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麦幼胚培养再生植株第二代若干性状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植株第二代(R2)各性状如F2代一样均表现为介于双亲的连续变异,并有超亲遗传。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均大于F2代,超出F2变异范围的株率依性而有所不同,从1.64——65.3%。R2代各性状的遗传力较F2有较大的提高。这些都反映了经体细胞培养后诱导了变异,丰富了R2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人工选育对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选育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 采用微卫星技术分析了华南鲤4个连续选育世代(F1、F2、F3和F4)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在4个选育群体中, 16对微卫星引物共扩增得到99个等位基因, 每个微卫星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3—10个, 平均为6.1875个。随着人工连续选育的进行, F1到F4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从5.6875下降到4.6755, 平均观测杂合度(Ho)从0.7943下降到0.7135,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从0.6577下降到0.5834。F1与其后各代的遗传距离逐代增加(从0.1486上升到0.2181), 遗传相似系数逐代减小(从0.8619下降到0.8041), 而相邻世代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逐代变小(F1与F2为0.062, F2与F3为0.058, F3与F4则为0.051), 遗传相似性逐步升高。世代间Fst值配对比较结果显示4个世代间的遗传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表明人工选育已对华南鲤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产生了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华南鲤经过4代选育后, 虽然遗传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存在下降的现象, 但遗传多样性水平依然较高, 还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制定华南鲤新品种选育计划提供基础遗传数据。  相似文献   

3.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方式 和相对适合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就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方式和抗性品系的相对适合度进行了研究。室内选育的阿维菌素抗性品系与同源的敏感品系杂交、F1代自交、F1代与亲本回交,结果表明:杂交后的显性度(D)分别为-0.64和-0.52,说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是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χ2检验证实,可能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遗传。杂交F1代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比抗性亲本有所降低,F2代及回交后代三种酶的活性继续降低。种群适合度研究表明,抗性品系相对于敏感品系有0.84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4.
谷蠹和米象对磷化氢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雁声  李文质 《昆虫学报》1994,37(3):271-279
本文就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 和米象Sitophilus oryzae对磷化氢的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两个种的实验室敏感品系和粮仓现场采集的抗性品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同时测定了各自的亲本及其F1杂种、F1对抗性亲本回交和F2混交后代的剂量-死亡率反应曲线,并对它们的结果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指出,谷蠹和米象的F1杂种对磷化氢的抗性遗传都为不完全隐性,各自的显性度(D)分别是-0.768和-0.348。同时F1,回交和F2混交的观察值和计算值之间的X2分析也表明,抗性表现为一个以上的常染色体因子遗传,但是主要是受隐性因子所控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叶碟饲养的方法, 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LC20处理柑橘全爪螨若螨后,对试验种群当代(F0)和后代(F1、F2代)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甲氰菊酯LC20处理若螨后,当代雌成螨产卵量显著增加;F1、F2代的产卵前期缩短,后代雌性比例增大,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同时,F1和F2代种群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增大,世代历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缩短,且F2代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用阿维菌素LC20处理若螨后,当代种群雌成螨产卵量显著下降; F1和F2代的产卵量也显著下降,但后代雌性比例增大,产卵前期显著缩短;F1和F2代的种群rmλ增大,TDt缩短,且F2代比F1代更为明显.总体来看,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亚致死浓度LC20对柑橘全爪螨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甲氰菊酯能够促进当代种群的发展,而阿维菌素对当代种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两种杀螨剂亚致死浓度处理柑橘全爪螨对后代种群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对柑橘全爪螨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莨菪内酯对朱砂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雍小菊  张永强  丁伟 《昆虫学报》2011,54(12):1377-1383
