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不同种寄生蜂在同一小生境中可能寄生同一共享寄主。本研究旨在为认识寄生蜂种间互作关系,并为科学评价寄生性天敌控害效应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以单寄生性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Wesmael)和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Halidy)及其寄主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低龄幼虫为材料,以寄生顺序和间隔时间为因素进行种间寄生竞争效应实验,观察比较两种蜂的存活和斑痣悬茧蜂子代的发育历期、体型大小和寿命等发育参数。【结果】不同寄生顺序和间隔时间组合处理下斑痣悬茧蜂子代蜂存活率始终高于中红侧沟茧蜂,且先寄生的斑痣悬茧蜂子代存活率高于后寄生的蜂,提前24 h寄生的斑痣悬茧蜂子代存活率可高达96.7%。当斑痣悬茧蜂先于中红侧沟茧蜂寄生时,其子代幼虫发育历期比单独寄生(对照)时显著延长;当后于中红侧沟茧蜂寄生时,其子代幼虫发育历期与单独寄生时无显著差异。各竞争处理下,斑痣悬茧蜂子代成虫寿命均长于单独寄生的子代成虫;子代成虫后足胫节长度与单独寄生相比明显缩短。【结论】结果说明,斑痣悬茧蜂在黏虫低龄幼虫体内与中红侧沟茧蜂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但竞争对斑痣悬茧蜂子代生长发育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闭弯尾姬蜂与菜蛾盘绒茧蜂寄生菜蛾幼虫时的种间竞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室内25℃下,以菜蛾3龄初幼虫作寄主,研究了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和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的种间竞争。当寄主供2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2种蜂各自的寄生率与其单独寄生时无显著差异,合计寄生率比一种蜂单独存在时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2种蜂均能产卵寄生已被另一种蜂寄生了的寄主幼虫。当寄主被2种蜂寄生的间隔时间很短(少于10 h)时,所育出的蜂绝大部分(80%以上)为绒茧蜂;当寄主先被绒茧蜂寄生,并饲养2天以上再供弯尾姬蜂寄生时,所育出的全为绒茧蜂;当寄主先被弯尾姬蜂寄生,并饲养2天以上再供绒茧蜂寄生时,寄主幼虫绝大部分不能存活,只有少部分能育出寄生蜂,且多为弯尾姬蜂。当2种蜂的幼虫存在于同一寄主体内时,2种蜂的发育均受到另一种蜂的抑制;绒茧蜂1龄幼虫具有物理攻击能力,能将弯尾姬蜂卵或幼虫致死。这些结果表明,菜蛾盘绒茧蜂与半闭弯尾姬蜂在同一寄主中发育时,前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在28℃下,以小菜蛾3龄幼虫作寄主,研究了菜蛾绒茧蜂与菜蛾啮小蜂间的相互关系.当寄主供2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与只供1种蜂时相比。绒茧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变化,而啮小蜂的寄生率则显著下降;2种蜂的合计寄生率与任一种蜂单独存在时相比无显著差异.当寄主先供绒茧蜂寄生,再供啮小蜂寄生时,绒茧蜂的成功寄生率不受影响,而啮小蜂的寄生率仅为8%~13%;啮小蜂能寄生在寄主体内的绒茧蜂高龄幼虫.绒茧蜂能寄生已被啮小蜂寄生的寄主幼虫,其子代部分个体能正常发育至成虫羽化.当已被绒茧蜂寄生和未被寄生的寄主同时存在时,啮小蜂主要寄生未被寄生的寄主.表明绒茧蜂具有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可因啮小蜂的寄生而被削弱.  相似文献   

4.
