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K+通道是植物高效吸收和体内运输K+的载体,对保证植物的钾素营养和增强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生长在淹水环境中,其K+通道在长期适应物种立地条件的进化过程中可能形成了有别于拟南芥等模式植物的独特功能特征和作用机制.本研究克隆了一个水稻KAT型K+通道基因OsKAT1.1,并利用电生理技术探讨其电生理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一系列亚克隆过程,我们成功构建了适用于双电极电压钳和膜片钳电生理研究的表达载体pCI-OsKAT1.1和pTracer-CMV3-OsKAT1.1.进一步的电生理试验结果验证了构建过程的准确性,并表明水稻OsKAT1.1是一个由膜电位控制的吸收型K+通道.  相似文献   

3.
水稻氮饥饿诱导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水稀(Oryza sativa L.)对氮饥饿反应的分子与基因背景,利用RaSH策略构建了水稻氮(N)饥饿诱导cDNA文库。通过反向Northern筛选该文库,获得氮饥饿诱导的18个功能已知基因和2个功能未知基因。这些已知基因涉及碳代谢、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蛋白质分解代谢、激素代谢、信号转导、生长调控过程及转录因子。这些基因表现出不同的时空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了植物对氮饥饿反应涉及互相关联的多种生理与分子机理,提供了相关的一些基因信息。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水稻(Oryza sativa L.)对氮饥饿反应的分子与基因背景,利用RaSH策略构建了水稻氮(N)饥饿诱导cDNA文库.通过反向Northern筛选该文库,获得氮饥饿诱导的18个功能已知基因和2个功能未知基因.这些已知基因涉及碳代谢、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蛋白质分解代谢、激素代谢、信号转导、生长调控过程及转录因子.这些基因表现出不同的时空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了植物对氮饥饿反应涉及互相关联的多种生理与分子机理,提供了相关的一些基因信息.  相似文献   

5.
Photographs are a ubiquitous feature of Aboriginal life in Northeastern Australia, with images of relatives being prominently displayed in most Aboriginal houses. This display of photographs is tied to a form of distributed personhood that draws on photographs to create a sense of social immediacy in the absence of close kin. This sense of immediacy also occurs in relation to photographs of the dead, giving these images a particular force for Aboriginal viewers. But further consideration of this force of photographic images suggests that they should be treated neither as things nor as aspects of persons, despite their seeming ability to manifest agency in Aboriginal life-worlds.  相似文献   

6.
【目的】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RP)是参与蛋白质合成及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在水稻中克隆了1个核糖体蛋白家族基因OsRPL36A,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为后续OsRPL36A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OsRPL36A基因结构、顺式作用元件和演化过程;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分析OsRPL36A的组织表达特异性、节律表达模式、及其对不同激素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情况。【结果】(1)OsRPL36A的编码区全长为297 bp,共编码98个氨基酸,属于核糖体蛋白L36超基因家族。(2)OsRPL36A的启动子区包含3个节律表达相关元件、10个光响应元件、14个激素响应元件和27个环境胁迫响应元件。(3)OsRPL36A在叶片中的表达量相对高于其他组织;具有典型的节律表达模式;且受IAA、高温、低温和渗透胁迫等诱导表达。【结论】OsRPL36A在叶中高表达,具有典型节律表达模式,对IAA显著响应,可能参与热激、低温、盐害和渗透胁迫响应。  相似文献   

7.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需求量最大的粮食来源之一,其产量和品质与分蘖和花序结构的发育有关。以往的花序发育研究已经鉴定出大量与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关的基因,但对花序发育和抽穗期的遗传机制尚未完全了解。本研究利用前期构建的水稻小穗异常发育表型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通过转录表达谱分析,探讨穗部异常发育和穗部缺陷(pds1)表型调控的分子机制。通过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的筛选,鉴定了可能与pds1表型相关的基因。在6组差异表达基因中,分别鉴定出1 578、 463、 1 295、 687、 397、 175个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通过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发现了与pds1表型高度相关的4个基因模块(Module)。通过对模块中所包含的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与花序发育相关的生物学过程。随后在这些模块中鉴定出多个高度相关的关键基因(Hub genes...  相似文献   

