称 水温(℃) 日数 第一(氵蚤)状幼体 11—17 7—9 第二(氵蚤)状幼体 17—18 5—6 第三(氵蚤)状幼体 18—20 6—7 第四(氵蚤)状幼体 16—19.5 5—6 第五(氵蚤)状幼体 16.5—19 7—8 大眼幼体 19—22 9—10 4.饵料、盐度、水温和水质等因子对幼体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5.(氵蚤)状幼体以两对颚足外肢末端的羽伏刚毛的数目,胸、腹肢的大小与形状和尾叉内面中部刚毛的数目为分期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日本新糠虾母体体长与新孵幼体个数及新孵幼体体长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日本新糠虾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在育卵囊内完成,约需要8d(176-188h).其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细分为7个时期.以胚胎脱膜和蜕皮情况将胚胎发育划分:卵期、无眼幼体期和有眼幼体期3阶段,其中卵期阶段包括:受精卵期、囊胚期、原肠期和前无节幼体期;无眼幼体期阶段包括:无节幼体期和后无节幼体期;有眼幼体期阶段即为眼柄期.卵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21.2%(40h);无眼幼体期是胚胎发育的主要时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48.9%(92h),其中肠、触角的分叉、心跳、眼点色素、腹部分节等都发生在此期;有眼幼体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27.6%(52h).日本新糠虾母体体长与新孵幼体个数和新孵幼体体长间均有明显的正相关.这些结果不仅为丰富糠虾基础生物学内容提供理论资料,而且还可为糠虾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者观察了淡水青虾在实验室条件下幼体发育的情况。在幼体发育的全过程中,有的个体蜕皮9次,有的蜕皮11、14次。本文是描述蜕皮9次的个体的发育情况。从第一至第九期幼体以及后期幼体都附有详细的附肢图和部分整体图。幼体发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而变,在26.5±1.3℃条件下,幼体完成变态达到后期幼体需21天,在30.9±1-2℃仅需16天。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腰带骨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David)是世界闻名的稀有珍贵兽类,仅产于我国的少数地区。由于材料的难得,对大熊猫形态学的研究还不多见。在骨学方面,张鹤宇等(1960)曾记述过颅骨及牙齿的比较解剖,朱靖(1974)曾涉及到幼体牙齿生长的序列。Davis(1964)曾进行过较系统的解剖工作,他的研究材料包括3例完整标本和一些零散骨骼,但缺少完整幼体标本(仅有1例幼体头骨)。  相似文献   

8.
两例四肢畸形的峨眉髭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畸形两栖动物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一些报道,多数资料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使蛙产生畸变的事例。但是,在自然情况下蛙类形成畸形的个体事例则较少见,托尼尔(Tornier)曾描述过一只长有四条前肢的畸形塘蛙(Rana esculenta),该蛙右前肢正常,左侧除一条正常前肢外,还有两条畸形前肢;皮森(Peason)报道一例具四条后肢的畸形牛蛙幼体(Rana catesbeiana);奥托(Otto)报道过一只畸形棕色锄足蟾(Pelobates fuscus),该蟾左侧前肢正常,  相似文献   

9.
重庆地区鲫鱼外寄生车轮虫的记述及一新种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寄生于重庆地区淡水养殖鲫鱼鳃上的车轮虫属2种,小车轮虫属1种,其中1新种和中国2新纪录种.文中对新种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新种(包括成体与幼体分裂期)及新纪录种附着盘的银染标本照片及齿体的线条图.  相似文献   

10.
