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标本馆(HMJAU)、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隐花植物标本室(HKAS)和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标本馆(HMIGD)的132份标本的宏观形态和微观结构的观察,共报道中国球盖菇属[Stropharia(Fr.)Qulet]真菌14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包括1个拟定新种,即黄囊球盖菇[Stropharia chrysocystidia Meng T.X.et Tolgor];1个新变种,即蚯蚓铜绿球盖菇[Stropharia aeruginosa(Fr.)Qulet var.earthwormia Meng T.X.et Tolgor];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偏孢孔球盖菇[Stropharia dorsiporaEsteve-Rav.&Barrasa]和盐碱球盖菇[Stropharia halophila Pacioni];四川省新记录种1个,即亮白球盖菇[Stropharia albonitens(Fr.)Qulet];吉林省新记录变型1个,即浅黄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f.luteaHongo];云南和西藏新记录变型1个,即黄褐球盖菇[Stropharia aeruginosa(Fr.)Qulet f.brunneola Hongo]。对已知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显微线条图绘制,编写了分种检索表,对每个种的担孢子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相似文献   

2.
通过观察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标本馆(HMJAU)、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标本馆(HMIGD)及作者野外采集的共37份标本的宏观及微观形态结构,对中国裸盖菇属[Psilocybe(Fr.)Kumm.]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对已知的10个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并编写了分种检索表。报道了采自内蒙古的1个新种:蒙古裸盖菇(Psilocybe mongolica Sarentoya et Tolgor);3个中国新记录种:鳞柄裸盖菇(Psilocybe baeocystis Singer & Smith)、拟变蓝裸盖菇(Psilocybe wayanadensis K.A.Thomas,Manim & Guzmán)、越南裸盖菇(Psilocybe yungensis Singer & Smith);4个省级新记录种:内蒙古新记录种喜粪生裸盖菇[Psilocybe coprophila(Bull.ex Fr.)Kumm.]、广东省新记录种古巴裸盖菇[Psilocybe cubensis(Earle)Sing.]、广西省新记录种黄裸盖菇(Psilocybe fasciata Hongo)和西藏新记录种毒裸盖菇[Psilocybe venenata(Imai)Imazeki & Hongo]。  相似文献   

3.
贺新生  张玲 《菌物学报》2002,21(3):454-454
斑褶菇属Panaeolus是世界著名的有毒担子菌,属蘑菇目(Agaricales)球盖菇科(Strophariacesa),迄今中国文献已经报道15种(贺新生,2001).本文报道我国该属的一个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组成成分,采用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对保护区内不同海拔和植被类型下的大型真菌进行调查,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分析其物种组成和地理区系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679份,经鉴定隶属于2门11纲16目40科83属230种,其中子囊菌门4纲6目8科10属21种,担子菌门7纲10目32科73属209种。优势科有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伞菌科Agaricaceae、小菇科Mycen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和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占物种总数的55.65%;优势属有18属,分别为小菇属Mycena、丝盖伞属Inocybe、马鞍菌属Helvella、乳菇属Lactarius、香蘑属Lepista和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等,占物种总数的51.30%。对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利用价值进行评估,保护区内共有食用菌42种、药用菌4种、食药兼用菌11种、毒菌17种,其中部...  相似文献   

