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灭菌自来水模拟水体中,研究了7种细菌的存活和生长规律。Klebsiella pneumo-niae,Enterobacter aerogenes,Agrobacterium tumefatciens,在7天内平板计数降至0,而水体中镜检细菌总数(AODC)和活菌直接计数(DVC)结果无大变化,说明细菌已变成活的非可培养状态。Micrococcus,flavus 和 Streptococcus faecalis 的可培养菌数也可降至0。Pseudomonas sp.在48小时内由10~5降至10~2cfu/ml,随即升至10~6 cfu/ml 并持续到实验终了(41天)。Bacillus subtilis 在48小时平板计数降至10~2cfu/ml 并维持在该水平至实验结束(38天)。研究结果表明仅用涂布平板法检测多种细菌在水环境中的生存和分布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性Na+通道发育的关键期,本研究采用膜片钳技术,分别对急性分离的出生后0周、1周、2周、3周、4周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结果显示,随着大鼠出生后周龄的增大,Na+通道的最大电流密度逐渐增大,出生后1~4周相对于出生后0周的最大电流密度的增幅分别为(42.76±4.91)%、(146.80±7.63)%、(208.79±5.28)%、(253.72±5.74)%(n=10,P<0.05),出生后1周与2周之间的增幅最为显著;Na+通道的稳态激活曲线向左移动,出生后0~2周的半数激活电压逐渐减小,分别为39.06±0.65、43.41±0.52、48.29±0.45(mV,n=10,P<0.05),出生后2~4周的半数激活电压变化不大,出生后0~4周的斜率因子没有显著变化;Na+通道的稳态失活曲线及半数失活电压没有显著变化,但出生后1~2周斜率因子减小,分别为5.77±0.56、4.42±0.43(n=10,P<0.05),出生后0~1周、2~4周之间的斜率因子没有明显变化;Na+通道失活后恢复曲线左移,出生后1~3周的恢复时间常数逐渐减小,分别为8.30±0.24、7.15±0.21、6.18±0.25(ms,n=10,P<0.05),而出生后0~1周、3~4周之间没有明显变化;随着出生后的发育,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动作电位发生变化,超射值与最大上升速率增大,阈值降低,与Na+电流的变化一致。结果提示,出生后1~2周可能是电压门控性Na+通道发育的关键期,此期间Na+通道分布显著增加,激活曲线左移,失活速度变快,失活后恢复的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3.
利用组织学切片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组化染色技术对0~50日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的发育与分布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大鳞副泥鳅黏液细胞分为Ⅰ、Ⅱ、Ⅲ和Ⅳ4种类型。消化道黏液细胞最早出现在4日龄仔鱼的口咽腔和食道。10~15日龄口咽腔和食道黏液细胞数量快速增长,15~20日龄肠道各型黏液细胞数量显著增长,20日龄后消化道黏液细胞分布广泛。随着仔稚鱼发育,消化道各部黏液细胞主要以Ⅲ和Ⅳ型细胞为主。根据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特点,5~10日龄和15~20日龄为其消化道功能发育的两个敏感时期,20日龄后消化道功能逐渐发育完善。建议加强对5~20日龄仔稚鱼的日常饲养管理以提高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红色无硫细菌(purple nonsulfur bacteria)是一种光能异养菌,调查发现在池塘、湖泊及海岸带等自然水域的沉淀污泥中均有分布,特别是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排水沟渠的活性污泥中含有约10~2~10~4活细胞/克,因而推想废水中的有机成分在溶氧量极低的条件下是促成该菌在活性污泥中大量出现的重要因子,它们的主要类群是红螺菌属(Rhodospirillum)及红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等兼性厌氧菌,能在有光无氧或有氧无光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稀有逗鲫(Gobiocypris rarus)仔稚鱼期合适的饵料, 将初孵仔鱼随机分为3个组: 活饵组、饲料组、转食组, 每组3个平行, 均从3 dah(day after hatching)开始投喂相应饵料, 在10、15、20、25、30、35 dah时统计生长指标和存活率, 并进行35 dah仔稚鱼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性研究。