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生物磁学》2014,(35):I0003-I0003
研究人员在近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说,降低有罹患脑损伤风险的婴儿的体温有助于持久预防此类伤害。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新生儿学家Denis Azzopardi领导的团队降低了145个怀孕36周之后出生的足月婴儿的体温。这些婴儿在出生时都处于缺氧状态,因而有脑损伤的风险。在婴儿出生6小时内,研究人员将其体温降至33℃-34℃之间。并持续了72个小时。这一技术被认为可以提高婴儿的生存质量--在他们蹒跚学步前免遭脑损伤的痛苦,但其他更长期的益处目前还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通报》2014,(5):53-53
<正>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母亲在怀孕前或怀孕早期超重或肥胖,会增加流产、死产以及婴儿死亡的风险,其中怀孕过程中严重肥胖的妇女面临的风险最高。研究人员对38项相关医学研究进行分析,这些研究中包括1万多例流产、1.6万例死产、4 300例围产儿死亡(孕满28周的死胎及出生后7 d内的早期新生儿死亡),以及1.1万多例新生儿期死亡(出生后28 d内死亡)。结果发现,即便母亲BMI指数只有轻微增加,也会增加流产、死产及婴儿死亡的风险,其中在严重肥胖的妇女中观察到最大的风险。BMI指数为40的妇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大样本调查1~3月龄婴儿过敏风险,探讨影响婴儿过敏风险的高危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 188名健康查体的1~3月龄婴儿进行过敏风险程度评估,并对影响婴儿过敏风险程度的部分因素以及婴儿湿疹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 188份,全部回收,共剔除无效问卷101份,获得有效问卷2 087份,问卷有效率达95.38%。本研究中婴儿湿疹发病率为49.11%(1 025/2 087),且不同过敏风险婴儿湿疹的发生率不同(均P0.05)。生产方式、喂养方式、父母过敏性疾病史、孕期服用叶酸和孕期烟草烟雾暴露这5个因素与过敏风险关系显著(均P0.05)。性别、胎次、母亲学历、孕周、婴儿洗澡频率、房间通风频率、出生季节、1~3月龄母乳期回避海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史、剖宫产、配方奶和部分人乳喂养、孕期服用叶酸、孕期烟草烟雾暴露为婴儿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均1。结论婴儿期是过敏的易感时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婴儿进行过敏预防,早期过敏风险评估对降低婴儿过敏发生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布氏田鼠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庆生  王德华 《动物学报》2005,51(5):780-789
为探讨布氏田鼠幼体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特点,我们对其胎后发育过程中代谢产热和体温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定记录了1—40日龄的布氏田鼠幼体在巢中的体温,在23℃和30℃条件下的静止代谢率,以及在23℃和30℃时暴露1.52h后体温的变化,计算了幼体的总热传导率和恒温指数,并测定了聚群对幼体代谢产热的影响。布氏田鼠是典型的晚成型发育类型,幼体出生时身体裸露,体温调节能力很差。17日龄前,幼体在23℃冷暴露1.5—2h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9—17日龄幼体的恒温能力发育迅速,1713龄后幼体在23℃时开始表现出有效的恒温能力。幼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升高的恒温指数和逐渐下降的总热传导率,也反映了幼体不断增强的恒温能力。虽然幼体在发育早期恒温能力差,表现出变温性的特点,但代谢率的测定表明,即使刚出生的幼体也具有受到冷刺激而增加产热的反应。聚群实验结果表明,幼体的聚群行为在降低代谢率、节约能量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巢中幼体体温的测定表明,1—40日龄幼体体温逐渐升高的趋势明显,且始终保持在33℃以上。这些结果说明,布氏田鼠的幼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靠细致的母体关怀、聚群行为、巢的保温作用以及自身较弱的产热能力来使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不会因体温过低而使幼体的生长速度降低[动物学报51(5):780—789,2005]。  相似文献   

