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鼠种群波动的原因和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橙腹田鼠(Microtus ochrogaster)和草原田鼠(M.permsylvanicus)25年的种群统计学研究结果和结论。探讨了田鼠种群波动周期性、诱发种群波动以及导致波动期间峰值变异的因素。并对种群存活值和繁殖活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根据两种田鼠种群波动周期性、波动峰值出现的时间以及特定年份峰值的高度等特征,证明两物种波动均具有不稳定性。两种田鼠存活值的变化是由特定年份是否发生波动以及波动峰值出现的时间决定。增加初始阶段的种群密度及时间长度是造成两种动物种群波动峰值不同的主要原因。橙腹田鼠种群停止增长的原因是存活值降低,而草原田鼠则是繁殖活动减少。据推测,与种群波动初始密度相关的种群死亡率的差异是由捕食者的净效应(Net effect)决定的,调控两种群密度的因素均为非密度的其它生态学因子。由于特定年份田鼠种群捕食压力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橙腹田鼠和草原田鼠种群波动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棕色田鼠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朱必才  徐熠等 《遗传学报》1993,20(2):135-140
本次首次报告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的核型,核型公式为2n=50=2(M,T) 2SM 44T XX(M,SM),XY(SM,ST),发现第一对常染色体及X性染色体存在多态现象,在所研究的15只雌性个体中有7只雌性个体的细胞只有1条X性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核型公式为2n=49=2(M,ST) 2SM 44T+XO,。其中X性染色体不同于雄性中的X(SM),为M类型,本文提出的综色田鼠3种核型与Brown等人(1964)提出的Microtus oregoni的3种核型(XO,YO,XY)有异,本文还阐述了染色体多态产生的机制和探讨了XO型个体发生的机理及其繁殖。  相似文献   

3.
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廷正  张越 《兽类学报》1995,15(4):302-308
1991年2月至1992年4月,在河南省灵宝市、卢氏县捕获棕色田鼠1116只(雄515.雌601),应用洞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状况及毛色,将种群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11.5g;Ⅱ.亚成体组,11.6一20.5g;Ⅲ;成体Ⅰ组,20.6一26.0g;Ⅳ。成体Ⅱ组,26.1一30.5g;Ⅴ老体组,>30.6g。对比体重、体长及头骨量度,胴体重法较能客观反映年龄状况。随季节变化,春季Ⅰ、Ⅱ组占优势,夏季Ⅱ、Ⅲ组占优势,秋季、冬季Ⅴ组数量增加,而其它各组的数量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4.
高寒草甸金露梅灌丛根田鼠种群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相似文献   

5.
布氏田鼠种群生态及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尹峰房继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875)ResearchAdvancesinPopulationEcologyandBehavioralEcologyofBrandt’sVoles(Microtusbran...  相似文献   

6.
布氏田鼠种群生理年龄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根据胴体重分布将布氏田鼠划分为越冬鼠与当年鼠两组,然后再根据生理学指标将当年鼠划分为性成熟鼠(成年)和性未成熟鼠(幼年)。由于生理年龄与时间年龄不一致,故本文并不强调各种形态指标来划分时间年龄组。5月下半月以前种群主体为越冬鼠,但在当年鼠出现地表面后,当年鼠取代越冬鼠成为种群主体,到7月下半月越冬鼠已降到10%以下。当年生的幼鼠春季生长发育旺盛,很快成为当年成鼠。晚夏和秋季出生的个体当年性不发育成熟。秋季种群主体为当年幼鼠。越冬鼠和大部分当年成鼠从种群中消失。比较种群数量上升与下降年份,春季越冬鼠胴体重的轻重与第一批当年鼠(K_1)出现规模可能是种群数量升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美国伊利诺斯州中东部的蓝草和高草牧场共生的橙腹田鼠(Microtus ochrogaster)和草原田鼠(Microtus pennsylvanicus)开放种群进行了去除实验,以测定潜在的种间竞争。在蓝草草原,橙腹田鼠和草原田鼠的种群密度不因另一种的存在而受抑制;同时,另一种存在的情况下,相互间对月存活率、青年鼠位置的持久性生殖或迁入鼠数量没有负面影响,尽管在高草草原,草原田鼠似乎对橙腹田鼠的种群密度有强烈影响,并限制了迁入鼠的数量,但是雌橙腹田鼠的存活率、青年鼠的持久性和生殖活动的比例不因草原田鼠的存在而受影响。总之,在此研究地点,种间竞争没有对橙腹田鼠和草原田鼠共存种群的动态起到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棕色田鼠种群繁殖特征及密度制约调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邰发道  赵亚军 《兽类学报》1998,18(3):208-214
1992-1994年在河南灵宝市郊黄土高原农作区春夏秋逐月捕获并解剖棕色田鼠1757只,总性比为1.2073。全年都有繁殖鼠出现,但怀孕率、胎仔数、性比、繁殖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同化率较为接近种群密度对繁殖特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高密度年份的棕色田鼠的性比、怀孕率和繁殖指数低于低密度年份,高密度区种群的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  相似文献   