结果显示: (1)35 dah时, 活饵组存活率最高; (2)从15 dah开始, 活饵组表现出最好的生长性能, 并维持这种趋势; (3)活饵组的消化道各部肌层厚度、黏液细胞数目均最高, 提示该组仔稚鱼消化道发育状态较好, 并具有较优的消化吸收能力; (4)转食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活饵组和饲料组。研究结果提示: 相对于饲料和转食, 一直投喂活饵更有利于稀有逗鲫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建议在标准化养殖过程中, 对仔稚鱼期的稀有逗鲫采取活饵投喂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自由基·SOD·微生态制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生态学(Microecolgy)认为任何生物个体(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细胞组织和其体内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例如我们人类身体细胞为1013个,而体内细菌为1014个,每一细胞都伴有10个细菌,这些细菌参加了人类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没有这些细菌,也就不存在我们人类的生命。体内这些微生物有15%是对人体有害的,如痢疾菌使我们腹泻。另外,还有15%是对我们人体有益的,如双歧杆菌,帮助我们抗衰老、健康长寿。这些菌为什么能抗衰老呢?经研究发现它们具有许多能调控我们人类身体微生态系的功能,使其向健康长寿方向发展。这些微生物为什么有这种…  相似文献   

7.
人体细胞的数目人和所有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一样,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据推算,刚出生的婴儿全身约有二十万亿(2×10~(18))个细胞.经过二十多年的分裂生长,成人体内细胞约为三百万亿(3×10~(14))个. 据估算,人体神经系统内含有10~(11)个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仅大脑皮层就约含140亿个神经细胞.如果以成人体内血量平均为4.5升计算,成年男性体内红细胞约为2.25×10~(10)个(500万个/mm~3×4.5×10~3);女性体内红细胞约1.89×10~(10)个(420万个/mm~3×4.5×10~3;白细胞2.25×10~7~4.5×10~7个;血小板约为4.5×10~8~1.35×10~9个.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诱导空肠弯曲菌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BNC)状态建立细胞学模型,用VeroE6细胞和HeLa细胞检测空肠弯曲菌产细胞膨胀性肠毒素(cytotoxic distendingtoxin,CDT)能力的改变,并在RNA水平上进一步验证毒素的表达。方法 采用4℃冷藏及-70℃冷冻的方法诱导空肠弯曲菌进入VBNC状态,利用细胞总数计算、活细胞染色计数及可培养细胞计数间接确证VBNC状态细菌的存在,细胞对于VBNC状态下的细菌仍然敏感,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证实空肠弯曲菌毒素基因的表达。结果 3种不同状态的细胞计数结果表明存活细胞进入了VBNC状态,细菌经4℃冷藏及-70℃冷冻后数量减少约1个数量级,在冷冻前,细菌对细胞毒性较强,72h时70%以上细胞凋亡,冷冻后的VBNC状态细菌对VeroE6和HeLa细胞的生长仍有影响,72h时约有40%细胞进入凋亡状态。结论 低温、贫养条件下空肠弯曲菌可进入VBNC状态,用常规传统的羊血平板培养基仅能使不到10%的空肠弯曲菌复苏生长,从而可以检测,在VBNC状态时,空肠弯曲菌产毒素能力改变较大,远远低于正常状态,但仍具备产毒素的能力,也从RNA水平实验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9.