5.
<正>BCG是世界范围内最常接种的疫苗之一,它除了对结核病(TB)有预防作用外,研究表明,接种BCG还具有许多额外、有益的非特异性免疫效应,包括在高死亡地区降低由非TB引起的婴儿和儿童的整体死亡率。接种BCG引起的抗体应答,为研究BCG影响非相关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提供了机会。本研究比较了常规接种对已接种BCG和没有接种BCG的婴儿的抗体应答水平的影响。已接种BCG的婴儿来自于出生后就接种BCG的相关研究组,没接种BCG的婴儿来自于接种门诊。所有婴儿依澳  相似文献   

6.
詹氏丙酸杆菌(P.Jensenii)为丙酸杆菌科丙酸杆菌属,曾从青贮饲料中分离出,很少从传染病人中分离。现从婴儿败血症血液中分离出一株,兹报告如下。患儿男,5月龄,于90年2月12日入院,入院前二天无明原因地突然抽风。入院4天后,体温39℃,大便呈稀水样,8次/日以上,量多,大便培养为鼠伤寒杆菌,血培养出革兰氏阳性杆菌,经抗生素及支持疗法,体温渐降,病情好转,于2月26日痊愈出院。菌株分离、鉴定:1.一般特性:患儿血液在增菌培养基中37℃24小时混浊。在羊血琼脂平板上24小时菌落较小,  相似文献   

7.
舒霖  张群利  屈彦福  计翔 《生态学报》2010,30(8):2036-2042
研究了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运动表现的热依赖性。结果显示: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其平均值分别为33.3、0.9℃和46.9℃。在27-35℃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著影响日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和同化效率(AE)无显著影响。停顿次数随着体温的升高而降低,至39℃时停顿次数最少,但与37℃和41℃处理下的停顿次数无显著差异。疾跑速在17-39℃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39℃体温下最快。体温大于39℃后速度减慢。在17-27℃体温范围内,随体温的升高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差异。持续运动距离在29-41℃体温下大于较低体温(17-27℃)下的测定值。  相似文献   

8.
过去人们认为,成年人的脑细胞不再生长。最近,美国加州大学UCLA 的科学家却发现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证据,即人的脑细胞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不停止生长,即使到了老年,只要处在经常活动的环境中,脑细胞仍会继续生长。大脑的生长从婴儿早期就开始,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婴儿出生6~18个月,即学说话期间,大脑语言中枢部分的脑细胞不但生长加快,而且突然长出许多连接分支(树突),以接受  相似文献   

9.
<正>在暴露于HIV但未感染的婴儿中,对出生即BCG接种和8周龄BCG接种的BCG特异性的T细胞增殖和应答进行了对比评价。作者总结了8周龄的推迟接种并没有影响到BCG接种的免疫原性,实际上免疫原性可能更高。这个研究比较重要,因为根据现行WHO建议,暴露于HIV的无症状婴儿应出生即接种BCG,HIV感染婴儿和暴露于HIV的有  相似文献   

10.
<正>目的:在美国,每年有HBsAg阳性的产妇分娩约25 000个新生儿。推荐新生儿出生时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随后完成疫苗接种及进行血清学检测。在较大队列的HBsAg阳性产妇分娩的婴儿中评估了影响疫苗应答的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2013年间围产期乙肝预防计划内HBsAg阳性产妇分娩的HBsAg阴性的婴儿。接种不少于3剂疫苗后,婴儿乙肝表面抗体  相似文献   

11.
《生物磁学》2012,(18):I0002-I0002
美国研究人员随访一万余名幼儿睡眠和行为情况,6年后发现。睡觉时打鼾的幼儿长大后出现多动症等行为问题的几率较高。研究人员提醒父母多注意幼儿睡眠时的呼吸状况。纽约耶希瓦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家庭和社会医学教授卡伦,伯努克带领研究小组,研究英国英格兰西南部地区1991年和1992年出生的婴儿。  相似文献   