为明确东莨菪内酯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 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为其作为植物源杀螨剂的进一步开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在室内采用叶碟饲养的方法, 并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东莨菪内酯亚致死剂量对朱砂叶螨F0代和F1代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莨菪内酯LC40, LC30和LC20剂量处理朱砂叶螨雌成螨后, 可刺激F0代雌成螨产卵, 使产卵量分别增加了73.82%, 186.97%和70.18%, 而对成螨寿命、 产卵期和雌雄性比没有影响; F1代的卵期、 幼螨期和若螨期与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而成螨期和雌成螨寿命均低于对照; 对F1代繁殖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产卵期缩短、 产卵量减少和雌性比下降; 子代种群的净生殖率(R0)由50.5976最低降至33.9910, 世代平均历期(T)和种群倍增时间(Dt)均低于对照, 各处理后的朱砂叶螨种群均存在适合度缺陷。这些结果表明, 在亚致死剂量下, 东莨菪内酯能够降低朱砂叶螨种群的发育和繁殖速率, 这对东莨菪内酯在有害生物防治上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杂交F1的倍性和生育性能, 对杂交F1的染色体核型和红细胞核DNA含量进行分析和测定, 并运用组织学方法对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共124尾杂交F1的性腺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1)杂交F1染色体2n=48, 核型公式2n=26 m+20 sm+2 st, NF=94, 未发现端部着丝点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等结构; (2)杂交F1相对DNA含量为对照组鸡血的1.29倍, 其绝对DNA含量为(3.21±0.61) pg/N, DNA指数为0.92; (3)经解剖观察和切片鉴定, 杂交F1卵细胞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卵细胞第Ⅰ—Ⅴ时相均发育正常, 可完成排卵并产生后代, 为正常发育型; 另一类卵细胞发育到第Ⅴ时相后, 卵黄颗粒减少, 油滴增加, 呈无卵黄空洞状, 为异常发育型。杂交F1精巢包括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 无成熟精子; 部分精小囊内精细胞量极少, 多为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 生产实践中暂未发现可以排精的杂交F1个体。研究表明, 草鱼与赤眼鳟杂交获得的杂交F1为二倍体, 部分雌性可育, 雄性可能为败育群体。  相似文献   

8.
为改良水稻(Oryza sativa)核不育系柱头性状提供遗传信息, 调查了粳型核不育系7001S、籼型核不育系Z913S及其杂交、自交获得的F1、F2和F2:3群体的4个柱头性状, 分析了4个性状间的相关性, 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2个世代4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4个性状两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介于0.274-0.897之间。除F2:3群体中花柱长度和柱头外露率分别表现出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和1对负等效加性-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外, F2和F2:3群体的柱头长度、花柱长度、柱头-花柱总长度以及柱头外露率均表现出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 且F2:3群体中控制花柱长度的主基因表现出加性-显性效应, 其余均表现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2个世代中4个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9.
廖琪  赵彬彬  方玲  周南欣  何树林  徐杉  杨洪  周操 《昆虫学报》2023,(11):1500-1509
【目的】探究阿维菌素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亚致死效应。【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分别以阿维菌素亚致死浓度LC10(0.016 mg/L)和LC25(0.031 mg/L)处理白背飞虱3龄若虫,统计F0代雌雄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记录F1代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存活率及雌雄成虫寿命、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和平均世代周期(T),组建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结果】与对照(蒸馏水)相比,白背飞虱3龄若虫在LC10和LC25浓度阿维菌素的胁迫下,F0代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但孵化率未受影响;LC25浓度阿维菌素处理后,白背飞虱雄成虫寿命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但LC10阿维菌素处理显著缩短了雌成虫寿命。在F1代中,LC10和LC25浓度处理组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7...  相似文献   

10.