人类消化道中定植的真菌分为66个菌属和184个菌种,其中念珠菌占优势。与共生的细菌相类似,共生的真菌是消化道微生态的一个重要成员,起帮助器官发育、参与营养代谢和诱导(或抑制)免疫等作用。当宿主防御系统受损(如免疫缺陷)或消化道微生态失衡(如抗生素使用后)时,机会性致病真菌可引起真菌性食管炎,还可能在感染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急性胰腺炎等疾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到具有抗炎特性的有益菌,研究者通常将待测细菌的发酵液上清和热致死菌体与TNF-α刺激下的人类结肠腺癌细胞HT29共孵育,并测量细菌是否能够减少HT29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该测试的前提之一是待测细菌的发酵液上清或菌体不杀死或杀死<10%的HT29细胞。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从人母乳中分离得到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两株菌。在研究这两株菌的抗炎能力之前,我们利用MTT法摸索不同浓度的S.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的发酵液上清和热致死菌体对HT29细胞的细胞毒性。实验表明,两株菌的发酵液上清的原液和稀释液对HT29细胞均没有细胞毒性;浓度5×10^5~7.5×10^6cfu/mL的F286热致死菌体、浓度5×10^5~2.5×10^6cfu/mL的F278热致死菌体对HT29细胞的细胞毒性低于10%,而浓度1×10^8cfu/mL的热致死F286和F278菌体分别杀死(23±5.3)%和(22±5.3)%的HT29细胞。因此,S.salivarius F286和S.parasanguinis F278的发酵液上清原液、以及浓度5×10^5~7.5×10^6cfu/mL的F286热致死菌体和5×10^5-2.5×10^6cfu/mL的F278热致死菌体可在HT29细胞模型中进行抗炎能力测试。本研究的方法可用于确定其他细菌在HT29细胞模型中进行抗炎能力测试的合理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11.
(1)应用细胞光度法测定表明,雌性高氏后异刺线虫在第一次生殖周期中,卵原细胞核DNA含量从5.47×10~(-12)克(即3.77C)下降到1.12×10~(-12)克(即0.77C)。作为对照的雄虫并无生殖周期,其精原细胞DNA含量稳定于6.18×10~(-12)克(即4.26C)。这与Ⅰ期雌虫的卵原细胞接近。(2)雌虫在第一次生殖轮回的前三期中,受精囊内精子的DNA含量为1.49×10~(-12)克(即1.03G)。进入Ⅳ期后,精子缩小,Feulgen反应减弱。直到第二次生殖轮回时,受精囊的精子也只有0.36×10~(-12)克(即0.25C)。雄虫储精囊的精子含DNA 1.38×10~(-12)克(即0.96C),这与前三期雌虫受精囊的精子相等。(3)Ⅳ期雌虫子宫内幼虫细胞的Feulgen染色有深浅之分,分别含DNA1.29×10~(-12)克(0.89C)和0.64×10~(-12)克(0.44C)。当排完幼虫后,雌虫卵巢又可排出少数卵,并受精发育。产生的胚胎也有深浅两种细胞,分别含1.35×10~(-12)克(0.93C)和0.67×10~(-12)克(0.39C)DNA。上述核内。DNA含量的变化是否的确反映细胞基因组大小的改变,还需进一步分析DNA顺序复杂性来证实。(4)前三期雌虫中,含有大量DNA的肠细胞不再渗入氚标记胸苷,而Ⅳ期雌虫的双倍体肠细胞能小量渗入。至于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则经常合成DNA。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了大然乳酸脱氢酶和硫酸铵稳定的乳酸脱氢酶在盐酸胍性过程式中失活与内源荧光的变化速度.酶失活表现为三相反应,即极快相,其速度常数用停流装置也无法测定;快相和慢相,1M胍变性时,此二相的一级反应速度常数分别为2.7×10~(-3)秒~(-1)和4.17×10~(-4)秒~(-1).在2M硫酸铵存在条件下,用2M胍更性时,快相和慢相的一极反应速度常数分别为6.16×10~(-3)秒~(-1)和1.88×10~(-3)秒~(-1).内源荧光强度的变化表现为二相反应,即极快相,相当酶失活的极快相,但变化幅度远小于酶失活的变化幅度;快相,相当于酶失活的快相,其速度常数为失活速度常数的1/3倍.上述结果表明,类似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的失活速度快于酶分子整体构象的变化,相对于整个酶分子来说,活性中心的构象变化对变性剂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在低温寡营养条件下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能否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将浓度为1×1010CFU/mL的副溶血弧菌HW799在陈海水中4℃保存,每隔5天取样分别用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AODC)、活菌直接计数法(DVC)和涂布平板法(PC)测定细菌总数、活细菌数和可培养细菌数.