为检验基于经典搜寻理论的最优膳食模型的预测——产卵雌蜂应该选择最适于子代蜂发育的寄主种进行产卵,本研究以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及其寄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幼虫为材料,在控制寄主体型大小和龄期影响的基础上,分别在体型大小相近和日龄相同的3个水平上观察了斑痣悬茧蜂对2种寄主幼虫的选择偏好,并观察了子代蜂生长发育适应度表现。在观察期(1h)内,当2种寄主幼虫的体型相近或者龄期相同的情况下,斑痣悬茧蜂对粘虫的产卵器刺扎次数以及寄生率(用结茧率表示)均高于斜纹夜蛾;而在斜纹夜蛾幼虫体内发育出的子代蜂茧重和体型均大于粘虫,成蜂寿命无显著差异。最后,对斑痣悬茧蜂的寄主选择和子代发育表现不一致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容性寄生蜂对不同龄期寄主幼虫的选择性及其子代蜂发育表现的关联,通过双选试验观察了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不同虫龄幼虫的寄生选择,并观察了与子代蜂适合度相关的特性表现.结果表明:斑痣悬茧蜂在4龄与5龄之间未表现出偏好,在2龄和3龄、3龄和4龄之间显著偏好较低虫龄;结茧率在不同寄主虫龄间无显著差异,羽化率随寄主虫龄增大而减小,寄生2、3龄幼虫的子代蜂显著高于寄生5龄;寄生5龄幼虫的子代蜂死亡率比寄生2龄的高2.5倍,比寄生3龄的高5.4倍.寄生3龄幼虫的子代蜂发育历期最短(11.9 d),比寄生4龄幼虫的短6.8 d,比寄生2龄幼虫的短4.7 d;子代蜂体型大小在寄生的寄主虫龄间无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斑痣悬茧蜂在寄生时可能不是根据寄主龄期来评价寄主品质,而是基于寄主体型大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张博  冯素芳  黄露  孟玲  李保平 《昆虫学报》2011,54(12):1391-1398
为评价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 (Wesmael)的寄主辨别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采用双选试验(斜纹夜蛾2龄寄主幼虫, 健康∶被寄生=5∶5), 观察了寄生经历(无寄生经历、 有1次寄生经历、 有1次过寄生经历)和寄主被首次寄生后的间隔时间(1 - 7 d)对斑痣悬茧蜂在健康寄主和被寄生寄主之间的选择; 为探究斑痣悬茧蜂是否能够辨别寄主斑块质量, 观察了斑痣悬茧蜂连续3次访问不同质量寄主斑块(被寄生寄主∶健康寄主分别为 2∶8, 5∶5和 8∶2)时的产卵刺扎次数。对选择频次进行的分析表明, 寄主被首次寄生后的间隔时间和寄生蜂的寄生经历均对过寄生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 过寄生概率随寄主首次被寄生后的间隔时间延长而降低; 有寄生经历的寄生蜂发生过寄生的概率低于无寄生经历的寄生蜂。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寄主辨别时间进行的分析表明, 发生过寄生的风险随寄主被初次寄生后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也因寄生蜂具有过寄生经历而减小。斑痣悬茧蜂在连续3次访问不同质量寄主斑块中, 产卵刺扎次数随寄主斑块的质量提高而显著增多。据此推论, 斑痣悬茧蜂不仅能够辨别被寄生寄主, 而且能够辨别含有被寄生寄主的寄主斑块。  相似文献   

7.
侧沟茧蜂应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志良  戴开甲 《昆虫知识》1998,35(5):293-296
侧沟茧蜂Mcroplitis,属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是一类内奇生蜂,其寄主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目前世界上已定名的种类有近200种。它在害虫的生物防治方面有很大的开发应用价值,国外生防专家对其优良特性和广阔应用前景作了肯定的评价并寄予厚望;我国生防专家的研究也表明它是一种具有优良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优势种天敌资源[1]。本文将介绍侧沟茧蜂应用研究的新进展。1协同素、利它素及“学习”机制侧沟茧蜂要繁殖成功,就必须定位合适的寄主产卵。寄生蜂的寄生行为,涉及很多刺激因素。这些刺激因素可能是化学物质,也可能是物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红脉穗螟寄生蜂繁育技术,为该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室内饲养研究了红脉穗螟幼虫寄生蜂褐带卷蛾茧蜂和蛹寄生蜂周氏啮小蜂(海南种)对4种昆虫的寄生效果,并对最佳接种比例进行筛选。[结果]褐带卷蛾茧蜂对大蜡螟幼虫寄生效果优于米蛾幼虫,且对黄粉虫和大麦虫幼虫不表现寄生特性,褐带卷蛾茧蜂和大蜡螟幼虫的最佳接种比例为1∶1和2∶1,其中在2∶1接种比例处理中的寄生率和单寄主产蜂量分别为76.67%和34.60头;4种昆虫蛹均可用于繁育周氏啮小蜂,从寄主的繁育成本和寄生效果分析,以黄粉虫蛹效果较最佳,接种蜂虫比以2∶1为宜,此时的单寄主产蜂量为148.60头。[结论]寄主和接种比例不同会影响寄生蜂的寄生效果,本研究中褐带卷蛾茧蜂适宜寄主为大蜡螟,最优蜂虫比为1∶1和2∶1,周氏啮小蜂(海南种)适宜寄主为黄粉虫,最优接种蜂虫比为2∶1。  相似文献   

9.