月季F1代群体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月季(Rosa spp.)品种‘云蒸霞蔚’和‘太阳城’正交获得的184株F1代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遗传分析、相关性分析对花部形态性状以及叶片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杂交群体表型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7.33%~68.08%,其中花瓣数量在群体中的变异程度最高;杂交后代各个性状上均发生分离变异,出现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且离散程度较高。表型性状的遗传特点与关联分析,为挖掘控制表型性状的优良基因及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是免疫调节途径的重要因子,是抗肿瘤免疫疗法中重要的靶标之一。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PD-L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初步分析其表型。方法 构建Cas9和sgRNA载体,并转录获得RNA,通过显微注射方式将RNA注射到C57BL/6小鼠受精卵中,经过鉴定获得F0代阳性小鼠。F0代小鼠与野生型C57BL/6小鼠交配获得F1代杂合子小鼠,再通过F1代小鼠自交获得F2代纯合子小鼠品系。随后通过Real-Time PCR和流式实验分别检测PD-L1基因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情况。结果 Real-Time PCR和流式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型C57小鼠相比,PD-L1纯合子小鼠的PD-L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细胞上的蛋白质表达均有显著性下降,仅测定到本底的信号,证实已成功构建PD-L1基因敲除小鼠品系,为PD-L1体内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韭菜养根期干旱处理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种群动态的影响。【方法】通过控制浇水调控土壤含水量,调查15, 20, 25和30 d干旱胁迫下砂土和壤土栽培的韭菜中韭菜迟眼蕈蚊F1代成虫的发生量,并通过两性生命表方法分析干旱胁迫30 d对韭菜迟眼蕈蚊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论砂土还是壤土,干旱胁迫均抑制了韭菜迟眼蕈蚊F1代成虫的发生: 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数量显著下降;其中干旱胁迫30 d时,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发生量最低,壤土或砂土中的F1代成虫羽化量仅为1头,与其他干旱胁迫时间(15, 20和25 d)相比发生量差异显著。经历30 d干旱胁迫的韭菜迟眼蕈蚊F1代1, 2, 3和4龄幼虫发育历期、未成熟期、雌成虫产卵前期和总产卵前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分别延长0.82, 253, 2.82, 0.68, 6.32, 1.36和8.69 d,而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以及周限增长率(λ)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较对照组下降32.38%, 37.50%和5.13%。【结论】在韭菜养根期进行干旱处理可有效抑制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马海财  谢小冬 《遗传》2013,35(1):107-110
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推导出了一种快速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中多对相对性状F2分离后各自性状比值的新方法--显性观察法。其原理是通过观察F2代显性性状的表现种类数, 快速确定分离性状和各自对应的表现比值, 即以3为底数, 以某一个体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种类数为指数, 计算F2后代各自性状的比值, 该方法简便易操作, 为教学和基层相关领域的科研节省了时间。  相似文献   

14.
李定银  郅军锐  张涛  岳文波 《昆虫学报》2021,64(10):1176-1186
【目的】乙基多杀菌素是防治蔬菜上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首选药剂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乙基多杀菌素多代胁迫对西花蓟马的影响。【方法】采用浸叶法以LC25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连续汰选6代后,测定其抗药性和解毒酶活性的变化,并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分析LC25浓度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后代(F7)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LC25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连续汰选6代后,与用清水处理的对照相比,抗性倍数达到了6.4倍;F6代2龄第2天若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被激活,活性分别增加至对照的1.26和1.21倍;而多功能氧化酶(MFOs)和细胞色素P450酶(P450s)受到明显的抑制,活性分别只有对照的54.00%和51.78%。LC25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胁迫6代不仅造成西花蓟马雌成虫寿命(19.33 d)和单雌产卵量(69.80粒)较对照(分别为21.60 d和83.17粒)显著下降,且后代(F7)的雌成虫寿命(16.82 d)和雄成虫寿命(8.29 d)较对照(分别为20.28 d和10.86 d)极显著缩短,单雌产卵量(59.23粒)较对照(76.96粒)极显著降低,但雌雄比(2.28)较对照(1.03)显著提高,种群生命参数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在LC25浓度乙基多杀菌素连续汰选6代内西花蓟马对该药剂的抗性缓慢增长;药剂胁迫不仅对西花蓟马解毒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还对其发育和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玉米/花生间作行比和施磷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于2014—2015年设玉米/花生间作2∶2(R1)、2∶4(R2)和2∶8(R3)三种间作模式,研究了间作行比和施磷对玉米冠层光照日变化、功能叶的SPAD值、光合-光强响应曲线和光合-CO2响应曲线的影响,以探究间作玉米适应强光的光合机理.结果表明: 间作玉米冠层日均光照表现为R3>R2>R1;大口期至灌浆期,间作玉米穗位叶的SPAD值、表观量子效率(AQY)、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光饱和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LSPn)、羧化效率(CE)、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磷酸丙糖利用率(TPU)、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净光合速率(Pn)均表现为R3>R2>R1,胞间CO2浓度(Ci) 则为R1>R2>R3;蜡熟期R3间作玉米的AQY、LSPngs、CE、Jmax和TPU均低于R2间作玉米;施磷能提高AQY、LSPn、CE、Vc maxJmax和TPU等光合参数.这说明间作玉米gs、AQY、CE、Vc maxJmax和TPU随着光强增加逐渐提高是其增强利用强光能力的关键,但超过一定光强易早衰,施磷肥有助于增强玉米对强光的利用和延缓叶片衰老.  相似文献   

16.
