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及RFLP标记鉴定小麦中的大麦染色体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用生物素(Biotin-6-dUTP)标记的大麦Betzes基因组DNA作探针,以普通小麦中国春总DNA作封阻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einsituhybridization,简称GISH),从13株小麦-大麦杂交后代中鉴定出2个含有3条大麦Betzes2H染色体的材料(2n=43);2个2H单体异代换系(2n=42);7个2H二体异代换系(2n=42)。用已定位在小麦第2部分同源群短臂上的探针psr131进行RFLP分析,结果表明大麦Betzes、代换系A5有1条区别于小麦中国春的特异带,A 相似文献
2.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与RFLP标记鉴定小麦——簇毛麦抗白粉病代换系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用荧光素标记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基因组总DNA作探针,以普通小麦基因组总DNA作封阻,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制片的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抗白粉病小麦品系GN22是普通小麦-簇毛麦二体代换系;用已定位在小麦第6部分同源群上的RFLP探针psr113、psr371进行Southern分析,进一步证明,小麦品系GN21、GN22是普通小麦-簇毛麦6A(6V)代换系;结合同工酶等电聚焦电泳分析,首次把簇毛麦编码的α-淀粉酶-1生化位点定位在簇毛麦6V染色体长臂上,暂命名为α-Amy-Ⅴ1。研究结果表明,原位杂交与RFLP技术相结合是全面、准确鉴定小麦外源染色体及其与小麦染色体部分同源关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RFLP分子标记鉴定小麦—顶芒山羊草异代换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顶芒山羊草(AegilopscomosaSibth和Sm2n=14,MM)与四倍体小麦杂交合成双二倍体(AABBMM),以其为桥梁与普通小麦品种欧柔回交,通过花药培养和配子选择,在花培材料后代中获得了具有顶芒山羊草M染色体的代换系(2n=42)。利用小麦7个部分同嵲慈海保锤龀ざ瘫凵系模常父觯遥疲蹋蟹肿颖昙羌ㄐ÷蠡ㄒ┡嘌唇ǖ拇幌怠#樱铮酰簦瑁澹恚猓欤铮簦椋睿缃峁砻鞔蟛糠痔秸胛薅嗵裕谒牟糠滞慈荷系模保备觯遥疲蹋刑秸氡硐中÷螅矗娜旧宥Вッ⑸窖虿荩矗腿旧逄砑印S纱巳范ǜ么幌滴÷螅ッ⑸窖虿荩矗停ǎ矗模┮齑幌 相似文献
4.
小麦-大麦异代换系的创制及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缺体回交法"以小大麦二体异附加系WBA9816作父本与阿勃缺体小麦杂交,创制小大麦异代换系.F1再用该异附加系回交,回交后代通过细胞学鉴定,筛选2n=43的双单体植株套袋自交,从自交后代群体培育出WBS02126;用原位杂交GISH和染色体C-分带技术鉴定表明,WBS02126为2D/2H异代换系;田间试验结果显示,WBS02126生长发育良好,育性基本正常,表现弱春性,叶片宽厚上挺,叶色淡绿,棒状穗,小穗排列紧密,长芒,早熟,综合抗病性好. 相似文献
5.