寄生于美国白蛾幼虫的茧蜂二新种(膜翅目:茧蜂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了寄生于美国白蛾幼虫的2种茧蜂新种:白蛾孤独长绒茧蜂Dolichogenidea singularis Yang et You,sp.nov.,单个内寄生于寄主2-3龄幼虫:白蛾聚集盘绒茧蜂Cotesia gregalis Yang et Wei,sp.nov.,群集内寄生于寄主老龄幼虫,这2种寄生蜂的自然寄生率均为6%左右,在生物防治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核型多角体病毒与侧沟茧蜂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存活率、发育历期、寄主感染病毒时间、病毒浓度之间的关系,并测定了斜纹夜蛾侧沟茧蜂的传毒效率.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体内寄生蜂历期无明显影响,寄生在幼虫体内的寄生蜂能在寄主病死前完成发育,存活比例因寄主感染病毒的时间和浓度而异.斜纹夜蛾被寄生后接种病毒(SINPV),距离寄生时间越长,饲毒浓度越低,寄生蜂完成发育的比例越大,但饲毒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从感病幼虫体内发育成的侧沟茧蜂或曾经在感病寄主上产过卵的寄生蜂,以及通过人工方式使产卵器被病毒污染的寄生蜂,均能携带一定数量的病毒.通过产卵活动,侧沟茧蜂成蜂能在寄主幼虫个体间传递病毒.当寄生蜂在感病的寄主幼虫上产卵带毒后,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14头幼虫;发育于感病幼虫体内的寄生蜂,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45头幼虫.通过用病毒液浸茧或用混有病毒的蜂蜜饲喂成蜂等方式使产卵器污染病毒的寄生蜂,传毒效率随饲毒浓度增加而提高,平均可传递病毒1.45头和0.94头幼虫  相似文献   

11.
张平  孟玲  李保平 《昆虫学报》2014,57(9):1032-1036
【目的】“圆屋顶形”假说认为,对单寄生性姬蜂和茧蜂适合度而言,中间龄期幼虫寄主的品质高于更早和更晚龄期幼虫。该假说得到许多研究支持,但这些研究常以寄主幼虫脱皮划分虫龄,很少观测生殖特征,从而难以确切和全面描述适合度随寄主生长发育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检验“圆屋顶形”假说。【方法】本研究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不同日龄幼虫为寄主,观测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寄生和发育特征,并测定成蜂生殖力。【结果】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雌蜂对中间日龄寄主幼虫的寄生率大于对两端日龄寄主幼虫的寄生率;蜂卵至成虫的存活、成虫体型大小及其生殖力(产卵量)等适合度相关特征均表现出中间日龄寄主幼虫处理大于两端日龄幼虫处理。【结论】研究结果支持“圆屋顶形”假说。  相似文献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菜蛾绒茧蜂幼虫体内多杀菌素残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施用于寄主幼虫的多杀菌素可否传递到在其体内发育的寄生蜂幼虫。以对多杀菌素高抗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作为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的寄主,待绒茧蜂发育到1龄幼虫时,将浓度为50 mg/L的多杀菌素点滴到寄主幼虫背板上,随后让寄主幼虫取食经50 mg/L多杀菌素处理过的甘蓝叶片,寄主幼虫和其体内的蜂幼虫再发育3天后,将寄主幼虫解剖取出蜂幼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经多杀菌素处理的小菜蛾幼虫体液以及绒茧蜂幼虫匀浆液进行检测,结果多杀菌素的2个活性成分spinosyn A和spinosyn D均被检测到,两者的多杀菌素残留浓度分别是2.79 mg/L和0.94 mg/L。这表明,通过寄主幼虫体壁接触和取食进入其体内的多杀菌素,可通过寄生蜂幼虫体壁浸透、蜂幼虫对寄主血淋巴的取食,或这两种途经一起进入蜂幼虫的体内,对蜂幼虫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采自中国西藏林芝地区色季拉山的一种寄生于蒲氏蝠蛾幼虫体内的悬茧蜂Meteorus sp.的形态特征,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触角感器进行观察.从形态上,该种悬茧蜂不同于已经报道的蝠蛾悬茧蜂Metorus he-pialid Wang.在其触角上共发现有5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板形感器、鳞形感器、Bohm氏鬃毛和嗅孔等,其中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数量多,分布广.  相似文献   

14.