燕麦蚜茧蜂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venea Haliday是麦蚜体内寄生性天敌,广布于欧、亚、非、北美许多国家。我们在北京经千头麦蚜蚜茧蜂检查,它占99%(另一种菜蚜茧蜂Diaetetiella ra-pae Mintosh仅1%)。此蜂国外Arthur(1944,1949);Dunn(1949)曾进行过研究,在我国北方未见较详细报道,从1976—1981年我们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一个特殊品系蓬莱玉参产卵、受精及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并与普通仿刺参进行比较。在19~21℃水温下,蓬莱玉参受精卵分别在受精12 min和24 min后释放第一、二极体,1 h后卵裂成2细胞期,之后每30 min左右完成一次卵裂,6 h后进入囊胚期,19 h后发育成原肠胚;40 h后进入耳状幼体阶段,在其后侧臂的一端出现一个不规则形的石灰质骨片,并发现其位置与水体腔处于同一侧这一规律;5 d和8 d后发育为中耳状幼体和大耳状幼体,10 d后变态发育为樽形幼体,骨片由不规则状发育为齿轮状,并出现第二个石灰质骨片;12 d后发育为五触手,14 d后发育成稚参,40 d后发育为幼参。蓬莱玉参胚胎和幼体发育时序与当前已报道的仿刺参无显著差异,但从幼参开始蓬莱玉参通体始终为白色,而普通仿刺参在45日龄时体表局部出现色素,疣足处较为明显,60日龄幼体一半以上全身布满色素。蓬莱玉参因通体纯白色而受到了众多养殖企业和研究领域的关注,本文的结果为其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日本林蛙指名亚种(Rana j. japonica)广泛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及日本等地。Kawamura(1939),Seto(1965),仓本满等(1973)曾报道过日本产日本林蛙的核型。国内陈文元等(1983),王子淑等(1983)对蛾眉山产日本林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做了研究;韦今来等(1983)报道了杭州产日本林蛙的染色体组型。本文作者在探讨中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附地菜属植物分类与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地菜属(Trigonotis)是Treviranus于1851年建立的。据统计,本属全世界约56种。 美国植物分类学家J.M.Johnston对我国附地菜属做过较详细的研究,他在1937年所发表的“中国西南部的附地菜属”一文中,收载了本属的16个种。尔后,于1952年又发表了四川及广西地区的3个新种。他的著作是研究我国西南地区附地菜属的重要文献。日本植物分类学家中井猛之进(T.Nakai)于1971年发表的“日本——朝鲜的  相似文献   

14.
家养有蹄类动物的反刍行为已有大量研究,而受限于野外条件,野生有蹄类动物反刍行为的研究有限。以往研究认为,体型可能是影响动物反刍行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日本奈良公园日本梅花鹿Cervus nippon nippon和中国江苏大丰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并比较分析了发情期的日本梅花鹿与发情期的麋鹿在卧息时反刍行为的种内及种间差异。按照年龄性别差异,分5种类型(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雄性、亚成雌性和幼鹿)研究两物种食团咀嚼时间、咀嚼频率和咀嚼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日本梅花鹿的咀嚼速率和食团咀嚼时间受性别-年龄的显著影响:咀嚼速率为幼体>亚成雌性>亚成雄性>成年雌性>成年雄性,而食团咀嚼时间为成年雄性>亚成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雌性>幼体;2)性别-年龄对麋鹿咀嚼频率有显著的影响,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雄性<亚成雌性<幼体;3)两物种在咀嚼频率、食团咀嚼时间和咀嚼速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型更大的麋鹿咀嚼速率更慢,食团咀嚼时间更长。与体型相关的性别及年龄显著影响了日本梅花鹿和麋鹿的反刍行为。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2016年5月(春季)和2016年8月(夏季)对浙南近海进行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等指标,结合典范对应分析(CCA)对该海域虾类优势种及其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共有虾类优势种12种,隶属于5科,9属;优势种空间、时间和时空等生态位宽度范围分别为0.98~6.16、0.16~1.34和0.45~7.64;中华管鞭虾利用生境资源的能力最强,鲜明鼓虾最弱;日本鼓虾与鲜明鼓虾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表明两者对资源的利用具有相似性;作为中上层浮游性种类的中国毛虾和河口洄游性的周氏新对虾,两者分别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与其他种类产生生态位分化;影响该海区优势种虾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体中的有机物、叶绿素a和悬浮物,这与虾类的摄食习性有关;温度对群落的影响较小,因为广温广盐种在优势种组成中占优势;中国毛虾和鲜明鼓虾作为广温低盐生态类群,受盐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九种鲤科鱼类与中国胭脂鱼幼体的前方椎体的发育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这两个科鱼类的前方椎体发育是近似的,它们的魏氏小骨有共同的来源;魏氏复合骨由前方椎体上方的第二骨化中心形成,这个骨化中心与第三和第四上神经骨相当。另一方面,胭脂鱼幼体的第二椎体副突已与第四椎体的胸肋相接;魏氏复合骨的扩展是骨化中心背脊部均匀地发生的,这些与鲤科有着明显的不同。鲤科幼体的魏氏复合骨发育具有共同的特点,第二骨化中心的前方有一棘状物在早期出现,它代表了第三上神经骨伸出部份。但随后的发育可以区分为两种不同方式:一种为雅罗系鱼类所具有,即第二骨化中心以棘状物的扩展为主,前、后棘存在并有缝合线相连;另一种为鲃系鱼类所有,即第二骨化中心的发育以其背中部伸出的实心嵴突为主,仅有不发达的前棘,此系属于派生性结构。与魏氏复合骨相关的是2—3椎体间的关系也有相应的差别:雅罗系鱼类的幼体其2—3椎体间分离(仅鳑(鱼皮)亚科鱼类例外),而鲃系鱼类的幼体其2—3椎体愈合。由于幼体魏氏复合骨与椎体的特征比成体表现更为明显,它们在系统发育上能提供更为清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孵育温度对锯缘青蟹幼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小明  李少菁  金建锋 《生态学报》2002,22(10):1629-1634