9.
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群体气体的辨别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张立  房继明 《兽类学报》1996,16(4):285-290
本文研究了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陌生群本气味,本群体气体的社会探究行为和尿标记行为,探讨了布氏田鼠利用气味信号进行群体辨别的能力。在熟悉相的辨别实验中,雄鼠对陌生群体气味的社会探究和尿标记行为明显我于本群体气味和对照组,优势个体的探究和尿尿行为显著高于从属个体。实验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具体对群体气味的辨别能力,在巢垫物中存在用于群体识别的化学通讯成分,优势鼠的气味标记可能性种内群体间的嗅觉通讯中  相似文献   

10.
房继明  孙儒泳 《动物学报》1995,41(2):141-148
通过对两个肥满度指标的理论和生物学意义分析,以及对布氏田鼠肥满度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讨论,认为描述动物的肥满度时,重长指标KWL优于指标K。两指标的最大差别是成体的KWL值大于幼体,而成体的K值小于幼体。布氏田鼠肥满度没有性别差异;有异著的年龄差异,成体鼠的肥满度高于幼鼠;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鼠种群春季肥满度最高,夏季降低,秋季回升;有显著的年际变化,高数量年的肥满度高于低数量年。  相似文献   

11.
草原田鼠和草甸田鼠波动种群雌鼠的攻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比较研究了草原田鼠和草甸田鼠自然种群在不同密度周期时相雌鼠攻击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密度时相, 草原田鼠种群中攻击雌鼠所占比例以及接近、威胁、进攻、退避, 进攻/ 接近等5 种行为变量均无显著的差异, 5 种行为变量与种群密度亦均不呈显著的线形相关关系。然而, 草甸田鼠在不同密度时相攻击雌鼠的比例差异显著。低密度时相, 雌鼠发生威胁行为的平均次数显著高于上升和衰减时相, 进攻行为的平均次数亦显著高于其它时相。本研究结果不支持有关田鼠种群在一个完整的周期过程中具有多态性行为的假设。  相似文献   

12.
田鼠亚科的两种啮齿动物黄腹田鼠(prairie vole,Microtus ochrogaster)和草甸田鼠(meadow vole,M.pennsylvanicus)是社会组织完全不同的两个种。黄腹田鼠原始栖息地在北美北部中央大片毗连的草原上,生境较稳定。该种易于接触,其交配为一夫一妻制,并成对结合。雌雄鼠共居在同一巢穴里,雌鼠只与配对雄鼠交配,雄鼠回避非配对的外来雌鼠,并分担巢穴的营造和维修,同时也照管幼仔,包括饲养、聚集和挽救。幼体断乳后,多数仍留在巢穴里,并协助照管下一窝幼仔,不参加繁殖,只有那些从家族群中扩散出去,并与无亲缘关系的雄鼠交配的雌性青年鼠才能繁殖后代。这种交配制度的作用是扩散种群,子代为寻求婚配而从家族群中离去,从而避免局部种群密度增高,以及由此造成的食物短缺。由于繁殖对是由非亲缘关系的个体结合而成,避免了近亲繁殖及由此带来的遗传性有害影响。  相似文献   

13.
布氏田鼠对低温的适应性产热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李庆芬  李宁 《兽类学报》1994,14(4):286-293
将布氏田鼠置1到30天的低温(6±1℃)环境下暴露,其体重与体温没有明显变化;静止代谢率(RMR)、非震颤性产热(NST)及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含量,随冷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肝线粒体状态3呼吸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亦随冷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肝线粒体蛋白质含量经冷暴露30天时有明显升高,表明动物在低温适应中肝线粒体蛋白合成增加与呼吸功能增强是个体RMR提高的细胞学机制之一。布氏田鼠褐色脂  相似文献   