甜菜夜蛾不同龄期幼虫被斑痣悬茧蜂寄生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期是构建最优接受寄主模型的重要参数之一。本研究观察了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不同龄期幼虫的识别期,并首次用生存分析方法估计寄主被寄生的风险以及寄生经历对寄主识别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h观察期内,除1龄寄主幼虫外,其他各龄(2~5龄)幼虫均被寄生;对首次寄主识别期的Cox回归模型拟合分析表明,与2龄寄主幼虫(参照虫龄)相比,3~5龄寄主幼虫被寄生的累计风险比率显著高于2龄寄主幼虫(2·6~4·0倍),而对再次寄主识别期的分析未发现3~5龄寄主幼虫与2龄幼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对首次与再次寄主识别期进行的生存曲线比较表明,对2~4龄幼虫的再次寄主识别期显著短于首次寄主识别期;说明寄生经历显著提高了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期。由此推测,较高龄期甜菜夜蛾幼虫被无寄生经验斑痣悬茧蜂寄生的风险高于低龄幼虫。  相似文献   

15.
茶尺蠖幼虫期的寄生天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系1973—75年对其幼虫期寄生天敌(寄生蜂、寄蝇及线虫)的研究结果。 从田间采集的各龄茶尺蠖幼虫中共养出五种原寄生天敌,即:二种绒茧蜂(茶尺蠖绒茧蜂和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 spp.),一种悬茧姬蜂(尺蠖悬茧姬蜂Charops sp.),一种寄蝇(平庸赘寄蝇Drino inconspicua Meigen)以及一种线虫(索虫),均单寄生、内寄生。1973—74年在浙江余杭寄生蜂占天敌总数的99.06%,而茶尺蠖绒茧蜂又占寄生蜂总数的95.93%。2—3龄茶尺蠖幼虫的平均总寄生率显著高于4—5龄幼虫:4—6月间通常显著高于8—9月。在4—6月间,2—3龄幼虫的最高总寄生率可超过96%,平均也达66.52%。 茶尺蠖绒茧蜂一年发生11—12代,主要以预蛹在茶树上的茧内越冬。在平均24.1—26.0℃的室温下,接蜂至于蜂开始羽化平均需要13.5—14.9天。性比一般为53—67%。成虫寿命通常1—3天。每头雌蜂平均寄生茶几蠖幼虫11.53头。喂以蜂蜜水,雌蜂寿命增长4.65—6.93倍,雄蜂增长3.72—5.17倍;寄生能力平均可以提高一倍以上。能行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雄性。一般寄生于1—3龄的茶尺蠖幼虫体内,老熟幼虫啮出时,奇主即告死亡。 由于茶尺蠖绒茧蜂是优势种,自然寄生率高,基本上消灭茶尺蠖幼虫于三龄,最有应用前途。本文对其优缺点,以及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胡建  刘峰  张文庆 《昆虫学报》2008,51(2):126-131
多胚发育的幼虫内寄生蜂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的卵、胚胎和幼虫在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血腔内发育,通常1枚卵可以分裂增殖为数百只胚胎。本文通过定时解剖寄生的寄主幼虫,初步了解了腰带长体茧蜂多胚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寄主体内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以4龄末期亚洲玉米螟幼虫为寄主时,寄生蜂卵产入寄主体内10 min左右开始卵裂,1天左右,初级胚胎从卵壳中被释放出来。之后胚胎在胚外膜内持续分裂产生大量二级胚胎形成桑葚胚。寄生后3天左右,二级胚胎从胚外膜中被释放出来,进入胚胎发育阶段。寄生后6天左右,胚胎进入胚带形成阶段。寄生后8天左右,胚带伸长,头尾形成。寄生后9天左右,身体分节完成,部分幼虫孵化,蜕去胚外膜。寄生后13天左右,蜂幼虫从寄主体内啮出。胚胎在发育初期体积变化不大,但从胚带形成开始,体积则迅速增大。腰带长体茧蜂与另一多胚发育寄生蜂佛州点缘跳小蜂Copidosoma floridanum在胚胎发育进程上明显不同,体现了它们对各自寄主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过寄生、寄生时寄主龄期和寄生后寄主饥饿处理影响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Kurdj.)幼蜂及畸形细胞的发育。显微解剖和观察表明,4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幼虫被寄生后,其体内菜蛾盘绒茧蜂幼蜂发育不整齐、假寄生比例增高。过寄生后,每头被寄生的寄主血腔中畸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直径变小;随着过寄生程度的加剧,幼蜂发育严重受阻。寄主营养显著影响体内幼蜂及畸形细胞的发育,被寄生的小菜蛾经饥饿处理62 h后,体内畸形细胞的数量、活性明显降低,与此同时,幼蜂的发育也受到明显抑制,寄主发育与寄生蜂和畸形细胞的发育呈正相关性。