研究了锯缘青蟹抱卵蟹培育和胚胎发育及孵化温度对刚孵化第 1期状幼体 ( Z1)干重 ( DW)和比能值 ( EC,J/mg)以及对幼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胚胎发育随孵育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但孵育温度与刚孵化幼体的干重和能量 ( E,J/ind)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而抱卵蟹培育和胚胎发育期间孵育温度的日温差对刚孵化青蟹幼体的干重和能量有明显的影响 ,并对幼体的存活和进一步发育产生影响。当孵育温度日温差≥ 2℃时 ,胚胎发育不整齐 ,孵化不同步 ,死卵或孵出原状幼体的比例高 ;孵化出的第 1期状幼体一般都无法蜕皮进入第 2期。孵育温度日温差与刚孵化幼体的干重或能量的相关性不确定 ,但当孵育温度日温差≥ 2℃时 ,刚孵化的状幼体的个体干重和能量的乘积 ( DW× E) <0 .74 6的几率显著增加 ,幼体可养活的几率极小 ,( DW× E)可作为判断刚孵化的第 1期状幼体能否正常生长发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荒漠沙蜥胚胎发育的温度适应性,我们设定了3个温度(26℃、30℃、34℃)孵化荒漠沙蜥受精卵,并在胚胎孵化过程中对胚胎代谢和心率、新生幼体的形态学特征和幼体静止代谢率的温度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卵的发育,荒漠沙蜥的胚胎代谢率和心率逐渐上升,在孵化后期达到最大;胚胎的心率对孵化温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随环境温度上升心率显著加快。孵化温度对荒漠沙蜥新生幼体的部分形态学指标有显著影响,26℃下孵化的荒漠沙蜥幼体体型较大。新生幼体的代谢率均比胚胎代谢率高,且不同温度下孵出的幼体其热适应性有较大差异,30℃组孵化出的新生幼体代谢水平最低。我们推测幼体在与孵化温度相同的环境下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保证基本的生理活动需求;相反,个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适应从胚胎到幼体的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环境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19.
椒江口海域春秋季虾类资源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海明  徐兆礼 《生态学杂志》2013,32(8):2062-2069
利用2010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椒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椒江口虾类资源密度的分布,优势种和水团、水深等环境因子对虾类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椒江口海域春季和秋季虾类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7.89和86.20 kg·km-2,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11.04×103和34.41×103 ind·km-2;虾类密度平面分布特征,在春季,调查海域虾类密度西部高于东部,高密度区出现在椒江河口沿岸区域,尤其是受椒江径流影响明显的北部沿海海域;在秋季,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尤其是大陈岛东南部受台湾暖流和浙江上升流影响的海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椒江口表层温度与虾类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w =0.004,PN=0.01),但水深与资源密度相关关系不显著;春季,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对虾类尾数密度贡献率最大,对重量密度贡献率也较大,为春季最重要的优势种;秋季,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对尾数和重量密度贡献率均最大,为秋季最重要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20.
珍珠植物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明新  刘家琼 《生态学报》1982,2(4):311-316
珍珠(Salcola passerina)植物群落广泛分布于■尔多斯西部、阿拉善东部和河西走廊等地区。同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群落、泡泡(?) ia sphaerocarpa)群落和合头草(Sympegma reglii)群落组成该地区荒漠植被的主要部分。在生产上珍珠群落是较好的荒漠草场之一。前人对本区珍珠荒漠群落有一些研究,如《治沙研究》和《中国植被》等(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中国科学院治沙队,1958;李博,1962;黄银晓等,1962)。但还未见到较详细的群落学研究报道。因此,在这里报道我们的研究,为荒漠植被的研究和放牧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