在第30天时总细菌数基本不变,仍保持在109CFU/mL,活菌数为106CFU/mL,比总菌数低了约三个数量级,可培养细菌数为零,表明绝大部分副溶血弧菌HW799进入了VBNC状态;用扫描电镜、流式细胞仪对副溶血弧菌HW799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正常状态以及复苏后的细胞形态的研究表明进入VBNC状态后副溶血弧菌HW799形状变为球状,体积比正常状态明显变小,活细胞数也略有减少;采用在培养液中添加营养物质升温培养的方法,使VBNC状态的副溶血弧菌细胞在48h内复苏为可培养状态,复苏后的副溶血弧菌HW799与正常状态的细菌形态相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了大然乳酸脱氢酶和硫酸铵稳定的乳酸脱氢酶在盐酸胍性过程式中失活与内源荧光的变化速度.酶失活表现为三相反应,即极快相,其速度常数用停流装置也无法测定;快相和慢相,1M胍变性时,此二相的一级反应速度常数分别为2.7×10~(-3)秒~(-1)和4.17×10~(-4)秒~(-1).在2M硫酸铵存在条件下,用2M胍更性时,快相和慢相的一极反应速度常数分别为6.16×10~(-3)秒~(-1)和1.88×10~(-3)秒~(-1).内源荧光强度的变化表现为二相反应,即极快相,相当酶失活的极快相,但变化幅度远小于酶失活的变化幅度;快相,相当于酶失活的快相,其速度常数为失活速度常数的1/3倍.上述结果表明,类似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的失活速度快于酶分子整体构象的变化,相对于整个酶分子来说,活性中心的构象变化对变性剂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5.
大脑快速发育期(brain growth spurt,BGS)是神经元生长、突触连接的关键时期;电压门控性K+通道是维持细胞兴奋性和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关键通道。本文旨在探究BGS期内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性K+通道电流及其通道动力学特性的变化,以期找出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性K+通道发育的关键期。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出生后0~4周大鼠海马CA1区脑片上的锥体神经元全细胞电压门控性K+通道电流及其通道动力学特性。结果显示:在测试电压为+90mV下,以出生后0周为参照,出生后1~4周的瞬时外向K+通道电流(IA)的最大电流密度的增幅分别为(16.14±0.51)%、(81.73±10.71)%、(106.72±5.29)%、(134.58±8.81)%(n=10,P<0.05);延迟整流K+通道电流(IK)的最大电流密度增幅分别为(16.75±3.88)%、(134.01±2.85)%、(180.56±8.49)%、(194.5±8.53)%(n=10,P<0.05),显示K+通道电流密度于1~2周增幅最大;IA的激活曲线向左移,半数激活电压随周龄增加逐渐减小,分别为14.67±0.75、13.46±0.64、8.39±0.87、4.60±0.96、0.54±0.92(mV,n=10,P<0.05);IK的激活曲线向左移,半数激活电压随周龄增加逐渐减小,分别为8.94±0.85、6.65±0.89、0.47±1.15、1.80±0.89、8.56±1.08(mV,n=10,P<0.05)。IA的失活曲线向左移,0周龄与1周龄之间的半数失活电压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出生后1~4周随周龄增加半数失活电压逐渐减小(P<0.05),分别为45.68±1.26、46.81±0.78、48.64±0.81、51.96±1.02、58.31±1.35(mV,n=10)。以上结果表明,随着鼠龄的增加,IA和IK电流密度逐渐增加,电压门控性K+通道半数激活、失活电压降低,尤其是出生后1周至2周变化明显,上述变化与海马神经元的逐渐发育成熟及其功能的完善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不同浓度的柞蚕蛹抗菌肽D,对大肠杆菌K_(12)D_(31)的杀灭作用动力学。在LEG培养液中,抗菌从D的浓度在5微克/毫升时显效。浓度在10微克/毫升以上时,其杀菌速度大于细菌的增殖速度。固定抗菌肽浓度为10微克/毫升,细菌浓度在3×10~7个细菌/毫升,培养在磷酸钾盐缓冲液中,4小时后能全部杀灭。同样浓度细菌在LEG培养液中,4小时后细菌数下降到约为10~2个细菌/毫升,但不能全部杀灭。