由此可见,寄主不同龄期、过寄生及寄主营养状况均对寄主体内幼蜂和畸形细胞发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林间调查和室内饲养等方法,发现了油茶林鳞翅目害虫的3种天敌,即印度长颈步甲Ophionea indica、日本长颈步甲Mimocolliuris insulana和茶梢尖蛾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parametriates ivorus,前2种天敌主要捕食鳞翅目卷叶类害虫、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等,且为首次在油茶林中发现;茶梢尖蛾长体茧蜂寄生茶梢尖蛾Parametriotes theae幼虫,为首次在广东省记录。记述了3种天敌的形态特征、寄主、国内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等。  相似文献   

19.
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羽化和产卵与寄主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蜡窄吉丁是危害白蜡属树木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因其幼虫期高度的隐蔽性生活而极难检测和防治.白蜡吉丁柄腹茧蜂是新发现外寄生于白蜡窄吉丁幼虫的优势天敌种,对寄主害虫的控制作用较强,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利用前景.研究调查了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及其寄主白蜡窄吉丁越冬代成虫羽化的时序差异、不同时期林间的寄生率、寄主密度与寄生率的关系以及寄主幼虫大小与茧蜂产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越冬后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羽化时间比其寄主害虫白蜡窄吉丁的羽化要晚1个多月.2003年白蜡吉丁柄腹茧蜂越冬代成虫的羽化从6月中旬持续到8月中旬,羽化高峰期在7月份;寄主白蜡窄吉丁的羽化期在5月中下旬.2004年白蜡吉丁柄腹茧蜂越冬代成虫的羽化从5月下旬持续到7月下旬,羽化高峰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寄主羽化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室内).越冬后天敌的羽化时间刚好适应最早寄主发育到可供寄生的龄期,这是二者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也表明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很可能是一种专性寄生蜂.林间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对白蜡窄吉丁幼虫的自然寄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上是逐步上升的.自然条件下茧蜂决定是否产卵与寄主幼虫的大小即龄期有关,它仅在前胸宽和体宽1.5 mm、体长12 mm以上,即3~4龄的寄主幼虫体表产卵,但只要接受寄主并产卵,不同龄期寄主幼虫上的产卵量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白蜡吉丁柄腹茧蜂Spathius agrili Yang是我国天津地区寄生白蜡窄吉丁幼虫的一种重要天敌。本研究通过林间调查并结合室内观察,测定了该寄生蜂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存活时间和不同时期的产卵量,调查了不同寄主大小对寄生蜂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寄生蜂对不同深度树皮下的寄主利用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条件下白蜡吉丁柄腹茧蜂的存活时间差异很大,补充20%蜂蜜水的成蜂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最长可达3个月。相同条件下雌蜂的存活时间比雄蜂略长。在补充营养的条件下,茧蜂的产卵时间最长可达8周,产卵的高蜂在羽化后第2周前后,平均每雌每周产卵量在整个产卵期内基本保持在8~12粒上下,没有大的波动。茧蜂低龄幼虫也可能分泌毒素主动攻击寄主,提高了寄生蜂后代的生存能力。寄主个体大,营养量也大,寄生其上的茧蜂幼虫成功完成发育的数量随之增加,表明寄主营养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寄生蜂后代的生长发育和存活。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对1~6.5 mm树皮深度范围内的适龄寄主幼虫均能够寄生利用,约92%的被寄生白蜡窄吉丁幼虫个体分布于1~4 mm深度的树皮下,在3 mm厚的树皮下分布的数量最多。茧蜂数量与树皮深度大致上呈抛物线关系,理论上在树皮深度为3.97 mm处茧蜂分布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