5.
王薇  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2015,34(3):499-503
长白山地区小菇属Mycena类群种类繁多,研究发现采自长白山地区的3个中国小菇属新记录种,即弯柄小菇M.mirata、胶盖小菇M.renati和淡红小菇M.roseocandida,三者的盖皮层菌丝均有不同程度的疣状突起。通过形态学研究,详尽描述了三者的宏观形态特征、显微结构以及与相近种类的区别,并提供线条图。研究标本存放在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察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标本馆(HMJAU)、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标本馆(GDGM)及作者野外采集的共180份标本的宏观形态和微观结构,对中国球盖菇科的广义斑褶菇属及其所含的灰斑褶菇属(Copelandia Bres.)、疣孢斑褶菇属(Panaeolina Maire)和狭义斑褶菇属[Panaeolus(Fr.)Qul(s.str.)]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对中国分布的16个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显微线条图绘制,并编写了分种检索表。其中,包括1个新组合:栗褶疣孢斑褶菇[Panaeolina castaneifolia(Murr.)Sarentoya et Tolgor];2个中国新记录种:热带灰斑褶菇[Copelandia tropicalis(Ola′h)SingerR.A.Weeks]、小型斑褶菇[Panaeolus alcidisM.M.Moser];12个省级新记录种:北京新记录种硬腿斑褶菇[Panaeolus solidipes(Peck)Sacc.],内蒙古新记录种硬腿斑褶菇[Panaeolus solidipes(Peck)Sacc.]、锐顶斑褶菇[Panaeolus acuminatus(Schaeff.)Qul.]、黑斑褶菇[Panaeolus ater(J.E.Lange)KhnerRomagn.]、紧缩斑褶菇[Panaeolus sphinctrinus(Fr.)Qul.]、红褐斑褶菇[Panaeolus subbalteatus(Berk.Broome)Sacc.],吉林省新记录种半卵圆斑褶菇[Panaeolus semiovatus(Sowerby)S.LundellNannf.]、栗褶疣孢斑褶菇[Panaeolina castaneifolia(Murrill)Bon],黑龙江新记录种红褐斑褶菇[Panaeolus subbalteatus(Berk.Broome)Sacc.],宁夏新记录种变蓝灰斑褶菇[Copelandiacyanescens(Berk.Broome)Singer]、锐顶斑褶菇[Panaeolus acuminatus(Schaeff.)Qul.],西藏新记录种红褐斑褶菇[Panaeolus subbalteatus(Berk.Broome)Sacc.]。  相似文献   

7.
李素玲  刘虹  郭丽杰  范黎 《菌物学报》2020,39(9):1719-1727
基于多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山西省吕梁山区俗称为大把子的一种传统野生食用蘑菇是隶属于假杯伞科Pseudoclitocybaceae杯桩菇属Clitopaxillus的一个分类学新物种,本研究将其定名为大把子杯桩菇C. dabazi。该种与分布于欧洲的C. alexandriC. fibulatus形态特征相似并且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大把子杯桩菇的鉴别特征为菌盖半球形,菌盖边缘稍内卷,土黄褐色至灰白褐色,菌柄粗棒状,具蘑菇香味。大把子杯桩菇在秋季发生,在整个吕梁山脉均有分布,在中北部的管涔山、关帝山区域,主要生长于云杉Picea sp.、落叶松Larix sp.林内的草地上;而在南部的五鹿山一带,则发生于松Pinus sp.、栎Quercus spp.混交林内草地上。本文还提供了杯桩菇属已知3个物种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斑褶菇属Panaeolus是世界著名的有毒担子菌,属蘑菇目(Agaricales)球盖菇科(Strophariacesa),迄今中国文献已经报道15种(贺新生,2001)。本文报道我国该属的一个新记录种。 双孢斑褶菇 图1 Panaeolus bisporus (Malen鏾n & Bertault ) Ew. Gerhardt, Bibliotheca Botanica 147:41,1996. Copelandia papilionacea (Bull.: Fr.) Qu閘. var. bispora Malen鏾n & Bertault (Gerhardt,1996). 菌盖白色,老时或受伤时变蓝色,直径2~4厘米,有时可达6厘米,近圆锥形、钟形至半球形,后平展,光滑,表面干,有时龟裂。菌肉白色…  相似文献   

9.
王向华 《菌物研究》2019,17(1):21-25
描述了乳菇属的2个新种:皮壳乳菇Lactarius incrustatus和玫汁乳菇L. roseoligalus。该2种生于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地区由蒙古栎、红松和桦构成的混交林下。皮壳乳菇属于乳菇亚属L. subg. Lactarius,特征为菌盖潮湿至近干、灰蓝或灰紫色、菌褶黄白色、盖表皮具深黄褐色皮壳附着物和孢子纹饰近斑马纹状。玫汁乳菇属于变红乳菇亚属L. subg. Plinthogalus,特征为乳汁白色快速变艳玫红色、孢子具高的排列为斑马纹状的纹饰和具褐色内含物的栅栏球囊型盖表皮。文中提供了该2种的外观和显微特征描述、与相近种的形态对比和真菌条形码ITS序列。  相似文献   