12.
《生物磁学》2012,(16):I0002-I0002
美国研究人员随访一万余名幼儿睡眠和行为情况,6年后发现,睡觉时打鼾的幼儿长大后出现多动症等行为问题的几率较高。研究人员提醒父母多注意幼儿睡眠时的呼吸状况。 纽约耶希瓦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家庭和社会医学教授卡伦0伯努克带领研究小组,研究英国英格兰西南部地区1991年和1992年出生的婴儿。  相似文献   

13.
内温动物的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表现出普遍的季节性适应,这对于动物的能量分配、存活和繁殖等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中,利用陆生动物呼吸代谢测量系统,测定了在北方适应了3年(2018至2020年)的普通朱雀(Carpodacus erythrinus)冬季代谢产热特征,以期理解该物种对北方冬季气候的响应。结果发现,普通朱雀冬季基础代谢率(以单位时间耗氧量表示)为(6.5±0.3)ml/(g·h);热中性区为20~35℃,环境温度低于下临界温度时,代谢率随环境温度降低显著升高,环境温度高于上临界温度时,代谢率随环境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体温在环境温度为10~25℃时,保持相对稳定,为(42.9±0.15)℃;环境温度为5℃时体温降低,高于30℃时,体温升高。最小热传导(0.25±0.02)ml/(g·h·℃),热传导随环境温度上升显著增加。与已有关于普通朱雀的研究报道相比较,本结果表明,普通朱雀在冬季代谢产热增加,以维持较高体温;热中性区变宽,下临界温度下调,以节省体温调节的能量支出;体温维持较高水平以抵抗寒冷,当气温过低时,适当降低体温,以减少直接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婴儿出生后1年内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n=27)和剖宫产组(n=18)。收集婴儿出生后0(胎粪)、3、6和12个月的粪便标本,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结果与自然分娩组比较,在0个月时剖宫产组婴儿粪便标本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Z=-2.374 1,P=0.017 6)。2组研究对象中,除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0个月时婴儿粪便标本分别以埃希菌-志贺菌属和克雷伯菌属为优势菌属外,余下均以双歧杆菌属为优势菌属。相比于自然分娩组,在0个月时剖宫产组婴儿粪便标本埃希菌-志贺菌属和肠杆菌属所占比例显著降低(Z=-2.136 4,P=0.032 7;Z=-2.940 8,P=0.003 3),克雷伯菌属和罗氏菌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Z=-2.642 4,P=0.008 2;Z=-2.299 4,P=0.021 5);6个月时罗氏菌属所占比例显著降低(Z=-2.045 0,P=0.040 9),肠球菌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Z=-2.109 2,P=0.034 9)。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下的婴儿肠道菌群的构成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生命科学研究》2017,(3):228-232
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在给广大不孕不育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男女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相关影响因素有待研究分析。通过收集并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ART治疗并成功分娩4 635个新生儿的3 462个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ICSI组与IVF组比较,活产男婴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P=0.07),但PESA/TESA-ICSI组出生男婴比例较IVF组显著降低(P=0.036);同时,移植囊胚期胚胎出生的男婴比例要显著高于移植卵裂期胚胎的男婴比例(P=0.005)。进一步的分层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除去授精方式的影响,移植胚胎期别仍然可以影响出生婴儿的性别比(P=0.021)。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以上因素均不能构成独立预测因素。上述结果表明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移植囊胚期胚胎可显著增加男婴出生比例,而PESA/TESA-ICSI授精方式则会显著降低男婴出生比例。  相似文献   