同时还提供了柞蚕蛹抗菌肽D和B对大肠杆菌K_(12)D_(31)作用不同时间的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两栖类在冬眠期及其前后消化道嗜银细胞是否参与冬眠期的消化调节,本文以牛蛙(Rana catesbeiana)为实验对象,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冬眠期前(n = 10)、冬眠期(n = 10)和冬眠期后(n = 10)牛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及密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牛蛙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牛蛙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在冬眠期、冬眠期前及冬眠期后无差异,均为锥体型、梭型和椭圆型;牛蛙消化道各部位具有外分泌功能的锥体型和梭形嗜银细胞密度在3个时期均显著高于具有内分泌功能的椭圆型嗜银细胞密度(P < 0.01);3个时期牛蛙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均位于空肠处,但低谷有所不同,冬眠期前和冬眠期后牛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低谷位于食管,而冬眠期其分布密度低谷位于贲门;3个时期相比,冬眠期前和冬眠期幽门处分布密度差异不显著(P > 0.05),其余部位均有差异,且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中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在冬眠期显著高于冬眠期前和冬眠期后(P < 0.05);冬眠期前和冬眠期后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呈倒“U”型趋势,冬眠期分布密度呈现“~”型趋势。结合相关研究,推测牛蛙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改变可能与机体适应不同生理状态及消化功能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和P-物质(SP)6种特异性抗血清,对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检测。方法应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在冬眠期和非冬眠期黑龙江林蛙消化道内检测到5-HT细胞、SS细胞和Glu细胞,而GAS细胞、PP细胞和SP细胞均未检测到。5-HT细胞分布广泛,存在于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中,在冬眠期分布密度高峰为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而非冬眠期则为胃幽门部;SS细胞分布也较为广泛,在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中,除了直肠以外,均有分布,且这两个时期SS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均在胃幽门部。Glu细胞在冬眠期仅在胃贲门部、胃体、空肠和回肠检测到,而在非冬眠期除以上四个部位外直肠部也检测到了Glu细胞,并且Glu细胞分布密度高峰都在胃体部。结论黑龙江林蛙在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中内分泌细胞分布型的不同,可能与机体适应不同时期的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从堆肥和污泥中分离到一批抗药性高温细菌,经电泳检查,发现6株高温细菌细胞中有质粒存在。其中,嗜热脂肪芽孢杆菌T653的细胞DNA提取液电泳图谱上,有三条非染色体DNA条带,用电镜直接观察,证明它们是T653细胞中的三个质粒。测得两个较小质粒的分子量分别为3.6×10~6和45×10~6道尔顿。研究了嗜热脂肪芽孢杆的T653的温度生长条件与其细胞中质粒的关系。T653细胞中三个质粒的明确功能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成纤维细胞对体外培养的骨胳肌细胞早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振华 《生理学报》1987,39(2):190-196
用无血清、无胚胎提取液的培养液培养由鸡胚腿肌制成的细胞悬液,在排除神经因素的条件下,研究成纤维细胞对体外培养的骨胳肌细胞早期发育的影响。实验组的培养液由2份培养过成纤维细胞的 Eagle's(MEM)液(条件培养液)和1份 Eagle's 液组成。对照组的培养液为 Eagle's 液。细胞悬液被稀释成7种密度(1×10~6—1×10~4细胞/ml)。所得结果如下;(1)成纤维细胞作为支架,肌母细胞在其上面分裂和融合。成纤维细胞的条件培养液维持肌细胞的存活,并促进其发育;(2)肌母细胞的融合与细胞密度有关。实验组肌母细胞融合所需的最低细胞密度是3×10~4细胞/ml,即30个细胞/mm~2,而对照组为3×10~5细胞/ml,即300个细胞/mm~2。实验结果提示,肌细胞早期发育可不依赖于神经因素,它能被胚眙肌肉中的成纤维细胞所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