10.
选用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为试验材料,分析在镉胁迫处理下(2mg/L)添加不同浓度硒(0、6、15、20mg/L)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了施加硒对镉胁迫下大球盖菇菌丝生长抑制的缓解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镉对大球盖菇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镉造成了大球盖菇渗透调节物质、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添加硒后,镉对大球盖菇菌丝的生长速度、生物量抑制作用均有所改善,且增加了渗透调节物质,促进镉胁迫下大球盖菇渗透调节能力;硒诱导抗氧化酶的活性上调,提高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了菌丝中丙二醛和过氧化氢的含量,缓解细胞膜过氧化程度,增强了大球盖菇对镉的耐受性。本研究重点探讨外源添加硒对镉胁迫下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生理特性及抗氧化胁迫能力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硒在食用菌抗镉栽培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涛  凌晓霏  杨慧 《微生物学通报》2012,39(9):1333-1340
【目的】探讨获取裸盖菇属及斑褶菇属真菌纯培养的有效分离方法。【方法】采用菌褶接种法和孢子弹射法进行分离,以形态鉴定为基础,通过ITS区测序并与DNA序列库中已知序列进行比对的分子鉴定方法鉴别分离培养物的真伪,以确定分离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对采自云南的28个裸盖菇属和斑褶菇属菌株进行了分离,菌褶接种法有24个菌株分离纯化成功,成功率达86%,而孢子弹射法仅有7个菌株分离成功,成功率为25%。【结论】菌褶接种法对于裸盖菇属和斑褶菇属真菌是一种有效而简便易行的分离方法,该法利用菌褶为产孢组织的优势,无需对菌褶进行表面消毒,易于纯化成功,值得在其他类似的腐生小型薄盖伞菌类群的分离中尝试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以林下种植的不同菌种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产量与气象环境因子以及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显示:日降雨量、空气湿度、土壤水分和大气压对皱环球盖菇各菌种日产量有关键响应,高产菌种S.ra1和S.ra9与日降雨量呈一次函数模型;9个皱环球盖菇菌种平均日产量与5个属细菌相对丰度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相关,与blank_CK样地比较,高产菌种S.ra9提高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细菌相对丰度,从而提高土壤固氮作用,高产菌种S.ra1提高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粘液杆菌属Mucilaginibacter和固定杆菌属Conexibacter细菌相对丰度,从而提高土壤固氮作用、降解栽培基质纤维素作用以及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说明皱环球盖菇高产菌种S.ra1和S.ra9的栽培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3.
丝盖伞属Inocybe是一个较大的属,目前对中国丝盖伞属真菌的种类和分布知之甚少。在中国丝盖伞科分类学研究过程中,发现采自东北的 3 个分类群尚未有文献记载,它们是褐鳞丝盖伞原变型I. cervicolor f. cervicolor、土味丝盖伞蓝紫变种I. geophylla var. violacea 和厚囊丝盖伞 I. pachypleura.根据中国的材料对此 3 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每个种的线条图和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盖表皮或菌柄表皮具有褐色色素这一特征在乳菇属小红乳菇亚属Lactarius subg. Russularia中较为少见。文中描述了产于中国南部的2个子实体褐色、表皮中具有褐色色素的乳菇新种:暗褐乳菇L. atrofuscus和橄榄褐乳菇L. olivaceofuscus。其中,暗褐乳菇L. atrofuscus的孢子球形,盖表皮为(子实层)球囊型,缺乏大囊体;除褐色色素外,盖表皮和菌柄表皮中所具有的树脂样皮壳物质也是识别该种的关键特征。橄榄褐乳菇L.olivaceofuscus的表皮内色素为深橄榄褐色,缺乏树脂样皮壳物质;菌盖强烈皱缩,盖表皮末端菌丝细长,较大的孢子具有较高的条脊和翼,这些特征可以将其与暗褐乳菇和其他相近种相区别。文中提供了该2种的宏观形态和显微特征描述,以及与相近种的形态对比和真菌条形码ITS序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光柄菇属已知种类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思思  图力古尔 《菌物研究》2010,8(3):169-175,180
对中国光柄菇属(Pluteus)真菌进行了整理、修订,并对有关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扼要讨论。中国光柄菇属真菌有28个名称记录,分布于23个省(自治区)。其中只有10个分类单元引证了标本,有3个记录的报道未提供形态描述,另有1种存在拼写错误。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真菌进行了整理、修订,对有关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小脆柄菇属真菌共51个名称记录,分布于26个省(自治区)。其中有18个分类单元引证了标本,2个记录的报道未提供形态描述,2个种存在错误拼写。  相似文献   