小麦-大麦2H异代换系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重双端体测交及RFLP分析,解析了来自小麦品种 “中国春” (Triticum aestivumL. cv. “Chinese Spring” (CS))×大麦品种 “Betzes” (Hordeum vulgare L. cv. “Betzes”)杂种后代15份材料的遗传组成,鉴定出6个二体异代换系;对与 “中国春” 重双端体DDT2A、DDT2B及DDT2D测交的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构型进行观察,同时以小麦第二部分同源群短臂探针psr131进行RFLP分析,鉴定出一套遗传稳定的小麦-大麦2H二体异代换系2H(A)、2H(B)和2H(D)。小麦第二部分同源群短臂探针psr131可作为追踪大麦2H染色体的RFLP标记。从代换系的生长势及其他农艺性状看,大麦2H染色体对小麦染色体2B和2D的补偿作用较好。通过考种观察到携带大麦a淀粉酶抑制蛋白基因的2H染色体导入小麦后,淀粉品质发生了改变,外观品质由原来“中国春” 的半粉质转变为代换系的半角质。 相似文献
6.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蓝粒小麦及其诱变后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和长穗偃麦草[Agropyron elongatum(Host)Beauv,2n=10x=70]杂交后选育出的蓝粒小麦蓝-58及其诱变后代的染色体组成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GISH可方便地检测到小麦遗传背景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或易位的片段。如前人报道,蓝-58(2n=42)是一个具有2条长穗偃麦草4E染色体的异代换系(4E/4D)。LW004可能是一个具有两对相互易位染色体的纯合系,其田间表现磷高效特性,LW43-3-4为41条染色体的蓝单体(40W 1’4E),种子颜色为浅蓝色,通过此法还检测出一些染色体结构发生很大变异的材料如4E的单端体(40W 1‘4E),种子颜色为浅蓝色,通过此法还检测出一些染色结构发生很大变异的材料如4E的单端体(40W 1‘t4E)以及组型为39W 1‘4E 1‘t4E的个体,此项研究结果更为直观地表明控制蓝粒体状的基因的确在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上。同时说明有效的突变方法与灵活方便的检测手段的有机结合在染色体工程材料的创制和染色体工程育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普通小麦异代换系的产生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30年代,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丝形成和移动功能的发现为人工合成多倍体提供了有力手段,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rck)作为一个人工合成新物种在生产上逐渐开始发挥作用。组织培养技术在远缘杂交中的应用,使许多种、属间杂交获得成功。在小麦与多倍体亲缘种、属杂交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异源八倍体,如八倍体小僵麦(Tritielytrigia or Agrotriti-cum等。但这些异源多倍体新物种由于有一个完整染色体组的导人,常带来一些不利的性状,如稳定性差、晚熟、种子饱满度差、不易脱粒等,迫使育种工作者有选择地引进个别有用基因或染色体,以助于人工合成异源多倍体在生产上的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重双端体测交及RFLP分析,解析了来自小麦品种"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L.cv."Chinese Spring"(CS))×大麦品种"Betzes"(Hordeum vulgare L.cv."Betzes")杂种后代15份材料的遗传组成,鉴定出6个二体异代换系;对与"中国春"重双端体DDT2A、DDT2B及DDT2D测交的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构型进行观察,同时以小麦第二部分同源群短臂探针psr131进行RFLP分析,鉴定出一套遗传稳定的小麦-大麦2H二体异代换系2H(A)、2H(B)和2H(D).小麦第二部分同源群短臂探针psr131可作为追踪大麦2H染色体的RFLP标记.从代换系的生长势及其他农艺性状看,大麦2H染色体对小麦染色体2B和2D的补偿作用较好.通过考种观察到携带大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基因的2H染色体导入小麦后,淀粉品质发生了改变,外观品质由原来"中国春"的半粉质转变为代换系的半角质. 相似文献
9.
10.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和RFLP标记检测多小穗小麦新种质10—A中的黑麦染 …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APAGE,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RFLP标记,对导入黑麦(SecalecerealeL.)多小穗等性状创制的小麦新种质10-A进行了分子标记检测,APAGE分析发现,10-A与其他1RS/1BL易位系一样,含有1RS的醇溶蛋白标记位点Gld1B3。以黑麦基因组总DNA作探针,用中国春(Triticumaestiumcv.ChineseSpring)基因组DNA作封阻,与10-A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 相似文献
11.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和RFLP标记检测多小穗小麦新种质10-A中的黑麦染色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APAGE、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RFLP标记,对导入黑麦(SecalecerealeL.)多小穗等性状创制的小麦新种质10_A进行了分子标记检测。APAGE分析发现,10_A与其他1RS/1BL易位系一样,含有1RS的醇溶蛋白标记位点Gld1B3。以黑麦基因组总DNA作探针,用中国春(Triticumaestivumcv.ChineseSpring)基因组DNA作封阻,与10_A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黑麦的1RS易位到10_A中。用25个RFLP探针进行Southern分析,进一步发现10_A的1BS特异限制性片段发生丢失,代之以黑麦1RS的特异限制性片段,而位于其他染色体上的特异限制性片段未发生缺失。据此认为,多小穗小麦新种质10_A属于1RS/1BL易位系。同时还讨论了10_A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代换种质的选育及其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采用遮光调节开花时期、喷施低浓度赤霉素等提高可杂交性措施 ,选育出一个含有四倍体多年生玉米遗传物质的、在形态特性与普通玉米相似的种质 ,并对供试材料的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 ,对玉米及其与四倍体多年生杂交后代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 (Multi colorGenomeinsituHybridization ,McGISH)检测。结果表明 :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种杂交后代F2 ×P1的许多表型性状已经回复到玉米的特征 ;F2 ×P1自交一代 (BC1F3 )染色体数目为 2 0 ,在原位杂交检测的植株中有 17条与玉米亲本显色相同 ,另外 3条染色体区别于玉米基因组 ,检出为红色荧光且形态上小于玉米染色体 ,表明其来源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染色体。可见 ,BC1F3 是玉米 四倍体多年生玉米异源代换种质。 相似文献
13.