14.
东方田鼠长江亚种和指名亚种基因组DNA序列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东方田鼠基因组DNA序列片段(CenBank登录号:AF277394),通过PCR方法扩增东方田鼠长江亚种(Microtus fortis calamorum)和宁夏指名亚种(Microtus fortis fortis)基因组DNA,得到-670bp左右的特异扩增片段。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到pGEM-Teasy裁体,进行DNA序列分析,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东方田鼠长江亚种与指名亚种之间该序列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东方田鼠两个亚种中共发现19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不同的个体在该序列存在广泛的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多态性位点多达25个;变换类型包括:转换(G→A、A→G、T→C、C→T)、颠换(G→T、A→T、T→A、C→A)、插入(CA)和缺失(TGTTTT)。东方田鼠长江亚种和指名亚种两个种群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尤其是在146、192、223、224、235位,但两种群间同源性仍高达98%。同时采用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分析方法,对两个亚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东方田鼠长江亚种和宁夏指名亚种基因组DNA明显的分为两大组别。  相似文献   

15.
1982—1985年在淮北农田中的鼠类量调查表明,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数量在甘薯地中较高,捕获率为9.35%(4年合计),黄豆地中较低,为3.13%,两作物地之间存在显蓍差异(t值;2.781,0.025>P>0.01),显然该种鼠是喜栖于甘薯地中;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和黑线仓鼠(C.barabensis)对谈两作物地的倾向性没有明显的差异。另从夏收和秋收两次农事活动看,只有在后种情况下才能造成鼠类由农田中向周围非农耕地段内迁移。  相似文献   

16.
17.
光周期和温度对布氏田鼠产热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李庆芬  黄晨西 《动物学报》1995,41(4):362-369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分组驯化在:(1)长光照温暖环境(LW,16L:8D,25℃);(2)长光照 低温环境(LC,16L:8D,5℃);(3)短光照温暖环境(SW,8L:16D,25℃);(4)短光照低温环境(SC, 8L:16D,5℃)。驯化四周后,长光照动物的体重比短光动物的体重有增加的趋势;四组动物的体温 没有明显差异;低温和短光照均促使静止代谢率(RMR)增加;SC组动物的非颤抖性产热(NST)高 于LW组。低温诱导肝和褐色脂肪组织(BAT)细胞线粒体蛋白增加,短光照再度地增强此作用。短 光照诱导肝细胞线粒体状态-4及状态-3呼吸活力增加,低温没有明显作用。低温和短光照均刺激肝 和BAT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提高,但后者作用强度大于前者。低温明显激活BAT线粒体 的a-磷酸甘油氧化酶的活力,短光照无明显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和短光照均能提高布氏田鼠的产 热能力,短光照与低温因子两者的协同作用增强了对布氏四鼠热能代谢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棕色田鼠与沼泽田鼠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沼泽田鼠(M.fastis)副嗅球和犁鼻器的结构及其在两种鼠间的差异,以此探讨两种田鼠的进化机制与适应功能。两种田鼠的犁鼻器位于鼻腔前端鼻中隔基部的两侧,呈管状结构;沿着犁鼻器的长轴犁鼻管呈现不同的形态学特征,犁鼻管直接开口于鼻腔,从前向后沿着长轴旋转,中间管壁(犁鼻粘膜)变成底部,侧面管壁(假覆层上皮)变成犁鼻管顶壁,最终犁鼻管变小成为一个腺体的分支,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组织学特征。通过选取中间相似部位对两种田鼠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棕色田鼠犁鼻粘膜比沼泽田鼠厚,而其长度却短于沼泽田鼠。棕色田鼠副嗅球颗粒细胞带宽和僧帽细胞带宽均大于沼泽田鼠,而带长却小于沼泽田鼠。相关分析发现,犁鼻器和副嗅球形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可能和两个结构之间存在着神经投射有关。棕色田鼠幼体的犁鼻粘膜、神经细胞核、假覆层上皮、血管面积均小于成体[动物学报49(2):248—255,2003]。  相似文献   

19.
根田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变化及其适应意义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25  
动物消化道的形态与食性、食物质量以及动物量的需求密切相关。本文对青海高原地区的根田鼠在自然环境中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及重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总消化道及各器官(胃、小肠、大肠和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鲜重和干重)在各物侯期间具显著的变化,各项指标均于环境条件较好的植物生长盛期最低,于条件较差(食物纤维素含量高及低温)的植物枯黄期或返青期较高。各器官所反应程度不同,其中小肠的反应最为强烈,表明消化道  相似文献   

20.
灭鼠后布氏田鼠种群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