17.
王向华 《菌物研究》2021,19(1):19-23
盖表皮或菌柄表皮具有褐色色素这一特征在乳菇属小红乳菇亚属Lactarius subg.Russularia中较为少见.文中描述了产于中国南部的2个子实体褐色、表皮中具有褐色色素的乳菇新种:暗褐乳菇L.atrofuscus和橄榄褐乳菇L.olivaceofuscus.其中,暗褐乳菇L.atrofuscus的孢子球形,盖表...  相似文献   

18.
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本文对内蒙古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内的真菌区系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含10种以上的科为口蘑科、革盖菌科、丝膜菌科、蘑菇科、球盖菇科、蜡伞科和炭角菌科;含5种以上的属为丝盖伞属、小皮伞属、多孔菌属、鳞伞属、光柄菇属、炭角菌属、蘑菇属、赤褶菌属、蜡伞属、湿伞属、靴耳属、囊蘑属、栓菌属和马鞍菌属;从种的组成上可划分为世界分布种(34.11%)、北温带分布种(42.05%)、北温带-澳大利亚分布种(5.30%)、温带-亚热带、热带分布种(3.31%)、欧亚大陆分布种(2.98%)、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2.32%)、东亚分布种(1.97%)、中国-日本共有种(4.64%)和特有成分(3.97%)等9个分布型,表现出鲜明的温带区系特征。在区系亲缘关系上与长白山较为接近,而与热带、亚热带的区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19.
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资料,对我国丝盖伞属凹孢亚属Inocybe subgen.Inosperma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确认该亚属8个分类群在中国的分布,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包括3个中国新记录种:新褐丝盖伞Inocybe neobrunnescens、淀粉味丝盖伞I.quietiodor、蜡盖丝盖伞I.lanatodisca。根据采集的材料对此3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绘图,并基于ITS序列,采用贝叶斯法分析了与之相近物种之间的系统学关系。基于n LSU序列重建了我国丝盖伞属凹孢亚属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了我国该亚属物种与欧洲和北美的近缘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初步认为裂盖组为非单系群。  相似文献   

20.
《菌物学报》2017,(11):1463-1482
报道了乳菇属乳菇亚属的7个新种。它们为中国西南地区亚热带-热带或亚高山带森林下具代表性的乳菇物种。窄环乳菇Lactarius angustizonatus、淡环纹乳菇L.pallidizonatus、淡黄褐乳菇L.pallido-ochraceus和中华环纹乳菇L.sinozonarius属于环纹乳菇亚组L.subsect.Zonarii,近短柄乳菇L.subbrevipes属于窝柄黄乳菇亚组L.subsect.Scrobiculati,紫栗色乳菇L.purpureocastaneus归属于淡白乳菇组L.sect.Pallidini。短囊体乳菇L.brachycystidiatus以其干燥具鳞片的菌盖和较粗的盖表皮菌丝暂被置于具色乳菇组L.sect.Colorati。文中提供了这7个种的外观和显微特征描述、与其相近种的形态对比和ITS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