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lpastatin, CAST)在肌肉生长和肉质特征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正交F1的肉质相关分子基础, 通过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技术分别克隆了草鱼(♀)×赤眼鳟(♂) F1及其亲本的CAST基因cDNA全长, 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了三种鱼的CAST结构差异。结果表明: 草鱼(♀)、赤眼鳟(♂)及草鱼(♀)×赤眼鳟(♂) F1的CAST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3036、3165和3086 bp, 编码901、893和904个氨基酸; 预测蛋白质分子量分别为93.72、92.77和94.02 kD; 推测的理论等电点分别为5.92、6.01和6.02。草鱼(♀)×赤眼鳟(♂) F1 CAST与草鱼(♀)和赤眼鳟(♂)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4.52%和90%。三种CAST蛋白均包括4个含有典型七肽的钙蛋白酶抑制结构域。草鱼(♀)、赤眼鳟(♂)和F1 CAST氨基酸残基中分别存在73、82和75个潜在的磷酸化修饰位点。蛋白三级结构分析显示草鱼(♀)、赤眼鳟(♂)和F1 CAST中分别含有24、12和20个β-折叠, 且均呈链状结构。综合可知, F1 CAST在序列相似度、磷酸化位点数、蛋白质结构及进化地位与草鱼(♀)均更接近。该研究结果为阐明草鱼(♀)×赤眼鳟(♂)正交F1肉质形成机理提供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黄河口生态恢复前后未恢复区(R0)、2007年恢复区(R2007)和2002年恢复区(R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土壤N2O产生过程的影响与贡献.结果表明: 硝态氮(NO3--N)输入对恢复区湿地土壤N2O总产生量的影响远远大于铵态氮(NH4+-N),但两者均抑制了R0土壤的N2O总产生量.尽管NO3--N输入对R2002表层土壤N2O总产生量的影响明显大于R2007,但二者的N2O产生量均随氮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恢复区湿地土壤的反硝化作用和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受NO3--N输入的影响明显,而R0土壤产生N2O的生物过程受其影响并不显著.尽管NH4+-N输入对湿地土壤N2O的总产生量影响不大,但其输入整体促进了R0 土壤的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R2007土壤的硝化作用和R2002土壤的非生物作用.比较而言,NO3--N输入对R0、R2007和R2002湿地土壤N2O产生的非生物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NH4+-N输入则整体提高了R0和R2002湿地土壤非生物作用的N2O产生量,这与不同形态氮输入对土壤pH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研究发现,NO3--N输入大大增加了湿地土壤的N2O总产生量,改变了原有湿地土壤生物作用和非生物作用的贡献模式,故生态恢复工程导致的营养盐输入(NO3--N)应受到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8.
孙志高  孙文广 《生态学杂志》2016,27(4):1135-1144
以黄河口生态恢复前后未恢复区(R0)、2007年恢复区(R2007)和2002年恢复区(R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土壤N2O产生过程的影响与贡献.结果表明: 硝态氮(NO3--N)输入对恢复区湿地土壤N2O总产生量的影响远远大于铵态氮(NH4+-N),但两者均抑制了R0土壤的N2O总产生量.尽管NO3--N输入对R2002表层土壤N2O总产生量的影响明显大于R2007,但二者的N2O产生量均随氮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恢复区湿地土壤的反硝化作用和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受NO3--N输入的影响明显,而R0土壤产生N2O的生物过程受其影响并不显著.尽管NH4+-N输入对湿地土壤N2O的总产生量影响不大,但其输入整体促进了R0 土壤的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R2007土壤的硝化作用和R2002土壤的非生物作用.比较而言,NO3--N输入对R0、R2007和R2002湿地土壤N2O产生的非生物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NH4+-N输入则整体提高了R0和R2002湿地土壤非生物作用的N2O产生量,这与不同形态氮输入对土壤pH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研究发现,NO3--N输入大大增加了湿地土壤的N2O总产生量,改变了原有湿地土壤生物作用和非生物作用的贡献模式,故生态恢复工程导致的营养盐输入(NO3--N)应受到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9.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34 pyrrolidine-modified nicotine agonists are investigated for their binding affinity toward neuronal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large substituent at the R1, R2, and R3 position is detrimental to the binding affinity. Likewise, a large substituent at the R2 or R3 position as well as a hydrogen bond accepting substituent at the R position are not beneficial to the bin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