8.
文特利亚(Ventria)是美国加州一家规模不大的生物技术公司,只有16名员工,但它最近成了美国农民和环保人士关注的焦点,并引起了生物科学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环境因子胁迫下水稻翻译延伸因子1A基因的诱导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差异显示PCR 技术(DD_PCR) 比较了籼稻( Oryzasativa L.ssp.indica)“窄叶青8 号”幼苗在盐胁迫与正常生长条件下基因表达的差异,克隆了水稻翻译延伸因子1A 蛋白(eEF1A) 基因家族中的一个新的成员( 称为REF1A) 。利用Northern 杂交对环境因子胁迫下该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翻译延伸因子1A 基因在水稻幼苗中的表达明显受盐胁迫和ABA胁迫所诱导,且ABA 胁迫处理对该基因转录的诱导要早于盐胁迫的诱导作用。此外,干旱(15% PEG6000) 处理、冷胁迫(4 ℃)和热激(37 ℃) 对水稻翻译延伸因子1A 基因的转录均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上述结果说明翻译延伸因子1A基因的诱导表达可能是水稻细胞对逆境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Yang ZM  Xie XF  Huang XB  Wang FQ  Tong ZJ  Duan YL  Lan T  Wu WR 《遗传》2012,34(5):615-620
"三明显性核不育水稻"突变体是由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1年在杂交组合"SE21S/Basmati370"的F2代群体中发现的。其不育性受1个显性基因控制(将该基因命名为SMS)。经过多代回交,该显性不育基因已导入籼稻品种佳福占的遗传背景中(将该不育材料称为佳不育)。为了定位SMS,文章将佳不育与粳稻品种日本晴杂交,并将F1与佳福占测交,构建了一个作图群体。利用SSR和INDEL标记,通过混合分离分析和连锁分析,将SMS定位于第8号染色体上两个INDEL标记ZM30和ZM9之间,约99 kb的区间内。该结果为克隆SMS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次桃  区树俊  储成才 《遗传》2018,40(9):789-790
正水稻(OryzasativaL.)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乊一,全球种植面积约1.6亿公顷,养活了世界约35亿人口。缘于水稻起源于亚热带地区,因此对低温非常敏感。世界上约1500万公顷的稻区(包括24个国家,如中国、日本和朝鲜等)遭遇过严重的冷害问题。冷害是高纬度高海拔稻区水稻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乊一,我国稻区南北分布相差约34度(最北端漠河53°27′N,最南端海南18°90′N),海拔分布相差2700m(从东南沿海到云贵高原),因此平均每3~4年就会遭遇一次较大规模的冷害。除此乊外,每年  相似文献   

12.
13.
明确湿地退化对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基因丰度的影响,为认识湿地的退化机理以及科学治理高寒退化湿地提供重要依据。以尕海湿地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种不同退化程度土壤为研究对象,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固氮菌(nifH)、氨氧化古菌(AOA-amoA)、氨氧化细菌(AOB-amoA)和反硝化菌(nirK)基因丰度,分析功能基因丰度在不同退化阶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0~10 cm土层4种功能基因丰度均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nifH、AOA、AOB和nirK基因丰度的变化范围为106~108、107~108、105~106和107~108 copies·g-1 soil,且AOA丰度显著高于AOB丰度;4种基因丰度均在轻度退化阶段达到最大值,中度和重度退化阶段显著降低;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功能基因的解释率达到了87.9%和91.2%,但不同月份关键驱动因子不同;在6月,土壤含...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从水稻(Oryza sativa L.)的两个半矮秆籼稻品种6442S-7和蜀恢881杂交F2代群体中发现一个高秆突变体D111,其株高和秆长分别比亲本蜀恢881增加63.0%和87.0%.用205个微卫星标记分析D¨1及其原始亲本6442S-7和蜀恢881之间的基因组DNA多态性,结果未发现D111具有2个原始亲本都没有的新带型,证明D1¨的确是6442S-7和蜀恢881的杂交后代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将D111分别与蜀恢881、蜀恢527、明恢63、9311、IR68、G46B等6个半矮秆品种和高秆对照品种南京6号杂交,分析F1和F2代株高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D1¨的高秆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且该基因与南京6号的高秆基因紧密连锁或等位.以蜀恢527/D111 F2群体为定位群体,运用微卫星标记将D111显性高秆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第一染色体长臂,与RM212、RM302和RM472的遗传距离分别是27.7 cM、25.5 cM和6.0 cM,该基因暂命名为LC(t).认为D111是首例从半矮秆品种自然突变产生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体,LC(t)为首次定位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基因.此外,将上述基因定位结果与Causse等(1994)和Temnykh等(2000,2001)发表的水稻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比较,发现LC(t)基因恰巧位于与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相同或十分相近的染色体区域,因此,还就LC(t)基因与sd1基因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While conducting research among the Aran Islanders of Ireland between 1958 and 1968, the author and his wife became aware that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Aran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was at variance with those of filmmakers and writers of fame who had portrayed the Aran milieu in film, books, and play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everal reasons why his and his wife's interpretation differs from those, in particular, of Robert Flaherty, John M. Synge, Pat Mullen, and P. A. Ó Síocháin,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influence of nativism and primitivism on their portrayals. The setting of the article is Ireland of four decades ago and mirrors conditions much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oday.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水稻显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水稻(Oryza sativa L.)的两个半矮秆籼稻品种6442S-7和蜀恢881杂交F2代群体中发现一个高秆突变体D111,其株高和秆长分别比亲本蜀恢881增加63.0%和87.0%。用205个微卫星标记分析D111及其原始亲本6442S-7和蜀恢881之间的基因组DNA多态性,结果未发现D111具有2个原始亲本都没有的新带型,证明D111的确是6442S-7和蜀恢881的杂交后代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将D111分别与蜀恢881、蜀恢527、明恢63、9311、IR68、G46B等6个半矮秆品种和高秆对照品种南京6号杂交,分析F1和F2代株高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D111的高秆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且该基因与南京6号的高秆基因紧密连锁或等位。以蜀恢527/D111 F2群体为定位群体,运用微卫星标记将D111显性高秆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第一染色体长臂,与RM212、RM302和RM472的遗传距离分别是27.7 cM、25.5 cM和6.0 cM,该基因暂命名为LC(t)。认为D111是首例从半矮秆品种自然突变产生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体,LC(t)为首次定位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基因。此外,将上述基因定位结果与Causse等(1994)和Temnykh等(2000; 2001)发表的水稻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比较,发现LC(t)基因恰巧位于与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相同或十分相近的染色体区域,因此,还就LC(t)基因与sd1基因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