普通小麦三个基因组之间的遗传关系及原位杂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的3个可能的二倍体供体种(乌拉尔图小麦(T.urartuThum.)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egilopsspeltoidesTausch)和粗山羊草(Ae.tauschiiCoss.)的基因组DNA为研究对象,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杂交,比较杂交强度以及泳道中带纹的不同,并结合部分DNA重复序列在基因组间含量差异的数据,得出结论:A^u和D基因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稳定遗传的纯系540及其与玉米(ZeamaysL.)自交系杂交后代F1即遗单6号中,成功地鉴定了渗入其中的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ZeadiploperennisDoebley,DP)的染色体片段,采用DAB(Diaminobenzidinetetrahydrochloride)和荧光检出系统,二者获得了一致的结果,在纯系540的第1,2,5和8号两条同源染色体长臂上均检出杂 相似文献
15.
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中间偃麦草含有丰富的优良基因,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对从中间偃麦草与小麦品种烟农15杂种后代(BC2F4)中选育的小麦种质系山农0095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株高78cm,穗长17.3cm,旗叶长36.3cm,旗叶宽3.03cm,茎杆粗壮,繁茂性好,既长又宽的旗叶、长圆锥型穗是其显著的形态学特征;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日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 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它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ⅠPMC M Ⅰ绝大多数细胞出现2个单价体,没有观察到多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20.08Ⅱ 1.84Ⅰ。以上结果表明,山农0095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的双体异代换系。 相似文献
16.
小麦—黑麦异代换及小麦种内易位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染色体C-分带和RAPD技术,对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杂种F2经电离辐射处理后的高代材料98-60进行了检测。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该材料为小麦-黑麦异代换系。进一步通过C-分带分析表明,该品系为5R代换系,并且还包含有5AS/6AS小麦种内的染色体易位。通过RAPD分析,在该品系中找到了来源于八倍体小黑麦亲本"新麦73"的黑麦染色体特异扩增产物OPA-01350和与两个亲本不同的特异重组产物OPF-14800、OPF-14920,进一步验证了基因组原位杂交和C-分带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7.
普通小麦—簇毛麦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C—分带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改良的C-分带技术鉴定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室获得的普通小麦的簇毛麦V_2、V_3、V_4、V_6、V_7染色体异附加系和V_2、V_5异代换系,得到与N-分带和染色体配对分析一致的结果,并且由于C-分带可同时鉴别小麦全部21对染色体,鉴定出V_2异代换系中被代换掉的小麦染色体为1A。 相似文献
18.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染色体C-分带技术对普通小麦-一华山新麦草的异代换系进行了研究。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异代换系H921—6—12和H924—3—4均含有2条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对这2个材料和华山新麦草进行染色体C-分带带型比较,结果认为:H921—6—12可能是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的5A/N5^b代换系,H924—3—4可能是3D/N4^b代换系。 相似文献
19.
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方法研究了牛筋草(Eleusine indica)AA基因组在穇子(E.coracana)染色体上的分布,并探讨了AA、BB基因组的同源关系。用超声波破碎法进行预剪切,以缺口平移法标记的牛筋草总DNA为探针,BB基因组的E.floccifolia(Forssk.)Spreng.总DNA为封阻,与AABB基因组穇子的中期染色体进行杂交。结果表明,牛筋草AA基因组分布在穇子的18条染色体上。不加封阻或加过量封阻均不能鉴别AA基因组,说明AA和BB基因组间的分化程度不大,双方共享的重复序列较多。牛筋草与E.floccifolia总DNA分别用超声波破碎2 min和3 min后,可得到峰值为300-750 bp的DNA片段,这说明不同物种的超声波破碎时间需要调整,以获得合适长度的探针。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