16.
四种内外因素导致的中国石龙子运动表现的种群内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报》2005,51(2):222-231
设计四项实验研究四种内外因素(环境温度、怀卵、摄食和断尾) 导致的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 sis) 运动表现种群内变异。环境温度通过影响体温而影响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两性成体疾跑速均具有在低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高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降低的一般模式。怀卵雌体和成年雄体使平均疾跑速达到最大值的体温分别是29℃和30℃。在任何体温下成年雄体的疾跑速均大于怀卵雌体, 表明怀卵对母体运动有不利的影响并相对地增加了雌体繁殖代价。怀卵雌体和成年雄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差异; 体温对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有显著影响, 且主要与低体温下最大持续运动距离较小有关。性别与体温相互作用对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有显著影响。怀卵雌体和成年雄体的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以性别为因子的ANCOVA去除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差异的影响后发现, 成年雄体的疾跑速仍大于怀卵雌体。27℃和30℃平均体温下的摄食实验进一步证实怀卵雌体疾跑速小于成年雄体, 但前者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大于后者。该实验同时显示禁食石龙子的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大于摄食石龙子, 各因子相互作用对最大持续运动距离的影响显著,仅性别与摄食相互作用对疾跑速有边缘性显著影响。27℃和30℃平均体温下的尾自切  相似文献   

17.
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4例出生时间为17~120h婴儿的肠道双歧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分析。肠道中剖腹产婴儿在出生17h后,双歧杆菌就已定植;另外,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群有短双歧杆(Bifidobacterium breve)和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分别占双歧杆菌种群的65%和35%。  相似文献   

18.
华北丽斑麻蜥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罗来高  屈彦福  计翔 《动物学报》2006,52(2):256-262
作者研究山西阳泉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分别为36·0℃、1·0℃和44·9℃。在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著影响食物通过时间、日摄食量、日粪尿排量、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食物通过时间在26 -34℃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缩短,在更高的体温下则延长。蜥蜴在30、32、34和36℃体温下明显摄入较多的食物、排出明显较多的粪尿。34℃和36℃下的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大于其它更低或更高温度下的对应数值,但这两个变量未因体温变化而呈现清晰的规律性变化。疾跑速在18 -36℃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38℃体温下则减缓。36℃或附近体温最适合疾跑速。疾跑速最适体温接近蜥蜴的选择体温,表明蜥蜴疾跑速的最适温度可能与其选择体温密切相关[动物学报52 (2) : 256 -262 , 2006]。  相似文献   

19.
徐大德  计翔  陆洪良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09,29(4):1745-1755
设计4项实验研究4种内外因素(环境温度、摄食、断尾和怀卵状态)导致的肇庆原尾蜥虎运动表现种群内变异.环境温度通过影响体温而影响原尾蜥虎运动表现.两性成体疾跑速均具有在低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高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降低的一般模式.在任何体温下成年雌体的疾跑速均略大于雄体,但两者平均值在统计上无显著差异.体温对原尾蜥虎最大持续运动距离的影响存在两性间差异.成年雌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在低体温范围(从17 ℃到27 ℃)内随体温升高而增加,而在相对较高的体温范围(从27 ℃到37 ℃)内无显著变化,成年雄体在实验体温范围(从17 ℃到37 ℃)内无显著变化;在任何体温下成年雌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均显著大于雄性.性别与体温相互作用对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有显著影响.两性个体的平均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当去除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差异的影响后发现,疾跑速两性差异统计上仍不显著.摄食、尾自切和雌体怀卵在两个实验温度下(27 ℃和31 ℃)均减小壁虎疾跑速;而仅尾自切减小壁虎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摄食和雌体怀卵对其无影响.以上3种因子分别与体温、性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生理限制和尾自切是原尾蜥虎运动能力变异的重要来源.一些内外因素能近因性诱导蜥蜴功能表现发生一定程度的种群内变异.  相似文献   

20.
婴儿肠道细菌及乳杆菌种群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婴儿肠道细菌及乳杆菌组成进行分析。方法 以66例出生1~7d的婴儿为调查对象,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借助肠道细菌DNA指纹图谱和16S rDNA PCR扩增克隆分类(RFLP)技术。结果 婴儿肠道菌群随出生天数增加而变化;乳杆菌特异性引物对PCR扩增结果表明,出生4h后乳杆菌已在婴儿肠道内定植,且定植时间与分娩方式无关;克隆多样性研究则显示婴儿肠道乳杆菌优势菌群为植物乳杆菌(74%)、嗜酸乳杆菌(14%)和约氏乳杆菌(12%)。结论 婴儿肠道中的优势乳杆菌主要为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